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参观花圃》教案

合集下载

6.2参观花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6.2参观花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6.2参观花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对于6.2参观花圃这一教案有着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一教案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六章第二节。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参观花圃的相关知识,包括花圃的面积计算、路径规划等。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平面几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让学生学会并运用路径规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路径规划的运用。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花圃模型等教具,以及练习册、草稿纸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通过PPT展示了一些美丽的花园和花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花圃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规划的?2. 知识讲解:接着,我通过PPT和黑板,详细讲解了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路径规划的知识。

我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知识后,我给出了几个实际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规划。

我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

4. 例题讲解:然后,我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运用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路径规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解决一些实际的花圃问题。

我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板书设计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1. 计算花圃的长和宽2. 用长乘以宽得到花圃的面积路径规划的运用:1. 确定起点和终点2. 找出所有可能的路径3. 选择最短或最快的路径七、作业设计答案:50平方米2. 给出从A点到B点的所有可能的路径,并选择最短或最快的路径。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参观花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参观花圃》教学设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试商不准确、计算错误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试商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3.学习特点
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但在自主学习和总结归纳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解试商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试商过程中如何调整商的大小。
2.教学难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时,商的位数的确定和初商不合适时的调整方法。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教法学法
五、教法学法
1.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参观花圃”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引导探究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试商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讲解演示法:对于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试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
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观察比较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试商方法和计算过程,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参观花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参观花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参观花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参观花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参观花圃》。

本节课主要通过参观花圃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以及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包括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以及它们的用途。

2. 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包括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3. 通过参观花圃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以及通过参观花圃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

难点:人民币单位换算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在购物过程中正确使用人民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民币模型、花圃商品价格标签、购物清单学具: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份人民币模型、一份花圃商品价格标签、一份购物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真实的花圃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以及它们的用途,让学生对人民币有基本的认识。

3. 讲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教师向学生讲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演示,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4. 分组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份人民币模型、一份花圃商品价格标签、一份购物清单。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购物清单进行购物,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并正确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人民币的用途人民币的单位换算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实际例子演示购物能力的培养购物清单购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根据购物清单,计算出需要支付的金额,并使用人民币模型进行模拟购物。

答案:根据购物清单,计算出需要支付的金额,并使用人民币模型进行模拟购物。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花卉园中数量的概念;2.能够运用数量比较的方法,对花卉数量进行简单的计算;3.能够体会数量的意义和数量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类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数量的概念;2.问题的抽象与转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一个物体的数量?然后,教师自然引出数量的概念,通过介绍花圃中的一些花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量”。

2. 学习新知识学生们以课堂小组的形式参观花圃,并记录下每一种花卉的数量。

接着,教师以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数量的简单计算。

例如:A花卉数量是B花卉数量的2倍,B花卉数量是C花卉数量的3倍,这时候学生可以用自己记录的数据来进行计算,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巩固练习在课后的作业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花圃中的绿色植物数量是蓝色植物数量的多少倍?•如果再添置10株红色的花卉,那么花圃中红色花卉的数量就是蓝色花卉数量的多少倍?这些问题都是以实际场景为基础,通过简单的数量比较进行计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的应用。

4. 课堂总结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总结数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逻辑。

四、教学反思通过参观花圃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更加有助于理解数量的概念和应用,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问题的抽象和转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课后的作业中,设计生活中的数量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量的实际意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参观花圃|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参观花圃|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参观花圃|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6.2参观花圃一、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会用千米和米来描述实际物体的长度。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参观花圃的活动,让学生能够:1. 理解千米和米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认识千米和米的长度单位。

2. 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1. 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2. 将千米和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花圃地图。

2. 千米和米的模型。

学具:1. 学生尺。

2. 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参观一个花圃,花圃的面积很大,我们需要用到长度单位来描述花圃的大小。

你们知道有哪些长度单位吗?2. 知识讲解:在这个花圃中,我们发现了两个不同长度的花坛。

一个花坛的长是10米,另一个花坛的长是100米。

我们用米作为单位来描述它们的长度。

但是在花圃的边界上,我们发现了一条很长的路,它的长度是1000米。

对于这么长的路,用米来描述就显得不太方便了。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描述这么长的路。

这个单位就是千米。

1千米等于1000米。

我们可以用千米来描述这条路的长度。

3. 例题讲解: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例题。

假设花圃的长是500米,宽是300米,那么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可以用千米和米来描述花圃的长和宽,然后进行计算。

花圃的长是0.5千米,宽是0.3千米。

0.5千米乘以0.3千米等于0.15平方千米。

所以,花圃的面积是0.15平方千米。

4. 随堂练习: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随堂练习。

假设花坛的长是8米,宽是5米,那么花坛的面积是多少?我们可以用米来描述花坛的长和宽,然后进行计算。

花坛的长是8米,宽是5米。

8米乘以5米等于40平方米。

6.2《参观花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6.2《参观花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6.2《参观花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今天,我们将在数学课上一起走进花圃,探索其中的数学奥秘。

我们将使用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材,第六章的第二节《参观花圃》来进行学习。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从教材的6.2节开始,主要学习参观花圃中的数学问题。

这部分内容包括花圃的面积计算,以及如何根据不同花卉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的布局。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数学并不是抽象的,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安排我们的生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布局。

难点在于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我准备了一些花圃的图片,以及一些计算工具。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他们的笔记本和笔,以便能够记录下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五、教学过程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些花圃的图片,让他们观察并思考,这些花圃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用数学的什么知识来描述它们。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们学习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一些实际的例题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接着,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我会组织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法,并一起讨论如何进行合理的布局。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主要包括花圃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一些关键的步骤和提示。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将主要包括一些实际的计算题目,以及一些布局设计题目。

例如,计算一个花圃的面积,或者设计一个花圃的布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花圃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运用数学知识,让数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2《参观花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2《参观花圃》(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参观花圃》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 分数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2. 分数的加减运算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花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花圃的特点。

2.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参观花圃,应该怎么走?”引导学生运用方向和距离的知识来回答问题。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花圃中的花朵,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花朵平均分给每个同学,每人能得到多少朵?”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来回答问题。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花朵分给两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得到多少朵?”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加减运算来回答问题。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花圃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花圃的美。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我们把这些花朵平均分给每个同学,每人能得到多少朵?”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意义来回答问题。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参观花圃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环节,因为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概念及其运算的关键时刻。

详细补充和说明:在实践环节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花圃的活动,这个活动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参观花圃|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参观花圃|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参观花圃|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六章的第二节《参观花圃》。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参观花圃的情景,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参观花圃的情景,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参观花圃的情景,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花圃的模型或者图片,计算器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今天,我们将要去参观一个花圃,花圃里有各种各样的花,我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你们准备好了吗?2. 参观花圃:带领学生参观花圃,让学生观察花圃里的花,并注意不同花的数量。

3. 解决问题:问题1:花圃里一共有多少种花?解答:让学生观察花圃里的花,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花。

问题2:花圃里玫瑰花和郁金香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解答:让学生观察花圃里的花,数一数玫瑰花和郁金香的数量。

问题3:花圃里有多少朵花?解答:让学生运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计算出花圃里花的总数。

六、板书设计花圃里的花:玫瑰花:朵郁金香:朵总数:朵七、作业设计1. 计算花圃里花的总数,并写出计算过程。

2.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花圃,你会选择种植哪些花?请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计算出你花圃里花的总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参观花圃的活动,学生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鼓励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给予了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思考自己喜欢的花圃布局,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花圃。

(教材第69~71页)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难点: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件。

师: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花圃,那里种了很多的绿色植物(课件出示:教材第69页情境图)。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师: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花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花圃里有154盆牡丹花和120盆月季花;
可以用牡丹花摆22个小花坛;
用18盆月季花可以摆成三角形图案。

师: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生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试着列出算式:154÷22120÷18
师:能估计一下第一个算式的答案吗?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交流。

汇报:
生1:22比15大,商在个位上,是一位数。

生2:22≈20,20×7=140,20×8=160,140<154<160,所以可能是7盆。

生3:154≈140,22≈20,154÷22≈7。

师:用除法竖式你会吗?先自己试一试。

师: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看作20,把154看作是150,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
师:说说你的想法和算法。

你会验算吗?
师:试算120÷18,必须思考清楚这几个问题:
①该把18看成多少试商?
②应该商几?商写在哪里?为什么?
③商“6”是乘18,还是乘20?为什么?
④这一竖式与上一竖式有何区别?怎样知道对错?
⑤如何检验?(用求得的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与被除数相等。

)
学生演示计算。

教师归纳算法: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有余数的要验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归纳)
师: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花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

说一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
70÷31=381÷54=272÷28=89÷22=
生1:把31当作30。

生2:把54当作50。

生3:把28当作30。

生4:把22当作20。

师:好的,同学们太棒了!你们再结合187÷36,和同伴说说试商和计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认识到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和特点。

在探求的过程中,让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总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学生试说,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多问”,来带动学生的“深思”,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掌握算理与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参观花圃
154÷22=7(盆)
A类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16320×( )<8470×( )<300
40×( )<186 60×( )<378 90×( )<596
50×( )<345 40×( )<250 80×( )<627
2.用竖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能力要求:能用竖式熟练计算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
B类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用竖式计算。

80÷20=320÷50=272÷90=
(考查知识点: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能力要求:能用竖式熟练计算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544466667
2. 45......2594 (45)
B类:
3. ✕7......10 ✕6 (60)
4. 46……203……2竖式略
教材第70页“练一练”
1. 说一说略
2. 说一说略177÷36=4 (33)
3. 216÷24=9(本)
4. 2520……18142325……3612……16说说略
5. 800÷38≈800÷40=20(千克) 同意淘气的说法。

6.
7. 1~3;4~91~5;6~92~9;0,16~9;1~5
8. (1)10×35+5×200=1350(元) (2)(2000-1350)÷13=50(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