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理解圆明园的重要性和毁灭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审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让他们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放映图片,让学生预习本课。

2.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圆明园的建筑和文物,简单介绍圆明园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重要性。

3. 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注意读懂文章。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的关键内容,比如圆明园的历史意义和毁灭的原因。

5. 读懂课文•学生和教师讨论文章的重点内容,重新理解课文。

6. 写作•让学生根据课文,以“我眼中的圆明园”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圆明园的理解和感悟。

7. 口头报告•让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报告自己写的文章,分享自己对圆明园的理解。

8. 思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是当时的大臣或皇帝,会怎样保护圆明园?9.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理清课文的主旨和重点,对课文进行归纳,明确学习收获。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的原因。

•学生能够理解圆明园的重要性和国家历史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隐含意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视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文章的隐含意思,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视历史事件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报告和写作,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拓展•考虑增加一些圆明园文物的展示,或选取一些历史观点与学生讨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2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2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课时安排•课时数量: 2个课时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文名称: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及反复出现的题目词“圆明园”。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地位。

2.学习课文: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重点解读课文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词语。

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抒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的毁灭是否可以避免,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活动设计•分组小组讨论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提出自己的保护意见并展示。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延展阅读:请学生阅读相关史料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历史细节和意义。

•文学赏析:通过解析课文中的诗句或段落,深入理解作者对圆明园的感情表达和历史悲剧的描绘。

教学过程1.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延展阅读心得和对圆明园的更深层理解。

2.文学赏析:分析课文中的情感抒发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3.小结讨论:回顾本课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心得体会并展开自由讨论。

活动设计•鼓励学生自主撰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文章,表达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观点和感悟,可以展示在课堂上分享。

总结通过以上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自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4.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4.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备课时间2020.09.27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教学目标1.会认“珑、剔”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5个生字。

掌握“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课件前置性作业内容学生围绕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收藏的文物等方面搜集有关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用填空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非常简练,又能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在圆明园前面填一个词。

的圆明园(出示课件11)(举世闻名金碧辉煌诗情画意建筑雄伟万园之园……)二、深入领悟。

(出示课件12)1.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自豪与惊叹之情。

2.这个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句既是过渡句,又总领了全段。

2024年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2024年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2024年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反思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掌握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圆明园毁灭的历史原因。

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提问:你们知道圆明园吗?它为什么会毁灭?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小组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强调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损失。

4.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2.案例分析展示圆明园毁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提问:圆明园毁灭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提醒学生要珍惜文化遗产,热爱祖国。

四、作业布置1.深入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

2.思考:如何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五、教学反思1.部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需要加强课前预习。

2.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的补充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数据分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可以引入“圆明园被洗劫”的具体日期、参与国家、被盗文物的数量等具体信息,让学生对毁灭事件有更直观的认识。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了解火烧圆明园这一屈辱历史,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增强民族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但文中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的意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火烧圆明园的一段视频【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走进圆明园[导入语]:上节课,黄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三自然段,xxx你能说一说,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吗可以自己说也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说。

[预设]:(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师:这个句子中的哪个词最让你感受深刻[预设]:不可估量师:通过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认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会被称作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同学对于这个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理解。

师:好,那那位同学还能说说从第三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或者说让你感受、印象很深刻的地方,谁来说一说。

[预设]:①(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你从第三自然段知道了圆明园里面的景物很多而且各具特色。

你来说说看②(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师:所以作者才会说,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了各地的风景名胜,还有谁知道了从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③(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再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而是许多能工巧匠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出来的,走在这样的园子里,是不是让你觉得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呀。

14《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

14《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

14《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回顾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读促悟,加深理解。

学习整理、运用资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4、德育目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圆明园被毁前后的两种情感,激发爱国之情。

通过联系中国现在的国情,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比如台湾问题)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惨遭毁灭的情景,体会损失的“不可估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回顾昔日辉煌圆明园1、圆明园中珍藏的文物真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有2、有美不胜收,宏伟的建筑。

面对这样的建筑。

课文中还有许多词语可以概括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够高度概括他的词语,并勾画下来,试着用“是------也是------”连接起来说一句话赞美一下圆明园。

3、面对这样的人间奇迹,你的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

(学生交流:骄傲、自豪等)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来呼唤圆明园。

二、再次体会圆明园毁灭过程,激发对侵略者的痛恨。

1、教师过渡:出示资料。

就在1860年10月6日(ppt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2.上节课我们勾画了一些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词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贪婪,无耻,野蛮,残暴.......3.让我们通过视频去亲眼目睹那野蛮无耻的强盗行径吧4.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回答:愤怒,憎恨(为什而愤怒?憎恨谁)5.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第五段,带着感情读三、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损失。

1引入鲁迅先生的话2、不可估量什么意思?两个不可估量放在一起意味着什么?3、就是因为这群侵略者的到来,这座占地近459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150多年建造、扩建、修缮,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的万园之园毁灭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介绍圆明园的辉煌。

2.提问: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词典,理解词语的含义。

(1)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是什么?(2)圆明园毁灭后,作者有什么感受?(3)圆明园毁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针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讲解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3.讲解作者的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

4.讲解圆明园毁灭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堂讨论(1)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有哪些?(2)圆明园毁灭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历史?(3)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珍惜文化遗产,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六、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读后感。

2.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圆明园的毁灭原因和背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教学资源:1.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2.圆明园相关历史资料。

3.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如“圆明园,这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其毁灭的可惜之处。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思路】一、主导思想已成废墟的圆明园依然屹立在那里,成为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怎能是一个“情”字了得!激发学生情感,自得自悟。

1、自主课前初现:提前让学生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生积极性较高,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图片,通过交流,学生初步了解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当年圆明园的美景产生由衷的赞叹。

而对被烧后的圆明园,充满了愤怒,痛恨,惋惜之情。

2、自主在课堂呈现:课堂基本模块是: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组成。

以翻开历史书籍为线索连贯全文。

课堂的中心任务:以读促讲,将学生领入情境,激发情感。

3、自主在课后体现: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辩论题: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

课堂按“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的线索统领全文。

学习时采用倒序的手法,先用圆明园毁灭前后的鲜明对比,来触发学生的激,在反复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种爱国的热情油然而生。

再回到第一自然段,当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时,学生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⑴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⑵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⑶能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

⑷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培养学生对美与丑的识辨能力。

使学生深刻理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

【教学准备】上网搜集圆明园辉煌时和被毁时的图片制作成相关的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便历历在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xx 市实验学校《22、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联系课文理解“众星拱月” 、“瑰宝”、“精华”等词语的意思,能结合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2、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使学生牢记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从文章描述中感悟课文中心,并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表达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段(2——4 节)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很难体会到。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多种方法再现圆明园景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之中有谁去过北京?2、那谁能说说你到那儿游览了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总结:是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很多,有金碧辉煌的故宫,有雄伟壮观的天坛,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颐和园· ·····然而,北京本应还有一处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出示图画)而现在印入我们眼帘的圆明园却只是残垣断壁、满目沧桑。

同学们,当你们满怀欣喜地来到圆明园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情景时有什么话想说吗?(圆明园怎么会变成这样?是谁把圆明园变成了这样?以前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继续来学习第22 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复习课文第一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

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损失是非常大的?板书:损失巨大。

那么根据这句话,本节课我们还应该搞清楚什么问题呢?(为什么说圆明园毁灭的损失这样巨大呢?这个损失大到什么程度呢?)过渡: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向我们说明这个问题的?三、学习新课:(一)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默读二、三两大段,找出作者高度评价赞赏圆明园的语句。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学习第二节,(分析第一句,投影出示)齐读出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了什么呢?(地址、影响、规模、作用)补充史料:据有关资料记载,圆明园最初的面积只有约600 亩,先后经过六位皇帝150 年的营造扩充,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总面积达到了5200 亩,比现在的颐和园还大850亩,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壮观的园林。

那么这么大的一座园林它的内部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仔细地默读第二节,看你能不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将这种布局画出来呢?讲一讲图画,为什么你要让小园环绕着大园呢?理解的非常准确。

请同学根据图画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

“星、月在文中代表什么建筑呢?小结:我们通过圆明园内那大大小小的园林建筑,可以感觉到这里的建筑规模怎样呢?板书:规模宏大。

齐读这一段,来感受圆明园独特精巧的建筑布局。

过渡:圆明园中共有著名景点100 多处,每一景点又包括许多建筑,变化万千、趣味无穷。

课文又是怎样描写园内建筑景观的呢?(2)第三节:(1)投影出示段落,导读课文。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景观美丽)(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寻找讨论都有哪些景观,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最准?汇报补充。

(4)那么这些景观到底有多美,你们想去看看吗?老师带着大家到其中几个地方去看看。

(出示民族建筑、西洋建筑、各地名胜图片)下面老师再带着大家欣赏一下“武陵春色”的景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你就会看到这幅美景。

老师讲述:在一个幽静的山谷中,一条小河潺潺流过,河两岸开满桃花,这里的人们男耕女织,小孩嬉戏玩耍,人们过着一种幸福宁静的生活。

刚才老师描述的这种春天的景色你们看到了吗?你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这段描述出自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园记》,诗人把他想象中的这种美妙的境界称为“世外桃源”,也就是圆明园内的一大景观“武陵春色”。

(5)我们看了圆明园中的这些景观有什么感受吗?(建筑形态各异、富丽堂皇、仙境一般、天下的美丽风光这儿都有、这儿美得无法形容)(6)通过园中的这些美丽景观,可以看出什么呢?(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皇帝生活的奢侈、豪华。

)(7)作者在描述这部分内容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祖国文化。

(8)这么美的一段文字我们应该怎样来朗读才能将这种美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呢?分层指导朗读:一、二两层音量稍高、语速稍快,用轻松欢快的语调读,要把圆明园景观的美丽读出来,“金碧辉煌、小巧玲珑”重读,“山乡村野”一字一顿读,使人感到空旷。

第三层低沉舒缓语调读,把那种入如仙境、使人陶醉的情调读出来。

(1)老师范读第一句,谈话:老师读的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模仿读。

(2)竞读、评读:下面的句子谁来读?谁比他读的更好?谁来评评看,刚才那位同学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总结:下面就让我们披文入情,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去领略园中那美不胜收的景观吧!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这段。

谈话:像圆明园的这样宏伟辉煌的景观,我们现在在任何一个风景游览区也无法再见到了。

所以文中第三大段中说(生读)“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投影出示)。

结合你对前面课文的理解,能说说“精华、瑰宝”是什么意思吗?。

(特别珍贵的东西、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呢?(投影出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说呢?他有什么根据呢?同学们快速地去找找原因。

(3)、第四节:默读自学,搞清出这些问题:(完成填空题)男女生各填一个,齐读后谈感受。

(文物的种类、收藏的时间)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祭祀用的青铜礼器距清朝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而每个朝代著名文学家、画家的书画绝大部分是真迹,许多还是孤本。

这里所珍藏的这些文物,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文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板书:文物珍贵总结:学到这里,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规模宏大、景观美丽、文物珍贵。

)这正是它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原因。

板书:举世闻名。

下面我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这让所有炎黄子孙都值得骄傲的世界园林奇迹圆明园的情况再向大家做一介绍。

(配乐朗读)过渡: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是祖国千年文明的象征,就是这样一座最宏大、最精美、拥有最多珍宝的园林却在几天之内,被大火焚烧成了一片灰烬。

那么,是谁采用了哪些野蛮手段毁灭了我们的圆明园,是谁在中国的土地上如此横行霸道?请同学们自由学习第三大段。

把有关的内容做上记号。

(二)第三段:1、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大,你是怎么知道的?)回答上述问题。

2、补充侵略者毁园史料,渗透近代史教育。

;据资料记载,当时英法军官与士兵疯狂抢夺,个个腰囊累累,满载而归,将园内金银珠宝、古玩器皿、丝绸皮货席卷一空。

将一些珍贵而又不好携带的铜器、瓷器等用大车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用木棒使劲去敲击,直到把它砸成粉碎。

这样他们还不心甘,还放火焚烧了三天。

3、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这段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呢?(侵略者的野蛮贪婪、清朝政府的懦弱,无能,落后)你怎么知道的呢?4、作者通过对圆明园被毁灭经过的描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憎恨侵略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5、让我们用低沉、悲愤的语调,控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过渡;就这样,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被烧掉了。

此时你们的心情又如何呢?(失去圆明园悲痛、无比惋惜)为什么会觉得悲痛、惋惜呢?去体会圆明园毁灭的巨大损失。

请同学们将语速放慢,把课文的第一段再读的深沉一些。

“不可估量”读重,一字一顿读。

“损失” 两字之间停顿稍长。

三、渗透德育,总结全文。

1、(出示图画)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远瀛观大水法的几根石柱。

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圆明园残留的风采,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2、讨论: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外国侵略者竟如此为非作歹,是什么导致圆明园遭到这么惨重的灾难?通过本文的学习,使你明确了什么呢?要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侮必须怎样?明确“只有祖国强大,才不会遭外国人欺凌”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总结: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侯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我们今天是否更应该说:“为中华之振兴而努力学习呢?”周总理用他光辉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是否能像他那样做呢?当你有机会再去北京,再去游览圆明园时,你想向它说些什么呢?4、回顾全文,总结中心:(1)引导学生通过板书概括中心,表达形式为“通过讲述······说明了······表达了······”。

(2)围绕中心,作者着重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象这种围绕中心表达的方法同学们今后也应该使用。

四:布置作业:回到家后,将圆明园过去辉煌的景观和它被毁灭的经过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五:板书设计:(略)的毁灭圆明园举规模宏大世损失巨大片抢掠景观美丽闻灰毁坏文物珍贵名烬焚烧热爱祖国文化)(憎恨侵略者)22、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联系课文理解“众星拱月” 、“瑰宝”、“精华”等词语的意思,能结合重点词语理解句意。

2、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使学生牢记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从文章描述中感悟课文中心,并体会作者围绕中心表达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段(2——4 节)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很难体会到。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多种方法再现圆明园景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用具:录音机、实物投影平台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揭示课题:二、回顾第一段内容,导出文章中心:三、抓教学主线教学新课:1、默读课文二、三段,画出作者评价赞赏圆明园的语句。

2、(1)分析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2)细读第二节,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体会圆明园建筑规模的宏大。

(3)导读第三节,借助图画、联想的方法再现圆明园美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4)理解句子“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中“瑰宝、精华”的意思。

(5)自学交流第四节内容,检测学生对“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的理解,认识到圆明园内收藏的文物的珍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