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武昌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答案在最后)命题单位: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考试时间:2024年6月27日本试卷共10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作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固定的智力成果。

判断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具有可版权性,绕不开对独创性概念的理解:若人工智能创作物不具有独创性,又谈何可版权性呢!关于人工智能创作物版权问题的思考,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首先考虑人工智能创作物是否符合独创性标准的要求,而使其可被视为作品;其次,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考虑智能作品的归属问题,即究竟是将作品权利归属于人工智能设计者,还是所有者,抑或是使用者,甚或突破性地赋予人工智能这一新的主体。

现有理论在独创性的理解上并不一致:或强调独创性是作者思想、情感、个性的反映,即从作者权角度去理解独创性;或直接从“独立创作”和“稍许的创造性”两个内涵来理解独创性;或主张仅需要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只要作品在客观上的表达并非“必然如此”即可。

对于这些不同的理解,在人工智能语境下,核心问题在于是否仅仅采取客观标准即可。

换言之,当人工智能创作物在表现形式上同人类创作作品完全一致,以至于如果该作品是由人类创作完成,则毫无疑问可以被授予版权时,我们是否根本无需考虑该作品的创作者是人工智能还是自然人的问题。

2023-2024学年合肥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合肥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合肥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关于麦类作物的文字记载,最早发现于商代甲骨文,其中还有专门围绕麦类作物(小麦和大麦)种植和收获举行的祭祀活动,说明小麦在商代已经得到重视。

在商代以后的文献资料中,麦的出现更加频繁。

鲁庄公七年(前687年)经、传及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经文记载鲁国“无麦、苗”“大无麦、禾”,即发生在今山东半岛曲阜一带的两次不同程度的小麦歉收。

鲁文公十七年(前610年)传文又云“齐人将食鲁之麦”。

鲁隐公三年(前720年)传文记载周、郑交恶,郑国贵族祭足率领军队伐取“温之麦”。

温是东周的畿内采邑,位于今河南温县南。

鲁成公十年(前581年)传文记载晋景公病重,欲尝新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

鲁袁公十七年(前478年)传文记载楚国“将取陈麦”,掠夺位于今河南淮阳的陈国之粮食。

这些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时代,位于北方的东周、晋、鲁、郑、陈等都有了小麦的种植。

正由于此,晋悼公的兄长因“不能辨菽麦”而被嘲讽为“不慧”(《左传》成公十八年,前573年)。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传文有“麦麴”一词,杨伯峻先生注:“麦麴即今之酒母,用以酿酒者,盖蒸麦以为之,故曰麦麴。

”以上记载说明在东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小麦显然是作为比较主要的粮食作物存在的。

到了汉代,政府曾专门派人进一步推广小麦种植。

大部分历史和考古学者根据不同的证据,认为小麦在中国北方农业和先民饮食中很早就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也存在不同观点。

如有学者认为自传入中国数千年来,小麦在北方农业中的重要性一直低于粟,处于杂粮地位,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到唐代中期。

通过对古代遗址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的综合梳理,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我们认为北方主粮的变化最初很可能发生在东周时期,到了汉代这一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小麦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明显提高,但是尚未能够取代粟的主导地位。

2024河南省新未来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河南省新未来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者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

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

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

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

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

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

我们讨论乡土文字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

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

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丽水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题卷(2024.6)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写诗、作画、谱曲、跳舞、开演唱会、当主持人……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在丰富文艺创作手段和文艺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文艺观念、艺术形态等产生巨大影响。

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虽然带来了清新的文艺风景,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程序进行创作。

人工智能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创作”,其对于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作。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

以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模糊、似是而非、意指不明、所指不清、解释多样、歧义纷出、缺乏个性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

它们跟人类创作的朦胧诗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而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作品,生成机制和程序则完全不同,它缺乏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实质是围绕关键词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艺自身固有的局限。

人工智能在各文艺门类中的发展并不均衡,在某些模仿性和规律性较强的领域(如舞蹈艺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更富独创性、更复杂的文艺领域(如长篇小说),人工智能显然还没有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作家如何选择和书写细节?首先必须准确。

美国诗人庞德说过:“写作的道德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的表达在根本上是否准确。

”我读许多小说,时间一长,会忘掉情节,甚至是主人公的名字,但能清晰地记得其中的一些细节。

我常常折服于优秀作家对日常生活中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扎实表达,他们目光如炬,不耍花招,像技艺高超的渔夫,一叉下去就是一条鱼,鱼身上水淋淋的,散发出腥气,鱼还在挣扎,但已经被捕获了。

许多人描写细节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花哨的比喻,看上去很美,让人感觉作者有才华,却华而不实,词不达意,有一种无力的感觉。

也有人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我们翻开许多杂志一眼就能看到,这样的细节准确但无聊、无神。

好作家不这样写细节,他们描述的细节往往是真实的细节,生活中确实存在,还能打动你。

一般作家就捕捉不到,因为它们太平常、太普通了,看上去不够美,也不够感人。

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小说的现场感才更强,让读者感觉写什么都像是真的。

这类细节,是优秀小说的基础,使小说具有了真实性。

好作家描述的细节除了来源于真实生活,还有一种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来呈现。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写的内容都是假的,《不存在的骑士》中的骑士没有身体;《树上的男爵》中的男爵永远待在树上不下来;《分成两半的子爵》中的子爵被打成两半活了下来,一半代表善良,一半代表邪恶。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含解析

2024—2024学年度其次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高二语文留意事项: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无论时代怎么改变,劳动教化不行丢弃,劳动精神须要弘扬。

原委什么是劳动教化?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化的实践形态不尽相同,大家对劳动教化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劳动,有人认为劳动教化就是让学生干活,有学校搞“劳动一日游”,有人则把劳动作为惩处手段,等等。

劳动教化的泛化、窄化、异化现象同时存在。

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困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化的看法》(下文简称《看法》)阐明白劳动教化的基本内涵。

劳动教化不是简洁地让学生去干活,而是通过劳动去育人,特殊是让学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酷爱劳动,敬重一般劳动者”,这是劳动教化的本意和初衷。

要从发挥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动身,“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实行敏捷多样方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当前,学生体力劳动严峻缺乏,不想劳动,轻视劳动,动手实践少,看不起一般劳动者。

针对这样的现状,《看法》强调“有目的、有安排地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避开用文化课学习取代劳动教化,也避开把劳动教化等同于嬉戏消遣。

当然,以体力劳动为主不是不要脑力劳动,而是要“手脑并用”,把“劳心”与“劳力”结合起来。

各地和学校劳动教化的详细内容应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平安适度,有序进行。

而我们在谈论劳动教化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的同时,不应遗忘多样性中的统一,留意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建、奉献的劳动精神的弘扬。

劳动教化要留意指导每个学生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劳动去创建美妙的生活,坚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宏大的观念。

劳动教化不确定要搞出多少新花样,重要的是对基本内容要求的坚守,从小学到高校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努力,真正弘扬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形成严谨细致、持正守度的劳动品质。

2023-2024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宁波市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有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默写1.按要求填空。

(1),欲上青天览明月。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皆,,。

”二、选择题2.刘星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A.刘星秋天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断桥上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赵甲,刘星对赵甲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刘星的好朋友钱艺喜欢读书,经常抓紧各种时间阅读经典。

刘星夸奖他说:“读书真的让你眼界开阔,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C.刘星在过圣诞节时,看到了他们班的美国籍外教在上课时有点黯然伤神,刘星对老师说:“您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D.刘星和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美丽人生》,大家都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流下了泪水,刘星感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下列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如果回到日常生活,英雄是存在某种标准的。

________________。

但说这句话的人,可能试图在一个平凡的生命中去发掘非凡的闪光点,而并不是说平凡就是英雄。

①“英雄”在日常用法中总是暗示着某种“非凡”甚至“牺牲”。

②但是有时人们也会说“平凡的英雄”,这在字面上是相互矛盾的。

③因为如果没有标准的话,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或者都不是英雄。

④那么“英雄”这个词就失去了其特指性,就没有意义了。

A.③②④①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王晓明①1918年5月15日,鲁迅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发表。

105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②鲁迅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有名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泰州市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并认真核对。

所有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

2.本试卷第4题,选物理考生做甲题,选历史考生做乙题。

3.作答选做题时,需用2B铅笔将选做的试题号所对应的口涂黑。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创.伤重创.踉跄.寒伧.沧.海桑田B.揣.测挣揣.瑞.雪脚踹.惴.惴不安C.果脯.胸脯.花圃.店铺.惊魂甫.定D.纤.细纤.夫忏.悔歼.灭时过境迁.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B.中国建设部官员指出,房地产领域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问题相当严重,已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C.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地球日的主题是“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深部”,目的是唤醒人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和行为。

D.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3.用准确简明的语句压缩下面这个语段。

(不超过40个字)(3分)眼前就物候来说,不但已不是春天,而且也已经不是夏天:眼前是西风劲吹、落叶辞树的深秋天气。

“悲哉秋之为气也”,眼前是古代诗人高呼“悲哉”的时候。

然而在这秋之声大合唱中,在我们燕园图书馆的草坪上,在黄叶丛中,在红树枝下,我看到的却是阳春艳景,姹紫嫣红,这些男女大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巨大的花朵,一霎时,开满了校园。

连黄叶树顶上也似乎开出了碗口大的山茶花和木棉花,红红的一片,把碧空都映得通红。

至于那些“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真的变成了红艳艳的鲜花。

整个燕园变成了一座花山,一片花海。

4.甲(选物理考生做)下面是校长在一次高三学生大会上讲话的一部分,假如你是听众之一,请根据校长讲话的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老师们的辅导也越来越勤了,同学们的学习也越来越紧了,大家都在做最后的冲刺。

据反映大多数同学每晚伏案读书做练习要到12点钟,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但也有老师反映相当一部分同学课堂上精神不振,昏昏欲睡,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校长肯定的是:校长否定的是:校长的目的是:乙(选历史考生做)“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有名的故事,请写出该故事中蜀魏双方的主帅并概述主要情节,不超过100个字。

(6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姜师度,魏人也。

明经举.神龙初,累迁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

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

始于蓟门之北,涨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寇。

又约魏武旧渠,傍海穿漕,号为平虏渠,以避海艰,粮运者至今利焉。

寻加银青光禄大夫,累迁大理卿。

景云二年,转司农卿。

开元初,迁陕州刺史.州西太原仓控两京水陆二运,常自仓车载米至河际,然后登舟。

师度遂凿地道,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所省万计。

六年,以蒲州为河中府,拜师度为河中尹,令其缮缉府寺。

先是,安邑盐池渐涸,师度发空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

再迁同州刺史,又于朝邑、河西二县界,就古通灵陂,择地引雒水及堰黄河灌之,以种稻田,凡二千余顷,内置屯十余所,收获万计。

特加金紫光禄大夫,寻迁将作大匠。

明年,左拾遗刘彤上言:“请置盐铁之官,收利以供国用,则免重赋贫人,使穷困者获济。

”疏奏,令宰相议其可否,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

遂令师度与户部侍郎强循并摄御史中丞,与诸道按察使计会,以收海内盐铁。

其后颇多沮议者,事竟不行。

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

师度既好沟洫,所在必发众穿凿,虽时有不利,而成功亦多。

先是,太史令傅孝忠善占星纬,时人为之语曰“傅孝忠两眼看天,姜师度一心穿地。

”传之以为口实。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涨水为沟,以备奚、契丹之寇寇:敌人B.自上注之,便至水次次:旁边C.令其缮缉府寺缉:修缮D.遂令师度与户部侍郎强循并摄御史中丞摄:兼任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与诸道按察使计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传之以为口实填然鼓之,兵戈既接C.师度以十一年病卒,年七十余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D.时人为之语曰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姜师度在官勤于政务,又有灵活的头脑,在水利方面的政绩尤为突出。

B.姜师度又循曹操所开的旧渠遗迹,在靠近大海处开凿漕河,来避免海运的不测之灾。

这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之举。

C.担任同州刺史时,他在古代的通灵陂上开凿沟渠用来灌溉稻田,同时设置屯户十多家,最终收获甚丰。

D.姜师度在易州、陕州、蒲州、同州等地任职时,开凿水道,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他所领导的工程虽偶尔也有失败的,但大多数还是成功的。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度发卒开拓疏决水道,置为盐屯,公私大收其利。

(3分)译文:(2)疏奏,令宰相议其可否,咸以为盐铁之利,甚裨国用。

(3分)译文:(3)与诸道按察使计会,以收海内盐铁。

其后颇多沮议者,事竟不行。

(4分)译文:三、古诗鉴赏(10分)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1)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5分)(2)“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两句中哪两个字用得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岁寒,。

(《论语》)(2)江畔何人初见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3)清水出芙蓉,。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杜甫《旅夜书怀》)(5) ,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6)蓬山此去无多路,。

(李商隐《无题》)(7) ,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一14题。

剑桥晚钟毕会成①记忆中,傍晚5时15分的剑桥总在雨中,而这时,国王学院礼拜堂的钟声又把它淹没。

同来的朋友描述他此时的感受,谓尘嚣尽落,心如止水。

境界脱俗高远,但我怀疑他把英立甘教会的晚钟当佛寺的晚钟听了。

②这来自天国的钟声从不提供心理慰藉。

它源于规范作息的现实需求。

在罗马帝国毁灭后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残壁断垣之中,这重新回荡在哥特式教堂的钟声传达了一种对秩序和权力的渴望。

僧侣们先是被要求,后来也习惯于依钟声而劳作,而祈祷,而读经,而休息,虽流转千年而不殆。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将钟声的组织功能推向教堂外的社会生活,于是出现了高悬在议会大厦上的标准时钟,出现了工厂、学校里急促的铃声。

出现了客厅里滴答作响的挂钟,出现了揣在怀里或戴在手腕上的表。

正是靠了这层级延展的钟表系统,近代社会千头万绪的自组织化过程才得以推进。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社会乃是一种典型的钟表文化。

③然而,人生不幸辨钟始。

始于墙上那面有着三根针的圆盘对你产生全新含义的那一刻。

在此之前,这个圆盘只是家里众多物件中的一个,时间对你意味着每天不一样的椰林夕阳、月下西窗,意味着台阶上斑驳的苔藓,秋千上来了又去的蜻蜓,花丛中消失了的蝴蝶。

然而,伴随着那轮圆盘在你的世界中的提升,最终成为凌驾其他所有物件之上的特殊物件,这个生动的世界被遮蔽了。

自此后,你只能借助那一副公事公办的圆脸孔来触摸时间;自此后,你被那冰冷的指针引导着嵌入社会巨大的集成体,有如一套螺母或螺栓,不复有自身完整的存在;自此后,圆盘以时间本身自居,要求你的面对,如何打发时间,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时间发挥出最大效益,诸如此类的问题将纠缠你直到时间的终点。

时间成了横在我们面前的巨大存在,人生意味着与时间无休止的搏斗。

即便为了让这样的人生进行下去,我们也必须为它赋予某种更高的目的,人生进而成了推动时间巨石上山的过程。

而每一次登顶的结果,总会发现前方还矗立着另一座有待登顶的山峰,脚下的曾作为过去的目的的山峰转而成了未来目的的一段过程,一个有待否定自身目的性的存在,人生就在这种过程与目的的交替转换中陷入荒诞。

更荒诞的还在于,由于时间以它的标准制式取消了未来,这种看似在时空中无限展开的转换其实只是在原地打转。

那被罚将注定反复滚落的巨石又反复地推回山顶的西西弗斯不期然地演成了近代人生的标准写照。

④钟表时代的人无法生活在当代。

那么,过去呢?不是总有人梦想回到过去吗?其实,他真正想回的不过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一类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时刻。

若是真来一次完整的过去,那简直太恐怖了:那刻骨铭心的痛还来吗?那断肠百折的悔还来吗?那徘徊复徘徊的等与待还来吗?当下尚难以面对,如何再去面对一个重复的过去?叶公好龙的姿态决定了,他真正想要的不过是从时间之流中抽取的几个片断。

⑤还有未来呢?未来不正是钟表时代的信仰吗?钟表时代之前,时间自然地以先逝者为大,当下之合理性只能被过去证实,越近源头的社会越具真理性,与这种视域下的历史与生俱来的是“异化”的符咒——时间的流逝意味着源头的渐行渐远。

钟表文化的目的性伦理则假定,时间沿着一维性展开的方向呈现价值递增的线性上升运动,越是趋近未来,就越是接近完美,终极完美则被延宕于时间的终结处,终结前的历史注定走不出“历史局限性”的魔阵。

这一新的时间等级制意味着,现在仅以“现在”的名义就可以阉割过去,而为了未来,它自身又可以被牺牲。

⑥钟表时代的人们因而总是生活在别处,而将当下的生存转化为“等待”,Mp3、手机的游戏功能、益智玩具都因“等待”问题的解决,成为“等待”的当代表征。

⑦然而,我们到底在等待什么?写在时间表中的未来真能期许不同于当下的景观吗?⑧剑桥的钟声又潮水般地涌过来,在时间的潮汐中,何处有我憩息的港湾?11.“这来自天国的钟声从不提供心理慰藉”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分)12.“钟”在文中多次出现,也引发了作者对人生与时间关系的思考,请依据文意简要概述作者的思考内容。

(6分)13.文章开头与结尾均写到“钟声”,文章标题也是“剑桥钟声”,请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5分)14.作者在文中说“钟表时代的人无法生活在当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15分)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甲、论述类文本阅读下文,完成15—17题。

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谈央视新栏目《大家》陈四益①《大家》这个栏目在央视出现不过两三个月,但已以其不俗的表现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