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及其创设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81/file5/qlq_117t/%B1%CA%BC%C7.doc

第一讲什么是教学情境

一、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

二、为什么新课程的实施使创设教学情境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能力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以下五方面来谈:

( 一 )新课程倡导要确立生成的、整合的、建构的、实践的课程观

1 .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是经验

旧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占有,人的情感、体验却被忽视了,人是不完整的。在后现代知识观下,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为此,对人的存在的关注才得以超越知识的权威。新课程吸取了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成果,提倡课程不应当仅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应当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教学不再是一个学生占有知识的过程,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经过探究性活动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2 .新课程提倡课程不是给定的,而是师生动态生成的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 .课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整合的“文化资本”。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学科本位 ( 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 ) 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由此带来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制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科本位、内容过多,量过大,程度过深、过难。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新课程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设置综合课程。新课程改变了目前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根据新的课程功能的要求进行了调整。新课程凸现了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反映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每个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也不能仅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全面发展上。教师在学校里也不仅仅是教书,而且是“教人”,是借助某一门学科,“教”一个完整的、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命的人。新课程要在实践中实现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人文的教育文化的重建。教师必须知道课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整合的“文化资本”。

( 二 )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以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倡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中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 三 ) 新课程提倡回归生活联系社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为生存服务,学习为发展奠基。只有把课堂与社会交融在一起,把教学与生命维系在一起,教师才能真正重视“人的教育”;也只有把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读书与做人结合在一起,学生

才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下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季老师所教授的《认识分数》一课中,这一环节充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出了以下 3 点:

一、主体地位突出。此教学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情景为主线,把激励性的语言作为航标。上课伊始,季老师就以饱满的激情创设学生身边熟悉的“分苹果”这一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化。

二、个性发展突出。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培养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新知,这是季老师课堂凸显的特点。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新知的探索者,是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三、角色转变突出。整个课堂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也学生平等友好交流,教师角色丰富多姿,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还是学生的激励者、合作者。师生愉快地投入到研究中,投入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 四 ) 新课程课堂中的学习要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成为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课程专家指出:学习应从“原始问题”开始,从疑问开始,以问题研究为平台。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们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搭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 .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4 .复习质疑——情境创设——师生探究——巩固反思——进行小结,商量作业。

5 .创设问题情境——讲授与讨论——巩固与反思——熟练与应变……

在这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中都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 五 ) 新课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突破使创设教学情境能力成为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

专业能力。

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五点:

1 .创设问题情境的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2 .创设问题情境的空间性,使学生敢于创新学习。

【案例二】(注:孔雪飞珍珠鸟李翔评课)

教学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