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概括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珍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人物形象分析。

2. 《管仲列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

2. 对管仲贡献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管仲的生平事迹。

3. 运用比较阅读法,拓展学生视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引导学生关注《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引出本课《管仲列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对管仲的描述,概括其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挑选有关管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管仲的贡献。

5. 比较阅读(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其他历史人物传记进行阅读。

(2)下一节课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对比分析。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评价。

(2)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管仲列传》。

(2)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和传主精神。

(3)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管仲的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2)学习管仲为国家、民族作出的无私奉献精神。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

2.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等。

2. 分析管仲的言行举止,认识其人格魅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管仲为例,探讨古代人物形象塑造。

3. 采用比较法,分析《管仲列传》与其他传记文学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传主精神及课文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如古代文化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传记文学进行比较,加深对《管仲列传》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估: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管仲品质的思考和感悟。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领会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及《管仲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2. 分析管仲的出生背景、家族背景及其早年经历。

3. 讲述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及其成效。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 理解管仲的政治理念及其在齐国的实践。

3.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管仲政治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言文阅读技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管仲列传》的相关图片、图表、文献等。

2. 网络资源:查询与《管仲列传》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管仲列传》。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献等。

4.2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管仲列传》的地位。

2.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学生阅读《管仲列传》。

3. 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4.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对《管仲列传》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学习收获。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管仲列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管仲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忠诚爱国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管仲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教师讲解法:针对难点问题,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管仲的品质。

3.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管仲为什么能成为齐国的贤相?他的贡献有哪些?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观点,培养合作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改进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朗读并翻译《管仲列传》。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3. 学生能够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认识他的优点和不足。

4.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自主学习其他古文篇章。

七、教学资源:1. 古文翻译软件或工具。

2. 与《管仲列传》相关的历史资料。

3. 课堂讨论所需的白板或黑板。

4. 学生作业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管仲背景,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第二课时: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管仲列传》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帮助学生掌握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分析《管仲列传》的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解读重要词汇、句子,翻译文段。

探讨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管仲的事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管仲列传》的内容,掌握相关背景知识。

准备教学案例、问题及讨论话题。

3.2 学生准备预习《管仲列传》,了解文章大意。

搜集与管仲相关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管仲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管仲是一个怎样的人?”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翻译文段,理解文章大意。

针对生僻词汇、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4.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

分析管仲在国家治理中的创新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4.4 案例分析选取管仲治国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让学生分析管仲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管仲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的成功对现代社会有何启示?5.2 作业布置翻译并背诵《管仲列传》中的经典段落。

六、教学反思6.1 教学效果评价在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管仲列传》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6.2 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调整教学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公开课教案《管仲列传》

公开课教案《管仲列传》

公开课教案《管仲列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分析管仲的为人、为政。

3.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分析管仲的为人、为政。

教学难点: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二、文本疏通(一)学生自由提问,解决预习过程中字词上的疑问。

(二)老师归纳1、以为不以为言把……作为不以我为不肖认为……2、因善因祸而为福凭借因而伐楚/俗之所欲,因而予之趁机因①、介词,介绍动作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等,译为“由于”,“趁着”,“凭借”,“通过”②、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3、耻不以我为无耻羞耻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耻4、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以……为耻召忽死之为……而死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①、使动,使……“春风又绿江南岸”②、意动,认为……,把……当作登泰山而小天下③、为动,为……而世又不能与能死节者比5、被动句三仕三见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管仲囚焉6、倒装句任政于齐状语后置分财利多自与宾语前置岂管仲之谓乎宾语前置三、文本分析1、思考:管仲作为“春秋第一相”,他在齐国做了哪些政绩?(用文中原话回答)“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2、思考:管仲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自身的才能——施政思想施政方法齐桓公抛弃前嫌,任其为相好友鲍叔牙3、管仲相交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

4、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知“贤”。

四、延伸拓展陈子龙:“管晏功能甚伟,而太史公载其一二轶事,大要在于结交推贤,意有所寄耳。

”所寄为何?“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对历史的贡献。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珍惜机遇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管仲列传》,节选自《史记》。

2.2 教学重点1. 管仲的一生及其成就。

2. 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古代词语的理解。

2. 管仲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对管仲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本魅力。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历史的贡献。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解答疑问,重点讲解文中难点词语和写作手法。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推荐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史记》、《管仲列传》等相关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增加课堂趣味性。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管仲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作品。

5.4 教师参考书《史记》译注、《管仲列传》研究等相关书籍。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管仲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品质。

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美和人物描写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管仲的忠诚、智慧、勇敢和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管仲列传》原文阅读与解析。

相关古代注释、评论和研究成果的引入。

2.2 教学重点: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和军事才能。

文中表现管仲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刻画。

2.3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对管仲人物形象和传主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管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管仲列传》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在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文意,体会语言美。

教师提供学习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品质。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点和人物描写技巧。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文中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4.3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管仲列传》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管仲列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评论和研究成果。

5.2 辅助材料:与《管仲列传》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古代汉语词典、语法参考书等学习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列传》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物,他是管仲,哪怕吃再大的亏都有人愿意跟他做朋友,是谁?鲍叔。

有一个成语就是形容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叫什么?管鲍之交,比喻知心朋友,形容好朋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无比推崇管仲,自比为管仲、乐毅。

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二、感知文本
到底管仲有什么样的成就?请同学们课文中话来概括。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三、对话管仲
(一)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能找到几个原因。

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
——1、主观因素:卓越的才能
(1)执政思想:以民为本,“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2)经济、军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
(3)外交:“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4)执政原则: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2、客观因素:
(1)鲍叔的相知、推荐:朋友知己之情。

①重点研读第二段,学生齐读本段,体会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

②管仲一连串不易为人原谅的行为,鲍叔却能谅解,而且还向桓公推荐他作相,为什么?
——鲍叔能够谅解他,可见鲍叔对管仲才能的深度了解,也表现了鲍叔的大度。

③“知我者鲍子也”,“知”什么?
——知其贤能、理想抱负,这里侧面表现管仲的理想、抱负、才能。

鲍叔之所以对管仲这么好,是建立在对管仲才能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而且不以个人利益追求作为交友的原则。

自古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为什么?真正的知己是不掺入名利二字的,但世间人与人的关系常常建立在名利的基础上,人们很难抛开名利之心去真正发现、欣赏他人的才能或优点。

④知己之情难能可贵,所以管仲由衷地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哪位同学愿意以声传情,让大家能感受到那一份感激之情?
⑤教师点评:总体语调太平。

“吾始困时”“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吾幽囚受辱”等处,自叙过去艰难困苦,心中不免痛苦感伤,语气要低沉,“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要有志在千里的慷慨。

“知我者鲍子也”,语调要上扬,“鲍子”要重读,表现自己对鲍叔牙推崇与赞美之情。

再请同学来读读看。

(配乐《高山流水》)
⑥本文题为《管仲列传》,为何用大量笔墨叙述管鲍之间的交往呢?
——本段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知己之交,友谊深厚。

鲍叔牙的推荐改变了管仲的人生之路,如果没有他,管仲不可能任政于齐,辅佐桓公称霸诸侯。

说管仲当然不能不说这一知己,写传记当然要写这些在你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人
(2)齐桓公的贤明:君臣知遇之恩。

①说起来管仲和齐桓公之间还有一段恩怨,谁来给大家讲讲?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

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

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

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

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

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就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齐国国都,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②这位同学讲的很精彩!我们鼓掌感谢他!那么管仲由桓公的仇人变成他的得力功臣,说明齐桓公具备做君主的一个基本素质,是什么?知遇之恩,善用人才。

(二)写法小结
以鲍叔、齐桓公、公子纠、召忽等来烘托表现主要人物,着力凸显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作者司马迁说的“读其书想见其为人”。

四、对话作者
1.像管仲这样的人,孔子小之,孔子为什么小之?
——孔子认为管仲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

孔子其实并不是真的看不起管仲,右边小字部分说的很清楚孔子只是对管仲有不满意的地方,如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

2.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

①例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②又如:“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孔子提出“事君以忠”。

管仲的行为属于对其主的不忠。

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3. 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从儒家传统观念来看,是不符合仁义的。

你怎么看?
——【典故】召忽殉节而死,临死之前对管仲说:“我死了,公子纠可说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着建功立业,使齐国称霸诸侯,公子纠可说是有生臣了。

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

死生在我二人是各尽其份了,你好自为之吧。


4.管仲的行为对应了文章里的哪句话?“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管仲的这种品质也正是司马迁所追求的。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也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这就是我们千年之后读《史记》仍为之感动的关键。

(投影)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表于后世也。

”写《史记》的原因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不愿自尽而遭受宫刑,忍辱负重一生,只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写创作。

5.司马迁又如何评价管仲?读第5段,找出相关语句。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这一句是司马迁对“孔子小之”原因的推测,意思是说,难道是孔子认为在周王朝衰微的年代,桓公如此贤明,管仲却不能勉励辅助他称王,而只是称霸吧?司马迁其实是在赞扬管仲,肯定他的才能,实际是说以管仲的才能,完全可以统一天下,这是对管仲的高度赞扬。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这一句是对管仲治国方略的高度概括。

实际上是借一句俗语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

6.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有何用意?是否隐含着司马迁某种情感?
——司马迁为管仲立传,详叙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点染桓公与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歌颂友朋相知、君臣遇合的知己之情。

7. 正因为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遇到齐桓公这样的明君,管仲的才能才得以施展,而司马迁给管仲立传时感情应该比较复杂的,为什么?请同学再联系司马迁自身遭遇思考。

对照《管仲列传》,司马迁的有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

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

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

司马迁也曾有过管仲般“幽囚受辱”的遭遇,亦渴望有人能如鲍叔般“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而令自己“信于知己者”。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但却换来下狱的悲惨下场。

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独自默默承受着世俗的蔑视轻贱。

所以司马迁给管仲立传时感情应该比较复杂,既有对他治国才华的高度肯
定、敬佩,又有对管仲遇有知己明君的羡慕和自己不被理解的孤独、怀才不遇的愤懑!这使得司马迁为管仲立传时,对于对于管鲍的知交相得和齐桓公任人唯贤,不觉神往。

8.(投影)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

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

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五、课堂练习
拟一副对联,写写你心中的管仲。

上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其时,谁开霸业雄图?
下句:百年形势,千秋功绩,微斯人,吾其被发左衽。

上句: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
下句:富民众,强家国,九合诸侯,顺八方。

上句:交叔牙万古高风
下句:相桓公一匡天下
六、课后作业
1.作业纸
2.新学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