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与需要论)学习内容

合集下载

项目管理五大基础理论-系统论

项目管理五大基础理论-系统论

5、基本方法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妥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此个还有大系统、小系统的相对区别。
7、当前研究情况
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确系统论是其它两论的基础;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第四,系统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系统科学的这些发展形势下,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综合各种系统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途径。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统论两部分。他的狭义系统论与广义系统论两部分。他的狭义系统论着重对系统本身进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广义系统论则是对一类相关的系统科学来理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2.系统技术,涉及到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3.系统哲学,包括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有人提出试用信息、能量、物质和时间作为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统一理论。瑞典勘探德哥尔摩大学萨缪尔教授 1976年一般系统论年会上发表了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综合成一门新学科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系统工程》杂志也改称为《系统科学》杂志。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系统科学应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包括在内)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五个部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多年致力于系统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视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问题自1979年以来,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他把系统科学看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并列的一大门类科学,系统科学象自然科学一样也区分为系统的工程技术(包括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系统的技术科学(包括支筹学、控制论、巨系统理论、信息论);系统的基础科学,(即系统学);系统观(即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部分,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连接的桥梁四个层次)。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将来系统论将以崭新的面貌矗立于科学之林 。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学者林福永教授提出和发展了一种新的系统论,称为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从数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般系统概念体系,特别是揭示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的新概念,如关系、关系环、系统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抓住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这些一切系统都具有的共性问题,从数学上证明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及规律,在给定的系统环境中,系统行为仅由系统基层次上的系统结构决定和支配。这一结论为系统研究提供了精确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从理论上揭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统原理与规律,解决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统问题,如系统基层次的存在性及特性问题,是否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的自然法则的问题,以及什么是复杂性根源的问题等,从而把系统论发展到了具有精确的理论内容并且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系统问题的高度。

系统理论教学大纲

系统理论教学大纲

《系统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系统理论》是一门管理学学科的基础课,主要研究开发、运行、各类复杂系统(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并能初步运用系统理论的常用模型方法,对某些实际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系统理论旨在提供系统理论原理和实践方面的知识。

主要介绍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概念,讨论系统工程中的常用分析方法,重点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关技术,包括系统建模原则与步骤、静态与动态模型、系统分析的内容与原则、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的思路与方法、系统仿真的连续性与离散性等内容。

2.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系统理论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与管理学、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等学科处于同一层次,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

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1.知道《系统理论》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和掌握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等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其子概念;做到思路清晰、概念明确。

3.重点掌握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4.掌握系统工程常用模型和建模技术,如连续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化模型、升学模型等,了解模型的功能、原理、使用条件及应用。

5.培养具有初步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分析本学科(专业)领域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论

系统论

演化的动因
演化的动因:系统演化的终极动因在于相互作用。 元素之间、分系统之间、层次之间难以穷尽的相互作用, 构成系统演化的内因,导致组分和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系 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变化。 外部环境的变化,即资源供应或承受压力的变化,系统 与环境互动方式的变化,构成系统演化的外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演化的方向
从系统演化的起点到终点的走向,代表系统演化的方向。 总体上看,系统及既有向上的前进的演化,又有向下的后退 的演化,但前进的演化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从无序到有 序,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低度有序到高度有序,从简单到 复杂,是向上的演化;否则,为向下的演化。
谬误四:混沌不是系统 论据:来源于对混沌的误解,认为混沌就是完全的混乱,构不成系统。 纠正:混沌不等于混乱,而是一种复杂而高级的有序运动,是非线性动态系统的通有行为。 谬误五:夸克不是系统 论据:夸克不可再分,根据定义1.2是非系统。 纠正:夸克不可分并非已经证实的命题,有些科学家认为可分。 谬误六:宇宙不是系统
系统构成论与系统生成论
不了解系统如何构成,就无法了解系统如何生成、存续 和演化。人无法离开构成来谈生成,只有先对系统的组分、 结构、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才可能考察其组分的生成、 结构的生成、系统与环境之关系的生成。反过来,只有了解 系统的生成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它的构成。
系统构成论的前提
系统构成论的前提是这样一个约定:在考察系统的构成 时,不考虑组分的生灭和延边问题,把系统看成是给定不变 的。从这种条件出发,就可以在对系统的总体把握下对它进 行分析、分解、还原,考察其构成,进而通过了解组分、解 构、环境去了解系统的属性、状态、行为和功能。从这种条 件下出发,是机械唯物主义的构成论。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构 成论虽然承认上述约定的必要性,但也仅仅只是看做一种约 定,并同时承认和强调系统的组分原则上不断生成着和消灭 着。

系统论的原理方法论有哪些

系统论的原理方法论有哪些

系统论的原理方法论有哪些系统论是一种以系统和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它通过分析复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在现代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颇受关注。

本文将详述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一、系统论的原理1.系统原理系统原理是系统论的核心。

它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组成的系统。

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系统是由组成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些部分互相关联,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2)动态性: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相互作用,导致系统的动态演化。

(3)适应性:系统能够对外界的变化做出自适应的反应。

(4)目标性: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5)层次性: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类。

2.层次化原理层次化原理是系统论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它认为系统是由许多不同的层次组成的,每个层次都对应着不同的组成部分。

每个层次都是由更小的层次组成的,与之相邻的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依赖与制约关系。

3.全局性原理全局性原理指出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作用的,不存在与系统外部相对立的部分。

因此,在进行系统研究时,需要关注系统中的全局性而非局部性。

4.系统稳定性原理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原则。

它认为系统需要保持稳定状态才能够发挥其作用。

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其内部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系统论的方法论1.系统建模系统建模是系统论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指把一个复杂的现实系统抽象化为数学表达式、图形、符号或其他适当的形式,以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1)定义系统的目标和边界。

(2)确定组成部分和其相互作用关系。

(3)定义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则。

(4)把系统加入适当的数学模型中,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探究。

2.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它是系统论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在识别系统中的问题和缺陷及解决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2章 系统工程理论

第2章 系统工程理论

2.1 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6页 2020年1月22日
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
系统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但它与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水利工程等其 它工程学的某些性质不尽相同。上述各门工程学都有其特定的工程物质 对象,而系统工程则不然,任何一种物质系统都能成为它的研究对象, 而且还不只限于物质系统(Any physical systems can be their object of study,
第二章 系统工程理论
第2页 2020年1月22日
现代科学技术(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清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认为从应用实践到基础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是工程技术这一层次(Engineering Technology)
社会科学 数学科学
数学 突变论
自然科学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系统观) 系统科学
基础科学 物理学 生物学
系 统 学
人体科学 思维科学
哲学
基础科学
其它技术科学
运筹学
巨系统 理论
信息论
控制论

各门系

统工程


自动化 技术
的 体

通信 技术
技术科学
工程技术
2.1 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4页 2020年1月22日
术 数学
科 社会科学










2.1 系统科学的学科体系
第3页 2020年1月22日
现代科学技术(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43)系统论的八项基本原理与五大规律

(43)系统论的八项基本原理与五大规律

(43)系统论的八项基本原理与五大规律我一直认为中医与西医之争并非是“科学”与“伪科学”之争。

而是复杂性科学系统与传统机械“科学”体系之争。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必须去伪存真,才能更好的为人民大众服务。

任何个体都不能代表“科学”进行简单审判。

科学打假最起码也要引入“陪审团”制。

以下是正文。

系统论的八项基本原理与五大规律——(1)整体性原理。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独立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

(2)层次性原理:由于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存在各种差异,系统组织在地位和作用,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具有质的差异的等级秩序性即层次性。

(3)开放性原理: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开放性是系统演化的前提,也是系统稳定的条件。

(4)目的性原理: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几乎不受条件和途径的影响,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定状态的特性。

(5)突变性原理:系统失稳而发生状态变化是一个突变过程,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

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分叉而且突变方式很多,使系统质变和发展也存在多样性。

(6)稳定性原理:开放系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的有序状态,功能结构,具有一定自我稳定的能力。

(7)自组织原理:开放系统由于复杂的非线性作用而使涨落得以放大,从而产生更大范围更强烈的长程相关,系统内部各个要素自发地组织起来,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

(8)相似性原理:系统的结构功能,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有差异的共性,是系统统一性的一种表示。

系统表现出同构和同态。

系统论的基本规律是关于系统存在的基本状态和演化趋势的,稳定的,必然的,普遍的规律。

系统论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以下五项:(1)结构功能相关律:即关于结构和功能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规律。

一定的结构必然具有一定的功能并制约着随机涨落的范围,随机涨落可以引起局部功能的改变,当涨落突破系统内部调节机制的作用范围,涨落得到系统整体的响应而放大,造成系统整体结构的改变,而新的结构又制约新的随机涨落的范围。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整理ppt
系统方祛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日标、背景、
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 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
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 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 案;
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 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
整理ppt
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是在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 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时形成的。系统方法是 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 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 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 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的一取少照、程序和方法。
整理ppt
视听教育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开发范式面临着严峻地挑战,
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移”,由“课程开发范式” 走向“课程理解范式”。即后现代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规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 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所谓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和能性或 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是不 断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布鲁纳的“螺 旋型课程”是回归性课程的一个典范;关联性是指课程结 构内在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赋予课程是一个 具有丰富联系的开放的网络体系;严密性是指对课程内容 可供选择的关联有目的选择、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 其中的解释性依赖于我们如何完善地发展不确定性所呈现 的各种选择答案,它防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陷入任意性, 因此严密性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第二讲、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整理ppt
一、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结构图

护理学导论自测习题——系统论、需要论

护理学导论自测习题——系统论、需要论

系统论、需要论自测题01-单选题1、下列有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描述有误的是A.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B.系统的功能等于各要素功能的总和C.组成系统的每个要素均有自己独立的结构与功能D.系统内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E.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备的整体功能2、关于开放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间只存在开放系统,闭合系统是不存在的B.开放系统有时不随时间的变化C.开放系统的信息输入,肯定只进行一次D.开放系统必须先有信息输入,才有可能输出转换后的信息E.开放系统的信息交换主要包括输入与输出两部分3、某一系统既由子系统组成,又是超系统的子系统,该属性属于系统的A.整体性D.动态性B.层次性E.独特性C.相关性4、生理需要是婴儿期的主要需要,而老年期较为突出的需要是尊重需要,这说明了需要具有何种特征A.需要的对象性D.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B.需要的发展性E.需要的共同性和独特性C.需要的无限性5、“常乐存在与不知足之中”体现了需要的哪种特征A.需要的对象性D.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B.需要的发展性E.需要的共同性和独特性C.需要的无限性6、因地域习俗不同引起某些需要无法满足,主要是指需要的何种影响因素A.环境因素D.文化因素B.个人因素E.认知因素C.社会因素7、因个体的知识基础差异引起某些需要无法满足,主要是指需要的何种影响因素A.环境因素D.文化因素B.个人因素E.认知因素C.社会因素8、生病住院的患者,渴望得到家人的照顾与陪伴,说明患者渴望满足哪种需要?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D.尊重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9、目前大学生求职均希望用人单位能够提供“五金”保障,体现了求职者渴望获取何种需要?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D.尊重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10、马斯洛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D.尊重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11、住院患者常出现难以入睡或睡眠时间不足,说明患者哪方面需要无法得到满足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D.尊重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12、“刺激的需要”由下列哪位理论家提出A.马斯洛D.麦克莱兰B.韩德森E.卡利什C.阿尔德佛02-多选题1、人体系统属于A.人为系统D.闭合系统B.开放系统E.自然系统C.概念系统2、以下属于系统基本属性的是A.整体性D.动态性B.层次性E.独特性C.相关性3、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发展阶段,产生的需要各不相同,主要体现了需要的特征是A.需要的对象性D.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B.需要的发展性E.需要的共同性和独特性C.需要的无限性4、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必须向患者做好自我介绍并告知操作的目的与注意事项是为了满足患者以下哪些需要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 D.尊重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5、卡利什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中刺激的需要包括A.性D.活动B.探索E.操纵C.好奇03-填充题1、系统的基本属性是整体性、( )、( )和(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2 认知护理学的支持理论第三章护理学支持理论第一节一般系统论第二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系统的概念、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能理解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能正确评估患者,运用系统思想提供护理。

2.能正确分析、预测患者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素质目标1.学会善于思考、正确运用护理相关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工作方法。

2.养成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的工作素养。

【教学重点】1.系统的基本属性2.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3.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4.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开放系统在护理程序中的运用2.分析和判断患者的需要3.需要理论在护理诊断中的运用【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习题训练式【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程序】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展示讲授内容1)基本概念:系统、系统论、一般系统论;需要、基本需要等2)系统的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影响需要的因素3)护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马斯洛、卡利什、韩德森)4)相关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3.给出教学目标情景设置××,男,15岁,因右外踝损伤伴剧痛30分钟急送来院。

患者右外踝有一5×6cm2大小的青紫肿胀区域,有明显压痛。

患者右脚扭伤应检查哪些方面?应用何种工作思路制定患者康复的计划?第一节一般系统论一、系统的概念1.系统系统(system)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论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3.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包括数学系统论、系统工程及系统哲学等三个主要的方面。

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从理论生物学的角度归纳了人类的系统思想,运用类比和同构的方法,建立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理论,故属于类比型一般系统论。

二、系统的分类1.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为系统、复合系统。

自然系统:指人类未加以干预的原始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天体、海洋等。

人为系统:指人类加以干预,为某特定目标而人为建立的系统,如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复合系统:既包涵自然系统又包涵人为系统,如教育系统、医疗系统等。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系统均为复合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闭合系统、开放系统。

闭合系统: 是一个与外界无明显联系的系统,不管外部环境有什么变化,闭合系统仍表现为其内部稳定的均衡特性。

如密闭罐中的化学反应可视为闭合系统。

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开放系统主要由输入、输出与反馈等三部分构成。

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由环境流入系统的过程。

输出:物质、能量、信息由系统进入环境的过程。

反馈:系统的输出又进入系统并影响系统的功能。

开放系统通过输入、输出、反馈与环境保持协调与平衡。

3.按系统的内容分为实体系统、概念系统。

以物质实体构成为实体系统,如高楼大厦、汽车轮船等。

由非物质实体构成的为概念系统,如机关系统、后勤系统等。

4.按系统的运动状态分为不随时间变化的静态系统和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但绝对的静态系统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相对稳定的系统。

三、系统的基本属性系统的基本属性有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与动态性。

1.整体性即非加和性。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

因系统内各要素间进行了充分协调和连接,达到了最优化支配,提高了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整体就产生了独立要素所不具备的特定功能。

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大大超出了钢筋、水泥、沙石的强度之和。

2.相关性即系统各要素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系统内任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均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

3.层次性任何系统都具有层次。

针对某一系统,它既由一些子系统(要素)组成,同时又是更大系统(超系统)的子系统。

例如,医院的科室,它由其子系统各科室的工作人员组成,但它本身又是医院的子系统。

系统各层次间存在着支配与服从的关系,高层次支配低层次,起主导作用;低层次服从高层次,是超系统的要素。

4.动态性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各种物质的形态、结构、功能、特性及其规律性,都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

因系统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四、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1.培育了整体护理思想的产生护理的对象是人,人是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等要素组成且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整体。

故当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疾病征象时,仅仅提供针对生理这一要素的疾病护理是不够的,必须提供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等要素的整体护理。

2.构建了护理程序的基本框架护理程序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输入是患者原来的健康状况,需要通过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和实施的转换过程,才能输出经护理后患者的健康状况,信息反馈是通过护理程序中的评价步骤来完成,判定护理工作是根据原方案、改进方案或中止进行。

故系统论构建了护理程序工作过程的基本框架。

3.提供了护理管理的理论基础护理管理渗透在护理实践的每个过程,每位护理人员均是一位管理者。

只有具备系统思想,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上才能体现出整体性、动态性、相关性与层次性,才能使护理管理优质、高效。

情景设置××,19岁,大一新生,因鼻塞、流涕、咽痛4天,症状加重伴高热5小时来院诊治。

患者咽红,双侧扁桃腺Ⅱ0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湿罗音,体温38.8℃。

医嘱予X光拍片检查、降温、抗炎补液治疗。

分析患者存有哪些需求?应如何协助患者满足这些需求?第二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一、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need)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形成动机的前提。

需要包括基本需要与次要需要。

基本需要属非学习性需要,主要指生理上的需要,即个体为了维持生存、成长与发展、身心平衡必不可少的最基本需要。

次要需要是经过文化、学习而产生的社会性需要,是从基本需要中引导出来的需要。

(二)需要的特征1.需要的对象性任何需要均指向特定对象。

这种对象可以是物质需要,如空气、水;也可以是精神需要,如归属感、爱等。

无论是满足物质的需要还是精神的需要,均须有一定的外部物质条件才能获得满足。

2.需要的发展性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有不同的优势需要,如生理需要是婴儿期的主要需要,而尊重需要是老年期突出的需要。

3.需要的无限性当一些需要被满足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而新的需要又将推动人们去从事新的活动。

因此,需要并不会因暂时的满足而终止。

4.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产生的需要各不相同,常受当时所处的条件限制。

5.需要的共同性和独特性人类的需要既有相同的方面,如生理方面的需要基本相同,但在情爱、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就有所不同。

当然,在相同方面的满足方式、数量及时间方面又会不尽相同。

(三)影响需要满足的因素1.生理因素个体的外表、体力或某些生理障碍如疼痛、无力、疲乏等所带来的限制。

2.情绪因素当个体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如兴奋、愉悦、焦虑、害怕等直接影响某些需要的满足。

3.认知因素个体的知识基础,如缺乏了解相关知识将直接影响需要的满足。

4.社会因素社会的不安定、紧张的人际关系、社会舆论等也会影响个体需要的产生与满足。

5.环境因素陌生的环境及不良的环境(如空气污染、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宜、噪声等)可造成机体的不适而影响需要的满足。

6.个人因素机体需要的满足常受个人的信仰、价值观、生活经验与生活习惯等影响。

7.文化因素教育程度、地域习俗等不同都会影响某些需要的满足。

二、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内容众多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护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需要理论。

其中尤以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于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及1954年发表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最具影响力,并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一)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根据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性和产生需要的前后次序,用金字塔形状排列了5个层次,形成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1.理论内容(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是人类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包括空气、水、食物、排泄、睡眠、休息等。

生理需要位于人类基本需要的最底层,必须优先得到满足。

个体只有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其他更高层次的需要。

若个体的生理需要无法满足,则其他需要会被推到次要地位。

(2)安全需要(safety needs)马斯洛认为,个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

它包涵生理安全需要和心理安全需要两层涵义。

前者主要指防止身体伤害的安全需要,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

后者主要指个体免除恐惧、焦虑等心理感受的需要,如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等。

(3)爱和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s)人人都需要得到关心与照顾,需要归属某一群体并获取合适的位置。

个体需要把爱给予他人,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爱,如友情、爱情、亲情等。

(4)尊重需要(self-esteem needs)每人均希望自己享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认同。

尊重的需要主要包括自尊、受人尊重和尊重他人等三层涵义。

若尊重需要无法满足,个体便会产生自卑、无能等挫折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指个体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需要,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潜力,使之逐渐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该层次包括对道德、创造力等事物的需求。

2.理论的一般规律(1)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存有普遍性。

一般而言,人的需要从低到高有一定的层次性,但无绝对性。

(2)在人类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五个层次的需要是逐步上升的。

通常在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显现;但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并非消失,只是减轻了其影响度。

(3)各层次需要间相互影响、彼此重叠。

在同一时期,个体可同存多种需要,但只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且这种优势需要会不断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