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探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机制

探讨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机制发布时间:2021-01-29T11:06:39.34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0月第30期作者:涂桂香[导读] 高等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涂桂香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省成都市610000内容摘要:高等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在教育行业有着较高的地位,同时也因为在教育改革前,高等教育属于行政管辖,具有较为官方的本质和宗旨。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化在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
高等教育是否引入市场化,一直处于热烈的讨论中。
文章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引入市场化的注意事项等来探讨高等教育如何引入市场化机制。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机制当今,社会上掀起一股市场化改革的浪潮,大到民生的粮食,小到小区卫生管理,都在从计划经济的政府干预,向市场经济的自由市场化转变。
高等教育作为一座诗书礼仪的象牙塔,招生需要名额、专业设置需要审批、领导者需要教育管理部门任免,因此还保留着大量的计划经济般的行政管理模式,那么高等教育到底需不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在国际上,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早已将市场化手段引入高等教育中,各高校虽然不同于企业,但根据当地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教育成本各高校自主决定设置专业课程和招生数量,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这为美国、西欧等成为发达地区奠定了教育基础。
1.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我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
这就说明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在各行各业体制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也需要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共同进步,高效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高等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高等教育引入市场化后,大学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不再由主管部门完全控制或直接管理,依据领导者眼界思路、学习的方针政策和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运行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中走出自己独立的道路;同时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还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利弊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利弊分析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基于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提出的。
新自由主义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强调独立自主的市场机制,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高等教育市场化不是绝对的私有化或公有化,而是一个引入市场机制的过程,它使得高等教育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自主性和更加广泛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品,其市场化强调将教育由国家包办模式转向市场化模式,把市场机制作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的主导力量,高等院校根据社会需要自主地培养各种人才。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积极意义(一)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投资是政府单一渠道,公立大学的日常开支多数来源于政府拨款。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国家财政的教育开支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单一渠道的投资显然使政府越来越不堪重负。
在市场机制下,国家教育机构必须依靠自身品牌吸引投资者,其教育资金来之不易。
同时,“企业模式”下的顾客有权利自主选择学校进行投资或撤资,这就促使高校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
通过引入多方投资者并建立多方共同监督机制,一方面国家教育机构将获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将趋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也就随之解决。
(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市场机制具有灵活性、变动性等特点,能够很好的弥补计划机制的不足,在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同时对其变化迅速做出反应,有效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
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将对高校实行放权,从高校管理的舞台逐渐退居幕后,对高等教育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高校的职能将进一步扩大,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可以自主进行招生、学科设置和内部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改革,满足学生、企业等消费者的需求,集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于一身,转变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高等学校。
(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办学质量。
经济效益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处于市场中的各方都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期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哈耶克自由思想的思考

政拨款 ,资金来源渠道十分有 限。
表1 2 0 0 7 ~ 2 0 1 1 年高等 教育国 家财政性教 育经 费比例表 ( 单位 :万亿元 )
年份
20 07 2 008 2 009 201 0 201 1
全国高等教育经 费收入总额 国家财 政性 教育经费额
121 , 4 80, 6 63 14 5, 0 07, 3 74 1 65, 0 27, 0 65 1 95, 61 8, 471 23 8, 6 92, 9 36 82 , 8 02, 1 42 1 04, 4 96, 2 96 1 22, 31 0, 9 35 1 46, 7 00, 67 0 1 85, 8 67, 0 09
金 额 占比 金 额 占 比 金 额
企事业单位 委托经费
各种 收入 中转为科技经费 他
占比
占 比 金 额 占 比 金 额 占 比 金 额
( 一) 教 育经 费集 中来源于政府 ,限制 了高校办学的 自主性
在现阶段 ,中国高等教 育实行 以中央 、省 ( 自治 区 、直辖市 ) 两级政府办学为 主 ,社会各界 广泛参 与办学 的体制 ;在教 育经费 方面 ,实行 以国家财 政拨款 为主 ,多渠道 筹措教 育经 费的体
制 。但 就近年来的数据显示 ,高等教育 的办 学经费 ( 表1 )及科研 经费 ( 表2 )仍主要来 自国家财
化 内涵理解 的辩析H ,高 等教育 市场化的利弊分析盯 ,高等教育市场化 的趋势研究 们 ,高等教
育 市场化相关政 策研究n 卜 M 等 。可见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 化 的研究 ,在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 不断完
善 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现实困境的牵 动下 ,正逐步走 向深入 。
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的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市场化的问题历史学院 10级赵粲然 1100200023 既然要讨论教育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首先就应该弄清楚什么事教育市场化,不搞清这个问题,就把中国教育改革所出的各种问题全推到教育市场化的身上,这是毫无道理的。
下面我们要讨论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市场化?教育市场化问题争论的焦点,不在“市场”的上,而是集中在“市场化”的“化”字上。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教育制度”和“教育是第三产业”的问题,早已成为中央政府行政的现实。
于是,学者们只好抓住“化”字做文章。
肯定市场、市场机制,否定市场化。
可“化”、不可“化”,该“化”、不该“化”,实际上,只是概念界定问题或理论视角问题,最严重也不过是个“思维惯性”问题,完全应该像接受经济领域市场化的说法一样,承认非经济或准经济领域市场化的现实,并运用市场化的概念演绎理论。
因为邓小平理论早已论证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功能和工具性质,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市场”属于“资本主义”的误解,宣告了“市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此外,接受市场与市场机制的存在和作用的现实、排斥市场化的可行性,这样做,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根据。
因为“市场化”与“市场” 或“市场机制”概念并没有本质区别。
从语言学角度看,名词或形容词加“化”字后缀构成动词,仅仅表示“(逐步地、全面地)转变成……(名词或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已。
“美化”、“恶化”、“数字化” 、“网络化”,是指向“美”、“恶”的性质,向“数字” 、“网络”的技术与产品的应用方向的“转变或转化”。
同理,“市场化”只具有“向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方向转化或变化”的涵义。
换句话说,“市场化”就是“市场机制”的逐步运用与全面推广,仅此而已。
在经济学语境中,市场化或市场机制,意味着价格制度和竞争机制。
所谓价格制度,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描绘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认识到,形成于买者和卖者之间自愿交易过程中的价格,像一只无形的巨手,能够协调千百万参与交易的人们的行动。
辩论 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辩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大学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也逐渐面临着市场化的压力。
有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来引导教育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要。
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坚守纯粹的学术自由,不以市场为导向,不能让商业利益干扰教育的本质,这样才能培养真正有价值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到底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吗?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辩论。
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要。
市场的竞争是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多样化、需求性强的,大学教育应当更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市场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通过调整教育内容和是时长,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能够更精准地满足市场对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和就业质量。
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应该坚守纯粹的学术自由。
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而非单纯的市场就业工具。
不能因为市场的需求,而降低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大学是思想的殿堂,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该注重个性发展、自我成长,而不仅局限于商业利益的追求。
只有坚持学术自由,才能够保证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和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具有更大的价值的。
再者,市场导向的教育模式会增加教育的商业化程度。
教育应该属于公益事业,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是把教育当做一种产业或者商品来制造利润。
市场导向的教育模式会丧失教育的公益性质,增加学费等费用,降低教育的可及性,同时,教师为了追求升职和利益增加,也会出现过度的教育竞争现象,不利于公平。
如果大学教育一味追求企业化、商业化,必然会导致很多有才华的人才被挤出教育体系,这对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影响是负面的。
最后,总的来说,大学教育也应该向市场开放。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

我国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高校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策略一、市场分析我国高校市场分析是指对高校教育市场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格局、潜在机会和挑战等因素,为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以下是对我国高校市场的分析:1. 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我国高校市场规模庞大,每年吸引大量学生报考。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估计未来几年高校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2. 市场需求特点我国高校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再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3. 竞争格局高校市场竞争激烈,除了公立高校之间的竞争,还有来自民办高校、职业院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竞争。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
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教学方法来保持竞争优势。
4. 潜在机会和挑战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式拓展市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高校还面临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和就业率的要求,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材培养。
二、市场营销策略基于对高校市场的分析,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市场营销策略:1. 品牌建设高校需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展示学校的专业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2. 市场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高校需要明确定位自己的目标群体,制定相应的招生政策和宣传策略。
例如,针对特定专业的招生,或者针对特定地区的招生。
3. 多渠道招生高校需要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招生宣传,如学校官网、社交媒体、招生展会等。
同时,可以与中学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学校推荐生源。
4. 优质教学资源高校需要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资源配置情况与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现状,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高等教育资源高等教育资源是指各个高等学校用于维持高等教育活动正常运行和维护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及个人)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式上的分配。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据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互动的一般规律的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情况。
在市场配置方式中,市场支配学校,学校适应市场,市场调节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市场对供求状况以及学校的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就业、办学方向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采用市场方式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其优点在于能够通过灵敏的市场信号反映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需求的预测,及时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向,使有限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优化。
2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市场配置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配置方式,市场化配置比较欠缺,在教育投资体制、办学体制、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滞后于经济体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2.1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首先,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教师与学生、教工与职工的比例不合理。
辩论会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带四辩总结(共5则)

辩论会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带四辩总结(共5则)第一篇:辩论会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带四辩总结市场具有滞后性,而大学教育需要有前瞻性,让具有前瞻性的大学教育跟着滞后的市场走无异于草地上发现一只兔子在追一条蛇,兔子想咬蛇一口这样荒唐的场面。
大家都是学生物的,知道生物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捕食者的数量是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变化而错后变化的。
我们可以将市场比喻为捕食者————蛇,因为他具有滞后性,把大学教育比喻为被捕食者,因为它具有前瞻性。
对方辩友一致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那不就像是兔子今年准备下崽,去问了一问蛇:你今年下几颗蛋啊?什么?下了5个蛋,哦,那位得多下点兔子!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更荒唐的事情么?让市场作为大学教育的导向无异于向路痴问路,向瞎子问颜色,向数学白痴问程序编写,我方不排除以上事例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几率,但是请问这些几率有多大。
关于乔布斯和马云成功的案例:他们并不是被市场领导着走向成功的,而是自己开发出了一片新的市场,或者说是带领着市场开发了一块新地。
人们在看到iphone之前并没有想到手机操作原来可以不用说明书,人们在马云成立阿里巴巴之前并不敢想想自己坐在家里也能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乔布斯也说过,我们不做市场调研,因为市场不知道他需要什么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正方可能提问的问题:最后我想阐明一点,导向具有不排他性。
怎么说呢?我方一再强调市场导向,但并未说市场是大学教育的唯一导向答:我方观点仅仅是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对方是不是多虑了?今天的比赛对方无非就是在告诉我们市场的弊病,什么盲目性啊,滞后性啊等等,那我就很奇怪了,对方是如何从市场的弊病推出大学教育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那?你方的逻辑似乎经不起推敲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摘要】作为全球化教育改革之特质的教育市场化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
但有些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不能进行市场化改革,因为市场化会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宗旨。
本文拟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等来探讨实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政府干预
当今,世界上掀起一股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浪潮。
美国、西欧、日本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质量高,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性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加紧步伐,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的改革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更能面向经济的主战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为经济发展解决难题。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我国政府曾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原先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
显然,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相得益彰,从而得到有
效、快速的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摆脱了政府的完全控制甚至是直接管理,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与运行,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意味着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能够通过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属于公共产品;它也能够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增加才干,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地位,所以属于私人产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这种私人产品的性质表现得特别突出。
教育的私人属性决定了其能够走向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课程专业、确定招生规模和聘用老师等,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通过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这样吸引更多的生源,以便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
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运转,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
”1]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
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它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要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各种因素的制约,它服从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图,更受于经济基础。
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单位,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作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才能与经济改革相得益彰。
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是现实所趋
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保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就难以发展。
一直以来,教育投资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完全靠财政的单一拨款,政府对学校的“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
这样一种局面的结局是,国力不堪重负,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在条割化中僵硬,在僵硬中衰竭。
在我国,国力还不够强大、财政还不太宽裕,国家还不能满足每一个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
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1996年2.46%,1997年2.50%,1998年2.55%。
而同期以色列7%,挪威6.8%,美国5.8%,发展中国家巴西5%,马来西亚4.9%,韩国、泰国3.6%。
到了2000年,我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也才3849亿元,占CDP的2.5%。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从20世纪下半叶,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和迅速发展。
从1998年的108万人(实际报考约300万人)到1999年的160万人,2002年的320万人,2004年升至447万人,2005年跃至505万人,2006年计划招生预计达到530万人(实际报考约900万人)。
截至2004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也由1998年的9%跃至2005年的21%。
这导致了校园基础设施的供应紧张,如校舍不足,教学设备不足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政府如果采取提高税率的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的话,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高税收政策常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朝着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让高等院校借助于市场化的运作,主动出击,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或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行政约束过于严重,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都是由政府规定的,高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规模,这样高校难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导致高校“闭门造车”,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以前,我国实行“统包统配”,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样导致了人才不能得到合理配置,束缚了其才能的发挥,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甚至会产生有的毕业生
“高分低能”的现象,或才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就业的市场化,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业生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就不能在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很有可能被社会和市场所抛弃。
三、市场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功能
针对我国的财政压力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长期被束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种种弊端,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
(一)市场化使高校可以从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第一,高校可以借助市场化的运作,与企业合作,得到企业的捐款,或者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以及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第二,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允许私人、民间组织或企业等其他组织投资办学,这样打破了政府办学的垄断地位,出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多元化。
多元化的投资有利于促成千姿百态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