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雪教学设计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阳关雪》教案北京课改版

答案: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阳关雪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雪的纯洁与短暂象征着人生的美好和无常,提醒人们珍惜时光,追求真善美。
3.应用题:请运用《阳关雪》中的描写手法,写一段关于春天景色的文字。
答案: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柳枝轻舞,宛如绿色的丝带;桃花绽放,似火红的云霞。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犹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阳关雪》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被自然景观深深打动?”这种感觉可能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清玄笔下的阳关雪,感受文学与自然之美。
然而,我也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难点理解不够深入,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讲解和引导。此外,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创意写作中缺乏主动性,这可能需要我更多地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我将更加注重讲解和引导,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难点,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次,我会更多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和创意写作中,我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阳关雪》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对阳关雪景的生动描绘,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悟。它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部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阳关雪》教学设计 苏教版

《阳关雪》教学设计一、说选材:初二学生对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已有一定的基础。
本着与高考接轨,丰富阅读面的原则,选择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
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入到了散文创作中,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与一般散文有区别。
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二、说目标:我依据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文化散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文化散文的作者往往以一个学者的姿态,描写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和在文化的熏染下的人性,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化散文,能品味积淀在文章中的历史文化。
三、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发现”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现”为主体,在文化散文的学习鉴赏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意味,“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灿若寒星鸣。
课堂上教师重在点拨、启发,让学生能尝试主动去“发现”蕴含在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作者态度、表达技巧等等,并能在自己的“发现”中享受这种快乐。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
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见解,不盲从,并且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四、说过程:1、由作者简介和文化散文导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体味积淀在《阳关雪》中的历史文化。
2、结合王维的《渭城曲》思考余秋雨踏坊阳关的原因?3、重点分析余秋雨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阳关?对第7—8两节中坟堆特点的把握,对第13节烽火台特点的“发现”。
江苏省句容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5阳关雪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边塞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边塞诗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表达,启发他们的文学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3.课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4.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们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体验。
1.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大家对于别离的情感有一定的共鸣,这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在提问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具体阐述自己的感受,以便更好地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
2.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边塞风光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在讲解诗歌韵律和意象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阳关雪》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边塞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并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如果对诗歌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阳关雪》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改进:
江苏省句容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5阳关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江苏省句容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5阳关雪教案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鉴赏》中的《阳关雪》,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了解唐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具体内容包括:
《阳关雪》教学设计

《阳关雪》教学设计《阳关雪》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河北乡村阳关的雪景,表达了对农民的深情和对乡村的向往之情。
下面我将针对这篇文章设计一堂高中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阳关雪》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理解文中对乡村及农民的描写;3.感受文中对生活、自然和乡愁的抒发,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农民的关心和敬意。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描写的手法和修辞手法;2.理解作者对乡土的情感表达;3.理解文中对生活的思考与启示。
教学内容及安排: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阳关的雪景,并提问学生对雪景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以自然环境为切入点,将话题引导到乡村。
二、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阳关雪》的背景,即作者鲁迅先生于1918年在阳关度过的冬天。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文章第一段,并自行寻找到其中描写阳关雪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随后分组讨论问题解答。
问题包括:作者为什么称阳关雪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文中对雪的描写有哪些?作者用什么手法表达对乡市的情感?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组织回答问题。
四、讲解文章主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找出文章的主旨。
学生思考后,教师唤起学生对乡村的回忆,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对农民和乡村的深情表达。
学生进行个人写作,写下本人对家乡或农民的敬意。
五、分享与交流(20分钟):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文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分享给予评价和指导。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小结与拓展(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中对乡村和农民的描写,并引导学生表达对文中描写的感受和对乡村、农民的思考。
教师提供相关的推荐阅读,如鲁迅的其他散文作品或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题为《我和家乡》或《我以农民为荣》的作文,写出自己对家乡或农民的赞美和敬意,并要求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
2021阳关雪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2021阳关雪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阳关雪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选自《文化苦旅》。
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阳关雪》被选入高中教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阳关雪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阳关雪》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教学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
——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最难考的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8年毕业,当时正值浩劫,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因热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1971年,余秋雨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动。
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发起、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
1975—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直到文,革结束。
推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阳关雪教学设计苏教版

《阳关雪》教学设计一、说选材:初二学生对一般散文的阅读鉴赏已有一定的基础。
本着与高考接轨,丰富阅读面的原则,选择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阳关雪》。
研究戏剧理论的学者余秋雨,把多年的文化积累和学识素养都投入到了散文创作中,写出来的文章在文体形式、语言模式,甚至在视角、语气上都与一般散文有区别。
其气势、见识、语言都远远超出当时“积贫积弱”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二、说目标:我依据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在备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习散文寓情于景和运用对比增强表达效果的写法。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鉴赏文化散文的方法。
3.情感目标:领悟其文化内涵,体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文化散文的作者往往以一个学者的姿态,描写积淀在悠久历史中的文化,和在文化的熏染下的人性,引发读者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思考。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鉴赏文化散文,能品味积淀在文章中的历史文化。
三、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发现”式教学。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发现”为主体,在文化散文的学习鉴赏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意味,“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留白,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课堂上教师重在点拨、启发,让学生能尝试主动去“发现”蕴含在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作者态度、表达技巧等等,并能在自己的“发现”中享受这种快乐。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期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深入研究的能力。
从而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目标2 、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见解,不盲从,并且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从而解决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四、说过程:1、由作者简介和文化散文导入,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体味积淀在《阳关雪》中的历史文化。
2、结合王维的《渭城曲》思考余秋雨踏坊阳关的原因?3、重点分析余秋雨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阳关?对第7—8两节中坟堆特点的把握,对第13节烽火台特点的“发现”。
余秋雨《阳关雪》教案1

阳关雪教学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教学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
——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
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凡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高深莫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最难考的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68年毕业,当时正值浩劫,余秋雨的父亲被同事诬陷错划为“右派〞,叔父因热爱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遭到红卫兵及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而含冤自尽。
1969—1971年,余秋雨为全家生活所迫赴江苏吴江县太湖农场劳作。
学校复课后参加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发起、组织的大学教材编写。
1975—1976年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到浙江奉化县一所半山老楼里苦读中国古代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直到文革结束。
1983年之后,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阳关雪(区一等奖)

阳关雪【学习目标】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学习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给下列字注音:下榻()褶()皱侏()儒坍()关隘()瞟()执袂()谪()官胡笳()二、文学常识天空节选自《》,余秋雨,当代作家,著有《》《》等课堂研讨:(一)题目“阳关雪”哪个是主体(二)作品思路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踏访阳关,(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古战场(的思索)——阳关(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王维惜别劝酒场景——唐人风范()(三)语句分析1.划出描写沙漠、古战场、阳关的语句,思考这些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2.茫茫无际的沙漠,枯瘦萧条的古战场,了无踪迹的阳关,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而作者却不辞辛苦地冒雪赶了这么远的路前去,不仅为寻景,更为寻诗,寻历史,寻文化。
请勾画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在踏访阳关途中面对这些景分别有哪些感受或联想明确:3.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四)文本理解踏访阳关而先不写阳关,而。
下面扣住“镌刻山河、雕镂人心”八个字,由己及人,:从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写起,对那些吟咏山河的古诗烂熟于心,“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有时“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那些富于文化底蕴的“生僻角落”,都留下了人们“匆匆抚摩”的脚步。
作者进一步阐述历代文人“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的魔力。
接下来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维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话题也就转到了正题上。
这种开头的写法在余氏散文中随处可见,就像电影镜头,从很远处慢慢拉近。
在写踏访阳关之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华历史是其文化散文的主题。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2、形散神聚,杂而不乱,叙事、写景、议论和一切知识性材料时时处处都紧扣住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3、情与理的融合统一。理中有情,情中有理。
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立记高远,旁征博引,结构匀称。
五、小结
余秋雨带领我们探寻古迹,追寻历史、文化,把人、自然、历史溶为一体,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人文山水画卷,引起我们深思,中国文化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六、作业大语练习册阅读《文化苦旅》《山水笔记》等作品
七、板书
阳关雪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今天,让我们走进余秋雨,跟着他去探寻历史和文化,听他的解读。
二、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当代著名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散文家。浙江省余姚人,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四、作品赏析
没有人像余秋雨那样致力于这种历史文化的探寻,在创作中有意识地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展示了极为开阔的时空视野,表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浑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感。余秋雨踏访阳关古址后写了《阳关雪》。
课题
阳关雪
课型
新授
课时
二
主备
苏东
审核
蔡进友
备课
时间
2017
10 20
教学
目标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本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
重点
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教学
难点
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文本理解
踏访阳关而先不写阳关,而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不足观”,鲁迅说过此话,但余秋雨的“不足观”与鲁迅话中的含意有别,它不含贬义而带有同情,乃至于几分不平。(一代文人的“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当他们卸掉了乌纱,随意涂划的诗文便可以千古留芳。这看似不经意的起笔,实际上,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题旨,也为后面的论述埋下的伏笔。)这样写是为了反衬他们诗文的不朽。“峨冠博带”是官的象征符号,“零落成泥”之后有何人记起?而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下面扣住“镌刻山河、雕镂人心”八个字,由己及人,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从白帝城、黄鹤楼、寒山寺写起,对那些吟咏山河的古诗烂熟于心,“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有时“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正因为如此,世界上那些富于文化底蕴的“生僻角落”,都留下了人们“匆匆抚摩”的脚步。
(一)题目“阳关雪”哪个是主体?
一般的作者就这个题作文,很可能会把构思的焦点放在“雪”上,大写阳关所见的雪景。余秋雨却没有把“雪”作为描写的主体,雪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时令的象征,画面的点缀,情调的暗示,主体是阳关,王维的阳关。
(二)作品思路
从古代文人生前的际遇和身后的影响写起——谈论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踏访阳关,(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徒步沙漠的感觉——古战场(面对坟堆的思索)——阳关(荒落的土墩:荒落、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层层,寒风狂劲,积雪未化)——王维惜别劝酒场景——唐人风范(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步履放达)
(五)主题
作者通过对阳关雪这一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探寻表现中国古代文人不朽的地位,并追寻古人曾经经历的生命体现来表现他们悲剧性的命运,揭露出封建政治对优秀文化的漠视和扼杀。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作品通过艺术的构思将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俯仰天地古今的浑厚大气,给人一种深邃苍凉而又厚重沉甸的沧桑之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这组偶句对实景做了总结性描绘,而后面的“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又分别关合了为国捐躯的征人和慷慨送别的诗人,阳关怀古的两个主要对象至此收结。
最后两段是个尾声。凭吊古迹,感受着这一片荒旷和死寂,作者心底未免生出几许悲凉。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古代边塞诗中经常出现“胡笳”和“羌笛”,并用这虚拟的“极美”的声音来强化环境的死寂,又暗暗化用王之涣《凉州词》诗意,衍生出一段文字,以表达对历史的无尽哀惋。作者带着这种情怀离开阳关,语调淡淡,情调低徊,“怕还要下雪”,照应题目的“雪”字,也以暗示此时的情绪。
文章接下来写踏访阳关,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打听阳关———走近阳关———阳关怀古。作者是“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的,尽管一位老者用三条理由(路远,没啥好看,下雪)劝他别去,他还是去了,足见古代文人“魔力”之大,足见作者访古热情之高。在前往阳关的途中,有沙漠,有坟堆,作者写了徒步沙漠的感觉和面对坟堆的思索。
一本《文化苦旅》,一个世界名人,世人惊羡。——余秋雨的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是的,人们在欣赏象闲适智慧的梁实秋,幽默风趣的林语堂,平和闲淡的周作人,随意自在的张爱玲等大家的作品的同时,企盼出现新的散文大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横空出世,夺去了众人的眼光。
有人说他的散文刷新了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时代;有人说《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在星光灿烂的中国散文的天空里,其中的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有人称余秋雨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关于沙漠广远苍茫的描写,可视为《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现代表达,不过“四野”换成了“雪野”。而后面“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这种感觉奇特而真实,不是亲履其地是怎么也写不出来的。天晴后,沙漠中的雪很快地融化,一片坟堆便暴露出来,作者的表述很有特色:“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余秋雨惯常使用这种表达方式,使描述带有一种很浓的书卷意味。根据坟堆离城很远、坍塌枯瘦、众多密集三点,作者判断这里是古战场,并联想起艾略特诗歌中荒凉、贫瘠的“荒原”意象,脑中迭现出一幅幅与古代战争相关的画面。三组排比连贯而下,意象纷呈,第一组句子写征人驰骋疆场,第二组句子写家人刻骨思念,第三组句子写从军、誓师和出征,简洁而有层次。作者还对阵亡士兵的心理(既爱国又思家)和情态(“扭曲地倒下”)作了富于诗意的悬想,表达了对那些热血男儿的敬慕和同情。随后的一段议论,从地理位置的独特(“西北边陲”),说明这一片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何以能存在至今(“站立得较为自在”),从历史命题的单纯(“保卫华夏疆域”),说明堆积如山的史册何以未能漏掉这块土地(“算是比较光彩的”),不管古代史官们是否给沙堆中的忠魂留下过“半行墨迹”,毕竟这些至今尚存的坟堆都可算是袒露出的“一帙风干的青史”。这段议论还顺势提及中原的征战和屈死的怨魂,以之作为比衬,文学化的表述固然扩大了文字的表现力,但又使语意的明晰性略有损伤。
“远处已有树影”一句,将笔锋拉回到写实上来。阳关在离树不远的山峰上,的确如那位老人所说“没什么好看的”,只有一座“荒落的土墩”———古时的烽火台,它实在是够“荒落”的,“坍了大半”,泥沙层层,苇草萧萧。这里寒风狂劲,积雪未化,作者立在这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上,直觉得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所见“全是冰海冻浪”。这就是王维的朋友要去的阳关吗?作者很花了些笔墨再现《渭城曲》中所写的惜别劝酒场景,不禁慨叹王维的“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出之以“缠绵淡雅”的诗句。王维的诗,惜别之情中有壮气,“西出阳关”在当时毕竟是壮举,所以惜别环境和方式都带有一种富于希望、缠绵温雅的情调。作者从中看出了一种“唐人风范”,那就是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步履放达,这的确是有见地的。在谈论“唐人风范”时,精通文化史的余秋雨游刃有余,他说李白、高适、岑参意气豪迈的边塞诗,形体健美、目光平静、神采自信的唐人造像,无一不显示出“唐人风范”。文章还通过中西美术的比较,说明这种“唐人风范”来自于艺术家对人生前景的自信。这一段议论,实质上回答了文章第一部分的问题:“文人的魔力”何以如此之大?同时,对诗中“西出阳关”者情怀的描述,也呼应并补充了前面对征人抛家赴敌情景的想像,暗写了那些战死沙场的亡灵的精神风貌。作者感叹,唐代没有把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想着想着,心境凄迷,故眼底“阳关的雪”,也“越见凄迷”了。艺术家的自信是如何湮灭的呢?他想到王维的命运,这个人“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人关于诗与画的界线对他是不存在的,可以“随脚出入”,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这样一个艺术天才又怎么样呢?一生只能充当帝王的“卑怯侍从”,死不能进入帝王将相的“正史”,这一段极富动态画面感的描述,正回应了文章开头“文人不足观”之语。正因为文人的命运普遍如此,艺术自信遂难以延续,诗画中的“唐人风范”便不复存在了。“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这“叹息”的对象既是文人命运,又是“唐人风范”,所以后面接着写道:“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阳关不是坍弛于千年风雪,而是坍弛于千年叹息,不是坍弛于地理界面,而是坍弛于精神疆域,这样一种实而虚、虚而实的表述,使阳关超出了地域学意义,它和“废墟”、“荒原”都成了一种象征。作者在这里婉转地写出了战争、写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轻视对自信的风采的黯然,对本该傲立于世的中国文化的摧残。“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凄迷的何止是阳关的风雪,更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曾经壮美,曾经辉煌,却倒在了历史长河的大雪中。想想阿房宫,圆明园,莫高窟……战火、轻视带来了什么?读到这儿我们疑会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这不禁促使我们反身自问,文明是什么?文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里遗落?又怎样才能找回。
明确:(1)在沙漠:对天地的赞美,对行人的赞美;(2)在古战场:联想到古代战斗的场面及战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在阳关:联想到《渭城曲》,唐人风范,王维诗画,文化命运。
3、这些历史与文化命运如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像阳关一样坍弛了;因为“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文化遭到了政治的漠视与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