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1203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电大《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1、如何理解“有特点的细节能以局部更好地表现整体”?请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参考知识点:以生活的主要特征统率五官可感细节参看教材P142、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是怎样的?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参考知识点: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参看教材P373、作家的感受力包括哪几个方面?参考知识点:作家的感受力参看教材P881、文学创作中,怎样处理形式的局限与生活和情趣的自由的关系?参考知识点:在形式的局限中争取表现生活和情趣的自由参看教材P1292、如何处理对话、独白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参考知识点:在对话、独白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参看教材P1913、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变异?参考知识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变异参看教材P3161、作家的观察力如何实现?参考知识点:作家的观察力参看教材P492、怎样理解输送语言信息的“阈值”?参考知识点:输送语言信息的阈值参看教材P1413、怎样理解形象?参考知识点:形象是感情特征、生活特征、和形式特征的三维一体结构图参看教材P210 二、作品分析(40分)阅读所提供作品,运用本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注意:不必面面俱到,可自选一个切入点展开分析。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时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飞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20春福师《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一答案45619

5.()是传统诗歌外在节奏的基础。 A.五七言诗 B.律诗 C.绝句 D.《诗经》
判断题 1.*'深思,没有思想,情感也不深。当代文学,尤其强调思想、哲学文化底蕴。思想家就是文学家。 A.错误 B.正确
33.从根本上来说,作家的特殊心理素质就是多情,多愁善感。 A.错误 B.正确
34.*在 形象的胚胎结构中,情感是最为重要的,这叫做情感价值论──或者叫做审美价值论。 A.错误 B.正确
35.* 在特殊的文学形式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中, 美感经验才不断积累上升为审美规范。而作家也 只有通过形式才能掌握浓缩在形式中的艺术技巧。 A.错误 B.正确
21.概括性使诗的意象不容易老化。 A.错误 B.正确
22.*感情的单极化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也是直接抒情唯一的方法。 A.错误 B.正确
23.*'趣味,作为 一种主体的审美情操,它要求对客体和其他主体执着感情的距离和超越。 A.错误 B.正确
24.感情当然是审美的核心,但是只是核心而已,它不但和感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和智性有着深刻 的联系。 A.错误 B.正确
13.诗与散文只能表现已经意识到的情感,而大量的情感在潜意识中。 A.错误 B.正确
14.作家的笔不能光听生活细节的指挥,也不能光听感情的指挥。光听生活细节的指挥,就是生活的 模仿,谈不上创造了,光听感情的指挥, 可能歪曲了生活。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二者平衡的时候 是很少的。 A.错误 B.正确
15.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矛盾是艺术形象的内在矛盾,象一切矛盾一样,二者是平衡的。 A.错误
19.从生活的原生形式上升为艺术的规范形式,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将生活的无序性转化为艺术的有序 性,一切要素都要进入形象的有机性。 A.错误 B.正确
福师 《文学创作论》第二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 92

第二章真实论与假定论
一、假定性与真实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1、从历史发展来看:从神话到传奇到小说,从英雄传奇到日常生活。
2、细节越来越逼真:从古典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到电影的微观逼真,没有表演的表演,就是最好的表现。
3、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又产生了荒谬派戏《等待戈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得了诺贝尔奖金轰动一时。
4、不同的流派:一个士兵打死了演奥赛罗的演员。
斯坦尼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演员,而讲究间离效果的德国戏剧家布来希特却认为他是最坏的演员。
每当逼真性过分制约了假定性,而且成为一种稳定的倾向时,就会产生艺术境界不高,形象粗糙,或者自然主义倾向问题。
由于这种倾向引起厌倦情绪,又必然促使与之相反的倾向产生,这就使假定性逐渐上升,并很快占了优势。
通俗地来说,这个过程就是艺术家想象力的竞赛。
二、假定性和逼真性在不平衡中发展。
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矛盾是艺术形象的内在矛盾,象一切矛盾一样,二者是不平衡的。
几乎没有一种形象是半斤八两绝对平衡的,平衡了就僵化了,就没有发展了。
正是这种不平衡成为推动着艺术形象发展的内在动力。
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有两种相反相成的倾向推动着艺术发展,那就是不断精确地表现生活和不断花样翻新地创造超脱于生活的具体形态的艺术形式和流派。
艺术的假定性的价值常常遭到漠视,原因是不了解某种艺术形式的成就常常是集中在它所独具的假定性境界之中,而后人要获得表现生活真实的能力,首先得从这种假定境界中去师承。
福师 《文学创作论》第八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09

第八章小说的审美规范论一、小说情节不同于童话情节之处?小说情节不同于童话情节之处就在于它不满足于单一的主体情感的线性因果关系。
人类情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情感的秘密不但在于主体中,光是在主体范围内的线性因果关系是很有限的。
因而童话的艺术成就以及重要性从来也没有超过小说。
小说把主体的情感逻辑和不同人物的情感逻辑交织起来形成一个多维的结构。
人物的情感逻辑对于人物自身来说,是主观的,可对于作家来说,就是独立于他情感逻辑之外的客观逻辑。
而小说中人物不止一个,不同的人物要有生命就应该有不同的情感逻辑。
人物之间的情感逻辑是相互错位的。
这样,任何一个人物的情感逻辑都不可能是充分自由的,不但要受到其他人物情感逻辑的制约,而且要受到作家情感逻辑的制约。
严格说来小说情节中的情感逻辑不但是多维的,而且是错位的。
每一维、每一层次的变动都会牵动其他各维各层的错位幅度。
人物的情感逻辑与作家的情感逻辑总是要发生矛盾,因为人物情感逻辑是无限多样的,而作家的情感逻辑是永远单一的。
虽然作家的情感逻辑或多或少,或从正面美化,或从反面丑化了人物的情感逻辑,但是这种美化和丑化总是有限的,当人物的情感逻辑与作家的情感逻辑发生矛盾时,作家如果过分地去同化人物的情感逻辑就有陷入情感逻辑雷同、形象化为类型,甚至概念化的危险。
只有当作家的情感逻辑向人物的情感逻辑让步,人物才可能获得自己的生命。
因而在小说情节的因果链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人物的情感逻辑,任何一个情节的因果,不能光是一般的情感因果,甚至也不应该光是作家情感的因果(如果光是作家情感逻辑的因果就成了童话了),小说之所以为小说,就是因为它的情节因果主要取决于人物之间情感逻辑的交融。
这就是说,对于任何结果都不能满足于在自我的情感中找寻特殊原因,而应该在人物情感的张力中去找特殊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现代文学理念提出:作家退出作品,零度写作,(表面上,不带作家倾向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如何找到人物自己的情感逻辑?从创作过程讲,任何一个故事出现在作家面前,作家首先应该把它当成一个结果,作家的任务就是去寻求特殊的情感导因。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21年8月《文学创作论》网考复习题答案.doc

论述题1.为什么说雄辩的细节能“以少总多”?请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答案: 第一、形象的可感性,并不是一切细节可感性的总和。
第二、养成堆细节暗示性的鉴别力,不但要善于从许多细节中排除那些暗示力的鉴别力,而且要敢于排开那些虽然有暗示力,但已被长期使用而失去光泽细节。
细节之所以为艺术,就在于它能超越细节的有限性。
第三、要避俗,要求新。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请结合此诗谈谈文学想象的特点。
答案: 一、主观特点是诗人的孤独感,客观特点是月光照着诗人的影子。
这还不是艺术的想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就不一样了,月亮就不是月亮了,举杯邀月,就不把月亮当月亮,而是把它当作有生命的对象了。
这样,月亮就成了我的朋友。
但是,艺术的想象之妙在于:“对影成三人”,不仅仅月亮成了朋友,而且影子也成了朋友。
有了这样的想象,诗人的孤独之感就得到充分的表现。
本来是,只有一个饮酒,很孤独,现在三人共饮了,应该是不孤独了吧。
二、但是,更加孤独了,因为月亮和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更衬托得诗人孤独了。
文学的想象就是让客观对象的形态性质发生变异,使之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异,有了这种变异,感情就渗透进去了。
本来是互不相干的,现在变成了互相安慰。
接着他写,不但是静态的孤独,而且还有动态:“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形成一种由静到动的变异,“我舞影凌乱”是客观事实,“我歌月徘徊”是想象。
二者相对起来,形成一种结构,正好表现亲密和谐、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
3.“有意注意要得到无意注意的补充,无意注意得到有意注意的鉴定。
当有意注意限制了观察的范围时,无意注意则来冲破这种限制;当无意注意提供的信息陷入迷乱时,有意注意会对之加以注释和梳理。
”你如何解读这段话?答案: 第一、许多作者带着收集材料的目的去体验生活,结果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奥鹏】2019秋福师《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
![【奥鹏】2019秋福师《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二[1]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667e964693daef5ff73d34.png)
19秋福师《文学创作论》在线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5题,10分)
1、*'中国古典诗论中所经常强调的比兴手法,其中比就是比喻,主要遵循____程序。
A相似联想
B相近联想
C相反联想
D相同联想
[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的选择是:A
2、观察的最后任务是____。
A把握局部
B把握整体
C要在局部上把握主要特征
D要在整体上把握住主要特征
[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的选择是:D
3、中国古典诗论中所经常强调的比兴手法,其中比就是比喻,主要遵循____程序。
A相似联想
B相近联想
C相反联想
D相同联想
[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的选择是:A
4、*诗歌形象是____。
A生活特征、自我感情特征二位一体
B自我感情特征和符号特征二位一体
C生活特征、自我感情特征和符号特征三位一体
D生活特征和符号特征二位一体
[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的选择是:C
5、*' 在人的五官感觉中,最重要的无疑是____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仔细阅读以上题目后,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答]
正确的选择是: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师1203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
文学创作论49.5 孙绍振2009年11月第4版海峡文艺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
1、如何理解“有特点的细节能以局部更好地表现整体”?请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论述。
参考知识点:以生活的主要特征统率五官可感细节参看教材P14
2、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是怎样的?
参考知识点:作家审美心理的动态结构参看教材P37
3、作家的感受力包括哪几个方面?
参考知识点:作家的感受力参看教材P88
二、作品分析(40分)
阅读所提供作品,运用本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注意:不必面面俱到,可自选一个切入点展开分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时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杨花》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飞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即碎。
时见蜂儿,仰点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章质夫《水龙吟·杨花》参考知识点:变形和白描的相互交织参看教材P311
福师1203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
文学创作论49.5 孙绍振2009年11月第4版海峡文艺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
1、作家的观察力如何实现?
参考知识点:作家的观察力参看教材P49
2、怎样理解输送语言信息的“阈值”?
参考知识点:输送语言信息的阈值参看教材P141
3、怎样理解形象?
参考知识点:形象是感情特征、生活特征、和形式特征的三维一体结构图参看教材P210
二、作品分析(40分)
阅读所提供作品,运用本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注意:不必面面俱到,可自选一个切入点展开分析。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有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
曰:“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
——马克思
参考知识点: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参看教材P111
福师1203考试批次《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
文学创作论49.5 孙绍振2009年11月第4版海峡文艺出版社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
1、文学创作中,怎样处理形式的局限与生活和情趣的自由的关系?
参考知识点:在形式的局限中争取表现生活和情趣的自由参看教材P129
2、如何处理对话、独白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
参考知识点:在对话、独白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参看教材P191
3、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变异?
参考知识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变异参看教材P316
二、作品分析(40分)
阅读所提供作品,运用本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注意:不必面面俱到,可自选一个切入点展开分析。
烈日下,行道上,口燥舌干,忽见路边有卖甘蔗者,急忙买得两根,一手持就口边,才咬一口,即入佳境,随走随嚼,旁若无人,蔗渣随嚼随吐,人生贵适意,兼可为“你丢我拣者”制造工作机会,潇洒自如,不亦快哉!
——梁实秋:《不亦快哉!》参考知识点:审丑的软幽默——自我调侃参看教材P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