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知识点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通用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通用1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通用15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举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之内的加法和减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不异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不异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梳理

二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知识梳理

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1、通过调查收集数据: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调查范围,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统计表来表示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的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记录数据的方法:①用符号表示:用符号“○”“√”等表示事物时,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被调查的事物。

画符号时要从下往上并把符号排列整齐。

完成符号统计后,要将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②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一个“正”字有五笔,表示五个被调查的事物,哪种事物的数量增加1,就在事物名称的后面加一笔。

这种统计方法既清楚又快捷。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2、平均分的两种方法:①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如: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②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如:有20个鸡蛋,5个5个的放在一个框里,可以放几框?3、除法的应用: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来做。

如:把24个皮球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个?②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做。

如:35里面有几个7?4、42÷6=7读作:42除以6等于7,表示把42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7;还可以表示42里面有7个6。

5、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练习: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

2、算式18÷3=()读作();表示把()平均分成(),每份是();还可以表示()里面有()个()。

3、计算20÷4时用到的乘法口诀是(),根据这个口诀写出另外的三个算式:()、()、()。

4、有6根胡萝卜,每只兔子吃2根,可以分给()只兔子。

5、从25里面连续减5,减()次结果是0。

解决问题:1、一个练习本要2元钱,菲菲有10元钱,她可以买几个练习本?2、买一支钢笔需要5元钱,要买6支钢笔,需要花多少钱?现有20元钱,能买几支这样的钢笔?3、有16条金鱼,放在2个鱼缸里,一个鱼缸里放了7条,另一个鱼缸里放几条?4、有一些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正好分完,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正好分完,这些糖果一共有多少个?第三单元:平移与旋转1、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现象。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单元知识点汇总与教案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单元知识点汇总与教案

第一单元总结智慧小锦囊易错集锦易错点1:厘米、分米和米三个单位大小分不清楚。

误区点拨:(1)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不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在实际生活中,一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课桌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选择合适的单位时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来判断。

易错点2:测量物体的长度出错。

误区点拨:(1)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尺子没有放平,或者物体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而是与尺子的左端对齐。

(2)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物体就长几厘米;如果物体的一端不对着尺子的0刻度,用物体两端所对着的刻度相减,得到的差就是物体的长度。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材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是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开始。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自选工具测量,认识厘米以及用厘米测量物品和线段的长度,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认识分米以及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我们的测量”。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教材特别重视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

本单元的编写有以下特点:1.在实际测量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含义。

2.借助实物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3.在用厘米作长度单位的测量活动中,了解线段。

4.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的进行测量。

2022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易错题归纳

2022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易错题归纳

2022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易错题总结归纳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1、有余数除法以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有剩余,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除法列竖式计算方法:(1)先写“厂”表示除号。

(2)在除号里写被除数。

(3)除号外面左侧写除数。

(4)把商写在除号的外面,被除数上面,并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5)把除数和商的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6)用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得结果写在横线下面,与个位对齐。

4、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先想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再利用乘法口诀试商。

5、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第二单元时、分、秒1、认识钟面:(1)钟面上最短最粗的针是时针,较短较粗的是分针,最细最长的是秒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也就是60小格,1时=60分。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

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1圈,1分=60秒2、认识整时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时针、分针、秒针全部重合的时间是12时,时针和分针成一条直线的时间是6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的时间是3时和9时。

3、认识几时几分方法:时针指在两个数之间,算小数,时针指在12和1之间,算12时,分针指着几,表示几个5分钟。

4、记录时间有两种方法:(1)文字法:如:5时50分;(2)用电子表法记录时刻时,几时就写几,再写“:”,后面写分时要占两位,分针不够整十的,十位要用0占位。

如:8时零5分写作8:055、认识大约几时方法:时针接近几就是几时。

此时,分针一般指在数字12左右。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一、有余数除法1、意义:把物体平均分后,每份分得同样多,还有剩余,并且剩余的部分不够再分,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3、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1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不大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上面;2乘,除数和商相乘,把结果写在被除数下面;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把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4比,比较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三、实际应用1进一法:余数不管是几都舍弃,舍弃后商加一,如租车、租船等问题2去尾法:余数不够1份,不能算作1份,舍弃后商不加1,如买东西、做衣服等问题。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3.数的组成:就是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千、万以内数的读写法1.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万以内数的读法: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者继续两个“0”就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2.万以内数的写法:写数时,也要从高位写起,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字也没有就写“0”占位。

三、数位不同,数位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不异的数,先比力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不异,就比力下一位上的数,直到比力出大小4、近似数、估计与准确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整万数五、整百数的加法整百加整百,先把百位上的数字相加减,再在得数后添两个。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表是某城市6月份天气情况。

天气晴天雨天阴天多云天数(天)17247()天气经常出现。

A. 晴天B. 雨天C. 阴天D. 多云A 解析: A【解析】【解答】解:因为17>7>4>2,即天气是晴天的天数最多,所以说晴天天气经常出现。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中天数的多少能反映出不同天气出现的频率,比较天数的大小,天数最多的天气就是经常出现的。

2.李明调查了五个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表。

姓名李明王芳赵兰刘玉李琴身高(cm)1411391381431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刘玉的身高最高B. 刘玉一定比其他同学吃的多C. 赵兰最矮B解析: B【解析】【解答】解:因为143>142>141>139>138,即说明刘玉的身高>李琴的身高>李明的身高>王芳的身高>赵兰的身高,所以刘玉的身高最高、赵兰最矮,所以A、C正确。

题目中并未说身高与饮食多少有关,所以B错。

故答案为:B。

【分析】数据分析需理解不同的统计表中数据表示的含义,然后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

此题中身高的大小能反映出五个同学间身高的高矮。

3.下面是我们学校三年级植树情况统计表,4个班平均植树()棵。

A. 7B. 8C. 9D. 4A解析: A【解析】【解答】(9+4+7+8)÷4=7(棵)【分析】根据简单的统计表,即得4个班平均植树7棵。

4.学校有8个班参加了回收废报纸活动。

第一天回收废报纸43千克;第二天回收废报纸38千克;第三天回收废报纸39千克。

平均每天回收废报纸()千克。

A. 39B. 40C. 41D. 42B解析: B【解析】【解答】(43+38+39)÷3=40(千克)【分析】根据简单的统计表,即得平均每天回收废报纸40千克。

5.下表是二(2)班每天看电视时间情况统计表,从图中可知每天看电视在30分钟以下的有多少人?()时间30分钟以下30分-----1小时1小时以上人数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A. 35人B. 5人C. 10人C解析: C【解析】【解答】从图中可知每天看电视在30分钟以下的有10人,故选: C【分析】每天看电视在30分钟以下的有两个正字,也就是10人,此题可解。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二年级下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二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1. 认识厘米和米,了解其基本单位换算。

2. 学习如何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 掌握比较长度的方法,理解“长度相同”的含义。

第二单元: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1. 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进位和退位的原理。

2. 掌握竖式加减法的书写格式,理解其运算过程。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差值等。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1. 了解角的基本概念,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2. 学习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3. 学习画角,如直角、锐角、钝角等。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1. 学习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2. 掌握2-6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拼图、物品组合等。

第五单元:表内除法(一)
1. 学习除法的意义,理解平均分配的概念。

2. 掌握6-9的除法口诀,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3. 学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分糖果、分配任务等。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培养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基础数学知识,为我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

在这里,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来提高我们的运算能力。

首先,我们要学习的是整数。

所谓整数就是由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组成的集合。

我们可以用整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增减关系,比如温度的升降、财富的增减等。

正整数表示增加,负整数表示减少。

在学习整数时,我们要学会读写整数,并了解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在买东西时,要计算总价;在分糖果时,要平均分配;在度量长度时,要量取总长度等等。

学习加法时,我们要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并学会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在进行加法运算时,我们要注意对齐数字,并按位相加。

当相加的两个数字小于10时,直接相加即可;当相加的两个数字大于等于10时,要进位。

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加法运算能力。

除了加法运算,我们还要学习减法运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差。

学习减法时,我们要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符号,并学会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在进行减法运算时,我们要注意对齐数字,并按位相减。

当被减数的某一位小于减数的对应位时,要向高位借位。

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减法运算能力。

在学习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购物时,我们可以用加法运算计算总价;在分享糖果时,我们可以用减法运算计算每个人分得的糖果数量等等。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学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还能够熟练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理解同数连加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例:3+3+3+3+3就是求5个3相加是多少。

3是相同加数,5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2、2+2+2=6,3个2相加得6。

3、5+5+5+5+5+5+5+5=40,求8个5的和用加法计算太麻烦了。

8个5相加,加数相同,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一个连加算式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如8个5相加可以写成“8×5”,也可以写成“5×8”。

5+5+5+5+5+5+5+5=40可以写成:
5 × 8 = 40 读作:5乘8等于40。


8 × 5 = 40 读作:8乘5等于40。

. . .
. . .
因数因数积
×: 乘号
4、一个乘法算式可以画两种图。

如:2×4既可以表示2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2相加,再根据算式画图。

2个4相加4+4=8,◎◎◎◎◎◎◎◎;
4个2相加2+2+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