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合集下载

八下语文庄子二则

八下语文庄子二则

八下语文庄子二则庄子,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说到他,脑袋里总是浮现出一幅画:古老的森林,鸟语花香,还有一个戴着草帽、笑眯眯的老头,悠哉悠哉地在大自然里游荡。

没错,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留下的形象。

他不拘小节,目中无人,过得简直是“我行我素”,活得潇洒自在。

他的思想,简直就像风一样自由,什么规则、什么权力,都是浮云。

庄子喜欢讲故事,尤其是那种让人笑了又笑、又有点深思的故事。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庄子》里面的两则小故事,话不多说,开始吧。

第一个故事是“庖丁解牛”。

故事里有个庖丁,他是个牛肉切割师傅。

说白了,他就是把牛一刀一刀地剁了,剁得特别干净利索。

你可能会想,切牛肉有什么好讲的?不过,听我慢慢道来。

庖丁是怎么做到的呢?他不仅仅是力气大,刀快,最重要的是他懂得牛的身体结构。

每一刀下去,他都能顺着牛的筋脉和骨头切,刀就像跟牛融为一体一样,不费力气,不浪费一丝力气。

他的刀不光是刮肉,而是找准了自然的规律和节奏。

这样一来,他不仅切得轻松,还切得特别精准。

“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妙处,恰恰在于“顺其自然”。

你要是盲目地去和生活搏斗,最后肯定是头破血流。

而如果你能像庖丁一样,懂得灵活应变,顺着自然的流向来做事,生活就能变得轻松自在。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懂得顺势而为,而不是硬碰硬,这样你就能事半功倍,轻松游刃有余。

接下来要说的另一个故事叫“鱼我所欲也”。

这个故事简单说就是,有个人问庄子:“你觉得鱼好不好?”庄子很淡定地说:“鱼好啊。

”然后这人又问:“那你要不要吃鱼?”庄子回答:“你先把我当成鱼,我就能告诉你了。

”这人顿时愣住了。

庄子其实在说,做事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

你想明白了,很多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说到底,庄子想告诉我们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别人,也不必随波逐流。

你要是总是人云亦云,跟着大流走,那你就永远不可能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甚至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

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随便被别人左右。

《庄子四则》(庄周梦蝶、相濡以沫、屠龙之技、呆若木鸡)

《庄子四则》(庄周梦蝶、相濡以沫、屠龙之技、呆若木鸡)
人也这样,玉不琢不成器,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经历磨练,去达到 一种心神合一的精神境界,心平气和,以静制动,心不浮,气不躁, 才会无懈可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典故: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 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 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纪渻先生替王养斗鸡。
译文
十天后王问:“鸡训练好了吗?”
他说:“没有,正在凭一股血气而骄傲。”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 “没有,仍然对其他鸡啼叫和接近有反 应。”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 “没有,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 “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 有反应了。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它 们的精神全部收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 转身逃跑了。”
典故:呆若木鸡《庄子·外篇·达生》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 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 矣。”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 向景。”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 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 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 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 者,反走矣。”
为:替
已:动词,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的意思。
方:正。
恃:凭着,依靠。
响影(yǐng):通“响”,声响。通 “影”,影子。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

《庄子》寓言故事选读十九篇1、望洋兴叹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庄子·秋水》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

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

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

'我就是这样的人啦!”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屠龙之技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

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

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3、随珠弹雀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庄子·让王》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寓言-庄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庄子》全文及译文

《庄子》全文及译文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畾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2、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謂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予病少瘁,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

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人间世—《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间世—《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间世—《庄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题解:《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

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

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

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

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

“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原文1:颜回见仲尼①,请行。

曰:“奚之②?”曰:“将之卫。

”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③;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④,民其无如矣⑤。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⑥,乱国就之⑦,医门多疾’。

愿以所闻思其则⑧,庶几其国有瘳乎⑨!”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⑩!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⑪。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⑫!“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⑬?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⑭;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⑮,未达人气⑯,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⑰,是以人恶有其美也⑱,命之曰菑人⑲。

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⑳,恶用而求有以异21?若唯无诏22,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23。

《庄 子》文本解读

《庄 子》文本解读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 意出尘外的构思 思想的深刻与独到,是其构思新颖的内核。
• 恢诡谲怪的形象 大量并自觉地运用“三言”(寓言、重言、 卮言)说理,善于夸张、想象、虚构,多 用神话素材。
• 汪洋恣肆的文风 行文自由,不拘一格,挥洒自如。说理、 抒情、描写,意到笔随。
《庄子》创作手法的自觉
•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庄子·寓言》
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 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 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 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 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 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 我邪?"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 道自然无为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
想,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无始 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由此观 念出发,庄子认为,自然的、原生的状态, 就是事物最好的状态,如果人们要刻意去 加以改造,哪怕怀着良好的初衷去改造, 也会:“子见夫牺 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 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 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 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 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 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 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 子》
一、庄子其人其书
•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 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据《史记 老 庄申韩列传》所记,庄子曾为蒙漆园吏, 大约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等同时,但 其生平事迹难以详考。

完整版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庄子二则出自庄子所著的《庄子•秋水》,下面一起来看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的详细内容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前往去拜访他。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译文】有的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国都搜寻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鵜鴿,子知之乎?夫鵜鴿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庄子前往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鹤鴿,你知道它吗? 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鸦得腐鼠,鵜鴿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译文】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鹤鴿经过它,猫头鹰抬头看着鹤鴿, 发出吓的怒斥声。

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译文】庄子说:“白鳏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译文】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确定的!”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的庄子二则惠子相梁原文惠子相(xi a 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 a n ch u ),子知之乎夫(f u )鹓雏 (yu a nch u)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 1 )泉不饮于是鸱(ch 1 )得腐鼠鹓雏(yu a n ch u)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 e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y e )?” 译文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 想(或就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担心, 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 说:“南方有一种鸟, 它的名字叫鹓雏( yu a n ch u), 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 飞到北海去, 不是梧桐树不栖息, 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这时, 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鹓鶵 (yu a nch u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雏(yu a nch u), 发出‘吓'的怒斥声. 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 d o)梁之上.庄子曰:“鯈(ti d 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 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就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 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却又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虽有嘉肴》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概况
《汉书艺文志》载《庄子》有55篇。今本《庄子》 33篇,分为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庄学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偏重于论述哲学; 外篇和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庄周学派后学之手,偏 重于批判社会。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大体一致。 中唐时期道家演变为宗教,庄子被追尊为南华真人, 《庄子》成为道教经典,被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最有影响的注本是西晋郭象的《庄子注》, 实为剽窃向秀的注释成果,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 学》和房玄龄《晋书 郭象传》均有记载。 唐代成玄英有《南华真经注疏》,清代郭庆藩有 《庄子集释》,今人陈鼓应有《庄子今注今译》。
2010-8-26 17
《逍遥游》本义
本义:超越时空、功利和物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 前半篇以鲲鹏为主,反复引譬设喻,层层否定,推 论世间万物无论大小寿夭,凡是受到时间、空间的 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束缚,就不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后半篇以辩论的形式,反复引譬设喻,层层递进, 分别阐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无名、 无功、无己,合为无为。做到无为才能达到逍遥。 寓意:功名利禄是人生的累赘,只有彻底摆脱功名 利禄的累赘,才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精神自由建立 在超越物质的基础之上,不能超越物质世界,就不 可能获得精神自由。
《逍遥游》的取义(古人)
“取义”是指读者的感悟和作家赋予新的含义,与原 作的本义和注者的释义有某种联系,但不受局限。 刘义庆志怪小说《幽明录》载,楚文王以猎鹰搏杀 鹏雏,羽堕如雪,血下如雨。度其两翅,广数十里。 是附会庄子寓言而造怪异故事,别无深意。 晋代贾彪《鹏赋》因览张茂先《鹪鹩赋》赋小鸟之 受害,故赋大鹏之全身,寄予对祸福之机的感悟。 阮修赞:跄跄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 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 李白常以鲲鹏自比理想,钟爱鲲鹏自由无碍的气魄, 表达摆脱羁绊的渴望。《大鹏赋》义取其待时而动, 直干青云。《上李扈》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 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2010-8-26 9
庄子的人生观 ——一切顺应自然的宿命论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无为,即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任何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做到无 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 《养生主》“庖丁解牛”寓言的寓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 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依乎天理, 批大郤,道大窾,因其自然。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逍遥游》释义折衷的人格烙印
向秀为山涛所知,与嵇康、吕安为友。佐嵇康锤锻, 共吕安灌园。雅好老庄之学,为之隐解,发明奇趣, 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 康诛,秀应召入洛。文帝问曰:“闻有箕山之志, 何以至此?”秀曰:“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 岂足多慕?”帝甚悦。秀乃自此役,在朝不任职, 容迹而已。 郭象少好老庄,能清言,言如悬河泄水,注而不竭。 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 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 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 州郡辟召不就,常闲居,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 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 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
2010-8-26 14
《庄子》的文风
《庄子》善于用寓言说哲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一是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随意夸张。将自然 万物赋予灵性;对历史人物加以虚构。 二是寓言故事密度大,往往用寓言代说理,故事一 个接着一个,抽去寓言就不成文章。 三是寓言主题具有多义性,寓言形象的客观含义往 往超越作家的主观动机,形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特征。 历代解读烙上时代印记,有所折中或曲解,故阅读 《庄子》必须疏理庄学三义:本义、释义和取义。 四是文风恣肆。没有固定模式,分总自然,意到笔 随,得心应手,汪洋辟阖,千姿百态。 司马迁评为“洸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其文 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或能 先也”。
以 自 我 为 中 身 心 存 在 —— —— 课 后 寄 绝 语 不 可 以 但 的 自 视 忽
能 但 绝 不 可 以 无 所 作 为
我 们 可 以 而 且 应 该 我 们 不 可 利 名 漠 淡
2010-8-26 10
《庄子》的思想
将老子的道解释为精神的本体,化育万物的本根。 人们修养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一物,忘怀自我, 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虑生死,达到天人合一。 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发展为相对主义, 认为事物的大小、寿夭、善恶、美丑都是相对而言, 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判是非的任何客观标准。 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国大 盗的工具和赃物,绝不与当政者合作,由愤世嫉俗 走向彻底的超世脱俗。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人生态度是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不受 时间空间的任何限制,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做到 无名、无功、无己,也就是无待、无为。
《逍遥游》的取义(今人)
毛泽东《念奴娇 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 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 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此诗作于1965年秋,发表于1975年底。针对1963年 苏、美、英三国限制空中和水下核试验条约。 陈鼓应先生在华中师大作《庄子与尼采》的学术报 告,以鲲鹏高举喻中国深养厚蓄,待时腾飞。 结论:庄子寓言往往具有多义性,“形象大于思 想”。注者释义必须尽可能阐释原作的本义,取义 则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只是不可以将取义强加于 原作。
《逍遥游》的释义
传统的权威解释为“适性说”,即适应本性就是逍 遥。 郭象《庄子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任于自得之 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 也”。 北京大学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引用此说 并按:“即此篇之题义。意谓天地之间,事物有大 小之不同,人类修养也有高低深浅之别,然而各求 ‘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即是逍遥至 乐,不宜用人为的方法勉强为之分出优劣胜负”。 按照“适性说”的解释,《逍遥游》中的鲲鹏、蜩 与鸴鸠、斥鴳、朝菌、蟪蛄、冥灵、古椿、彭祖、 知行德能者、宋荣子、列子、圣人、神人、至人等, 都各当其分,同样逍遥。
庄子的文风——寓言奇而多
《庄子》善于用寓言说哲理,富于浪漫主义 色彩。 庄子的寓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随意夸张。 将自然万物赋予灵性;对历史人物加以虚构。 庄子寓言故事密度大,往往用寓言代说理, 故事一个接着一个,抽去寓言就不成文章。
2010-8-26
12
庄子的文风——形象大于思想
庄子寓言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寓言形象的客 观含义往往超越作家的主观动机,形成形象 大于思想的特征。 历代解读烙上时代印记,根据当时的背景和 人们的需求对庄子寓言的主题有所折中或曲 解,故阅读《庄子》必须疏理庄学三义:本 义、释义和取义。
《逍遥游》释义折衷的时代烙印
《逍遥游》适性说的释义与庄子的本义不同,打上 了时代的烙印和释义者人格的烙印。 时代烙印。汉末党锢之祸以来,品评名节成为风气。 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篡权,排除异己,施行恐怖 政治。追随司马氏可保性命,难保名节;拥护曹氏 可保名节,难保性命。面对两难的选择,研读老庄, 清谈玄理,回避现实,追求超脱,成为文人的时尚。 魏晋文人渴望精神超脱,但却不能超越物质的享受, 于是折中或曲解庄子的逍遥游,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折中释义沿袭到东晋甚至更久远。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北大中文系《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亦然。
庄子与《庄子》 庄子与《庄子》
旧本《庄子》 旧本《庄子》书影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宋国蒙邑 (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 庄子的生活年代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龄小于 孟子而大于荀子和屈原。 庄子曾经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不算入仕。往来游历 于齐、魏诸侯之间。剽剥儒墨,放言无忌,自王公 大人不能器之。终身布衣,未入仕途,生活贫困, 居住穷巷,织鞋为生。讽刺曹商“舐痔结驷”。 楚威王厚币聘庄子为相,被他戏谑相拒,自愿曳尾 涂中。庄子聚徒讲学,弟子姓名流传下来的只有蔺 且、魏牟几人。
2010-8-26
庄子的政治思想 ——由愤世嫉俗到超世脱俗
将现实社会视为强盗世界,认为仁义礼智是窃 国大盗的工具和赃物,因而绝不与当政者合作,由愤 世嫉俗走向彻底的超世脱俗。 《胠箧》“田氏代姜”的史实寓意何在? 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 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珠毁玉,小盗不起;焚符 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庄子的核心思想 ——继承和发展老子的“道”
将老子的道解释为精神的本体,化育万 物的本根。人们修养得道,将自己视为自然 一物,忘怀自我,淡情寡欲,不计得失,不 虑生死,达到天人合一。2010-8-26 Nhomakorabea7
庄子的哲学思想 ——泯灭一切是非标准的相对主义
将老子辩证法的相对性加以夸大,发展 为相对主义,认为事物的大小、寿夭、善恶、 美丑都是相对而言,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 判是非的一切客观标准。 《秋水》“河伯观海”的寓言寓意何在?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 无故。事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 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古,故遥而不闷, 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 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途, 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8
2010-8-26
16
从《逍遥游》看庄学三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