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土壤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熟悉不同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征。

3. 学会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通过分离培养,可以从土壤中筛选出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微生物。

本实验采用平板分离法,利用不同微生物对不同培养基的嗜好性,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天平、药匙、烧杯、量筒、玻璃棒、试管、无菌涂棒、接种环、培养皿、酒精灯、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称取土壤样品10g,加入90mL无菌水,充分振荡混匀,制成土壤悬液。

2. 土壤悬液稀释:取土壤悬液适量,按照10^-1、10^-2、10^-3、10^-4、10^-5的梯度进行稀释。

3. 接种:取稀释后的土壤悬液,用无菌涂棒涂布于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平板上。

4. 培养与观察:将接种后的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观察不同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5. 挑取单菌落:在平板上挑选典型的单菌落,分别接种于新的平板上,重复培养,直至获得纯培养。

6. 菌落观察:观察不同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如菌落大小、颜色、质地、边缘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培养:在细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黄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大小不一,质地较松散。

2. 放线菌培养:在放线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粉红色、紫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呈放射状、链状生长,质地较坚硬。

3. 真菌培养:在真菌培养基平板上,观察到白色、粉红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菌落呈绒毛状、絮状生长,质地较疏松。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分离出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并对其进行了纯培养。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细菌在选择培养基的存活情况,确定该菌种的固氮解磷解钾属性。

【关键词】细菌芽孢杆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前言: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

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

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

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选择培养、分离、纯化,根据菌落的存活状况来判断未知菌的属性。

实验原理:菌种来源:选择无机磷农药含量较高的土壤,有机磷农药化工厂旁边的土壤和排污口区的污水.培养基的选取:五组选择培养基,分别以辛硫磷、甲胺磷、敌敌畏、草甘膦及五种有机磷农药混合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氮源磷源。

分离纯化微生物: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稀释摇管法、平板划线分离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土壤中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 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方法;3. 熟悉微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4. 培养无菌操作和实验记录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其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噬菌体、病毒和线虫等。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土壤肥力的维持、植物生长的促进、有机物的分解等。

本实验通过分离和纯化土壤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进一步了解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琼脂、无菌水、无菌平板、无菌移液器、显微镜、培养箱等。

2. 实验仪器:天平、酒精灯、高压蒸汽灭菌器、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注意样品的均匀性和代表性。

2.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a.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b. 将土壤样品与无菌水按1:10的比例混合,充分搅拌;c. 将混合液进行系列稀释,取适量稀释液涂布于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上;d. 将平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e. 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化,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纯菌株。

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a. 将纯菌株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后进行显微镜观察;b. 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

4.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a. 对纯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菌体的染色特性;b. 进行糖发酵试验,观察菌株对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等糖类的分解能力;c. 进行氧化酶试验,观察菌株的氧化酶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微生物数量:通过平板计数法,估算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

2.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成功分离和纯化出多种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3. 微生物的形态观察:观察到的菌体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特征与文献报道相符。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题目: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姓名:学号:年级班级:组别:同组者:时间:一、目的要求1.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2.掌握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3.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二、基本原理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类型多样,加之实验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以培养基的种类很多。

但是,不同种类的培养基中,一般应含有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素等。

不同微生物对 pH 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的培养基的 pH 一般是偏酸性的,而细菌和放线菌的培养基的 pH 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的 ( 嗜碱细菌和嗜酸细菌例外 ) 。

所以配制培养基时,都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 pH 调到合适的范围。

此外,由于配制培养的各类营养物质和容器等含有各种微生物,因此,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内,以防止其中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的酸碱度所带来不利的影响。

2.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混杂生活在一起,要研究某种微生物的特性,首先须使该微生物处于纯培养状态。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可以从中分离到很多有价值的菌株。

本实验将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

3.分离菌株的鉴定。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是微生物的重要内容,一般从菌落特征、细菌特点及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鉴定。

各种细菌在代谢类型上表现了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细菌分解大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不同,所能发酵的类型和最终产物也不一样。

不同细菌对营养的要求不同也说明了它们有不同的合成能力。

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周五第二组05级生科基地班刘蕾孙飞卢永峰鲁薪安齐永闪波【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鉴定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通过查阅《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照种属特征最终判断所分离纯化的细菌所属的属。

【abstract】By several methods and technique, we got the pure cultures of two kinds of bacteria which were separated from soi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lony observing, staining, and experiments of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we referred to the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 and finally decided their genus.【关键词】革兰氏阳性、芽孢、片球菌属、芽孢杆菌属【Key Words】Gram Positive 、Spore、Pediococcus、Bacillus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实验原理: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常用的方法有1、简单单细胞挑取法2、平板分离法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其原理包括两方面:1、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2.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原理:
微生物分离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使得某些微生物得到优质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其能够生长繁殖。

在本实验中,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从土壤中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实验步骤:
1.准备所需材料和培养基。

2.在实验室制备土壤样品。

3.将土壤样品加入稀释液中稀释,使用平板计数器进行计数。

4.采用分离培养法分离微生物,根据选择的培养基和条件处理
土壤样品,如气氛,温度,pH值等,使其生长繁殖并形成纯
培养物。

5.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鉴定,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实验结果:
本实验中选取多种常用的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和分离培养。

结果表明,菌落计数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差异较大,而在同一培养基中,不同的土壤样品菌落计数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分离培养法,我们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分离出了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并通过特定的鉴定方法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结论:
通过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并且能够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为分析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微生物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从原始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纯化微生物株,并对分离出的微生物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实验材料
1. 原始土壤样品
2. 饱和淡盐水
3. 10% (v/v) 的平衡磷酸盐溶液
4. 0.85% (w/v) 的千顷盐溶液
5. 2% (w/v) 的体糖酸钠溶液
6. 氯仿
7. 板藻素
8. 无菌玻璃管
实验步骤
1. 将原始土壤样哮放入摇瓶内,加入淡盐水攪拌均匀,进行粗筛提取。

2. 将1ml混合液放入无菌玻璃管,8次补充磷酸盐溶液悬浮液进行细筛提取。

3. 将细筛提取的悬浮液转移到新的无菌容器中,加入盐溶液攪拌均匀。

4. 加入盐溶液之后,用氯仿消毒,然后加入体糖酸钠溶液留取微生物株悬浮液。

5. 使用板藻素进行单菌株筛选,筛选出单菌株。

6. 将筛选出的单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结果
本次实验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操作,成功分离出一株微生物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得出结果: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微生物株,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利用离子交换介质对细菌进行纯化,以筛选出较为纯化的细菌株。

本实验在4种离子强度(0.05M,0.1M,0.2M,0.3M)条件下,比较发酵性状态(游离镍离子浓度)下,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1、引言土壤细菌是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从而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有必要分离和纯化土壤中的细菌,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2、实验步骤(1)细菌样本准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消毒,在琼脂糖培养基中接种;(2)离子交换介质制备:采用镍离子作为离子交换介质,分别在0.05M,0.1M,0.2M,0.3M离子强度条件下制备离子交换介质;(3)离子交换:将离子介质加入土壤液液分离细菌,离子介质被细菌吸收,细菌的活性被浓缩,可以获得较纯的细菌株,(4)纯化细菌:将细菌纯化物放入培养瓶进行培养,经过重复接种,最终获得纯化细菌株;(5)细菌测定:采用镍离子浓度测定细菌含量,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 1 细菌含量测定结果游离镍离子浓度(M)t细菌含量0.05t 62.5%0.1t 40.0%0.2t 12.5%0.3t 6.3%4、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游离镍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菌含量会减少,从而达到较高的纯度。

其原因是离子交换介质中的镍离子与细菌表面的酶活性位点结合,以抑制细菌的活性,使菌体停止生长和繁殖,最终达到纯化株的目的。

5、结论本实验使用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实验报告生物科学与技术系09食品(2)班姓名:xxx学号:xxx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对照种属特征初步鉴定分离纯化的微生物所属的类群。

【关键词】细菌放线菌霉菌划线分离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前言: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

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

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

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判断未知菌的类别。

实验原理: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通过如下几种方法可以分离纯化微生物: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method)、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平板划线分离法(stesak plate method)。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1. 实验器材、试剂与实验方法:1.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牛角匙、pH试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线绳、纱布、培养皿、自动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烘箱、玻璃珠、移液枪、枪头、称量纸、药匙、试管架、接种环、酒精灯、超净工作台。

1.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孟加拉红、链霉素、1mol/L NaOH、1mol/LHCl、KNO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80%乳酸、10%酚液、95%乙醇、75%酒精。

1.3土样:取自漳州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植物园,地下10cm-15cm左右。

1.4 实验方法1.4.1配制培养基:(一)配制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200ml(用2个100ml三角瓶和2支试管分装)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细菌基础培养基。

配方如下:牛肉膏 0.6g 蛋白胨 2g NaCl 1g 琼脂 3~4g 水 200ml pH 7.4-7.61、称药品按实际用量计算后,按配方称取各种药品放入大烧杯中。

牛肉膏和蛋白胨可分别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解后倒入大烧杯。

蛋白胨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2、加热溶解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的水量,然后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所需量。

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则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解的药品中,再加热融化,在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充所失水分。

3、调pH 用pH试纸或酸碱度计检测培养基的pH值,若pH偏酸,可滴加1mol/L Nao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检测,直至达到所需pH范围。

若偏碱,则用1mol/l HCL进行调节。

pH调节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

注意pH值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浓度。

4、过滤液体培养基可用滤纸过滤,固体培养基可用4层纱布趁热过滤,以利结果的观察。

5、分装按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内。

分装时可用三角漏斗以免使培养基沾在管口或瓶口上而造成污染。

分装量:固体培养基约试管高度的1/5;分装入三角瓶内的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半固体培养基以试管高度的1/3为宜。

6、加棉塞试管口和三角瓶口塞上用普通棉花(非脱脂棉)制作的棉塞。

棉塞的形状、大小和松紧度要适合,四周紧贴管壁,不留缝隙,才能起到防止杂菌侵入和有利通气的作用。

要使棉塞总长3/5塞入试管口或瓶口内,以防止棉花脱落。

有些微生物需要更好的通气,则可用8层纱布制成通气塞。

有时也可用试管帽或塑料塞代替棉塞。

7、包扎加塞后,将三角瓶的棉花外包一层牛皮纸或双层报纸,以防止灭菌时冷凝水沾湿棉塞。

若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则应先把装同类培养基的试管扎成捆后,再于棉花塞外一层牛皮纸。

然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8、灭菌将上述培养基于121.3摄氏度湿热灭菌20min。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灭菌,则应放入冰箱内暂存。

9、摆斜面灭菌后,如制斜面,则需趁热将试管口端搁在一根长木条上,并调整斜度,使斜面的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1/2;待其凝固,10、无菌检查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摄氏度温箱中培养24-48h,无菌生长即可使用。

或储存于冰箱或清洁的橱内,备用。

(二)配制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200ml(用1个100ml三角瓶和2支试管分装)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于分离和培养放线菌的合成培养基。

配方如下:可溶性淀粉4g,KNO30.2g,NaCl 0.1g,K2HPO4.3H2O 0.1g, FeSO4.7H2O 0.002g,琼脂3~4g, 水200mL, pH7.4~7.6。

1、称量和溶解先计算后称量,按用量先称取可溶性淀粉,放入小烧杯中,并用少量冷水将其调成糊状,再加至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其完全溶解.对微量成分FeSO4.7H2O可先配制成高浓度的储备液后再加入,方法是先在100 ml 水中加入1g的FeSO4.7H2O,配成0.01mg/ml的储备液,再在200 ml的培养基中加入以上储备液0.02 ml即可.待所有的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如果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其琼脂溶解过程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制.2、pH 调节`分装包扎灭菌及无菌检查同上(一)(三)配制马丁氏培养基200ml(用1个100ml三角瓶和2支试管分装)马丁氏培养基是用于分离真菌的选择培养基。

配方如下: K2HPO40.2g,MgSO4.7H2O 0.1g,蛋白胨1g, 葡萄糖2g, 琼脂3~4g, 水200mL,自然pH1、称量和溶解先计算后称量,按用量称取各成分,并将其溶解在少于所需水量的水中。

待各成分溶解后,补充水分至所需体积。

再将孟加拉红配成1%的水溶液,在200 ml的培养基中加入以上孟加拉红溶液0.66ml,混匀后,再加入琼脂加入融化,方法同(一)2、同(二)23、链霉素的加入链霉素受热容易分解,所以临用时,将培养基融化待其温度降至45摄氏度左右时才能加入。

可先将链霉素配成1%的溶液(配好的链霉素溶液保存于-20摄氏度),在100ml培养基中加入1%链霉素0.3ml,使每毫升培养基中含链霉素30ug。

1.4.2 制备土壤稀释液:1、取土壤取表层以下5~10cm处的土壤样品,放入灭菌的袋中备用,或放在4o C冰箱暂存。

2、制备稀释液(要无菌操作)(1)制备土壤悬液:取土样0.5g,迅速倒入带玻璃珠的无菌水瓶中(玻璃珠用量以充满瓶底为最好),振荡5~10min,使土样充分打散,即成10-2的土壤悬液。

(2)稀释:用无菌移液管吸10-2的土壤悬液0.5mL,放入4.5m 无菌水中,即为10-3稀释液,如此重复,可依次制成10-3~10-7的稀释液。

注意:操作时管尖不能接触液面,每一个稀释度换一支移液管,每次吸土液,要将移液管插在液面,吹吸3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于前一次,以减少稀释中的误差。

示意图如下:0.5ml 0.5ml 0.5ml 0.5ml 0.5ml10-2 10-3 10-4 10-5 10-6 10-7稀释过程示意图(图中左侧梯形为三角瓶,其中加入49.5ml无菌水与0.5g土样,土壤溶液稀释度为10-2依此类推,右侧三试管中土壤稀释度分别为: 10-3、10-4、10-5、10-6、10-7 )1.4.3 混菌测定菌落数的方法1)细菌取10-6, 10-7 两管稀释液各1ml,分别接入相应标号的平皿中,每个稀释度接两个平皿。

然后取冷却至50℃的牛肉膏琼脂培养基,分别倒入以上培养皿中(装量以铺满皿底的2/3为宜),迅速轻轻摇动平皿,使菌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均,但不沾湿皿的边缘,待琼脂凝固即成细菌平板,倒平板时注意无菌操作。

2)放线菌取10-3、10-4两管稀释液,在每管中加入10%酚液5~6滴,摇匀,静置片刻,然后分别从两管吸出1ml加入相应标号的平皿中,选用高氏1号培养基,用与细菌相同的方法倒入平皿中,便可制成放线菌平板。

3)霉菌取10-2、10-3两管稀释液各1ml,分别接入相应的平皿中,每个稀释度接两个平皿。

在熔好的马丁氏固体培养基中,每100ml加入灭菌的乳酸1ml,轻轻摇匀,然后用与细菌相同的方法倒入平皿中,便可制成霉菌平板。

4)酵母菌在3)即可能分离到。

1.4.4培养将接种好的细菌、放线菌、霉菌平板倒置,即皿盖朝下放置,于28~30o C恒温培养,细菌培养1~2d,放线菌培养5~7d,霉菌3~5d。

可用于观察菌落,用于进一步纯化分离或直接转接斜面。

1.4.5平板划线分离微生物1、倒平板按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工作台或在火焰旁操作,取融化并冷却至不烫手的固体培养基(约50o C),倒入无菌培养皿,倒量以铺满皿底为限,平放待其冷却凝固,备用。

2、划线分离使用接种环,从待纯化的菌落或待分离的斜面菌种中沾取少量菌样,在相应培养基平板划线分离(如图),划线的方法多样,目的是获得单个菌落。

3、培养方法同“土壤稀释分离”。

4、菌落观察从培养好的未知平板中,挑选8个不同的单菌落,逐个编号,根据菌落识别要点区分未知菌落类群,并将观察结果填入表4-1。

1.4.6斜面接种1、取新鲜固体斜面培养基,分别做好标记(写上菌名,日期、接种人等),然后用无菌操作方法,把待接菌种接入以上培养基斜面中。

2、接种方法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待接菌种,然后在新鲜斜面上“之”字形划(如图),方向是从下部开始,一直划至上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