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实验报告.doc
土壤中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

微生物培养实验报告
微生物培养实验是利用微生物及其细胞生长、繁殖和生活规律的实验
方法,用于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性,以及评价微生物对环境
因子的适应性和变革性。
本实验通过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目的是研究微生物在不同物
质及条件的作用,以及测定其细胞增殖率和形态特征。
本次实验的培
养基为细菌培养液,用于土壤中微生物的培养,细菌培养液添加一定
的氮、磷和其它元素,以及含有大量碳、水分的糖为源,微生物可以
从中摄取所需的营养物质,使微生物培养成功。
实验中,我们首先采集土壤样本,并用70%乙醇完成灭菌,把样品装
入细菌培养液中,将培养瓶置于培养箱中,进行恒温振荡摇床控温培养;每天对培养液中的细菌表型进行观察,以观察细胞形态、形状及
计算增殖率。
进行实验足够的时间之后,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对培养液
中的细菌表型进行观察,直观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经过本实验后,我们发现土壤中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与正常的细菌株相似,且增殖率也在一定的区间内,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土壤中的微生
物种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通过本次微生物培养实验,受到很大帮助,我们深刻地感觉到,研究微生物种类及其变化规律是非常重要和有益的,有助于我们理解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作用以及变化。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电子版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指导教师:李海花周四晚第四组实验成员: 杜玉琪180112010009董天涵180112010008蒋怡菲180112010018逄颖180112010035【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判断菌的类型并通过平板划线进行分离纯化【关键词】土壤、微生物、菌落观察、分离纯化1.实验目的(1)通过对几种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接种和无菌操作技术。
(3)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
(4)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2.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不同微生物对pH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是偏酸的,而细菌和放线菌培养基的pH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
所以配制培养基时还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pH调到合适的范围。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2)微生物的培养及鉴定接种: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
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
鉴定:常见与常用的微生物中,根据它们的主要形态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
细菌菌落光滑,易于基质脱离;放线菌菌落质地致密,菌落较小,广泛延伸;酵母菌菌落较细菌菌落大而厚;霉菌形成的菌落较稀松,多成绒毛状,絮状。
(3)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倒平板:按稀释涂布平板法倒平板,并用记号笔标明培养基名称、土样编号和实验日期等。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电子版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指导教师:海花周四晚第四组实验成员: 杜玉琪 9董天涵 8怡菲 8逄颖 5【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判断菌的类型并通过平板划线进行分离纯化【关键词】土壤、微生物、菌落观察、分离纯化1.实验目的(1)通过对几种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接种和无菌操作技术。
(3)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
(4)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2.实验原理(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产物。
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不同微生物对pH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是偏酸的,而细菌和放线菌培养基的pH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
所以配制培养基时还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pH调到合适的围。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2)微生物的培养及鉴定接种: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
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
鉴定:常见与常用的微生物中,根据它们的主要形态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
细菌菌落光滑,易于基质脱离;放线菌菌落质地致密,菌落较小,广泛延伸;酵母菌菌落较细菌菌落大而厚;霉菌形成的菌落较稀松,多成绒毛状,絮状。
(3)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倒平板:按稀释涂布平板法倒平板,并用记号笔标明培养基名称、土样编号和实验日期等。
划线:在近火焰处,左手拿皿底,右手拿接种环,菌种在平板上划线。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实验报告

Sdu微生物大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实验目的】1、从各地区土壤中筛选含几丁质酶的真菌及含果胶酶的菌株;2、通过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菌株,掌握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技术、微生物的筛选、分离纯化方法和无菌操作技术。
3、复习以前学过的各种染色方法,掌握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与方法。
4、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原理】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此次实验采取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
b.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
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
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2、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
3、果胶酶筛选培养基:配制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利用果胶的菌株才能够生长,依此来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产果胶酶的菌株。
刚果红(Congo Red,简称CR)是一种染料,它可与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发生这种显色反应,在含有果胶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果胶形成红色复合物。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

实验三土壤中微生物的稀释分离、纯化及无菌操作技术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掌握倒平板的技术和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2、设计实验方案,分离目的菌,并通过后续实验做出初步鉴定。
二、实验内容:1.用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和霉菌。
2.用平板划线法分离纯化微生物。
3.学习斜宜接种、穿刺接种、平板接种、液体接种等接种方法。
三、实验步骤(一)微生物分离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常用的有两种:1.平板划线分离法借助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在平板的表面分散开,二获得单个菌落,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倒制平板:将固体培养基熔化,冷却至50-55℃,然后在酒精灯火焰旁,以右手持培养基,左手拿培养皿,以无菌操作将培养基注入培养皿内,约15ml,轻微转动培养基,使培养基均匀分布,然后静置于水平位置,凝固即成平板,并在皿该边贴上标签。
2.稀释平板分离法稀释手段,使样品分散到最低限度,然后吸取一定量注入平皿内,倒入培养基,摇匀静置凝固后培养,这样被分离的细菌被固定在原处而形成菌落,可作为一种记数方法。
1)制备土壤稀释液:(细菌的分离)以无菌操作,称取样品1g,加入装有99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振荡10-20分钟,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合,即成10-2土壤稀释液,然后用无菌移液管吸取9ml无菌水的试管内,制成10-3的稀释液将此移液管在试管内反复吸冲三次,然后取出移液管,并将其通过火焰,再插入原来包移液管的纸套内,以备再用,振荡10-3 的稀释液试管,再从纸套取出原来的移液管插入已混匀的试管内,再吹洗三次,然后吸出1ml10-3的稀释液至另一支装有9ml 无菌水的试管中,制成10-4稀释液。
用同样方法再制成10-5、10-6的稀释液,稀释完毕后,可用原来的移液管,从菌液浓度最小的 10-6的稀释液开始吸取1ml10-6稀释液,加到相应编号10-6的无菌培养皿内,以相同方法分别吸取1ml10-5、10-4的稀释液加到相应编号为10-5、10-4的无菌培养皿内,整个分离过程见下图。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

实验八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一、目的1.了解从土壤中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掌握几种常用的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原理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微生物生活中的最适宜的环境,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但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各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混合体,因此,为了研究某一微生物的特性,或者要大量地培养和利用某种微生物,必须把它们从这些混杂的微生物群中分离出来。
从而获得某一菌株的纯培养。
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之为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三、器材1.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高氏l号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
2.盛有100毫升无菌水的三角瓶,9毫升无菌水的试管,无菌吸管,无菌玻璃涂抹棒,10%的酚液,25%的乳酸,土样,接种环,标签。
四、方法(一)涂抹平板分离法1.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取土样10克,放入装有玻璃珠和100毫升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摇15—20分钟,使土与水充分混合,将菌分散,静止片刻,用吸管从中吸取1毫升土壤悬液注人盛有9毫升无菌水试管中,吹吸三次,并振摇使之充分混匀,然后再吸取1毫升注入另一支盛有9毫升无菌水的试管中,以此类推制成10-1、10-2、l0-3、10-4、l0-5……的各种稀释度的土壤悬液。
2.倒平板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高氏1号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溶化。
待冷至50—60℃时,在高氏l号培养基中加入10%酚2滴,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中加入25%乳酸2滴,然后分别倒平板,每支培养基倒一皿(用右手持盛培养基的试管,左手拨出棉花塞,试管口在火焰上灭菌,然后左手将培养皿在火焰附近打开少许,迅速注入培养基,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平放在桌面上,待凝后即成平板。
(见图18)。
3.涂抹将上述每种培养基平板标上10-3、10-4、10-5稀释度,然后用无菌吸管分别从10-5、10-4、10-3稀释度的试管中吸取土壤悬液,每一平板注入0.2毫升,再用灭菌玻璃涂抹刮棒在培养基表面轻轻地涂布均匀,静止5分钟。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分离微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2.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原理:
微生物分离可以通过选取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使得某些微生物得到优质的生长环境,从而使其能够生长繁殖。
在本实验中,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和条件,从土壤中分离出不同的微生物。
实验步骤:
1.准备所需材料和培养基。
2.在实验室制备土壤样品。
3.将土壤样品加入稀释液中稀释,使用平板计数器进行计数。
4.采用分离培养法分离微生物,根据选择的培养基和条件处理
土壤样品,如气氛,温度,pH值等,使其生长繁殖并形成纯
培养物。
5.将分离出的纯培养物鉴定,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实验结果:
本实验中选取多种常用的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和分离培养。
结果表明,菌落计数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差异较大,而在同一培养基中,不同的土壤样品菌落计数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分离培养法,我们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分离出了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并通过特定的鉴定方法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结论:
通过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我们能够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并且能够研究不同培养基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为分析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应用微生物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从原始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和纯化微生物株,并对分离出的微生物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实验材料
1. 原始土壤样品
2. 饱和淡盐水
3. 10% (v/v) 的平衡磷酸盐溶液
4. 0.85% (w/v) 的千顷盐溶液
5. 2% (w/v) 的体糖酸钠溶液
6. 氯仿
7. 板藻素
8. 无菌玻璃管
实验步骤
1. 将原始土壤样哮放入摇瓶内,加入淡盐水攪拌均匀,进行粗筛提取。
2. 将1ml混合液放入无菌玻璃管,8次补充磷酸盐溶液悬浮液进行细筛提取。
3. 将细筛提取的悬浮液转移到新的无菌容器中,加入盐溶液攪拌均匀。
4. 加入盐溶液之后,用氯仿消毒,然后加入体糖酸钠溶液留取微生物株悬浮液。
5. 使用板藻素进行单菌株筛选,筛选出单菌株。
6. 将筛选出的单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
结果
本次实验中,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等技术操作,成功分离出一株微生物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类鉴定,得出结果: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微生物株,该株微生物属于假单胞菌科,耐盐性,呈菌封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研究生专业实验教学
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及类别: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
成绩: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了解倒平板配制土豆培养基的方法与平板划线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3、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4、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
二、实验原理
1、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
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根据培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与半合成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的不同又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记数等方面的研究常常使用的就是固体培养基。
本实验就是使用的固体培养基。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培养基的原材料来源十分广泛,本实验采用的原材料为土豆。
2、接种方法与无菌接种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
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
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很多,划线接种、三点接种、穿刺接种、混浇接种与涂布接种是几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划线接种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以达到接种的目的。
常用的接种工具为接种环、针等。
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三点接种是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
研究霉菌形态时就常用此法。
穿刺接种是用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
该法常用于厌氧菌种的保藏或微生物的动力研究。
混浇接种是先将待接的微生物放入培养皿中再倒入冷却至45℃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被稀释了。
待平板凝固后,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就可以长出单个菌落的微生物。
涂布接种是将菌液倒入平板上,再用涂布棒在表面迅速的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以长出单个菌落的微生物。
本实验采用的是划线接种。
为了防止接种时引入其它微生物,整个操作过程均需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还需对操作员的双手进行酒精消毒,每次划线前都需灼烧接种环,接种时才打开培养皿且不能全部打开,接种完马上关上。
三、实验器材
1、仪器
培养皿、量筒、滴管、吸水纸、烧杯、三角瓶、酒精灯、玻璃棒、接种环、15ml离心管、试管架、镊子、电磁炉、锅、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无菌操作台、酒精灯、天平、滤纸等。
2、材料
土豆、琼脂、蒸馏水、酒精、土壤样品
四、实验步骤
1、土壤稀释液的配制
①在菜地用九点取样法取适量土壤样品,具体操作为:在菜地选取九个取样点,在每个取样点取相同量的表层土壤(10cm左右),然后将其混合均匀;
②称取1g土壤样品与99ml蒸馏水,将其配制成100ml的土壤溶液;
③用移液管取9ml蒸馏水于15ml离心管中,再用移液枪取1ml前一步已配制的土壤溶液于离心管中,摇匀,即为10-3的土壤溶液;
④重复前一步,将土壤溶液稀释为10-4、10-5、10-6、10-7、10-8一系列稀释液。
2、土豆培养基的制备
①用天平称取200g土豆,清洗干净后去皮切丁;
②用量筒量取1000ml蒸馏水与电磁炉锅中,再加入已准备好的土豆,将其煮烂;
③从锅中取出已煮烂的土豆,用纱布过滤,滤液待用;
④称取20g琼脂与滤液中,再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⑤在制备好的滤液中加入0.1ml菌液,然后放入高温灭菌锅中,在121℃下灭菌20min;
⑥取出已灭菌的土豆培养基,待其熔化后冷却至60℃,倒入每付平板约15-20ml,待其凝固后便可使用。
3、微生物的接种与分离
①将接种需要的所有器材均放置于无菌操作台上;
②用浸泡在酒精里棉花给双手灭菌,点燃酒精灯,右手拿接种环,左手拿培养基;
③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烧灼,待其冷却后在10-6土壤稀释液中蘸取少量液体,打开培养基的一部分,采用划线接种,使之形成单菌落,一共划线3-4次,每划线一次就需在火焰上烧灼一次;
④重复上步,接种10-7、10-8的土壤稀释液的微生物;
⑤接种完的培养基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48h,取出观察。
五、结果与思考
1、实验结果
图1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采用划线接种土壤微生物的培养皿里有单菌落出现,这说明划线接种能达到分离培养的目的。
学习过微生物这门课程的同学都知道,真菌的菌落较大且疏松,菌丝细长,呈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孢子会呈现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的颜色;细菌的菌落较小,形状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易挑起,多为白色。
由此可知土壤里既含有真菌又含有细菌。
2、思考题
⑴在平板划线法中,为什么每次都需要将接种环上的剩余物烧掉?
答: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杀死上次划线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以使下次划线的菌种直接来自于上次划线的末端,使每次划线菌种数目减少,从而达到分离菌株的目的。
⑵为什么要把培养皿倒置培养?
答:①操作时培养皿盖上可能粘有水珠或者细菌,倒着培养可以避免培养皿盖上的水珠或者微生物落在培养皿上;
②培养过程中,细菌在代谢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于细菌生长繁殖的代谢物,释放热量及有水排出,如果不倒着培养会有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中,影响菌落的生长;
③如果培养目标是收集细菌代谢物,而且代谢物易溶于水,倒着培养可能会方便收集。
六、实验总结
我本科所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本次实验是我高中后第一次接触微生物方面的知识。
在本次实验课里,段老师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微生物分离培养方面的许多理论知识,然后才进入了理论环节。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段老师一直在我们旁边观察我们的实验操作过程,一旦出现错误,会立即指出并耐心的给我们讲解应该怎么做,我担心自己从来没做过微生物培养方面的实验会做不好,段老师还一直在旁边鼓励我,并给我讲解了许多微生物分离培养方面的知识,最后我独立完成了本次实验。
此次实验课,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微生物分离培养方面的知识,十分感谢段老师。
图2
如图2所示,本次微生物分离培养实验中,有些培养皿里菌落很少,只有一个,有的甚至没有。
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是:划线接种时,未等接种环冷却就开始接种,微生物可能被高温杀死;在接种时,酒精灯火焰太大,进行接种操作的全过程又离酒精灯火焰很近,这也可能将微生物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