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病例报告的要求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市人民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一、为规范公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成都市居民死亡证明书》的填写要求,特制定本院死亡证明报告制度。
二、公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
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成都市《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五联单)。
四、《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
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症状体征。
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
五、所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加盖我院医疗专用章。
六、诊治医师必须在死亡后7日内开具证明书,第一联由医疗机构保存,第二联随病人尸体,第三联由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后,由公安部门保存,第四联用于办理尸体火化手续后,由殡仪馆保存,第五联报预防保健科,网报后,交疾控中心保存。
七、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八、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九、医务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如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请分别填写成都市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儿童死亡卡。
有保健科收集、整理。
分别网络直报和报交我市妇幼保健院预防保健科。
十一、对不履行职责,有死亡病例漏报者,按医院有关奖惩办法予以考核(50.00/例)。
***市人民医院《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制度一、领用、发放制度㈠《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收集由预防保健科负责管理,预防保健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㈡建立《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登记记录。
㈢各相关科室的《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使用完后,请电话或院内即时通(AM)与保健科联系,保健科医师会及时补充发放。
死亡病例报告的要求

26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举例说明 (1)
某男性患者,64岁,动脉硬化,高血压12年,2天前引起 脑出血后死亡;同时伴有糖尿病、坠积性肺炎。 正确的填写顺序为: Ⅰ (a)坠积性肺炎 (b)脑出血 (c)高血压 Ⅱ 糖尿病
不正确的填写顺序可能为: Ⅰ (a)坠积性肺炎和脑出血 (b)高血压和糖尿病 (c)动脉硬化
4
根本死亡原因的定义
从防止死亡的观点出发,有必要去中断可 能致死事件的链条或某个环节治愈病人。 最有效的公共卫生目的是阻止加速死亡原 因起作用。为此目的,根本原因被定义为 “(a)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中最 早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或者(b)造成致命损 伤的那个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2012年6月18日
2012年6月18日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科
7
辅助死因
是指在疾病导致死亡过程中 起到辅助作用的独立疾病或 损伤过程,必须与主要死因 和直接死因无因果关系。
2012年6月18日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科
8Leabharlann 例子I (a) 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直接死因
II
(b) 门静脉高压 (c) 肝硬变 (d) 乙型肝炎 ——根本死因 糖尿病——辅助死因
2012年6月18日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科 28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举例说明 (3)
某女性患者,49岁,患卵巢恶性肿瘤1年,后行切除 术;半年前发热、胸痛,查出肺转移性癌,1周前死 于终末期肺炎。患有慢性胃肠炎8年。 正确的填写顺序为 Ⅰ (a)终末期肺炎 (b)肺转移性癌 (c)卵巢癌(切除术) Ⅱ 慢性胃肠炎 不正确的填写顺序可能为: Ⅰ (a)肺炎,肺癌,卵巢癌 Ⅱ 胃肠炎
2012年6月18日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科 21
死亡病例报告程序及要求

死亡病例报告程序及要求
1.凡是在院内发生死亡的病人均应根据要求一周内进行死亡病例报
告。
死亡病例报告率为100%,不得有漏报。
2.填写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一式四联,第一联为科内存根,
第二~四联交病人家属到医教科盖章,科内不得自行盖章。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中内容应逐项填写清楚,并应参照反面的“填写说明”内容按规范填写。
3.非院内死亡者原则上本院不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如特殊
情况需开证明者应按上述(1、2)两条要求上报。
4.对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应填清直接导致死亡(如颅脑出血、心跳
骤停等)与根本死亡(如车祸、高空跌落、高血压等)的原因。
5.对死亡病例督查是根据《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存根进行检查,
考核参照传染病管理相关要求。
附: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具体项目的参考内容及要求请见OA网内“中文版”→医院概况→组织机构→预防保健科:见详细内容。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篇一: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法库县中心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一.为规范公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特制订本院死亡证明报告制度。
二.公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
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写症状体征,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
五.所有《死亡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盖本人印章,加盖我院预防科专用章。
六.诊治医师必须在死亡后3日内开具证明书,第一联由医疗机构长期保存,第二联由预防科网报后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期保存,第三联由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后,由公安部门保存,第四联用于办理尸体火化手续后,由殡仪馆保存。
七.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八.病案室做好原始医学证明书的保存和管理,协助市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九.预防科对每张报告卡片都要进行先审核后登记而后录入,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每月对网络直报和登记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如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应分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儿童死亡卡,在网络直报后应报交我县妇幼保健站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十一.对不履行职责,有死亡病例漏报者,按医院有关奖惩办法予以考核。
二○一二年二月二九日修订篇二: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是指我院根据国家死亡病例必须进行网络直报的规定,在患者临床死亡后,按规定进行报告的相关规章制度。
1、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成立以医院医务科科长为组长、急诊科和各病区主任、医务科职能人员为组员的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做好我院的死亡病例登记报告管理工作。
公共卫生科负责对全院死因监测工作的管理。
一、严格执行我院医师出具医学死亡证明文件的规定,非在我院诊疗活动中的死亡患者,我院医师不得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由熟悉病情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填报。
二、临床科室须对每一例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并进行传染病排查。
三、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孕产妇死亡个案除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四、各科室医务人员需在本科室发生死亡病例7日内,根据要求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公共卫生科专人审核后,7日内完成《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网络直报。
五、《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要求项目完整、内容准确,死亡原因用中文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填写,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以症状及体征代替诊断名称;如死因不明者,必须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生前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诊治经过以及相尖慢性病史;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六、公共卫生科定期下载死亡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直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移动存储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确保报告信息数据安全。
七、监管:医务部、公共卫生科、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按照职责分工进行监管定期汇总监管结果,分析、反馈、整改,检查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
漏报、迟报1例扣1分其他不符合本制度要求者一次(处)扣0.1分;其他违规行为按医院相会规定处理。
传染病疫情及死亡病例报告要求.doc

传染病疫情及死亡病例报告要求一、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在诊断后按规定的时限(城镇应于2 小时内、农村应于6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网络直报),同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的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及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按规定的时限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临床初步诊断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时,要马上报告防保科,由防保科在2 小时内以电话向县疾控中心报告。
对乙型肝炎病原携带者,要及时报告防保科,由防保科每周汇总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包括水痘、恙虫病和肝吸虫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当在24 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不论甲、乙、丙类),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
发现原因不明传染病或可疑的新发传染病,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时限的计算,以本次就诊医生诊断时间为起始时间,上网录入时间为截止时间。
二、报告程序(1)初次报告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或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初次报告”,选择项)做好疫情登记,并立即将报告卡送交传染病管理科的疫情管理人员。
一个病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法定传染病时,应分别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订正报告责任报告人对已报告过的病例诊断进行更改(如疑似病例确诊、临床诊断病例更改诊断、分型或分类改变)或发现填卡错误时,必须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报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卡类别”选择“订正报告”项,填写新的“诊断,日期”(确诊日期)和“填卡日期”;但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确诊时,除将“病例分类”由“临床诊断病例”改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外,无需更改其他项目。
死亡病例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管理制度死亡病例管理制度是指针对医疗机构中发生的死亡病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
这个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对死亡病例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背景死亡病例管理制度的出现是因为在医疗实践中,发生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然而,由于医疗事故的存在,一些死亡病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管理不规范、隐瞒真相、追责不力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伤害了患者家属的感情,更严重的是降低了医疗机构的威信和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度。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死亡病例管理制度,对于充分保障患者权益、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二、内容1.死亡病例报告:医疗机构要求及时上报死亡病例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死因、死亡时间等。
3.死亡病例调查:对存在争议的死亡病例进行调查,深入挖掘病因、溯源事件,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家属沟通:对患者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解释死亡原因,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5.追责机制:对于造成患者死亡的医疗事故,要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三、意义1.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建立死亡病例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减少患者死亡风险。
2.保障患者权益:死亡病例管理制度能够保障患者家属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避免他们因死亡病例处理不当而产生的不满和抗议。
3.促进医疗:死亡病例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强化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促进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进而推动医疗的深入发展。
4.提升社会信任度:通过健全的死亡病例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可以提高自身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度,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医疗环境的良性发展。
总之,死亡病例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的重要一环。
它的实施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促进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后,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死亡病例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权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死因登记报告行为,提高死因监测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原则,实行单位负责、个人负责和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第四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二、死因登记报告第五条死因登记报告范围包括:(一)医疗机构死亡的病人;(二)家庭死亡的病人;(三)其他需要进行死因登记报告的病人。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按照规定将死亡信息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收集到的死亡信息进行登记、核实和分析,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将死因信息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实现死因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报告。
三、死因调查与核实第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对死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死因信息,并对异常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第十条对于疑似传染病病人死亡的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死因,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对于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查明死因,并将调查结果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资料保存与利用第十二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应当妥善保存死因登记报告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真实、准确。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死因登记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五、培训与宣传第十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一、相关基本概念 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填写基本要求 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 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 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
三、有关各类疾病报告的说明 四、临床医生如何正确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五、常见死亡原因的填写问题 六、死因报告的逻辑性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7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6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 职业:选择主要职业;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
• 现住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 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
•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含农民工);学生(托幼儿童) 详填发病时所在学校(托幼机构)及班级名称。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20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根本死亡原因的定义
• (a) 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事件的那个疾病或 损伤;或 (b) 产生致命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2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哪些病种需要报告?
•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 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11种)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一、相关基本概念
• 死亡原因的定义及填写 • 根本死亡原因的定义 • 根本死亡原因与病案统计的区别 • 死因链/顺序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8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死亡原因的定义
“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 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 不包括症状、体征和临死方式,如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
医疗机构如何报告?
• 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填卡→检查 → 核对 → 录入
• 甲类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在疾 病诊断后2小时内上网报告。
• 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在诊断后24小时 内报告。其它非法定传染病参照此时限。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9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乙肝和丙肝的报告要求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2021年2月23日
死亡病例报告 的要求
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疫情信息管理中心 张洁
主要内容
•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
死因链的书写
•
根本死因的推断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5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死亡医学证明书》或 《居民死亡原因报告卡》的正确填写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6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1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丙肝诊断报告相关要求
诊断原则
•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实验结 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依据HCV -RNA检测。
• 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症状、肝功异 常) 排除其他疾病
• 临床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症状、肝功异 常)+抗HCV阳性
传染病报告管理规范指南摘要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哪些病种需要报告?
• 39种法定传染病疑似病人、临床诊断、实验室诊 断病例。
•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
•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 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 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 虫病、疟疾。(26种)
3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哪些病种需要报告?
• 其他传染病 •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
不明的传染病。(水痘、结核性胸膜炎等) •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4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怎么填写?
• 旧版卡必填项11项 • 姓名、性别、年龄、病人属于、现住址、职业、 病例分类 • 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 • 疾病名称
• 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症状、肝功 异常)+抗HCV阳性+核糖核酸(HCV-RNA)阳性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2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丙肝报告要求
• 要求不能报告“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 • 可以报告“疑似病例”
“临床病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3
理中心
10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开封市卫生局关于转发《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 •病乙毒肝的性网络肝报炎告只诊能选断择“报疑告似病工例”作和“的实通验室知诊断》病例的”通,不知能出2现0“12临.床5诊.23
断”、“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
• 确诊要靠乙肝病毒标志和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
• 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不能报告乙肝病例。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5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新增加要求必填
• 工作单位 (如没有写“无”) • 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 • 填卡医生 • 其它疾病和其它传染病在备注栏需注明疾病名称 • 收卡日期 收卡人签名 以上项目在新版传染病报告卡中已标注*
联系电话尽可能填写(方便核实订正和回访)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导致死亡的原因可以有多个,包括疾病、损伤中毒及外因;
·不包括临死时的表现形式。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19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死亡原因的填写
• 当只有一个死亡原因时,则填写并选择该原因。 • 当不止一个死亡原因时,则应以ICD-10对根本死亡原因的定义为基础按照要求
进行填写并选择根本死因。
• 只有一个死因时可以直接填写; • 超过一个死因时则需按照ICD-10的要求填写; • 选择根本死因需按照ICD-10的有关规则、注释进行。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7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
• 诊断日期填写年、月、日、时、分。
• 订正病名:填写订正前报告的疾病名称。以前报告的疾病如需订正为其它疾病,则在 纸质报告卡表头选择订正卡,在疾病名称栏填写现在诊断的疾病名称,订正病名栏填 写原来诊断疾病名称。
开封市CDC疫情信息管
8
理中心
2021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