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化学知识点及拓展讲课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等。
2. 元素的性质: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的性质特点。
3. 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律、族别等。
4. 元素的变化规律: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等。
5. 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氢、氧、碳、氮、钙、铁等元素的重要化合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性质、周期表及变化规律。
2. 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律、族别的应用;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变化的微观过程。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化学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元素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3. 分析元素的性质,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的特性。
4.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周期律、族别等。
5.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 总结元素的变化规律,如化合价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等。
7.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9.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10. 开展课后反思,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元素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元素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后练习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能力,通过周期表填空和相关的习题进行评估。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和元素周期律规律;
3. 掌握部分重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
3. 元素周期律规律的理解。
教学准备:
1. 教案;
2. 元素周期表;
3. 相关实验器材和药品;
4. 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元素的应用,引起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
二、学习元素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 介绍元素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理解元素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三、学习元素周期表(20分钟)
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和构成;
2. 让学生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
四、学习元素周期律规律(20分钟)
1.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规律;
2.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和实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和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用途,并写一份关于元素的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通过引入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激发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规律,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课堂讲解教案

高中化学知识课堂讲解教案教学内容:化学知识概述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概念;
3. 理解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原理;
4.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化学反应的特点和原理。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方程式表示。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讲解PPT或板书内容;
2. 学生准备化学笔记和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介绍本课程主要内容;
2. 提出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讲解化学元素(15分钟)
1. 定义化学元素的概念;
2. 介绍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分类;
3. 举例说明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三、讲解化合物(15分钟)
1. 定义化合物的概念;
2. 解释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3. 给出化合物的实例及用途。
四、讲解化学反应(20分钟)
1. 定义化学反应的概念;
2. 解释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方程式表示;
3. 举例说明化学反应的应用和意义。
五、课堂练习(15分钟)
1. 布置化学实验题目;
2. 让学生解答题目,并讨论答案。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2. 强调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要是面向高中学生,通过简单明了的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兴趣。
高中化学元素的运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的运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了解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掌握元素的命名规则和符号表示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2. 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元素的命名规则和符号表示法。
三、教学准备:
投影仪、幻灯片、化学元素周期表、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元素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化学元素的概念、分类和命名规则,让学生了解元素的基本特性。
3. 元素的应用(15分钟):
通过实例或视频展示,向学生介绍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氧气在呼吸中的作用,铜的导电性等。
4. 示范操作(1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元素的一些特性,如氧气的燃烧性等。
5. 讨论交流(10分钟):
让学生讨论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总结元素的一些性质及用途。
6. 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元素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并分享给同学。
7. 总结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整理所学内容,制作一份关于元素应用的小册子,并分享给同学。
六、课后复习: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案结束。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氢气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3. 能够简单地解释氢气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氢气的制备和特点;
难点:氢气的原子结构和反应机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导入氢气这个元素的话题,引导学生探讨氢气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氢气是什么?为什么氢气在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30分钟)
1. 学习氢气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包括颜色、气味、密度等;
2. 学习氢气的制备方法,例如水解法、锌盐法等;
3. 学习氢气的用途,如在航天科技、能源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4. 学习氢气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氢气的原子量、氧化性等。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进行水解锌制备氢气的实验,观察氢气的性质;
2. 进行氢气燃烧反应的实验,观察氢气与氧气反应的产物。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讨论氢气的应用和重要性;
2. 总结氢气的特点和制备方法;
3. 解释氢气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完成相关的习题和实验报告;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氢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学习、实验演示和讨论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氢气这一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加强学生对元素的认识和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内容元素的概念与特性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与分类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元素的概念。
使用多媒体演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1.4 教学步骤引入元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素是化学的基础。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元素特点。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元素周期表来发现元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引导学生通过元素周期律来预测元素性质的变化。
2.2 教学内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与发展元素周期律的表述与解释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元素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
使用图表和动画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元素周期律。
2.4 教学步骤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与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表述与解释,让学生能够运用周期律来分析元素性质的变化。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来验证元素周期律的有效性。
第三章:元素的同素异形体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掌握同素异形体的鉴别方法。
3.2 教学内容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与特点同素异形体的鉴别方法与实例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使用实验和多媒体演示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素异形体的鉴别方法。
3.4 教学步骤引入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素异形体存在。
讲解同素异形体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鉴别同素异形体。
第四章:元素的化学性质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元素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技巧。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性质、分布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的概念、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周期表。
2. 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周期律。
3. 元素的分布:地壳中元素的分布、生物体中元素的分布。
4. 元素的应用:元素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分布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元素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实例。
3.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4.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引发学生对元素的兴趣,进而引入元素的概念。
2. 讲解元素的基本概念:介绍元素的概念、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周期表。
3. 分析元素的性质:讲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周期律。
4. 探讨元素的分布:介绍地壳中元素的分布、生物体中元素的分布。
5. 讲解元素的应用:举例说明元素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元素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元素性质、分布和应用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元素的基本概念、性质、分布和应用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元素》教案设计第一章:元素的概念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2. 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
3. 能够对元素进行分类和命名。
二、教学内容1. 元素的概念:介绍元素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元素的本质。
2. 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划分,解释周期表的意义。
3. 元素分类:介绍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分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示意图。
2.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和特点。
3. 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熟悉元素分类和命名规则。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有关元素分类和周期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一、教学目标1. 理解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 能够区分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并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同素异形体:介绍同素异形体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同素异形体的形成原因。
2. 同位素: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同位素的存在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的概念。
2. 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的区分方法。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让学生完成有关同素异形体和同位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章: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熟悉电子排布的规则,能够进行简单原子的电子排布。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组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解释原子结构的特点。
2. 电子排布:介绍电子排布的规则,包括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克塔规则和洪特规则。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展示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化学(部分通性省略)
一.非金属
I.氢(H )
1.单质(H 2)无色,无味,有还原性,燃烧淡蓝色 发展氢能源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氢气的)发生,储备(运输),利用
2.离子型氢化物LiH,NaH,KH,MgH 2,CaH 2
NaH +H 2O=NaOH +H 2
3.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II.卤素元素(F ,Cl ,Br ,I )
1.单质 (熔点,沸点随周期增加而增加)
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苍白色火焰),光照条件下爆炸 1)与水反应
2F 2+2H 2O=4HF +O 2
Cl 2+H 2O 垐?噲?H + +Cl -+HClO (次卤酸都有强氧化性,漂白性)
2) 制备
MnO 2+4HCl(浓
)
MnCl 2+2H 2O +Cl 2
KMnO4+16HCl
2KCl +2MnCl 2+8H 2O +5Cl 2
2NaCl +2H 2O=H 2+Cl 2+2NaOH
2.氢化物
1)物理性质:均有刺激性气味,无色
(熔点,沸点随周期增加而升高,HF 熔沸点高的原因:形成了H 键) 2)制备(卤化物与高沸点酸) CaF 2+H 2SO 4(浓)
CaSO 4+2HF
△
△
△
NaCI +H 2SO 4(浓)=NaHSO 4+HCI ↑
NaBr +H 3PO
4NaH 2PO 4+HBr ↑
NaI +H 3PO 4NaH 2PO 4+HI ↑
3.含氧酸及其盐
2HCIO O 2+2HCI
CI 2+2NaOH=NaCI +NaClO +H 2O (冷水条件) (高氯酸是最强含氧酸)
注:上述物质sp 逐渐降低,2黑色不溶
III.氧族元素(O 与S)
1.单质 物理性质:O 2无色,无味 (同素异形体:O 3淡蓝色,有臭味)
S 易溶于CS 2,微溶于酒精,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3S +6KOH 2K 2S +K 2SO 3+3H 2O
O 2+4I -+4H +=2I 2+2H 2O (滴定反应,指示剂淀粉)
2.氢化物
实验室过氧化氢制碘单质
H 2S 臭鸡蛋气味,无色有毒气体(燃烧浅蓝色) FeS 23223 3.氧化物
2SO 2+O 225
t
V O
P 垐垎?噲垐?或2SO 3
SO 2能使品红(aq)褪色(可逆)
△
光照
△
△
1)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酸性) 常温下铁与铝被钝化
442222HSO Cu CuSO H O SO +∆++ 24222222H SO C CO SO H O ∆+++
5.盐
1)亚硫酸钠4Na 2SO 3=3Na 2S 4O 6+Na 2S
2)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或大苏打,常用于容量分析中的碘量法
2Na 2S 2O 3+I 2=Na 2S 4O 6+2NaI
也可直接与酸反应生成S ,SO 2,Na 2SO 4,H 2O
制备方法○
1H 2S 与H 2SO 3在碱性性条件下生成S S 与Na 2SO 3 碱性下
○
2Na 2S , Na 2CO 3 (2:1)和SO 2 3)连二亚硫酸,俗称保险粉,白色固体,还原性强,可用于气体分析中吸收氧气。
来源 Zn +2NaHSO 3=Na 2S 2O 4+Zn(OH)2 同时 2Na 2S 2O 4=Na 2S 2O 3+SO 2+Na 2SO 3
6.特殊化合物:S 4N 4固体,撞击爆炸,不溶于水
IV .氮和磷(N ,P )
1.单质 氮气,无色无味
N 2 + O 2
2NO 2
与镁生成氮化镁 Mg 3N 2+3H 2O=2NH 3+3Mg (OH )2 磷(白磷,红磷,黑磷)
白磷有剧毒,不溶于水而溶于二硫化碳,易自燃。
P 4+3KOH +3H 2O=3KH 2PO 2+PH 3
11P +15CuSO 4+24H 2O=5Cu 3P +6H 3PO 4+15H 2SO 4 2.氢化物 ○
1NH3 制备 2NH 4CI +Ca(OH)2 =2NH 3+2H 2O +CaCl 2 燃烧 4NH 3+O 2=2N 2+6H 2O (黄色火焰) 催化氧化 4NH 3+5O 2
4NO +6H 2O
还原 3CuO +2NH 3N 2+3Cu +3H 2O
催化剂 高温
高温 或放电
△
○
2联氨,又称肼N 2H 4(与水结合发生一级电离,电离出OH -) 制备 NaClO +2NH 3=H 2O +N 2H 4+NaCl
○
3叠氮酸HN3(放置过久的银氨溶液会生成AgN 3,易爆炸) 3.氧化物
NO 无色,NO2红棕色,有毒,有刺激性气味 2NO+O 2=2NO 2 2NO 2=N 2O 4
3NO 2+H 2O=2HNO 3+NO
4.含氧酸及其盐
○
1 HNO 3与铝反应有氨气生成 (常温下Al 与浓硝酸钝化)
4HNO34NO2+O2+2H2O
HNO 3(浓)+Cu=NO2 ….. HNO 3(稀)+ Cu=NO …...
2AgNO 3
2Ag +O 2+2NO 2
○
2亚硝酸 HNO 2 具有氧化性 (硼:最常见的是NaBH 4,具有还原性H 呈-1价;(BN)6具有苯型结构)
V .碳和硅(C Si )
1.单质
(黑色)Si +2NaOH +H 2O=2H 2+Na 2SiO 3 2.氢化物 硅烷SiH 4
3.氧化物CO 无色有毒(与血红蛋白结合)CO 2无色无味 SiO 2
SiO2+4HF=SiF 4+2H 2O
SiO 2+CaO CaSiO 3
SiO 2+2C
2CO +Si
CaCO 3+SiO 2
CO 2+CaSiO 3 NaCO 3+SiO 2
CO 2+Na 2SiO 3
石棉CaMg 3(SiO 3)4
VI.金属 (有色金属指除去铬锰铁)
1.钠 1)单质
制备:电解4Na +O 2=2Na 2O(白色) 2Na +O 2
Na 2O 2(淡黄)
点燃
高温
高温
高温
光 △
高温
2Na +2H 2O=2NaOH +H 2 2)氧化物 过氧化钠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4Na 2O 2+2H 2O=4NaOH +O 2 2.铝
1)单质
制备:电解(需冰晶石Na3AlF6) 可还原其他金属
2Al +2H2O +2NaOH=2NaAlO2+3H2 2)氧化物 两性 3)氢氧化物 两性 3.铁 1)单质
3Fe +4H2O 4H2+Fe3O4
与铁离子生成亚铁离子 2)氧化物 FeO 黑色 Fe 2O 3红色
Fe 3O 4黑色,有磁性 3)氢氧化物
氢氧化亚铁(白色,在空气中迅速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铁(红褐色). 铁离子的化学性质1)二价
碘离子与铁化合时铁呈低价
与黄色的六氰合铁酸钾(黄色)生成蓝色沉淀 2)三价
与硫氰化钾生成红色物质 腐蚀铜
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与亚铁离子 4.铜
1)氧化物
氧化亚铜(砖红色)在稀酸中歧化 氧化铜(黑色)
2)卤化物
氯化亚铜(可测一氧化碳)-溴化亚铜-碘化亚铜(可用于测汞含量) 溶解度依次减小,均为白色沉淀 5.锌
1)氧化物
氧化锌(白色)为两性
2)氢氧化物
氢氧化锌(白色) 6.铬
1)氧化物
高温
三氧化二铬(绿色)两性
2)氢氧化物
3)实验室中用银离子检验Ag2CrO4 7.锰
钴和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