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不断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专业课程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为了规范和提高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课程标准,本文将就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背景1.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也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英语专业教育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方向。

2. 英语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必要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多以注重实用性和技能培养为主,而英语专业课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更需要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制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的内容1. 课程设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首先涉及到课程设置。

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课程设置通常包括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设置需符合国际通行的教学标准,同时又要结合国内的实际需求,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

2. 课程理念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还对课程理念进行了阐述。

在这方面,标准通常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3. 课程教学方法针对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也做了详细的规定。

标准通常强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任务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造力。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也对这一方面进行了规定。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目 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1)(一)学科核心素养 (1)(二)课程目标 (2)三、课程结构 (3)四、课程内容 (4)(一)基础模块 (4)(二)拓展模块 (11)五、学业质量 (12)六、课程实施 (14)(一)教学要求 (14)(二)学业水平评价 (16)(三)教材编写要求 (16)(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7)(五)教师发展 (19)(六)教学管理 (19)附录 词汇表 (21)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或限定选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为基础,与本科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相衔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英语基础。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和自主学习完善四个方面。

它们既明显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有机的整体。

1. 职场涉外沟通职场涉外沟通指学生在职场情境中,能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比 较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信息、观点、情感,进行有效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职场 涉外沟通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

2. 多元文化交流多元文化交流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识别、理解、尊重 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 交际,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

多元文化交流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标准1 •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 1课程性质与作用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城市轨道交通实用英语服务能力为方向,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中突出中职特点,密切结合行业和工作岗位需要补充教学与训练内容,为专业教学和交通后备高技能人才培养服务。

1.2课程设计思路该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学生完成列车乘务员所需的工作任务和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基础,打破以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模式。

2 •课程目标(1 )专业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问讯处,乘务组等各个列车乘务员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要求,掌握报站、安全注意事项介绍、服务项目介绍、发车词的英文版本等,达到列车乘务员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

(2 )社会能力目标:1 )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2 )具备善于沟通、合作和富有爱心的思想品质;3)树立安全和服务意识;(3) 职业能力目标在上述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形成职业能力目标:1) 能正确办理旅客的检票;2) 会正确处理旅客的行李;3)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无误的操作机车设备4) 能进行行李不正常的处理;3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单元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1. 教学内容(1) 音标:元音[i:] [i] 辅音[p][b][k][ g][s][z][ 0 ][e]⑵列车员与乘客之间问候、告别、介绍的常用句型和情景对话(3) 火车座位等级的介绍(4) 跨文化交际:关于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对话(5) 重点句型:Welcome to Chi na!欢迎到中国来!Welcome to our train!欢迎乘坐本次列车!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希望您在这里玩的愉快。

What ' s your impression of Beijing so far?您目前对北京的印象如何?Wish you a pleasa nt journ ey!祝您旅途愉快!Could you tell me whe n our train is scheduled to arrive in Beiji ng?你能告诉我火车什么时候到北京吗?I ' m the con ductor of this carriage.我是本车厢的乘务员。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一、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教学宗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技能,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及国际能力,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技能及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及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课程概述: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是一门融语言技能、文化价值观、思维方法与专业技能于一体的专业英语课程,将语言学习、文化学习、思维能力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机融会起来,形成一脉相承的教学。

2. 课程大纲:该课程分为以下十个部分:词汇、语法、写作、听力、口语、演讲、读写、文化价值观、思维方法和技能应用。

3.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的综合英语能力,加强学生的文化浏览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为专业技能所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并建立对九宫八方领域的思维及职业技能应用的素养。

4. 课程考核:本课程将通过课堂考试、作业考核、科技演示及综合评价等计量系统,运用综合性考核方式逐步展开,深化学生对知识素养的实现,以及四种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5. 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口语交流、技能训练、讨论研讨、视屏播放、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拓展学生的国际能力,结合专业教育实际,营造轻松自信、好学励志的教学氛围。

三、课程要求1.实施本课程需要有能力授课的教师,教师要求具有英语或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具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具备熟悉该课程的理论及教学技能。

2.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基本的语言知识,能够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大纲中描述的目标。

3.课程评价标准:85分以上为合格,优秀成绩80-85分,良好成绩70-80分,及格60-70分,低于60分则不合格。

4.课程出版物:本课程相关出版物,包括上机练习视频、教学指南、教学大纲、教材拟定等,都可为师资和学员在学习中提供协助。

《英语语法》课程标准

《英语语法》课程标准

《英语语法》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20213课程学时:30课程学分:2开设时间: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一、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英语语法》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中英语语法的总结和本科大学英语语法的系统化的前奏。

《英语语法》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帮助综合英语分析字词句,帮助英语阅读攻克长短句,帮助英语听力理解长句,帮助英语口语条理化。

本课程的开设在“高素质+高文化+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属于“文化”和“技能”两方面。

前者指的是科学系统学习认识英语语言,后者指的是利用英语语言这门工具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的技能。

换言之,《英语语法》是“基础中的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围绕专业基础课的性质,按照英语语言的科学构成,开展语料引入,语法讨论,实践应用的学习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层层推进,形成对英语语言规律的完整认识,同时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目标。

内容学习设计上,包括语法概念、词类词法、句类句法、名词和代词、名词性从句、谓语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形容词从句、副词性从句和常见的句法结构,设计思路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词到句子。

教学模式思路上,根据启发式、发现式、互动式、情景式、互动式等教学理念,围绕英语语言的具体内容,开展个人思考、双人切磋、小组讨论,共同分享等发现总结语言规律的教学活动,遵循理论实践相结合和循序渐进以及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反复锻炼学生都观察力、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课程培养目标《英语语法》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千丝万缕,有着“基础的基础”的说法。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有知识和技能两种。

知识方面,学生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英语语法的基本概念、词法句法、时态语态、各类从句以及各种常见到语言结构,如虚拟结构、比较结构、倒装结构、强调结构等等。

中国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中国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标准

我国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一、概述1.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对我国的本科英语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国际化视野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需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 课程应加强对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包括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 学生应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包括英文口语和写作的能力,以及熟悉国际标准的学术论文写作技巧。

三、语言技能1. 课程应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建设,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学习。

2.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真实英语环境下的交流活动,如模拟会话、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等。

四、文学与文化1. 英语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对英美文学和文化的深入了解。

2. 课程中应包括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如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以及英美文化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内容。

3. 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下的文学作品,培养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五、专业知识1. 课程应注重英语语言学和翻译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 学生应具备对语言学理论和应用的综合理解,能够运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语言问题。

3. 增加翻译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实践教学1. 实践教学是英语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2. 学生应参与英语演讲、辩论、写作比赛等实践活动,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 实习也是必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师队伍建设1. 课程标准的执行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

2. 学校应注重英语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3. 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推动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

八、结语1. 我国本科英语专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标准和要求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标准和要求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标‎准和要求一、课程标准1、公共必修课‎ 3类课程2、总学时:363、学分:34、开课学期:第3学期二、课程培养目‎标1、知识方面科学技术本‎身的性质要‎求专业英语‎与专业技术‎相互配合,相互一致,这就决定了‎专业英语(Engli‎s h for speci‎a l scien‎c e and techn‎o logy‎)与普通英语‎(Gener‎a l Engli‎s h)有着较大的‎差异。

专业英语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懂专业的人‎用起来得心‎应手,不懂专业的‎人用起来困‎难重重。

专业英语的‎专业性体现‎在它的特殊‎专业内容和‎特殊专业词‎汇上。

词汇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对词汇含义‎不能理解,就很难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计算‎机英语的学‎习,既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又能提高英‎语的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适应信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

使学生在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后,能够阅读专‎业方面的英‎语文章和杂‎志,懂得本行业‎的专业术语‎。

能够使用英‎语作为其工‎作语言。

2、能力方面为突出能力‎培养,计算机英语‎要围绕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授课过程中‎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建立与公共‎英语不同的‎教学体系,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还要符合认‎知和学习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便于学生自‎学。

基础理论的‎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

有些内容对‎学生向专业‎高层次发展‎很重要,可作扼要概‎述,也可以归为‎自学部分。

这能为学生‎根据所在岗‎位工作实际‎补充专业知‎识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便‎利,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课程要求(一)课程重点要‎求:3类课程难‎度(二)课程建设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展示(课程介绍、师资队伍、教学计划、电子教案、网络资源等‎信息)。

(三)课程教学要‎求1. 授课计划:本课程的总‎学时为36‎,每周2学时‎。

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英语专业课程标准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cannot be overstated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As the international language of busines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plomacy, English proficiency has become a critical skill for individuals seeking to thrive in the 21st century. Consequ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rograms has emerged as a top priority for educational policymakers and administrators worldwide.At the heart of any successful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lies a set of clearly defined standards that outline the core knowledge,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acquire at each stage of their educational journey. These standards serve as a guiding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design,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ensuring a coherent and aligned approach to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One of the primary functions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o establish a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tial learning outcomesstudents should achieve. By delineating the specific linguistic, communicative, and cultural proficiencies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these standards provide a common reference point for educators, learn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his clarity of purpose helps to ensure that instructional time and resources are focused on the most critical area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fostering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learning outcomes.Moreover, well-crafted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equity and consistency in language education. By setting consistent expectations and benchmarks across differ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contexts, these standards help to mitigate disparities in the quality and rigor of English instruction. This, in turn, helps to ensure that all stud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geographic location or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have access to a high-quality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that prepares them for success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Effectiv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serve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ssessment tool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ies. By specifying the content knowledge, language skills,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ies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se standards provide a clear roadmap for textbook authors, curriculum developers, and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This alignment helps to ensure that instructional resources andpedagogical approaches are closely tailored to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outlined in the standards, optimiz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students.In addition to their role in shaping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By establishing clear performance benchmarks and proficiency levels, these standards enable educators to design more targeted and meaningful assessment strategies that accurately measure student progress and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This, in turn, suppor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ata-driven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and the provision of personalized support to students who may be struggling to meet the established learning goals.Furthermor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facilitating the seamless transition of students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and institutions. By aligning the expectations and learning objectives across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these standards help to ensure a coherent and continuous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as they progress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continuity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but also facilitates the efficient transfer of academic credit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acros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national borders.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lso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 By clearly defining the knowledge,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that teachers must possess to effectively deliver the curriculum, these standards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and delivery of high-quality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This, in turn, helps to ensure that English language educators are equipped with the necessary pedagogical expertise, content knowledge, and cultural awareness to create engaging and enrich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their students.Moreo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broader educational landscape, influenc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overall priorities of educational systems. By elevating the status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and highlighting its importance for individual and societal development, these standards can help to secure increased funding, improved infrastructure, and more robust support systems for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s, ultimate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for all learners.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are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delivery of high-quality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By establishing clear learning objectives, promoting equity and consistency, guiding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facilitating educational transitions, and suppor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se standard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eparing students to thrive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As educational policymakers and administrators continue to grapple with the evolving demands of language education, the continued refin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robust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will be a vital component in ensuring the success and competitiveness of future generatio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
《物联网专业英语》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59012906 课程名称:物联网专业英语
课程类型:[A类]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数:2
总学时数: 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
服务专业:物联网
是否专业核心课程:否是否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否
编制人:朱仲艳编制日期:2009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物联网专业英语》是针对我院物联网学生在公共英语课程之后,向专业
英语延伸的一门必修课。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以物联网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适
应现代化高职高专教学模式为依托,以适用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未来发展方
向为目标,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和良好的适用性。

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结合就
业办反馈的就业信息,《物联网专业英语》课程选择了适用广泛的物联网英语
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在未来就业、职场发展以及再次知识储备的需求,有助于
各年级学生强化物联网行业知识、英语技能、物联网相关操作及应用实践能力。

(二)课程任务
《物联网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一名刚刚踏出校园,并加入一家
物联网公司的大学生在公司的工作历程为主线,首先明确在物联网企业中所能
接触的各类常见技术以及商务场景,然后围绕这些场景设置相关主题,最终结
合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将其转化为适合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要求
(一)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联网有进一步地了解,掌握基础物联网关
键技术、了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高频微波技术,嵌入式无线和有线系统设计
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为用户对象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服务,具有自主
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
通过投影、网络进行交互式的可视化教学。

(三)教学条件(含实验设备、软件环境)
使用投影仪、黑板讲授。

(四)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平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平时占40%,实践占60%。

三、课程安排
四、教学内容[*按任务分解】
Unit 1 Internet of Things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2
【教学重点】互联网的发展史和电子信息技术
【教学难点】互联网的发展史和电子信息技术
【主要内容】介绍物联网
Unit 2 Internet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2
【教学重点】因特网的IP与数据包的发展
【教学难点】因特网的IP与数据包的发展
【主要内容】因特网技术发展
Unit 3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f IoT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2
【教学重点】物联网的硬件
【教学难点】物联网的硬件
【主要内容】物联网的发展体系
Unit 4 Ubiquitous Network and VPNs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如何发送短棒设备信号
【教学难点】如何发送短棒设备信号
【主要内容】泛在网是如何工作的?
Unit 5 Barcode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条形码的识读和扫描
【教学难点】条形码的识读和扫描
【主要内容】条形码的应用
Unit 6 RFID Basic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RFID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
【教学难点】RFID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
【主要内容】RFID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产业化关键技术和应用关键技术
Unit 7 How WiFi Works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建立一个无线网络
【教学难点】建立一个无线网络
【主要内容】wifi的应用
Unit 8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4
【教学重点】传感器的原理和各种类型
【教学难点】传感器的原理和各种类型
【主要内容】传感器的应用
Unit 9 IEEE 802.15.4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2
【教学重点】网络模型、数据传输
【教学难点】网络模型、数据传输
【主要内容】IEEE 802.15.4的应用
Unit 10 How Cloud Computing Works
【课程引入】无
【学时分配】2
【教学重点】云计算的架构服务层和虚拟化
【教学难点】云计算的架构服务层和虚拟化
【主要内容】云计算的基础学技术、架构服务层、云揭秘、虚拟化及软件部署
总复习
【学时分配】2
五、课程相关说明
(一)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

或者几种组织方式灵活组合,尽量减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

有条件的话尽量采用多媒体课室授课。

加强实验,实验要分组进行,分组人数不宜过大,实验前多做准备工作。

有时间可以多进行一些习题讲解。

2. 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学、进行解题指导等,尤其是有条件的话,借用多媒体的声像呈示,提供给学生一些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描述图像,或者是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把理论用于实际的培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科学技术的能力。

注意对前置课程的复习与总结,以便前后衔接,巩固与提高。

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在绪论课后适当复习一些前置课程的基本知识。

4.评价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鼓励学生实践。

(二)学习方法建议
1、保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笔记;
2、实践课应先接受理解,然后实践,多做多问;
(三)参考教材[不少于三本,含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时间]
《IT职业英语》(高巍巍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2月)
《计算机职业英语一级教程》(于少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IT职业英语教程(一级)》(紫光教育专家组,外文出版社)
(四)参考资料
《计算机职业英语一级教程》(于少蔚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IT职业英语教程(一级)》(紫光教育专家组,外文出版社)
(五)参考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