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346体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运动生理学论述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346体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运动生理学论述题精编1.根据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剧烈运动后怎样做才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加速疲劳的消除?为什么?

【答案】剧烈运动时,由于血液大部分流向运动的肌肉,为了加速疲劳的消除,就应促使肌肉中大量的静脉血液快速流回心脏,进行肺循环,从而使静脉血动脉化,清除其中致疲劳的代谢废物。根据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剧烈运动后应先慢跑或走一段时间,同时注意加深呼吸,等到机体平缓一些后,可以降低体位或平躺,若是以下肢为主的运动,还可以躺着举起双腿,并抖动。慢跑或走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骨骼肌的肌肉泵的作用,加速静脉血液回流;深呼吸是为了降低中心静脉压,增加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压力梯度,促进静脉血回流;而降低体位或平躺则是克服静脉回流时重力的阻碍作用,使血液回流更容易,举腿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

2.比较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异同点。

【答案】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作用的异同点:

相同点: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从而有效地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不同点:赛前状态是自然条件反射,而准备活动是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并有助于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3.试述使用强力手段的意义。

【答案】强力手段是指一切不是通过运动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措施或者方法统称为运动训练的强力(或辅助)手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在体育领域的运用,使得竞技体育变得日趋激烈和复杂。世界各国的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在注重科学选才和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均在采用训练之外的诸多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来增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以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如何应用科学的合法的手段来调整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使之处于最佳竟技状态,从而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目标,是每个竞技体育工作者面临的现时挑战。本章重点介绍能够增强人体运动能力、促进机能恢复、加快运动性疲劳消除的生理学、营养学和药理学等强力手段。人体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各系统的协调和肌肉的收缩活动而实现的。为了提高人体运动能力,除了加强科学化训练之外,还必须采取一些增强运动员能量供给、促进机能恢复、加快运动性疲劳消除、调整心理状态、研发设计更适合运动的服装和器械等手段,才能取得更优异的运动成绩。

4.实践中如何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判断运动性疲劳?

【答案】实践中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生化指标有:

(1)血乳酸:运动时最大乳酸值下降,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时间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

(2)血尿素:在一次训练课后的次日晨,血尿素超过8.0mmol/L,表明运动量过大,机体有潜在疲劳;

(3)血氨: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血氨变化相对较低,运动性高血氨是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

(4)尿蛋白:在大运动量训练期,如果晨尿中出现蛋白,可能是疲劳或过渡训练的表现;

(5)尿胆原:安静状态下高于2mg%,且连续2-3d,是疲劳的表现,应调整运动负荷;

(6)HR: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7)Hb:大负荷训练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低于正常值是疲劳的征象之一;

(8)血睾酮(T):在疲劳、过度训练或机能状态不好时,血睾酮水平下降;

(9)皮质醇(C):当运动后血皮质醇仍高于安静水平,就会导致机体分解代谢过于旺盛,较高的血皮质醇水平会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使运动员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

(10)血睾酮/皮质醇比值(T/C):如果血清T/C比值出现大幅度降低,则有可能是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机体有潜在疲劳,不利于恢复。

5.试述糖在运动中的作用和如何进行运动补糖?

【答案】糖是人体运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于糖。运动时,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耗能绝大部分由糖分解供给,长时间、小强度的运动也首先动用糖,待其耗竭时,才动用脂肪或蛋白质。在长时间的耐力项目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膳食中摄入的糖不能满足机体的需求,可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科学合理的补糖。

(1)运动前补糖:大运动量前数日内应增加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至总能量的60~70%,也可采用糖原负荷法(即在赛前一周内逐渐减少运动量,直至赛前一天休息,同时逐渐增加膳食中的含糖量至总热量的70%);赛前补糖一般采用液态糖为佳,赛前2~4小时和赛前即刻补糖1~5g/kg体重;应避免在赛前15~45min 内补糖,以防胰岛素效应引起血糖下降。

(2)运动中补糖:运动中补糖多采用含糖饮料的方法少量多次饮用,运动时每隔30~60min补糖一次,补糖量上限60g/h或1g/kg体重;在环境炎热、大量流汗时,糖浓度以2.5%为宜;在环境寒冷时,糖浓度为10%~15%,补液总量应小于600ml/次,温度5~15℃,最好补低聚糖。

(3)运动后补糖:运动后补糖宜早,因为肌糖原合成酶活性在运动结束后的前6小时内最高。如能在运动后即刻、前2小时或在前6小时之内每隔1~2小时连续补糖,可使肌糖原合成量最高。食用单糖的糖原再合成率高于复合糖。因此,运动后尽可能多补些以葡萄糖和低聚糖为主(可含些果糖)的饮料,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超量恢复。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在摄取高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60%~70%)的基础上再行适量补糖。运动后补糖量为0.75~1.0g/kg体重,24小时内补糖总量达到9~16g/kg体重。

6.阐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案】由于动脉血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故凡能影响这两者的因素,都会影响动脉血压。这些因素主要有:

(1)心脏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加,动脉管壁所受压力增加,动脉血压的收缩压升高。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收缩压的升高必然导致血液流速加快,故心舒期的舒张压增加不多,脉压增大。反之,当搏出量减小时,则主要是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2)心率:心率加快,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流减少,舒张期血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故脉压减小。当心率减慢时,舒张压明显下降,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动脉内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明显,脉压增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可以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使脉压减小。

(5)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减少时,血管内的充盈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7.试述通气阈形成的原因。

【答案】通气阈是指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VO2、VCO2、VE等气体代谢的各种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血乳酸急剧增加时,这些指标发生了非线性的上升。可用这种变化的特点来判断乳酸阈的发生。

缺氧是引起通气量急剧增加的一个因素。运动强度缓慢地增加时,由于这种强度比较低,运动主要是有氧供能。随运动强度增大,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满足不了需氧量,糖酵解代谢供能的比例增多,而使血乳酸浓度增加。体内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细胞中的CO2的产生量增加。这样,在有氧代谢所产生的CO2量中又增加了一种由重碳酸钠缓冲而产生的CO2量。由于动脉血中的HCO3-减少,PCO2和H+浓度增加。并刺激了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及呼吸中枢,为了维持体内正常的酸碱平衡,排除更多的CO2量而使通气量增强,产生了过多通气。因此,在乳酸阈时出现了VCO2、VE非线性增加、CO2浓度下降“通气阈”现象。

8.论述运动减肥处方的制定原则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答案】运动减肥的效果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所采用的运动处方是否适用。运动处方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及运动频率四要素,同时还有注意事项。在制定减肥运动处方时,应遵循的原则有:安全性。所制定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练习频率应在参加者体质健康和心肺功能的安全范围之内。可接受性。运动方式应使参加者感兴趣,能坚持下去,运动费用能够承受。有效性。即通过一段时间的减肥运动,出现体脂下降,腰围缩小等良好效果。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首先应做医学检查,判定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心血管系统合并症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肥目标和计划。每周体重下降以0.5Kg为宜,否则不能真正长久地减肥。

(2)确定目标后制定运动处方及实施方案。在实施运动减肥计划的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整,在满足机体营养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热量的过多摄入,主要是控制脂肪、糖类和食物总量的摄入。减肥健体运动方式应有氧运动为主,如耐力运动:长距离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等,辅助运动项目:太极掌(套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身操等。也要结合抗阻力量练习,即在增加能量消耗的基础上,增加瘦体重。力量练习应根据肥胖者脂肪堆积的部位选择。脂肪堆积在腹部者主要是进行仰卧起坐及抗阻性抬腿运动等,脂肪堆积在肩、胸、背部者可做哑铃操及拉力器练习等。每次运动时,要注意在开始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结束时做好整理活动,运动过程中细心观察体会主观体力感觉程度(RPE),过于轻松或过于吃力,可对练习的内容和运动量做适当调整,避免运动伤害事故发生,以第二天不感到很疲劳为宜。

9.试述高原习服的生理学基础及其意义。

【答案】习服是机体在短期内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生理补偿过程。人在高原环境中可产生习服,有短期习服和长期习服两种。

习服的具体表现有:

(1)肺通气的适应。短期习服肺通气量增加并达到较高水平;长期习服则肺通气量明显减少;肺通气调节能力改善,这与脑脊液和血液中碳酸氢盐含量减少和肺通气对二氧化碳敏感性增加有关。

(2)血液红细胞数量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液运载氧的能力提高;血液中能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

(3)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安静时和次最大运动时心律和心输出量均有所下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