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

2018/11/14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6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 提出者: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 2. 基本观点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贸易与投资相互替代; 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生产具有比较优势 的一定生命周期产品; 对外直接投资动因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还 取决于企业在东道国所获得的区位优势。
第一:产品创新阶段 产品特征:投入大,研发密集型产品;消费者对价格不敏感;产品的 设计功能(技术)为关键;竞争不激烈; 贸易特征:发达国家内生产、国内销售,一部分出口。 第二:产品成熟阶段(技术扩散) 产品特征:生产成本成为关键,资本和熟练工人密集性产品;需求扩 大,技术成熟并开始扩散,模仿者多;竞争激烈 贸易特征:发达国家出口下降,到类似国家投资,次发达国家出口。 第三:产品标准化阶段(技术停滞) 产品特征:产品完全成熟,技术重要性消失,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成本价格为关键; 贸易特征: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返销产品。
2018/11/14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7
净出口
产品技术周期与贸易的演进方式
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t2 t1
t3
t4
t5 时间
净进口
2018/11/14
第二阶段:技 第一阶段:创新国 术扩散跟随者 出口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出口
第三阶段:技术停滞, 发展中国家出口
8
3. 产品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
无论何时、何地、何人来操作、产品无差异
科学的管理手段
严格的采购程序
独特经营理念: Q,S,C,V
2018/11/14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第2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第二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11
二、垄断优势理论
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跨国公司垄断优势是外部市场不完全的结果。 (二)市场不完全有四种形态 1、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2、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3、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4、政府关税贸易限制等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1、企业必须拥有垄 断优势,以抵销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2、不完全市 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四)跨国公司有垄断优势: 1、知识资产优势; 2、规模经济优势;
第二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25
一、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理论贡献 第一、从投资国的角度而不是从企业或跨国公司角 度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克服了以前传统的国 际投资理论只注重微观而忽视宏观的缺陷,能较好 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动机,具有开创性和独 到之处; 第二、用比较成本原理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分析对 外直接投资活动,从而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 的关系作了有机结合的统一解释,克服了垄断优势 理论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局限性,较好地解释了二战 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第二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21
三、内部化理论
局限性: 第一、内部化理论与垄断优势论分析问题的角度是一致的 ,都是从跨国企业的主观方面来寻找其对外投资的动因和 基础。内部化的决策过程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特点,忽视 了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如市场结构、竞争力量的影 响等。因而对于交易内部化为什么一定会跨国界而不在国 内实行,仍缺乏有力的说明; 第二、在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拓展解释方面,也只能解释纵 向一体化的跨国扩展,而对横向一体化、无关多样化的跨 国扩展行为则解释不了,可见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产品创新 阶段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长期生产,技术趋于稳定。没有重要的创新发生。
图
产品生命周期及其特性的变化
(三)理论的评价
1. 理论的重大贡献 • 将原本不具有空间含义的产品周期概念 里注入了区域维度。 • 解释美国早期跨国公司的区位进化有相 当的说服力。 • 把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联系起来,指出 了两者在同一企业内部发生。 • 对最终产品的生产企业比较适用。
图2
资料来源:Wells(1972) 。
产品生产周期及其对美国的生产区位与贸易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步骤 1 出口目的地 发达国家 (欧洲) 发展中国家 新产品 步骤 2 出口目的地 发达国家 (美国) 发展中国家 步骤 3 出口目的地 发达国家 (欧洲, 美国)
新产品产地
产品产地
产品产地
发达国家(原产 地国家)
1.新产品阶段(创新期)——新产品在美国诞生 • 为什么新产品创新出现在美国?即什么是决定新产 品生产地的原因? 竞争力的核心:研究与开发能力
弗农的前提条件:引发新产品需求来自主要力量来自人均收入;技术革新的动因来自劳动力短缺,促发劳
动节约型资本品的发展。
2.成熟产品阶段——生产向西欧转移
• 产品成熟:
FDI的产品生产周期理论 ——国际生产进化理论
将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引入到国际商务领域, 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 阶段、标准化产品阶段等三个阶段,指出生 产的地理分布将随着各阶段需求与供给特性 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 生产转移: 美国→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 贸易变化(作为母国的美国): 出口→当地生产→再进口。
• 转向海外生产的原因
--寻求削减生产成本或流通成本的机会
--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受威胁(东道国新兴企业的竞争,关税或非关税壁垒 等)
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

1、垄断优势理论
不完全竞争市场和特定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对外 直接投资的前提; 直接投资的前提; 如果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 企业没有必要对外直接投资; 如果企业没有特定优势,那么,企业没有能力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必须依靠特定优势,以克服国外劣势 (liabilities of foreignness),在东道国取得竞 foreignness),在东道国取得竞 争优势。 讨论:企业到国外经营会碰到哪些不利的因素?
美国访问者: 没啥了不起。 美国访问者: “没啥了不起。" 英国贵族: 那当然,每天的日常照看和每周割草也很重要 也很重要。 英国贵族: “那当然,每天的日常照看和每周割草也很重要。” 美国访问者: 美国访问者: 英国贵族: 英国贵族: 美国访问者: 美国访问者: 英国贵族: 英国贵族: “很容易, 我就爱干这活儿 " 很容易 就这些了。 “就这些了。" “你不会开玩笑吧 ?!" 连着干500年就可以了。 当然不会。 这不算什么, 只要连着干 年就可以了。" “噢,当然不会。 这不算什么 只要连着干
3、内部化理论
中间品的特殊性包括: 中间品的特殊性包括: 第一、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初始投入大、风险大、耗费时 间长、费用高; 第二、交易过程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有限理性 的买卖双方难以成交; 的买卖双方难以成交; 第三、许多特殊技术的应用范围很窄,买卖双方无法形 成竞争充分的市场; 第四、容易造成技术泄漏。 内部化的好处在于,保证转移的效率,避免泄密,克服 市场不完全带来的弊端。 内部化也会带来成本。当内部化利益大于内部化成本时, 当内部化利益大于内部化成本时,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4、获取自然资源。 获取自然资源。 2002年 2002年4月,中海油并购西班牙瑞索普公司在印尼五大油 田的权益,获得4000万桶/年的油气产量, 4000万桶 田的权益,获得4000万桶/年的油气产量,并由此成为印 尼海上油田最大的生产商; 尼海上油田最大的生产商; 2003年 中海油收购澳大利亚alng油田的权益, alng油田的权益 2003年5月,中海油收购澳大利亚alng油田的权益,同时 与澳方达成总额120亿美元、长达25年的合作; 120亿美元 25年的合作 与澳方达成总额120亿美元、长达25年的合作; 2007年 中海油收购加拿大meg公司的权益, meg公司的权益 2007年4月,中海油收购加拿大meg公司的权益,间接获得 对加拿大阿伯拉塔地区可采储量约20 20亿桶的油砂资源的控 对加拿大阿伯拉塔地区可采储量约20亿桶的油砂资源的控 制权; 制权; 2006年 五矿集团在智利以20 20亿美元投资兼并购买铜 2006年1月,五矿集团在智利以20亿美元投资兼并购买铜 的协议签订,获得了购买智利加维铜矿25% 25%股权的优先 矿 的协议签订,获得了购买智利加维铜矿25%股权的优先 权。 2008年 2008年5月,五矿集团控股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100%控股德国HPTec公司 控股德国HPTec公司。 100%控股德国HPTec公司。 ……. …….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30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
立论基础: 市场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 市场不完全性:市场受到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 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独占所形 成的优势。
31
跨国公司FDI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且具有平等获得
第二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本章要点
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60 年代以前的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沿袭了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 传统,着重从国家的视角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主要 研究国家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32
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进行FDI的决定因素 ①独有技术优势 ②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 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③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
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④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
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⑤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
21
3、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评价
分析方法和所得结论方面有独到之处: 从宏观经济利益出发,强调以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则
制定基于各国国情的FDI战略,提出了“贸易创造型投资” 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解释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 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FDI的动机、过程和结果。 不足之处:
仅反映了日本特定时期FDI特点,不具普遍的意义。例 如: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大企业对欧洲及北美在制造业上的 大量投资,以及近年来在高科技产业上的投资都使日本的海 外投资趋向美国模式。
(2)垄断优势论的基本观点
立论基础: 市场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 市场不完全性:市场受到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而呈 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独占所形 成的优势。
31
跨国公司FDI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生产同类产品且具有平等获得
第二章 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本章要点
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60 年代以前的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沿袭了早期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 传统,着重从国家的视角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主要 研究国家之间的差异及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32
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进行FDI的决定因素 ①独有技术优势 ②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 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③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
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④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
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⑤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
21
3、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评价
分析方法和所得结论方面有独到之处: 从宏观经济利益出发,强调以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则
制定基于各国国情的FDI战略,提出了“贸易创造型投资” 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解释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 的以垂直分工为基础的FDI的动机、过程和结果。 不足之处:
仅反映了日本特定时期FDI特点,不具普遍的意义。例 如: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大企业对欧洲及北美在制造业上的 大量投资,以及近年来在高科技产业上的投资都使日本的海 外投资趋向美国模式。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

19
二、关于小岛清理论的评价
1.存在问题 (1)日本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与美国 式对外直接投资“趋同”的趋势 (2)关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将最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国外”的观点也是 站不住的 (3)全盘接受了完全竞争的假设 (4)回避“边际产业扩张”模式对于发展中 国家经济发展消极影响 2.合理之处
9
鲁特:收益分析(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 跨国公司的知识优势(或称为知识资产)有些 可以通过许可证交易转让给国外企业,如专利 技术决窍和商标等,公司可从中收取特许权使 用费而获得收益。 但有些知识资产如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销售 技能等则难以转让,跨国公司不能获得这些知 识资产的新增收益。 为了获得来自全部知识资产的收益,跨国公司 就要寻找长期投资机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利用全部知识。 是否具备长期投资条件
3
一、基本观点
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 者完全独占而形成的优势 市场不完全:市场受到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 而呈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东道国具有不完 全性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就可以在那里利用 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 获得超额利润。 以美国的跨国公司为对象
4
东道国民族企业拥有跨国公司所有的优势 有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跨国公司可与 东道国国内企业的竞争 垄断优势: (1)商品市场:产品的差异化、商标、促销 技术与价格联盟 (2)生产要素市场:专利 技术秘密 特殊的 管理技能 资本市场 商誉 (3)规模经济
5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往往是先在其母国内获 得,然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在国外市场上 得以利用和强化。使跨国公司获得那些垄断 优势,并使之得以利用和强化的市场环境条 件就是市场不完全性。 垄断优势论为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二、关于小岛清理论的评价
1.存在问题 (1)日本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与美国 式对外直接投资“趋同”的趋势 (2)关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将最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国外”的观点也是 站不住的 (3)全盘接受了完全竞争的假设 (4)回避“边际产业扩张”模式对于发展中 国家经济发展消极影响 2.合理之处
9
鲁特:收益分析(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 跨国公司的知识优势(或称为知识资产)有些 可以通过许可证交易转让给国外企业,如专利 技术决窍和商标等,公司可从中收取特许权使 用费而获得收益。 但有些知识资产如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销售 技能等则难以转让,跨国公司不能获得这些知 识资产的新增收益。 为了获得来自全部知识资产的收益,跨国公司 就要寻找长期投资机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利用全部知识。 是否具备长期投资条件
3
一、基本观点
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垄断优势: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 者完全独占而形成的优势 市场不完全:市场受到垄断优势的企业影响 而呈现出不完全竞争或寡占型局面的性质。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东道国具有不完 全性的条件下,跨国公司就可以在那里利用 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 获得超额利润。 以美国的跨国公司为对象
4
东道国民族企业拥有跨国公司所有的优势 有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跨国公司可与 东道国国内企业的竞争 垄断优势: (1)商品市场:产品的差异化、商标、促销 技术与价格联盟 (2)生产要素市场:专利 技术秘密 特殊的 管理技能 资本市场 商誉 (3)规模经济
5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往往是先在其母国内获 得,然后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在国外市场上 得以利用和强化。使跨国公司获得那些垄断 优势,并使之得以利用和强化的市场环境条 件就是市场不完全性。 垄断优势论为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
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 关; ②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 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 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④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 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不能完全适用于解释其他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 资行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 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一)产生背景 1.起源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 J. Buckley)、 卡森(Mark Casson)
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 M. Rugman) ---1976《跨国公司的未来》、1978《国际经营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概述
一、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产生与逐步自成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 或一般的跨国公司理论,用以说明不同国家(地 区)、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3.1976-1979年 巴克利、卡森、拉格曼 内部化理论
4.1981年 邓宁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及缺陷 2.缺陷 ①该理论只进行了经验的分析与描述,缺乏抽象的
实证分析; ②该理论不能解释生产部门跨国化的地理布局问题
和服务业企业跨国投资行为的区位选择问题; ③缺乏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外部性等方面的理解和
运用; ④以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为研究对象,
(一)产生背景
2.内部化的定义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
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
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 关; ②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 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 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④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 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不能完全适用于解释其他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 资行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 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一)产生背景 1.起源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 J. Buckley)、 卡森(Mark Casson)
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 M. Rugman) ---1976《跨国公司的未来》、1978《国际经营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概述
一、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产生与逐步自成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 或一般的跨国公司理论,用以说明不同国家(地 区)、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3.1976-1979年 巴克利、卡森、拉格曼 内部化理论
4.1981年 邓宁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及缺陷 2.缺陷 ①该理论只进行了经验的分析与描述,缺乏抽象的
实证分析; ②该理论不能解释生产部门跨国化的地理布局问题
和服务业企业跨国投资行为的区位选择问题; ③缺乏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外部性等方面的理解和
运用; ④以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为研究对象,
(一)产生背景
2.内部化的定义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
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缺陷
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机、地理方向 及其与跨国经营战略的联系,缺乏对世界 经济环境或宏观经济影响的分析
2.6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特点和基本观点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特点
(1)吸收了过去20年中出现的各种对 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精华,尤其是继承和发 扬了内部化理论; (2)与直接投资的所有形式都有关系; (3)能够解释企业进行国际经济活动 的三种主要形式: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 易和许可证交易。
衰老的寡占阶段
寡占反应理论
一些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对其他企
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所作出的反应。其目 的是防止竞争对手可能获得新的市场机会 和竞争优势,保持彼此间竞争力的均衡, 维护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 任何一家寡头企业都不可能排挤掉另一家 寡头企业
关于产品周期理论的评价
合理性 缺陷
Demand Conditions
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
LOGO
2.2 垄断优势理论
基本观点
海默利用两个基本观点来解释对外直接投 资,即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
对跨国公司各种垄断优势的进一步论证 知识优势 产品差异优势 规模优势 管理优势
资本优势
选择直接投资方式的依据与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直交易成本时,才应当选择直接 投资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观点
(1)企业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垄断 优势,如技术知识优势。 (2)企业通过内部市场来扩大对这些 优势的利用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公司更有 利。 (3)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 来利用其拥有垄断优势比利用母国要素投 入更有利。
企业优势
企业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但外国企业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垄断优势 (1)市场垄断优势。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 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2)生产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 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规模经济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 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4)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生的市场进入 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垄断 优势。 (5) 信息与网络优势。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结论
1、原因分析:在东道国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跨国公 司可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自由竞争,维持垄断高价以获 得超额利润。 2、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势的寡头垄断 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
三、对于不同国家之间直接投资的解释
1、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 可以绕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同时技术等资产可以获 得全部收益。 2、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 寡占反应现象,通过在竞争对手的领土上建立企业来 互相牵制和加强自身能力行为的综合表现。
第一节
垄断优势理论
• 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垄 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垄 优势, 二是不完全市场。 断优势, 二是不完全市场。 • 案例:宝洁公司。 案例:宝洁公司。 • 垄断优势:知识、产品差异、规模、管理、资 垄断优势:知识、产品差异、规模、管理、 本。 • 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成本比较模型(何希)。 选择的依据和条件:成本比较模型(何希)。 货币因素模型(阿利伯)。 货币因素模型(阿利伯)。 • 评价:贡献、缺陷。 评价:贡献、缺陷。
一、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思想
市场的不完全行为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 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1、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 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 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 成的 (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 成的市场不完全。
2、不足: 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不能很好解释对外直接投 资流向的产业分布或地理分布;它以美国为研究对象,对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缺乏指导意义。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 学的分析和说明。
小贴士) 美国的垄断优势(小贴士) • 金德贝格通过研究,把美国的垄断优势概括为: 1.实行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优势。前者使跨国公司 对价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者使跨国公司获得外部规 模经济的优势。 2.拥有市场的优势。如获得营销技术、专利、商标等优势 3.由于跨国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和实行全球性经营战 略使其在生产和管理技能、方式上占有绝对优势。 4.由于面向发展中国家投资,使其具有获得廉价劳动力的 优势。 5.实行限制政策也给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 ( ) 基本含义: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又称所有 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 资的独立理论,是由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教授海默(Stephan Hymer)于1960年在他的博 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 中首先提出的,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 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它是一种阐明当 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 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第二: 第二:内部化优势 (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
• 是指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 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内 部交易比非股权交易更节省交易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价值 难以确定的技术和知识产品,而且内部化将交易活动的所有 环节都纳入企业统一管理,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同样认为,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特定优势一样,也只 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同时具 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 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行出口。
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
• 学习目标 >>了解要素禀赋理论 了解要素禀赋理论 >>掌握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 掌握垄断优势理论、 掌握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内部化理论 >>重点掌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重点掌握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思考 >>5个理论有何异同? 个理论有何异同? 个理论有何异同
二、基本观点
• 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 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 1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 司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该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 2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还必 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为什么优于许可证 贸易。 • 3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仍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 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 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 选择。 • 4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H—O理论)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理论) 理论 • 20世纪 年代以后的理论(垄断优势理 世纪60年代以后的理论( 世纪 年代以后的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论、产品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共同出发点
第三: 第三:区位优势 (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 )
是指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对企业 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也就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上具有 的优势条件,具体包括:当地的外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 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劳动力及其成本等。如果 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特别有利 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那么这一市场就会对企业的跨国经营产 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邓宁认为,在企业具有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 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东道国具有区位优势时, 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外 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
四、评价p34 评价
1、贡献: (1)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 接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 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垄断优势理论在20 世纪60-70年代中期,对西方学者产生过较深刻的影响。 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 究领域, (2)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 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 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 将部分工序,尤其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 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 影响。
第一: 第一:所有权特定优势 (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 )
又称垄断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 势。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包括: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在有 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上的优势,前者指对生产设备、厂房、资金、 能源及原材料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在专利、专有技术、商标 与商誉、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②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 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 获得的优势。 邓宁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具备上述所有权特 定优势,但具有这些优势并不一定会导致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 资,也就是说,所有权特定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 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 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国内生产出口销售或许可也是 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
第二节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一、提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通过企业对 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 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 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J•H•Dunning)在《贸易, 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 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 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三、理论评价
• 积极:邓宁的折衷理论在理论渊源上融合了以往各种学说 的精华,并加以归纳与总结,使理论更加丰富,较以往的 各种理论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国际经营的动因,从而形成 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 不足:它过于注重对企业内部要素的研究,忽略了企业所 处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