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淮阴侯韩信之死 功臣末路断头颅

淮阴侯韩信之死 功臣末路断头颅

淮阴侯韩信之死功臣末路断头颅导语: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看《史记淮阴侯列传》,总感觉那个无双士韩信死得太窝囊。

信被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的那年,他才三十三岁。

之前他已经被软禁在长安的府邸中四年,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都是在牢骚和抱怨中度过的。

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叹!若是活在今天,以信的青年才俊,他也许是个好的职业经理人。

自会有猎头发现他,有老板用他,有公司高薪聘请他。

按劳取酬,他有房有车有股份,天经地义,谁也眼红不得。

只可惜!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乱世,是乱世给了他施展才华,成就千古功名的机会,也是那个乱世酿成了他的个人悲剧。

只可惜他的猎头是萧何,“生死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丞相举荐了他,也是丞相骗他入死地。

只可惜他的老板是刘邦,项羽亡天下定,拥有虎略龙韬的信也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而蜕变为了刘老板的眼中钉。

天下是刘家的,异姓封王,就等于割走了刘家的一大块私产。

韩信出身贫贱,淮阴侯传中记述,他是布衣,一日三餐无着落,常常去亭长家蹭饭,绝对是个讨人嫌的角色,少年信有时也去河边钓鱼,估计是捕捉鱼来充饥,河边洗衣的大娘见他可怜,给他饭吃,这就是“一饭之恩”,韩信发达后,衣锦归故乡,特意找到了那个老大娘,馈赠她黄金千两。

人在落难时,哪怕是一顿饭都显得那么珍贵!许多年后,已是汉军大将的信,遇到了他人生顶峰时期的艰难选择,他拥有了北方的广大土地和齐王的称号,在他的西边,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角力陷入胶着状态,信倒向谁,谁就有力量消灭对方。

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那你知道韩信是怎么死的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韩信的死亡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韩信的死亡原因韩信起初投奔的是项羽,但是在项羽手下一直未能得到重用,此时,已为刘邦谋士的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十分相信萧何看人的眼光,便直接封韩信为大。

而韩信果然也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在各大战役中都发挥了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通过分析所有的因素,集结所有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先后打败了魏、代、赵、燕。

在汉四年的时候,韩信被刘邦封为了相国,之后又全歼了项羽的二十万大军,次年又在垓下围杀了楚军,逼得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边。

在刘邦成了大事之后,韩信被封为了楚王,但之后便因人诬陷而被贬为了淮阴侯。

随后在吕后和萧何的合谋之下,韩信被诱骗进了长乐宫的钟室之内,给杀掉了。

在韩信死后,他们又灭了韩信的三族,以除后患。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讲的就是淮阴侯韩信的故事。

若没有萧何,韩信进不了刘邦的帐下,若没有萧何,韩信也不会被这么坑杀。

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死于公元前196年,死时仅仅35岁。

韩信的为人历史上的韩信基本上是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史料上流传下来的故事也多是弘扬韩信的正能量,多是对韩信其人丰功伟绩的歌颂与吹捧。

关于历史上的韩信是个怎么样的人,可以从那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与韩信有关的成语、俗语、歇后语中看到。

首先韩信是个军神,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并且擅于将书本上的知识、前人的经验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人心等因素一起考虑进去来制定战略。

除了军事家、战略家等关于军事的谋略外,历史上的韩信还是个能屈能伸的人。

传说当时仍然贫困潦倒的韩信一直挂着一柄佩剑,后来被一个小流氓逮到,明着欺负他,要么让韩信一剑杀了自己,要么就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承认自己是胆小鬼。

韩信权衡之下便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引得众人嘲笑。

然而在韩信成名之后,却没有惩罚这个小混混,以德报怨,深得当地民心。

韩信之死

韩信之死

韩信之死作者:李闽来源:《课外阅读》2007年第03期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

”在许多人眼中,猎人养狗,是为了打猎,猎狗逮住兔子,应好好犒劳。

这是因为,人们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没有看到另个一面。

任何事物都是辨证、两面,甚至是多面的。

所谓“福兮,祸之所藏;祸兮,福之所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危险伴随着成功而至的事例不胜枚举,韩信之死就是其中之一。

在帮助汉高祖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建立汉王朝的诸多功臣中,有三人居功至伟,不得不提。

一个是张良,足智多谋的谋士,相当于“总参谋长”;一个是萧何,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保证了刘邦后方根据地的安定与稳固,相当于“总理”;再一个就是韩信了,带兵平定魏、赵、燕、齐,极大地削弱了项羽的势力范围,相当于“国防部长”。

韩信出身贫寒,以寄食为生。

后归项羽麾下,多次献计不为所用,遂逃归刘邦,仍不受重视,便在部队前往汉中的路上再次脱逃。

宰相萧何认为韩信虽然出身卑微、毫无战功,然而刘邦手下的将军,没有一个比得上韩信。

于是,他来不及汇报,就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千里马亦须伯乐的赏识。

萧何追回韩信后,劝说刘邦以最隆重的礼仪封韩信为大将军。

历史证明,萧何确实有眼光。

在楚汉争霸的紧要关头,诸侯亲项羽而疏刘邦,韩信率领三万人马,另辟战线,先后平定了魏、赵、燕、齐,极大地削弱了项羽的羽翼。

以至于在平定齐地后,项羽惊恐万分,派人游说韩信造反,被拒绝。

若干年后,有一次刘邦与韩信议论诸将的能力大小。

刘邦问:“我能够带多少兵?”韩信答“不过十万。

”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答:“多多益善。

”刘邦笑了,“那你怎么被我抓住了?”韩信回答:“陛下虽然不会带兵,但善于带将,这就是我被你抓住的原因。

”然而,功成名就的韩信,没过几年就招来了杀身之祸,因唆使赵国丞相陈稀谋反,被处决在长乐宫的钟室内。

韩信之死,似乎印证了“野禽殚,走犬烹;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

韩信之死的故事

韩信之死的故事

韩信之死的故事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

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那时候韩信一定一人前往,就可以趁机抓住韩信。

韩信对此却不知情。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

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韩信逮捕他。

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

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

”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

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

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

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

韩信说:“这一切果然和平时人们说的一样啊,国家建立起来了,所有的'敌人都消灭了,我们这些谋臣也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高祖说:“死到临头还敢狡辩,已经有人告你谋反。

”说完就给韩信戴上械具。

回到洛阳,他大赦天下,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

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

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前195年九月,陈豨起兵反叛,自称代王,攻打劫掠赵、代二国。

刘邦亲自率领军队往东讨伐他。

第二年冬天,陈豨军队溃败。

韩信以生病为由,不跟从刘邦攻击陈豨,暗地里却派人到陈豨那里,与他串通谋划。

韩信计划在夜里与家臣伪造诏书赦免官府里的役工以及奴仆,想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

一切都已安排妥当,只等陈豨的消息。

韩信手下有个舍人曾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将要处死。

次年正月,那个舍人的弟弟上书吕后,说韩信欲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来,又预料他可能会不服从,就与相国萧何商量。

历史上韩信怎么死的

历史上韩信怎么死的

历史上韩信怎么死的韩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汉朝刘邦的重要将领。

他以其独特的才智、勇气和战略智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奇才,对于刘邦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韩信的一生并不如意,他最终遭受了曲折的命运,以悲剧收场。

那么,历史上韩信究竟是以何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韩信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是在汉朝的初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了诸多割据的小国,其中刘邦和项羽是最为杰出的代表。

韩信早年仕进项羽的麾下,几经波折,最终进入了刘邦的军队,成为了他的重要将领。

在刘邦的带领下,韩信参与了几场重要的战役,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的一系列胜利战绩为刘邦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韩信与刘邦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一方面,韩信功高盖主,得到了大量的赏赐和封爵,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满。

另一方面,刘邦开始怀疑韩信对自己忠诚的程度,担心他可能会夺取自己的皇位。

这些因素导致了两人关系的逐渐疏远。

最终,韩信在刘邦即位后的一次宴会上遭到了陷害。

当时,刘邦秘谋与韩信见面,但韩信却怀疑刘邦会对自己不利,因此提出了一些无理要求,试图逃避这次见面。

然而,刘邦并没有中止这次见面的计划,而是派人把韩信送去了一个宴会的地址。

韩信被迫前往宴会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个陷阱。

他做出了让步,表示愿意去受盘问,但要求见到刘邦。

然而,刘邦拒绝了他的这个要求,这进一步加重了韩信的心理压力。

最终,韩信在无法见到刘邦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

根据历史记载,韩信在接到了刘邦的邀请之后,坐在宴会的主位上,开始喝酒。

此时,他已经心存忧虑,对未来充满了悲观的态度。

他一边喝酒一边回忆过去的荣誉和战功,心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

就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韩信突然拔剑自刎,以死来表达自己的决绝和怨愤。

韩信的自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一种时代的悲剧。

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遭受了背叛和迫害,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韩信之死

韩信之死

精心整理韩信之死韩信之死231韩信的工作绩效:汉元年即公元前206年,韩信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之后又平定魏国、擒获广武君、灭掉齐国、没有跟随刘邦大军前去征讨陈豨。

这时有人密告韩信谋反,恰巧这时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韩信,被韩信囚禁。

那个门客的弟弟为了救出哥哥,向吕后告密韩信要谋反的情况。

吕后知道刘邦一直对韩信有畏惧,怕他功高震主,想除掉韩信却又不敢、不舍。

听说韩信要谋反当然不会错过这次除掉韩信的好机会,可又苦于无确凿的证据。

于是和萧何商议,让萧何去骗韩信进宫,说陈豨已经死了,她要在长乐宫设宴庆贺。

韩信因为和萧何的友情并没怀疑萧何,随萧何入朝进贺,吕后以谋反为由命武士把韩信捆绑,处死于长乐宫的钟室,并诛灭了韩信三族。

刘邦大战回来后对于韩信的死是又高兴又怜惜,并无责怪吕后。

”韩信死之前说过两句话:话二: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1、功高震主韩信是个很有才华的人,特别是在用兵打战这一方面更是显露无疑。

在汉朝打天下时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为人又知恩图报,功成名就之后把当初的“漂母”接回家当亲生母亲供养。

而且又能忍,放过了当初给他胯下之辱的人,在百姓和士韩信在军事上可以说是个天才,可是在政治上不得不说他很幼稚。

当初,韩信平定齐国,项羽很害怕,找武涉游说韩信,让他帮项羽,韩信没有采纳。

他的谋士蒯通让他“三分天下”他也不肯,还以齐国刚平定政局不稳为由,修书给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即代理齐王。

当时刘邦被困荥阳,情势紧逼,望穿秋水韩信从小就自由惯了,心性比较直,为人比较狂傲、不懂得谦虚,经常在他人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和功劳。

他平定了齐国,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当代理齐王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就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虽然说历代以来异姓封王是常有的事,可是他不该自己提出来。

在被贬为淮阴侯后,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还是那样的我行我素,怨天尤人,在家发牢骚,还经常装病不去上朝或随皇帝出行,并且不把职位比他低的那些官员放在眼里。

一代名将韩信是怎么死的

一代名将韩信是怎么死的

一代名将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一代传世名将,那么韩信是怎么死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韩信是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韩信是怎么死的前197年,陈豨造反,韩信也打算来个里应外合,从内部反叛。

于是,刘邦亲自率军队去平反的时候,韩信借口自己生病没有随从,实际他是在内部协助陈豨。

韩信本来和家臣商量,趁夜里可以假传圣旨赦免罪犯和奴隶,然后让这些罪犯一起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看似一切部署完毕,只欠东风了,就因为韩信的一个家臣得罪了韩信,这个人就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处死,那个家臣的弟弟怀恨在心,就马上告诉吕后韩信准备造反的情况。

吕后听后,很着急,想把韩信召过来,但是又怕韩信不肯就范。

于是吕后去请教聪慧的萧何,萧何告诉吕后,可以假装说刘邦平叛归来,陈豨已被处死,请韩信进宫庆贺。

果然,韩信看到是萧何传来的话,居然毫不犹豫信了,于是就进宫。

可是刚踏进宫门,韩信就被武士绑了起来,在长乐宫中,被吕后残忍的杀害了。

韩信到死都不肯相信,自己的好朋友萧何会骗自己,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刘邦回到京城后,看到韩信死了,又高兴又同情他。

韩信生平资料韩信,一代传世名将,他生在秦汉交接时,让他有用武之地,是淮阴人,就是现在的江苏清江人。

韩信幼年家境特别贫困,经常寄人篱下,吃别人的粮食。

直到前208年,想要投奔到项梁账下,跟暴秦进行抗争。

但是项梁不久后就战死沙场,由他的侄子项羽接任,担任良中,他就多次献策,但是楚霸王都不采纳他的建议,认为他说的毫无道理,对此不敢兴趣。

这让韩信很灰心丧气,对项羽失去信心,决定弃楚投奔汉,去刘邦的账下,但是他却遭遇到了在楚地的遭遇,仍未受到重用,他就想离去。

幸亏当时刘邦的谋士萧何慧眼,看出了韩信的与众不同,亲自前去追还,并推荐给刘邦,告诉他想争夺天下,就得要有韩信,他的才甚过于樊哙。

于是乎,就有了刘邦立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不愧是有才,他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楚汉双方目前的对垒形式。

韩信认为楚霸王以武称霸天下,但是民心不稳,但是汉王如自入关以后,约法三章,深受百姓的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的韩信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韩信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

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

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韩信还是平民时,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

后来加入了项梁的起义军。

前208年项梁死后便成为项羽部下,曾经数次向项羽献策,但项羽没有采用。

韩信在项军内仅任炊事兵与守门官,认为没有前途,于是在前206年,汉王刘邦进入巴蜀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刘邦。

韩信最初未被汉营重用,后来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处斩,在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临到韩信时,他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感到惊奇,释放了韩信,后来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不满足于这个职位。

韩信与萧何数次谈话,萧何对他有深刻的印象。

到达南郑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自己,却没有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

萧何闻讯,认为韩信这样的将才不能轻易流失,于是萧何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

起初,刘邦听说萧何逃出,十分惊恐,后来听说他是为了追韩信,于是问他:“这么多人逃回东方,你都不追,为何为了韩信?”萧何于是推荐韩信给他,认为韩信是一个无人能及的人才(“国士无双”)。

刘邦接纳萧何的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即汉军的总司令。

拜将后,韩信立刻向刘邦剖析天下大势,并向刘邦提出其分析和战略。

刘邦同意,并依照韩信的计划作出部署项羽分封诸侯后不足一年,齐国已经发生内乱,项羽于是亲率楚军北上平乱。

此时,刘邦出兵进攻关中,由韩信领军暗渡陈仓,突袭雍王章邯,汉军大胜,很快便攻占咸阳,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关中大部份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信之死
西汉初年,流浪汉出身的韩信为中国军事史上难得的将才,其人生经历也充满着传奇和悲剧色彩。

因为他超乎寻常的才能,使他从一逃兵一跃而成率领百万之军的汉军统帅。

他战必胜、攻必克,一手缔造了西汉王朝;同时,也因为他绝顶的才能和独一无二的成功胜率,使他落了个血溅未央宫、屠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像曹操的谋臣杨修、朱元璋手下的宰相胡惟庸和大将蓝玉、雍正帝的西北军事统领年羹尧……等等,莫不如是。

杨修死于他的太过聪明,又无半点眼色,纯属自己找死;胡惟庸身为宰相,蓝玉位居大将,一个权势过大,几近一手遮天,一个骄纵过头,为所欲为,世上就没有他不敢干的事,再加上朱元璋的重重猜疑和小人心理,不设法弄死这两个人才叫怪呢;年羹尧飞扬跋扈、卖官鬻爵、奢靡享乐、不可一世的摸样,简直就是一个无所不能
的西北王,皇帝老儿怎能饶他不死?
其实,韩信本可以不必那么早死的,然而是祸躲不过。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呢?除了维护家天下的需要外,似乎再没有别的理由了。

对于韩信来说,一生有三得,使他功盖天下:一得于秦末农民起义为他施展军事才能提供了大舞台;二得于刘邦宽容的用人政策;三得于朋友的鼎力推荐与相助。

所以,后人有一副对联,总结了韩信的一生: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丞相萧何是韩信拜将的恩人,最后请韩信入宫亦是萧何,有掌故“萧何月下追韩信”足可为证。

同时,没有河边的洗衣女救他,韩信也会饿毙,但最终又死于吕后之手。

对韩信而言,除了三得之外,还有三失:一失于在拜将时要刘邦以王侯之印封赏有功之臣。

这种话,作为主人可说得,也做得,但作为臣
子却不能说。

这样一来,使刘邦对韩信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失于讨封齐王。

当时韩信手握百万大军,雄踞北方,刘邦正在成皋吃紧。

这时要刘邦封他为齐王,明显是要挟,使刘邦证实了自己对韩信的想法,即韩信有野心。

三失于被贬后恃功凌人。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没有汲取教训,而是恃功自傲,盛气凌人,使刘邦觉得这个韩信实在留不得。

有一次,刘邦与韩信在宫中闲聊品评朝中诸将的优劣,韩信认为这些将军都算不上一流水平。

刘邦突问韩信:“你以为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只能带十万兵而已。

”刘邦反问:“那你能带多少兵?”韩信十分自负地回答:“多多益善。

”刘邦一听,笑道:“你认为自己如何厉害,怎么就被我抓起来了呢?”韩信道:“陛下不能将兵,但能将将。

所以,我为你所擒。


此次谈话之后,刘邦的心病更重了:此人如此狂傲,一旦自己归天,
孱弱的儿子刘盈是制不住他的。

于是,韩信的死期就快要到了。

顺便插一句,樊哙是韩信的老部下,每次上朝见到韩信,总是说:“臣拜见大王。

”跪拜接送不止,而韩信总是不屑一顾,对人说:“大丈夫怎能与樊哙这种屠户为伍。

”樊哙听后,恨得咬牙切齿。

因此,朝中大臣对韩信是既怕又恨。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长安称帝。

在刘邦看来,对于他的新兴政权尤其是他死后的刘姓王朝最具威胁的,莫过于被他称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称帝刚结束,刘邦为防韩信当齐王时间长了,根基扎稳了,对他不利,就把韩信由齐王改封楚王。

因为韩信太能用兵了,所以封楚王不久,刘邦还觉得不放心,就想削掉韩信的楚王封号。

罢人家的官,总得找个由头。

于是刘邦就暗中指使人上告韩信谋反,以伪游云梦之计,把韩信捉入长安,贬为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看管起来。

可时间一长,刘邦觉得韩信这样的人即使在京城,也是个隐患,就开始对韩信下手了。

汉高帝十一年,在代地的陈豨谋反,刘邦亲率大军平叛。

临行时,他妻子吕后哭哭泣泣地说:“你远离京城,一旦祸起萧墙,怎么办?”刘邦想了想说:“天下刚平定,谁会造反?如要出问题,定是韩信。

此人功高才大,被削职闲居,牢骚最多。

”并交代吕后,有事找萧何,因韩信是萧何请回来的,两人感情较好。

吕后是个心狠手毒的妇人,就在刘邦率军离京不久,她以汉军平叛大胜为借口,要朝臣入宫庆贺胜利,并要萧何去把韩信请来。

萧何不敢不从,就去韩信家中请他入宫庆贺胜利。

见是萧何相请,闲居在家的韩信坦然不疑,就随萧何入了宫。

结果走入未央宫时,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刀斧手抓了起来,并被押入未央宫的长乐钟室。

在一个四周布满帷幔的暗示中,吕后命武士剥掉韩信的衣服,用削得锋利的竹签将他杀死。

因据迷信说法,杀韩信这样的功臣,上不能见天,下不能见地,不能用刀,否则要遭天怒。

随后,吕后又命人灭了韩信三族。

故此,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既有震主之威和不赏之功,又不想背汉独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惟一的全身保官之计就在于八个字:功成谦让,自善终身。

因为这些原因,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看过韩信父母的坟后说:“韩信应该是有前途的,如不恃才傲物,而自损谦让,那他一定是汉朝的周公、吕尚。

”但韩信没有这样做,倒应验了蒯彻之语:往前看,位不过侯,危而不久;往后看,贵不可言。

这就是韩信之死留给后人的启示,也是杨修等人用生命留给我们的一点记性,以期实现并不至于因我们显摆过度而遭人忌,也不至于使我们莫名其妙受外力打击而殒命。

自谦自警之人,外可藏匿真功,含而不露,内则平和无恙,保全自身,而终究获益多多!如此泰然祥乐,岂不美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