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关系
五伦关系--长幼有序

三、手足相劝:德未至,感未通。 • 世恩夜待】 【世恩夜待】 • 世恩待弟。问食问衣。尽情忧恤。弟不暮归。 世恩待弟。问食问衣。尽情忧恤。弟不暮归。 • 原文】 【原文】 • 明陈世恩、万历己丑进士。长兄孝廉。季弟好游狎。 明陈世恩、万历己丑进士。长兄孝廉。季弟好游狎。早 出暮归。长兄规之不改。世恩曰。伤爱无益。 出暮归。长兄规之不改。世恩曰。伤爱无益。乃每夜亲 守外户。待弟入。手自扃(jiōng ,门上的锁具 钥。问以 门上的锁具)钥 守外户。待弟入。手自扃 门上的锁具 寒暖饥饱。忧恤之情。形于言貌。如是数夕。弟乃大悔。 寒暖饥饱。忧恤之情。形于言貌。如是数夕。弟乃大悔。 不复暮归。 不复暮归。 • 世恩善于化弟。无论矣。而尤非人所能者。世恩贵时。 世恩善于化弟。无论矣。而尤非人所能者。世恩贵时。 其兄已卒。有小民吴三者。兄妾之弟也。来省其姊。 其兄已卒。有小民吴三者。兄妾之弟也。来省其姊。衣 服蓝缕。世恩邀与对食。季弟问之。则曰。 服蓝缕。世恩邀与对食。季弟问之。则曰。庶嫂子女皆 青年为兄守节。吾敬之以及其弟耳。 无。青年为兄守节。吾敬之以及其弟耳。
•
• •
•
•
弟弟说:「姐姐,你一年到头都在海外,难得回来一趟。爸爸妈妈都离 开我们了,可是我这个弟弟还在。今天是初二,我来接你回娘家。……虽然 我知道你走不开身,但只要让你知道,家里还有人想着你就好了。」姐姐的 眼睛有些湿润,但是大过年的,她不敢哭出声来。 弟弟没有停留太久,他跟亲家的长辈问候了一下,就开着卡车通通通通 地走了。他还要赶到台中,带太太和两个小孩回岳母家过年。 每次姐姐离开台湾的时候,都会在机场跟弟弟打一通电话,告诉弟弟, 她已经把一笔钱放在家里的某个地方,那是留给他们一家用的。姐姐知道, 弟弟手头拮据,又要养两个孩子,而教育费用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是很 沉重的负担。 姐姐特别疼爱弟弟的两个小孩,一个属龙,一个属虎。要不是弟媳妇持 家有方,教育有法,还不容易镇住这调皮透顶的龙虎兄弟。每次孩子淘气过 头的时候,弟媳就会要求孩子抬头挺胸站好,双手背到后面去,大声地把《弟 子规》从头到尾背出来,眼睛必须看着妈妈,不准东张西望。兄弟不但会背 《弟子规》,而且还会用方言背诵《三字经》。 有一次,幼稚园发了很好吃的糖果给孩子,兄弟俩人馋极了,恨不得马 上把它们吃掉。看到小朋友把糖塞进嘴里,兴高采烈地吃着,兄弟二人对看 了一眼,把口水咽了咽,最后还是忍了下去,把糖果悄悄放在口袋里。终于 挨到下课的时候,他们飞也似地冲出幼稚园,来到爸爸破旧的卡车前面,把好 不容易省下来的糖果,高高地举了起来,送给爸爸。爸爸非常感动,想不到 大儿子才六岁,小儿子才四岁,就能够这么贴心。平时自己忙着工作,也没 有时间好好地教教孩子,不料他们自己就懂得了孝顺的道理。
儒家的五伦的例子

儒家的五伦的例子
儒家的五伦是指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责任,这五伦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以下是每个伦理关系的简要解释和例子:
1.君臣关系(君臣之道):
-解释:君臣关系强调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道德责任。
-例子:古代的国王与臣民、现代的政府与公民。
2.父子关系(父慈子孝):
-解释:父子关系强调父母对子女的关怀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道。
-例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和孝道。
3.夫妻关系(夫妻之道):
-解释:夫妻关系强调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相互尊重、支持和合作。
-例子: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强调互相理解和共同努力。
4.兄弟关系(兄弟之道):
-解释:兄弟关系强调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互助和和睦。
-例子: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关心。
5.朋友关系(朋友之道):
-解释:朋友关系强调朋友之间的信任、真诚和相互帮助。
-例子:朋友之间的友谊,强调真实和互相理解。
这五伦构成了儒家伦理学的核心,强调通过这些关系来构建和谐的社会。
在儒家传统中,这些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支持的基础。
五伦关系

中国文化的源起肯定超过文字,中国有文字四千五百年,我们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的至少超过一万年,不能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文化肯定在前,文字在后。
老祖宗教我们什么?教我们五伦、五常,相信五伦、五常决定是在一万年之前说的。
五伦只有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人与人的关系统讲清楚、讲明白了,五伦是一家人。
所以《弟子规》里头说“凡是人,皆须爱”,这是只要是人,我们就要用爱父母的心去爱护他们。
五常只有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这是道德,五伦是道,那就是大自然的规则、是大自然的规律,这是道,不是人造的,不是哪个创造出来的。
五伦的关系是自然的,不是人创造的。
五常随顺大自然,随顺大自然不违背大自然,这叫德。
五德里头第一个是仁,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
所以,伦常传下来千万年它不会改变,因为它很简单,我们讲很少,一个传一个,从老祖宗传下来,不会传错。
到孔子,这个时候文字开始有了,夫子把它用文字写出来传给后世。
世世代代我们是伦常道德起家的,伦常道德的底蕴非常深厚。
【易经箴言】1、学会为人之道,让大家喜欢你。
2、学会克难之道,让成功陪着你。
3、学会理财之道,让财富迷上你。
4、学会管理之道,让权力爱上你。
5、学会持家之道,让幸福缠着你。
6、学会快乐之道,让笑声伴着你。
7、学会养生之道,让健康跟随你。
8、学会育子之道,让子孙感激你。
人生四不要1、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因为那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2、不要把怨恨带到明天,因为那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3、不要把忧郁传染给别人,因为那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4、不要把不良的情绪挂在脸上,因为那是一种令人讨厌的表情。
从今天开始,你每天坚持以上四点。
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真正的爱,要道谢也要道歉。
要体贴,也要体谅。
要认错,也好改错;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
其实,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
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意义

父子有亲
第一個是「父子有親」,親是親愛這是 天然的,絕對不是有人教的,從什麼時 候最容易看得出來 從小孩、嬰兒.你 看看二、三歲到五、六歲,這個時候 所謂是天真爛漫.天就是天然的、自 然的,父母之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有人 教他嗎 這個愛是發自於真誠、發自 於真心,是沒有條件的.絕對沒有想到 我現在照顧你,你將來長大要怎麼樣 報答我、孝順我,沒有這個念頭.
•智
• 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 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 了,就叫智.
•信
• 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 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 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 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 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 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 骗人.
四维,即礼、义、廉、耻. 礼
上下、贵贱、 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朋友有信
• 朋友有信,这个信是指信用,也指信义.义 就是正当的事,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往也 有道义,也有应该尽的本分.孔夫子说民 无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在家庭都不 能立足,在社会就更难以立足.
• 2、五常
• 即仁、义、礼、智、信,是用 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 则.
•仁
• 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 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 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 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 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 仁.
义
义就是做事能合正道的意思,为人不 可做不正之事,虽天下财物为人人所 喜爱, 但需要用正义而取,若用不义横 财逆取,损人利己,最后必定受祸失败, 所以正义君子,不但不贪不义之财,以 疏财仗义,救济诸善等,神钦人仰,光前 裕后,留美名万古矣.
五伦关系的出处和典故

五伦关系的出处和典故君臣之伦是国家的基本伦理关系,舜认为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尊敬互相信任的关系。
因为只有君臣之间有了良好的关系,国家才能得以安定,民众才能得到福祉。
所以他对待臣下时,总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
舜立下的典範就是他对待尧的忠诚。
尧年老了,听从众臣的建议,把国家交给了舜。
舜就把尧作为自己的老师,和他商量国事,力求得到年长者的指点。
尧对舜也非常友善,不断鼓励和帮助舜。
而舜尊敬尧,时常请教他国事,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体恤百姓。
当尧过世后,舜也对尧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举行了祭祀的仪式。
这种尊敬和忠诚的态度,使得舜得到了臣民们的尊重和爱戴。
这样的君臣之伦关系,确实为后世的政治伦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父子之伦是家庭伦理的基本关系,舜认为父子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关系。
父亲应该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孝敬父母。
然而,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却是五伦中最容易破裂的伦理关系。
因为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可能过高,甚至有可能施加压力。
同时,子女小时候也会因为父母的严格而产生反感,甚至产生恶劣的行为。
所以,舜在这方面也是有一定的感悟的。
在他的治理理念中,总是提倡亲子之间的相互尊重。
在他的动员下,子女们要去尽孝顺父母,而父母也要体恤子女,因为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体恤,家庭才会和睦。
舜在这方面是有很多优点的。
因为他确实是一个尊敬和体恤父母的好子女,在自己的父母病重时,他亲自去照料他们,打扫卫生,给他们做饭,洗衣服。
同时,他也不忘记在家人之间弘扬孝道,让兄弟姐妹间和睦相处,互相扶持。
这些为后世所记住,所传颂的故事,也是表明了孝敬父母是多么的重要,以及孝道是多么的伟大。
所以,舜父子之伦的这一段,在中国历史中是受到了很多人的传颂的。
夫妇之伦是家庭伦理的基本关系,是关系到家庭和睦的基本关系。
舜认为夫妇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关爱的关系。
因为只有在这种关系之下,家庭才会和睦,孩子们才会享受到幸福的家庭氛围。
而事实上,夫妇之间的相处也是五伦中比较容易矛盾的关系之一。
何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

何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四维,即礼、义、廉、耻。
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一、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指的是五种人伦关系:1.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2.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3.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4.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5.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二、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仁,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2.义,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3.礼,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4.智,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5.信,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三、四维,即礼、义、廉、耻。
1.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2.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3.廉,坦荡无私,清正廉洁;4.耻,对坏事的羞耻心。
四、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1.孝,孝字半老半子,言亲已老半入土,为子就是手足以奉养扶持。
孝者百行之首,万善之源,乃为人该行该守之第一重大义务也。
为人不可无孝,无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
父母养子成人,恩深如似海,德高如泰山,一朝一夕一举一动难言尽述,父母爱子无微不至,辛苦不辞冒险不退,始终不倦劳而不怨,爱子一生至死不变。
五伦概念和作用

五伦概念和作用五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伦的概念及其作用。
五伦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伦理的核心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家庭伦理、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
五伦强调了不同人际关系中的责任、义务和尊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支撑。
首先,君臣关系是五伦中的一种重要关系。
君臣关系强调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君主应当尽责任保障百姓的利益,而百姓则应当尊重和服从君主的领导。
其次,父子关系强调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父亲是家庭的依靠和支持,子女则应当尊重、孝顺和听从父亲的教导。
夫妻关系是指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
夫妻关系体现了夫妻双方的互相尊重、互助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强调了家庭的和睦和幸福。
兄弟关系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兄弟关系强调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和睦和团结,兄弟姐妹之间应当相互扶持、互相帮助。
最后,朋友关系是指朋友之间的关系。
朋友关系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朋友之间应当真诚相待、互相理解和支持。
五伦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它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动、互助和互相尊重的原则,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模式。
五伦的实践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团结和和谐发展。
在现代社会,虽然五伦的传统意义已经有所改变,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伦所强调的责任、义务和尊重等核心概念,对于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进步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五伦概念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了不同人际关系中的责任、义务和尊重。
通过完善五伦关系,我们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五伦关系

不看对方的缺点。 2、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一念为己在地狱 一念为他在天堂
一 起 正 视 和 担 负 家 庭 责 任
同 利 爱 多 事 行 语 请 : : : 客 建 相 和 、 立 互 言 多 共 帮 爱 识 助 语 送 , 、 、 见 礼 成 赞
和 同 解
,
就 对 方
叹 鼓 励
夫 妇 和 睦 之 道
真 正 的 人 师
师 生 关 系
马复兴 无手教师山村写爱27载
王家玉 13年收养214名孤残儿童情动四方
君 臣 至 情
勿 以 新 怨 忘 旧 恩
父 子 至 亲
勿 以 小 嫌 疏 至 亲
君 臣 有 义
五 伦 关 系 第 二 伦
君 仁 臣 忠
为 臣 之 德 忠
为 君 之 德 仁
牛 玉 儒
任 长 霞
至要无如教子
家庭教育现状
1、现代头疼的父母多,真正肯把子女
教育放在第一位的父母却不多。
2、代理父母:补习班、保姆、电视电脑 3、孩子奢侈,欲望一打开,填不满。
福中有祸
1、为人父母多关心孩子生活点滴, 2、每日能关怀、陪伴孩子 3、请古圣先贤来教孩子,是我们的
福份和智慧
4、虽家贫,让孩子感念父母辛苦不易
五 伦 关 系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长 幼 有 序 , 朋 友 有 信
君 臣 有 义 , 夫 妇 有 别 。 ,
教 以 人 伦 , 父 子 有 亲 ,
使 契 为 司 徒 ,
滕 文 公 篇 :
五 伦 始 言 于 孟 子
学 无 伦 外 之 学
人 无 伦 外 之 人
伦 常 大 道
在 五 伦 关 系 当 中
祸中有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伦关系朋友有信:朋友这一伦也是至关重要。
小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很多人在影响他,小孩在六岁以前,父母的影响最大;上了小学之后,老师的作用最大;此后随著年龄的增长,朋友这一伦的影响会日渐加大。
所以朋友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也很重要。
1. 如何判断朋友谚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个人事业要有成,往往是朋友多方相助,所谓「出外靠朋友」。
因此选择善友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有一首诗说:「亲近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这个就是比喻好朋友的言语行为对我们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至关重要。
我们为人父母的是不是常常怕孩子以后会交到不好的朋友?其实与其这样担心,倒不如让孩子有判断善人、恶人、好友、坏友的能力。
而一旦他有这个判断力了,你就能够高枕无忧,不然孩子几十年的社会生活,父母要担心到什么时候?不只选择朋友要担心,选择伴侣你也要替他担心,选择生意朋友你还要替他担心,那这样的人生好不好过?如何让一个人能够分辨是非善恶?这是要透过教育的,要透过圣贤经典的教诲。
在教学中,很多的老师跟家长会反映一个问题说:「蔡老师,你们把孩子教得这么善良,他出去一定会被人家欺负」。
我就发问说:「那你把孩子教不善良就好了吗?他的不善良第一个会对付谁?」我们不能随著自己的烦恼、惯性去思考,而是要循著天理思考,循著真理去思考事情。
《易经》中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就告诉我们,善人会跟善人在一起,恶人会跟恶的人一丘之貉,互为酒肉朋友。
所以唯有孩子有善的本性才能吸引来善的人,犹如磁石吸铁一般。
这个道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所以真正会交朋友的人不是每天去阿諛奉承,送人家东西,讨人家喜欢,这样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这样会累死你。
只要擦亮自己的德行,时时处处让人家跟你相处都是如沐春风,那善友就会相聚在身边了。
但如果孩子善的本性没有被开显,就不容易吸引善友。
当遇到恶友时,他又不懂得判断,不懂得远离,就会慢慢受到不好的影响。
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长养他的善心,教他们依道德教诲做人,如是孩子们自然就有智慧分辨好坏,就懂得取捨,懂得对恶人要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我从侄儿的身上也证实了这个道理。
他的母亲差不多三岁以前就开始教他《弟子规》,而且是一句一句要求他落实在生活当中。
他出去的时候看到小朋友在打人,他就会拉拉妈妈说:「这个小朋友不能乱打人,这个小朋友不能乱骂人」。
有没有人教他打人是错,骂人是错?没有,那他为什么懂?当教孩子什么是善,他同时也就明白什么是恶。
你告诉他孝是善,那他也就知道不孝是恶。
你教他兄友弟恭是善,他也就知道处处跟同学冲突是恶。
你告诉他「凡是人,皆须爱」,那伤害别人、不替人著想就是恶。
你教他善,他同时知道恶,所以他能够善恶分明,了了分明于心就懂得取捨什么样的人应该接近,什么样的人不该接近,什么样的事情应该做,什么样的不该做,他开始有判断能力。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年轻人常常都误入歧途,只要朋友一吆喝,他就不分青红皂白去跟人家干一些荒唐事,问题出在哪?不好的朋友仅仅是缘,不是孩子误入歧途真正的因,真正的因在哪?在孩子从小善恶不分,从小没人教他善恶,所以搞得他善恶不分。
善恶一不分,只要遇到不好的环境、不好的朋友,马上就误入歧途。
有一个我亲见的事例发人深省。
一个孩子犯了大错,警察局打电话到他家,他妈妈接过电话听到说:「你儿子杀人了」。
他妈妈的第一反应是:「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一定是同名同姓的」。
后来赶到警察局,门一打开,看到儿子正在那里做笔供,原本正在哀号说「绝对不是我儿子」的这位母亲,突然话锋一转,喊到:「都是被那些坏朋友带坏的」。
这真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孩子从小没有接受过如何辨别善恶的教育,才是他误入歧途的真正原因。
当一个人善恶分明,纵使遇到坏朋友,他也不会误入歧途。
所以与其担心孩子以后会不会遇到坏朋友,不如现在把他的根基扎稳固,让他善恶分明,你才能够真正的高枕无忧。
所以人要深谋远虑,不然整日担心,也不见得能有什么帮助,一辈子忙死,忙得还不见得有什么效果。
因为工作关系,我要到很多地方,假如善恶不明,我妈妈要担心死了。
所以我们要真正有德行、有学问才能安父母的心。
而你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能够走得正确,走得踏实,不会误入歧途,你从现在就要赶快扎他的德行,扎他分辨是非、善恶、好坏的能力,这个才是长久之计。
2. 朋友有信「朋友有信」,这个「信」是指信用,也指信义。
「义」就是正当的事,也就是说朋友相交往也有道义,也有应该尽的本分。
孔夫子说「人不信不立」,一个人没有信用,连在家庭都不能立足,在社会就更难立足。
很多人说,诚信是美德,但是现在好象不适用。
现在很多的家长虽然觉得德行很重要,但是他那个「觉得」常常还会动摇。
「教了诚信,到时候人家都骗我儿子怎么办?」当别人都不诚信,你儿子诚信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会发生所有的人都要找你儿子来负责做事。
因为人们都愿意把事情交给言出必行的人,他的事业才有保障。
所以当别人都不诚信,只有你儿子诚信,他是大有机会。
所以我们看事情要会去分析,会去推理。
而现在商业确实尔虞我诈的现象比较多,但是骗得了一次,骗得了两次,还能继续骗下去吗?靠欺骗不过是暂时得逞而已,长远来看,实在是自断前程的不智之举。
现在很多商人误以为要逃税才行,其实这些动作能够赢得底下的干部对他的尊敬吗?不容易。
而且逃税是最傻了,为什么?你逃税一块钱是欠多少人一块钱?几亿人,你欠几亿人一块钱,那太傻了。
无债才能一身轻啊。
而你能够缴一块钱,捐一块钱,那你太聪明了,你这一块钱帮助多少人,几亿人,所以人不明理都会做出一些损害自己的事,还自以为聪明,这个太冤枉了。
我们曾经遇到一位朋友,他带了十万块到深圳后接了一笔铺地砖的生意。
签完合同之后,对方汕头老板一看,这个合同绝对是亏钱不可能赚钱,所以这位汕头老板就交代他的工程监督部属说,一定要好好盯著这个人,他很有可能偷工减料,这个合同做下去赚不到钱。
工程做完了,没有发现任何偷工减料。
汕头老板心想,这个人做生意怎么高明到这种地步,有钱赚我都看不出来,明明是亏的,他还能做到赚,他很觉得高深莫测,就问这位朋友说:「你这个工程赚钱了吗?」朋友回答:「没有。
」汕头老板接著问:「你是做完才知道没赚钱,还是签了合同就知道没赚钱?」朋友说:「签完合同我就知道没赚钱。
」那老板很惊讶:「那你知道没赚钱,还把它做完?」他接著说:「因为已经签了合同,所以我必须信守承诺,把它做完。
」老闆问道:「你亏了多少钱?」「我的成本十万块都亏完了。
」这位汕头老板就跟他说:「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
」结果晚上他找了所有这些分公司的主管,一起来吃饭,席间就交代他们说:「以后我们铺地砖的生意都交给他做就好,不要找别人。
」所以这位朋友因为诚信,他的事业就兴旺起来,现在发展得很好。
深圳江苏大楼的地砖铺得很漂亮,就是他铺的,我们走在这种地砖上,内心觉得很踏实,这是有信用的人铺出来的。
所以商业里面我们只要坚持信用,当这个信用愈来愈坚固的时候,事业绝对有成。
而人往往都是急于求成,在想要赶快获得利润的欲望驱动下,往往会做出犯法的事情来,所以很多企业家的下场是鋃鐺入狱。
人生还是要走正道。
我们要对道德有信心,遵从圣贤教诲来做人,后福自会无穷。
3.朋友相处当中有五个本分(1)劝诫在《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一个读书人只要有肯劝诫他的朋友,他一生就不至于会身败名裂。
一个人最容易犯下过失的时候绝对不是低潮的时候,而是人生很发达的时候,往往会得意忘形,这个时候只要有好的朋友,他一定会尽他的本分来劝告我们,让我们保持清醒,及早回头。
所以当朋友有所过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我们应该去劝諫他,去引导他。
这是我们为人朋友的本分。
而且规劝别人还要看看时机情况,所谓「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所以我们要洞察时机。
「交浅不言深」,也是时机问题。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劝别人以前,一定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当朋友信任我们,重视我们,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
当你对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够去感受到你的关怀,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很坚固。
当信任都建立好之后,要能把一件事做圆满要有高度智慧,所谓「人情练达皆文章」。
所以信任够了之后,当我们在劝的时候还要观察时机,而劝别人,还一定要先反观自己的存心。
我的一些学生很喜欢告状,过来说某某同学怎么样,某某同学又怎么样。
我没有急著要去处理另外一个同学,我会先问这位同学说:「你告他的状,你存心是要帮他,还是幸灾乐祸?」这个孩子想了一下,没说话。
我接著说:「假如你是真心要帮助这个朋友,那你不需要来跟老师告状,你可以直接好言好语去劝这个同学。
」一些比较善良的学生真的听懂了。
一会儿,两个同学手拉手走过来,那个被劝的朋友就说刚刚某某同学劝我,他很替我著想,那就一团和气。
假如你不去引导孩子看自己的存心,到时候这个学生来告密,那个来告状,蔚为风气,你会忙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你还会拍桌子:「好了,不要说了,怎么只看别人的缺点!」所以劝别人,我们要先问自己的存心如何,是真实的希望对方好,那你这件事会做得圆满,因为人有真诚心,一定会想到好的方法,进而去做。
《弟子规》就教给我们很多正确有益的方法:「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告诉我们劝谏时所应有的「怡、柔」态度;而「谏不入悦复谏」的「悦」是让我们把握最能接纳谏言的时机;「复」是教诫我们要反复、耐心地劝谏,即使数十年也能无怨无悔。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劝别人还有很多的功夫自己要去提升,当我们面面俱到之后,朋友会常常能够接受我们的劝告,进而对他的人生、对他的家庭有所助益、有所帮忙。
(2)关怀古代的人很重朋友的情谊,常常是为了一个朋友的情谊,会赶三个月山路去看一个朋友。
而我们现在的人,朋友可能二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自己回到家里沙发一坐,懒洋洋的。
可能很近的朋友,半年、一年都交往不到一次。
中国话说「见面三分情」,当人不常见面之后,也不知道最近朋友发生什么事,你根本没机会关怀。
卢叔叔他有一位元认识了十七年的朋友,十七年前他就知道这位朋友一定会败下来。
所以古代的人很厉害,有智慧的人也很厉害,看到他的言语行为就可以推断他往后可能会有什么际遇发生。
因为他这位朋友年轻的时候一下子就飞黄腾达,资产上亿,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一有钱之后,恃才傲物,觉得自己很有钱,啥都可以办得好,事业飞黄腾达之后,他的傲慢心就起来了,别人的话也听不进去。
在这段时间之内,因为听不进,卢叔叔就静静地观察。
等到他的事业衰下来,从上亿的资产变成负债,以前那些跟著他趋炎附势的朋友一个都不剩的时候,卢叔叔就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帮他解决财务问题。
卢叔叔在外面人家请他当顾问,一个月只有十几个小时就要给他顾问费六千块。
而这位朋友没有给卢叔叔分毫,车钱、飞机钱还要自己出,就这样连续几个月帮他解决财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