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蜀之鄙有二僧》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但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以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

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

作品原文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作品注释1.恃:凭借。

2.越:到。

明年:第二年。

3.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

4.聪: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

5.败:衰弱,颓废。

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6.昏:糊涂。

庸: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7.限:限制。

8.之:去,往,到。

9.自:从。

10.至:到,达到。

11.惭:惭愧12.欲:想13.往:去14.语:告诉、说15.于:对16.何如:怎么样17.下:指顺江而下18.犹:还、尚且19.明:第二20.钵:和尚盛饭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21.顾:难道、反而22.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3.足:足够24.鄙:边境25.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的海上。

26.瓶:水瓶。

作品译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愚公移山中考对比阅读卷

一、[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1、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帝感其诚的诚是“诚心”的意思)A、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亡:灭亡B、何苦而不平。

苦:愁,担心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痛苦C、帝感其诚。

诚:诚实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实在D、其如土石何。

其:语气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其,代词,他们的2.解释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3.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4、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部表现愚公移山决心的一组是()D(第1句交代移山的原因,第3句交代放置的地点(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帝感其诚。

A、(1)(3)(4)(5)B、(1)(2)(4)(6)C、(2)(3)(5)(6)D、(2)(4)(5)(6)5.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孙权劝学中考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中考题及答案

《孙权劝学》中考题一、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

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

于厅事之东北角C。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

游于是乎始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5 题。

《书戴嵩画牛 》的练习及答案(训练习题)

《书戴嵩画牛 》的练习及答案(训练习题)

《书戴嵩画牛》练习及答案(附练习卷)一、原文填空。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二、组词。

囊(锦囊)轴(车轴)拊(拊掌)曝(暴晒)嚷(吵嚷)抽(抽出)付(付出)爆(爆炸)锦(锦缎)搐(抽搐)牧(牧童)蜀(蜀汉)棉(棉花)畜(畜生)枚(不胜枚举)属(家属)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一牧童见之.(指书画) ②处士笑而然之..(认为…对)(指放牛娃的评论)③尤.所爱(特别、尤其)④谬.矣(错误)⑤好.书画(喜爱)⑥今乃掉..尾而斗(却)(摆动,摇)⑦尾搐.入两股.间(抽缩)(大腿)五.选出正确的读音。

处.(chǔ chù)士尾搐.入两股间(chǔ chù)好.(hào hǎ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 shù)曝.(pù bào)书画斗.(dòu dǒu)牛六.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七.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用原文中语言回答),这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认为文中的牧童有怎样的性格?“拊掌大笑”的原因是:“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这句描写体现了牧童的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很符合他的身份。

文中的牧童具有:认真观察事物,敢于挑战权威的性格。

八.“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处士笑而然之”的原因: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后。

处士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九.作者讲这样一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文言文《为学》的部分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为学》的部分试题及答案

关于文言文《为学》的部分试题及答案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
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27、解释词语。

①自南海还()② 僧富者不能至()③蜀之鄙有二僧()④西蜀之去南海() 4分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吾欲之南海子故时有物外之趣
B.其一贫,其一富必细察其纹理
C.以告富者以丛草为林
2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本文引用的故事,意在阐述什么道理?3分
30、请你说说读了本文之后的收获。

3分
参考答案:
27、①还(回来)②至(到达)③之(的`)④去距离 4分 28、(C)
3分
29、4分
30. 3分为学是靠实际行动的,实际行动是难易转化的关键。

或事在人
为。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四川省甘孜州中考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为学一首示子侄出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有删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屏弃而不用屏:同“摒”,排除B.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告诉C.西蜀之去南海去: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鄙:浅陋4、将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5、作者以蜀鄙二僧的故事阐明了什么观点?对我们“为学”有怎样的启发?(4分)答案:3A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4A (军:驻军)5D (D项皆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

A项前“以”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因为”。

B项前“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C项前“乃”为副词,可译为“就”;后“乃”为副词,可译为“竟然”)。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书戴嵩画牛》期末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书戴嵩画牛》期末复习含答案

《书戴嵩画牛》期末复习一、原文。

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身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2.苏轼,字,号,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之一,是派代表。

作品有《》等传世。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所作的一篇。

讽刺了人。

答案略二、组词。

囊(锦囊)轴(车轴)拊(拊掌)曝(暴晒)嚷(吵嚷)抽(抽出)付(付出)爆(爆炸)锦(锦缎)搐(抽搐)牧(牧童)蜀(蜀汉)棉(棉花)畜(畜生)枚(不胜枚举)属(家属)三、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一牧童见之.(指书画) ②处士笑而然之..(认为…对)(指放牛娃的评论)③尤.所爱(特别、尤其)④谬.矣(错误)⑤好.书画(喜爱)⑥今乃掉..尾而斗(却)(摆动,摇)⑦尾搐.入两股.间(抽缩)(大腿)五.选出正确的读音。

处.(chǔ chù)士尾搐.入两股间(chǔ chù)好.(hào hǎo)书画所宝以百数.(shǔ shù)1曝.(pù bào)书画斗.(dòu dǒu)牛六.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七、牧童为什么说这幅画画得不对?牧童说这是一张《斗牛图》,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是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所以说画错了!八、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用原文中语言回答),这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认为文中的牧童有怎样的性格?“拊掌大笑”的原因是:“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画作违背了生活实际,所以大笑。

这句描写体现了牧童的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情态,很符合他的身份。

文中的牧童具有:认真观察事物,敢于挑战权威的性格。

蜀鄙二僧 文言文阅读

蜀鄙二僧 文言文阅读

【阅读训练2】
1、解释粗体词的含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____________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 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 哉?
(——清·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
译文: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 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 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 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买舟顺江而下,(到现 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 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 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 矣。
6.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 截然不同。
7.富僧自述的“数年”“买舟”表明了什么?
8.作者引述蜀鄙二僧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9.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 )
2.下列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告富者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以缚背刃
C.吾欲辱之,何以也
D.以故东徙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实现自己志向的坚定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网小编今天推荐的是: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这篇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②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②去:距离③顾:难道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何恃而往②越明年
25. 翻译句子:吾欲之南海,何如?
26.读了这段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略)
这篇文言文《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