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渗油藏聚合物驱井网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中低渗油藏弱凝胶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

中低渗油藏弱凝胶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

8精细石油化于.进展第14卷第5期A D V A N C ES I N F I N E P E TR O C H EM I C A L S中低渗油藏弱凝胶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余晓玲,朱霞,杨付林,王进涛(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7_35断块聚合物驱中,针对Z145井存在的注入压力不上升,未形成有效流动阻力的问题,在聚合物中加入交联剂及其他添加剂,形成黏度更高的弱凝胶体系。

确定了有机铬弱凝胶体系最佳配方:聚丙烯酰胺K Y62210浓度为800—1200m g/L,C r(Ⅳ)交联剂浓度为200—400m g/L,稳定剂硫脲浓度为200m g/L,体系pH为7~8。

K Y62210浓度为l000m g/L时,成胶后黏度最高可达674.30m Pa s,油藏温度下热稳定100d后,黏度仍保持在300.00m Pa s以上。

并联岩心驱油实验表明,该有机铬弱凝胶体系对低渗岩心的提高采收率为13.2%。

[关键词]油藏弱凝胶有机铬交联剂提高采收率Z35断块位于真武油田的东翼,主要含油层段E:d:,平均渗透率0.225i xm2,属于中低渗透油藏。

地层水矿化度为18680m g/L,截止2009年9月,E:d:油井开井数41:3,水井开井数31:3。

采油井产油量10.3t/d,平均单井产油量2.6t/d,综合含水率94.6%,采出程度27.4%,已进入高含水期,Z35断块水驱控制程度和水驱储量动用程度较高,通过井网调整改善,开发效果的潜力不大,水驱效率低。

江苏油田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优选出清水配制的聚丙烯酰胺K Y62210,矿场注入方案为:注清水阶段、试注阶段、前置段塞阶段、主体段塞阶段及后续水驱阶段。

从对应油井看,Z149井注聚后含水率较注入前下降了2.0%~3.0%,日产油量略增加,其他对应油井的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Z35—6井注入量低,注入压力高,可能在近井地带形成堵塞;Z145井注入压力没有上升的趋势;吸水剖面测试显示Z35井纵向上吸水不均。

中低渗油藏三元复合驱井网优化

中低渗油藏三元复合驱井网优化

中低渗油藏三元复合驱井网优化饶良玉;韩冬;吴向红;王强【摘要】以中低渗砂岩油藏S区块为例,为设计化学驱井网和提高其特高含水期油藏采收率,设计反五点和反十三点组合井网、小五点井网和斜列井网,运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软件开展效果预测。

结果表明,斜列井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见效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能提高采收率12.96%;组合井网次之;小五点适应性较差。

认为试验区适宜井网为斜列井网。

%Take Block S, a mid-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for example, the paper designs well pattern of chemical flooding and enhances oil recovery factor at the stage of ultra-high water-cut. Based on the adjustment history of well pattern, such three different well patterns as inverted 5-spot and inverted 13-spot combination well pattern, little 5-spot well pattern and tilted-line well pattern,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chemical floo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ilted-line well pattern has strong feasibility for early result and long sustainable period and can enhance oil recovery of 12.96%; the combination well pattern is second to it; and little 5-spot well has less feasibility. Considering chemical injectors and facility investment, the optimized well pattern of the target area should be tilted-line well.【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5【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中低渗砂岩油藏;三元复合驱;井网优化;数值模拟;特高含水期【作者】饶良玉;韩冬;吴向红;王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24化学驱在我国提高采收率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冯玉军-中低渗油藏化学驱用聚合物

冯玉军-中低渗油藏化学驱用聚合物

Very low stability
15M
20M
25M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Molecular weight (10^6 Daltons)
Final viscosity
• The mechanical degradation is generated directly at the injection point • The chemical degradation happens a few hours after injection and polymer solution is then stable
14
现用聚合物面临的挑战(1):高温高盐油藏
三采目前常用聚合物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由于其阴离子聚电解质特性,其在淡水中 具有很强的增粘能力。
Zaitoun et al, 1983
NaCl Ca2+, Mg2+
Viscosity loss upon increasing T
HPAM溶液粘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剧降低
Shear flow
(G. Chauveteau)
The faster the flow rate, the higher the extension rate
(Maeker, 1975; Seright, 1981, 1982; Martin, 1981, 1984)
M Gτ
& (
Low stability for high MW
• The stability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molecules is very low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与渗流机理研究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低渗透油藏的开采变得愈发重要。

纳微米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的开发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并探讨其渗流机理,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主要包括纳微米聚合物、低渗透油藏岩心、模拟油等。

纳微米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降粘性及良好的耐温性能,是本次实验的关键材料。

2. 实验方法(1)制备纳微米聚合物溶液,并将其注入低渗透油藏岩心;(2)在恒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观察并记录岩心内模拟油的流动情况;(3)分析纳微米聚合物对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

三、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结果1. 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通过注入纳微米聚合物溶液,能够显著降低模拟油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从而有效提高采收率。

2. 渗流机理分析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吸附作用:纳微米聚合物能够吸附在岩心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降低岩心表面的吸附力,从而提高模拟油的流动性;(2)降粘作用:纳微米聚合物具有降低模拟油粘度的作用,使模拟油更容易流动;(3)改善润湿性: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改善岩心的润湿性,使模拟油更容易在岩心中扩散和流动。

四、讨论与结论本实验通过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得出以下结论:1. 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显著的驱油效果,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2. 纳微米聚合物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吸附作用、降粘作用和改善润湿性等方面;3. 纳微米聚合物技术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驱油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建议与展望根据本实验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与展望:1. 在实际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可考虑采用纳微米聚合物技术以提高采收率;2. 进一步研究纳微米聚合物的性能及其与其他驱油技术的结合应用;3. 深入研究低渗透油藏的渗流机理,为优化采收率提供更多理论依据;4. 继续探索和发展新型的驱油技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石油开采需求。

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井网优化方法研究



f L 轶

力 梯度 与渗 透率 、 流体 视黏 度 的关 系式 为

生产时间『 月
图1 裂 缝 半 长 对 单 井产 量 的影 响
o- o 3・

从 图 l中可 以看 出 ,初始 产能 随裂 缝半 长 的增 大
式 中: G 为 地层 最 小 启 动 压 力 梯 度 , MP a ・ I T I ~ ; K。 为 地
根据 数值模 型 , K。 和 Ki 均取 5  ̄ 1 0 m , 取 2
mP a ・ s 。由式 ( 1 ) 求得 G 。 = 0 . 0 1 8 MP a ・ m- , 由式 ( 2 ) 求 得
=0. 0 3 2 MPa - 。
又会产 生较 强 的缝 间干扰 , 降低 各条 裂缝 的增 产 效果 。
量 的影 响 见 图 2 。
l 6 0
2 压 裂 水 平 井 产 能影 响 因 素
用常 规手 段开 发低 渗 、 特 低 渗油藏 。 产 能偏 低 。用
压裂 水平 井开 发 , 首 先需 要满 足一 定 的产 能 , 较 高 的单 井产 能是 压 裂水平 井井 网稳 产 的重要 保证 。在特 定储 层 条件下 。影 响 压裂 水平 井产 能 的裂缝 参数 主要 有 裂
而增 大 , 但 增大 的趋 势逐渐 变缓 。 为保 证压 裂水 平井 的 产 能要 求 。 实 际 裂缝 半 长 不 应 小 于 3 0 r n , 具 体 的裂 缝
半长 应根 据井 网优 化结 果确 定 。
2 . 2 裂 缝 间距
层 渗透率 , 1 0 m ; / x为 流体 黏度 , m P a ・ s 。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低渗透油藏的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采收率低、渗流性能差等。

为了提高采收率,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驱油技术和渗流机理。

其中,纳微米聚合物驱油技术因其独特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探讨了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

二、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1. 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所使用的纳微米聚合物由本实验室合成,并采用低渗透油藏的岩心样品进行实验。

实验设备包括高压驱油装置、显微镜、粒度分析仪等。

2.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岩心样品在高压驱油装置中进行,分别对比了无聚合物和加入纳微米聚合物的驱油效果。

在相同条件下,观察岩心样品的采收率、渗流速度等指标的变化。

同时,利用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对聚合物在岩心孔隙中的分布和渗流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纳微米聚合物后,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相同条件下,加入聚合物的岩心样品采收率提高了约20%。

同时,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纳微米聚合物在岩心孔隙中分布均匀,有效改善了渗流性能。

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聚合物分子能够更好地适应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结构,从而提高采收率。

三、渗流机理研究通过对实验过程的分析,发现纳微米聚合物驱油的渗流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纳微米聚合物具有较小的分子尺寸,能够更好地适应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结构,有效降低流体在孔隙中的流动阻力。

2. 聚合物分子带有电荷,与岩石表面发生静电作用,增强了岩石表面的润湿性,有利于油滴的附着和移动。

3. 聚合物分子在孔隙中形成网络结构,增大了孔隙间的流体交换速率和储集能力,进一步提高了采收率。

四、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及渗流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能够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改善渗流性能。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透油藏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显得愈发重要。

低渗透油藏由于渗透率低、采出率难等问题,传统开采方法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纳微米聚合物因其良好的增稠、减阻及提高采收率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藏的驱油过程中。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效果,并探讨其渗流机理,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纳微米聚合物为XX公司生产的聚合物产品,主要成分包括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等。

实验用油为模拟低渗透油藏的原油。

2. 实验方法(1)驱油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低渗透油藏环境,将纳微米聚合物注入模拟油层,观察其驱油效果。

(2)渗流机理研究:通过微观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过程及影响因素。

三、纳微米聚合物驱油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注入纳微米聚合物后,原油采收率得到显著提高,且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采收率呈上升趋势。

此外,纳微米聚合物还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油水流动性。

2. 影响因素分析(1)聚合物浓度:聚合物浓度是影响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

适当提高聚合物浓度可提高其增稠、减阻作用,从而提高采收率。

但过高的浓度可能导致成本增加,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2)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对纳微米聚合物的性能及驱油效果有一定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纳微米聚合物能发挥最佳效果。

(3)油藏性质:低渗透油藏的岩石性质、孔隙结构等对纳微米聚合物的渗流过程及驱油效果有一定影响。

不同性质的油藏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四、渗流机理研究1. 微观模型实验通过微观模型实验,观察纳微米聚合物在低渗透油藏中的渗流过程。

结果表明,纳微米聚合物能够填充岩石孔隙,改善孔隙结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评价实验方法

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评价实验方法

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评价实验方法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能源开发需求不断增加,开发采收率和利用效率也成为现代油探工程追求的目标。

砂岩油藏是国内外重要的油气资源基础,其含油面积巨大,可见其重要性。

其开发利用技术是目前油探工程中极其重要的课题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砂岩油藏的具体开发方式一直在进步。

驱油技术是开发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关键,用于提高采收率和减少污染。

聚合物驱油是砂岩油藏开发驱油技术中最新发展的方法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合物驱油用于提高低渗透砂岩油藏的采收率,是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节约预算。

为了验证聚合物的驱油效果,必须进行实验性筛选,使用不同的条件来评估聚合物对油藏的驱油效果,以便确定最优的驱油方法,杜绝投资的浪费。

实验的实施应根据目标油藏的实际情况,按照试验条件,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

首先,根据低渗透砂岩油藏的特点,从岩心取样,提取聚合物。

其次,常规装置分析岩心聚合物组成,确定素材结构特征。

接着,采用微孔膜技术将油藏岩石岩心处理后,进一步分析聚合物在油藏岩石中的快速流动特性。

最后,通过综合比较和优选,得出最佳聚合物驱油方案,从而提高采收率。

与常规驱油技术相比,聚合物驱油技术有着许多优势,能够在节约预算的同时提高采收率。

然而,聚合物的驱油效果不能仅因其本身的特性而定,实验为必要,以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

这就要求有效的实验方法,即选择有利于油藏开发的驱油剂和技术。

明确评价实验方法,了解油藏反应机理,选择有效驱油方案,为驱油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因此,从油藏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研究低渗透砂岩油藏驱油用聚合物筛选和评价实验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油藏开发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支出。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催化剂、固定空气、改性液体等技术,对聚合物进行改性加工,使其具备强效的驱油性能,有效地提高油藏开发采收率,并有效减少污染。

总之,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能够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节约投资,减少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低渗油藏聚合物驱井网优化研究
【摘要】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孤东二区北ng53层系开展井网优化调整研究。

针对单元油藏动、静态特点,结合剩余油分布特征,分别设计了三套井网调整方案,优化最佳井网模式,并进行单元水驱和聚合物驱指标预测。

【关键词】中低渗油藏井网数值模拟提高采收率
胜利油田中低渗油藏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储量集中,目前主要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采收率不高,具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

在化学驱面临油藏条件越来越苛刻的形势下,开展中低渗油藏化学驱研究势在必行。

研究表明,井网部署是否合理是中低渗油藏开发成败的关键[1-2],本文以孤东二区北部ng53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单元最佳聚合物驱井网调整方案进行了优化
研究。

1 油藏概况
研究单元位于孤东二区北部斜坡区,由go69-70主断层及次级断层夹持,整体构造平缓,地层由西向东抬升,构造相对比较简单。

单元含油面积0.7km2,有效厚度3.5m,地质储量49×104t。

单元渗透率较低,平均渗透率为544×10-3μm2,平均孔隙度为33.5%。

2 开采现状
研究单元于1987年4月投入开发,1989年3月开始注水开发,目前处于特高含水期。

油井6口,日产液水平129t/d,日产油水平5.3t/d,综合含水95.9%,动液面339m,累产油13.2×104t,采出
程度26.9%。

水井4口,开井2口,日注水量201m3/d,注入压力11.3mpa。

3 存在问题
对单元生产、注入动态进行分析,单元存在以下问题:(1)试验区内油井产液不均衡,动态非均质性突出;(2)日注量严重不均衡,平面上注入不均匀;(3)井网不完善,试验区内现井网存在油井聚集及无井控制现象,井网完善程度较低,因此我们需要对井网进行优化调整。

4 剩余油分布特征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单元平面和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平面上,剩余油普遍分布,平均剩余油饱和度46%,平面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在选区边缘、油井井间和井网控制差的地方;纵向上,将53
层细分为5个模拟层,对比各模拟层剩余油饱和度,得知油层内部动用不均衡,底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层顶部。

5 井网优化调整研究
(1)确定井网调整原则:第一、充分利用老井,减少投资;第二、改变液流方向,提高波及程度;第三、结合剩余油分布特征,部署井网。

(2)井网调整方案设计:根据以上井网调整原则,设计了三套井网调整方案。

方案一:完善井网;在现井网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完善后油井总数8口,其中新油井3口,归位油井1口;水井总数6口,其中
转注井2口。

方案二:垂直构造线井网;设计近似垂直构造线的排状井网,在老油井控制不到、油层发育相对好的位置设计3口新油井,3口老油井层系归位;井网控制差部位设计1口新水井,两口油井转注。

方案设计油井总数10口,水井总数7口。

方案三:平行构造线井网;设计近似平行于构造线的排状井网,在老油井控制不到、油层发育相对好的位置设计4口新油井,1口老油井层系归位;井网控制差部位设计2口油井转注。

方案设计油井总数10口,水井总数7口。

(3)井网调整方案优化:第一、水驱指标预测(表1):
对比三套井网方案,方案一井距170-300m,平均210m,方案二井距150-260m,平均200m,而方案三井距150-240m,平均190m,其中方案三井网的平面分布相对比较均衡。

利用数值模拟手段预测三套井网的水驱含水与采出程度,可以看出,方案三(平行构造线井网)含水上升最慢,15年后水驱采出程度最高,达到30.8%,可提高采收率1.2%。

第二、聚合物驱指标预测:在水驱指标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聚合物驱指标预测,通过不同井网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对比可以看出,方案三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可提高4.2%,因此我们推荐平行构造线的排状井网为最佳井网调整方案。

4 结论
针对研究单元渗透率偏低、井网不规则、分布不均衡、平面差异大等特点,设计了三种井网形式,利用数模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
平行构造线、注采井距差异小的井网形式最佳,井网调整水驱提高采收率1.2%,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4.2%。

该套井网密度略大,单井注入强度较温和,流线分布均匀,波及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李松泉,唐曾雄.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j].石油学报,1998,19(3):52-55.
[2]毕研斌,邢洪斌.低渗透油田合理注采井网系统探讨[j].低渗透油气田,1997,2(4):33-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