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石力学大牛
我国力学发展历史上的名人

制的、我在1941年听课时吴先生的古典动力学讲稿。这本
十分详细的宝贵资料充分显示吴先生讲课的深厚功底和一
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在他赠给我的这本“古典动力学”讲
义的扉页上,吴先生亲笔写了下面的一段话:“此袋内乃
1941年秋季在昆明西南联大所授古典动力学课的讲学笔
记……该课中约有廿人,有研究生黄昆,四年级学生杨振
廉、黄授书、朱光亚、李政道等。
李政道回忆
1945年,美国核弹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炸了。炸了以后, 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决定要采取一些行动。1945年年底, 蒋介石先生找了吴大猷、曾昭伦、华罗庚三位到重庆去。 这三位学者,吴大猷是物理学家,曾昭伦是化学家,华罗 庚是数学家。蒋准备给他们一个大礼堂和十万美元,要他 们做一个原子弹。吴先生说原子弹是研究的,不能只在一 个大礼堂炼一个弹,应该先派人出国考察一下科技。46年 他们三位教授带了五位研究员,这五位研究员是朱光亚 (物理)、唐敖庆和王瑞诜(shēn )(化学)、孙本旺(数学)和 我。事实上研究员应该是大学毕业生。可是我那个时候一 年级在浙大,45年二年级转到云南昆明西南联大,所以实 际上我是不够学历,由吴老师的支持,才给选上的。…… 我还记得46年夏天到南京军部去领护照,我那时19岁,穿 了一条短裤。有一人说,怎么我们派了一名童子军去?
他的学生、美国加州大学林同骅教授说,罗师 “对基本力学的深刻了解为全世界所少有,故在 讲授力学问题时能从多方面解析,使学生易于了 解,大有力学大师铁摩辛柯之风”(按:铁摩辛 柯,指Timoshenko,S.P.187 8—1972,美籍俄裔力学家。曾在俄、南斯 拉夫、美等国大学任教)。另一学生、清华大学 教授黄万里说,自己“曾在学19年,承恩中外 师长不啻百人,然于教诲恳切,授法精湛,任职 认真,……,盖未有出吾师之右者”。
我国力学著名学者一览 以及学科汇总分类

北理工:胡海岩、胡更开、宁建国、黄风雷、岳宝增等人;
大工:程耿东、李锡夔、林家浩、张洪武、胡平、吴锤结、李刚、郭旭等人;
浙大:杨卫、朱位秋、陈伟球等人;
天大:亢一澜、王世斌、侯振德等人;
西交大:卢天健、王铁军、陈常青、王钢锋等人;
北航:孙茂、卢子兴、傅惠民、高以天、武哲、杨嘉陵;
自由剪切层(混合层、射流、尾波、空穴、羽流)(free shearlayers (mixing layers, jets , wakes, cavities, plumes))
流动稳定性(flow stability)
湍流(turbulence)
电磁流体和等离子体动力学(electromagneto-fluid and plasmadymaics)
爆炸和弹道学(explosions and ballistics)
声学(acoustic)
III.自动控制(Automatics Control)
系统理论与设计(systems theory and design)
控制理论(control systems)
系统与控制应用(systems and control applications)
壁层(壳边界层)(wall layers(incl boundary layers))
内流(管流、明渠流、库埃特流)(internal flow (pipe, channel,Couette))
内流(进口、喷管扩散、喷流)(internal flow (inlets, nozzlediffusers, cascades))
II.动力学和振动(Dynamics and Vibration)
运动学和动力学(kinematics)
大牛地气田致密气藏水力加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压裂优化设计 的重要参数 , 精度直接影响着 压裂设计 的质量 , 其 对压 裂
施工的成败及 压后效果评价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模拟地层温度和有效应 力条件下进行 了岩 石力学 性质的测定 , 共测定样品岩心 5 6块 , 所取 岩心 包括各储层及 其顶底板 , 从测 试结果得 出: 第一 , 砂岩与泥岩 的杨 氏模量
压裂液体系时考虑了以下几个方 面: () 1储层黏 土矿物含量较 低 , 水敏性较弱 , 使用最常用 、 可 最易 于实 施和控制的水基压裂液体 系。
3 支撑 剂优 选
选择支撑剂的标准是根据储层 的最 小主 应力和生产流压 , 支撑剂在
承受有效闭合压力时应满足储层对裂缝导流能 力的要求 , 同时要满足易 于输送 、 货源广 、 价格便 宜等要求 。 大牛地气 田 储层 最小主应力 为 4 a 5 MP
氮增 能型压裂液 , 压裂液返排 , 加快 加入起泡剂增加 压裂液返排能力 , 降
低 滑脱 损 失 。
质差异 不大 , 太原组砂 岩岩心杨 氏模量较 高 , 山西组 、 石盒子 组较低 ; 第
四, 储层 由于深度及横 向上所处位置不 同, 其岩石杨氏模量变化较 大。
经过最近几年 的技 术攻关研究和不断应用改进 , 已经形成 了一套成 熟 的液氮增能水基压裂液体系 。该体系 以一级 羟丙 基瓜胶为成胶剂 , 加 入助排 剂、 泡剂增加其返排特性 , 起 采用有机硼作交联剂 。 压裂作业 中胶
囊 破胶剂与过硫 酸铵复配楔型加入 , 既保证地层 温度及剪切条件下具有
储层地应力特征 : 大牛地气 田上古生界储层砂岩最 小水平 主应 力梯 度为 1. M a m 1. M a m, 大小与储层的岩性特征 、 4 P/ ~ 5 P/ 其 2 k 6 k 储层物性、 井
科学家的故事: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

科学家的故事: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篇一:科学家的故事: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县的四龙山镇。
因为他是父亲的第二个儿子,所以,父亲给他起名叫李仲揆。
少年时的李仲揆,刻苦学习,成绩一直优秀。
1902年,14岁的李仲揆听说省城办了一所官费的高等小学堂,凡是学习好的都可以去报考;特别是听说那里不学"四书五经",而是教授国文、算学,成绩优秀者还能出国留学。
因此,李仲揆终于说服了父母,带着借来的几个盘费,徒步到省城报考。
李仲揆办理了报考手续,买了一张报名单。
是由于太兴奋,太紧张?还是没见过世面?李仲揆提笔在姓名栏中端端正正写下了"十四"二字,而不是"李仲揆"。
"糟糕!"他差点叫起来,"怎么能把年龄当成自己的名字呢!"无论怎样后悔,也已经晚了。
重新买一张报名单吧,身上剩下的钱已经不多了,何况还要住宿、吃饭。
李仲揆双眼注视着"十四"二字,一簇思维的火花在幼小的头脑中迸发出来。
他重新提起笔,把"十"字改成"李"字,然而,这"四"字与"仲"字的笔划和字形却相差太大,确实是难以改成。
难道还能改叫"李四"不行!不真成了人们平时说到不相干的人而代用的"张三"、"李四"了吗!第一次离家出门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急得鼻子尖都渗出了汗珠。
忽然,眼睛一亮,瞥见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刻着"光报四表"四个大字,李仲揆急中生智,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光"字。
"李四光"!李仲揆端详着自己起的新名字,心里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好!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南路高等小学堂。
岩土工程大咖的成长之路

岩土工程大咖的成长之路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涵盖了土壤力学、地基处理、地下工程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成为了岩土工程领域的专家,他们被誉为岩土工程大咖。
本文将介绍一些岩土工程大咖的成长之路,探索他们是如何踏上这条成功之路的。
一、坚定的职业选择与求知欲望在岩土工程领域成为大咖的人,首先需要具备坚定的职业选择与求知欲望。
他们早在大学阶段就对岩土工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基础科学知识,如土壤力学、固体力学等,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岩土工程大咖懂得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状态。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从理论上深入了解岩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同时,他们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通过实践来巩固学习的知识,并逐步积累经验。
三、不断追求创新与研究除了学习和实践,岩土工程大咖还注重创新与研究。
他们通过分析和总结实际工程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和理论模型。
他们积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将其运用到岩土工程中,不断推动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议,与同行专家进行思想碰撞,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
四、分享与传承岩土工程大咖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分享和传承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会议和讲座,向其他从业人员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他们还积极指导和培养年轻的工程师,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并传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这种分享与传承的精神,使岩土工程领域不断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五、持续学习与追求完美一位真正的岩土工程大咖永远保持着持续学习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他们知道自己所在的领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他们时刻保持着谦虚的心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名单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名单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的名单:
1.杨振宁-获得过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
2.李政道-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家,擅长凝聚态物理学和量子场论等领域。
3.吴健雄-与杨振宁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了弱作用力的违反对称性。
4.朱熹敏-国际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主要从事超新星、宇宙线和暗物质等研究。
5.周培源-也被称为“通才大师”,对高能物理、量子场论和相对论等有深刻研究。
6.郭永怀-被誉为“中国磁学之父”,在磁性材料、非线性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7.翟羽佳-现代计算机科学和图像处理领域的著名学者,获得过多个国际奖项。
8.周光召-中国工程院院士,涉足半导体物理学、量子电子学等科学领域。
9.杨小凯-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和标准模型等领域的研究。
以上只是部分著名物理学家名单,中国还有许多优秀的物理学家在国内外创造了卓越的业绩和贡献。
2019年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9年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评选结果公示
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会议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召开。
评审委员会由包括九位院士在内的十五位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会理事长何满潮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副理事长康红普担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6项,现予公示。
公示时间从2019年9月5日-16日。
评审结果见附件。
附件:
1. 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评
审通过项目目录
2.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评
审通过项目目录
3.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评审通过项目目录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邮编:100029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19年9月5日
附件1
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通过项目目。
著名土力学专家、教授,中国岩土工程大师谢定义

著名⼟⼒学专家、教授,中国岩⼟⼯程⼤师谢定义谢定义(1931-)⽢肃⽢⾕⼈,中共党员,著名⼟⼒学专家、教授,中国岩⼟⼯程⼤师之⼀,黄⽂熙讲座撰稿⼈(2001年)之⼀。
从事⼟⼒学及岩⼟⼯程的教学与研究⼯作,先后负责⼟⼒学、⾼等⼟⼒学、⼟动⼒学、岩⼟⼯程学、基础⼯程学、⼟⼯试验技术、黄⼟⼒学、⾮饱和⼟⼒学等课程的讲授;1949年考⼊兰州⼤学,1950年考⼊西北⼯学院⽔利⼯程系。
1958年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建筑⼯程学院留学,获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学位。
1962年毕业回国后分配到西安理⼯⼤学任教,长期从事岩⼟⼯程学科的教学与科研。
先后在西北⼯学院、西安动⼒学院、西安交通⼤学、陕西⼯业⼤学、西北农学院、陕西机械学院任教。
在⼟⼒学、⼟动⼒学、⾮饱和⼟⼒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平的科研成果。
1989年⾄1993年出国进⾏讲学与学术交流。
1952年毕业于西北⼯学院⽔利⼯程系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技术副博⼠。
主要研究⽅向:⼟⼒学特性及⼟体的动⼒稳定性⽅⾯。
特长为⼟动⼒学瞬态极限平衡理论、黄⼟动⼒特性、⾮饱和⼟⼒测试技术、岩体损伤CT识别技术及⼟结构性定量化研究,曾先后在西北⼯学院、西安动⼒学院、西安交通⼤学、陕西⼯业⼤学、西北农学院等多所⼤学任教。
现任中国⼟⽊⼯程学会⼟⼒学及岩⼟⼯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岩⽯⼒学与⼯程学会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冰川冻⼟研究所冻⼟⼯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中国⼟⽊⼯程学会⼟⼒学及岩⼟⼯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岩⽯⼒学与⼯程学会理事长,陕西省⼟⽊建筑学会理事,《岩⼟⼯程学报》编委。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2000年获第⼗届茅以升教育基⾦奖,2000年度(第4届)茅以升⼟⼒学及基础⼯程⼤奖获得者,获国家机械委、⽔利部、陕西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5次.。
编著出版了中国第⼀部《⼟动⼒学》;编写了《饱和砂⼠瞬态动⼒学特性机理与分析》、《⾼校主动适应机制》等专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防护工程专家钱七虎[1],男,1937年10月生,江苏昆山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著名的防护工程专家。
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工程前身)工程兵工程系毕业后去苏联深造,1965年古比切夫军事工程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院长等职。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岩土力学与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钱七虎一直致力于防护工程及军事系统工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防护工程的研究中,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
以他为主建立了我国第一套《全军工程兵发展趋势动态模型》和我国确定人防工程防护标准的若干模型,开创了我军工程兵工程保障及我国人防工程领域的软科学研究。
在完成我国一系列防护工程科技攻关中,成功地研制出柔性帆布工事大挠度大变形的抗爆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地下飞机库大跨度钢和钢筋混凝土防护门有限元理论分析。
他带领的课题组设计了我国跨度最大。
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库防护门,主持了世界最大当量的珠海炮台山大爆破等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工程实践。
在防护工程及有关领域里,有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优秀科技成果奖,l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主要专著有《民防学》、《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和《防护结构计算原理》等4部,著有《核爆炸条件下浅埋结构荷载理论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等论文40余篇。
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满潮,男,1956年5月出生,院长,教授、博导。
1991年10月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现工作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长期以来,何满潮教授把工程地质学与工程力学相结合,致力于煤矿软岩工程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软岩巷道工程研究方面,针对软岩强度低、变形能量大、具有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的特点,通过研究软岩成份、结构、不连续面等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了不同类型软岩的变形力学机制,建立了以转化复合型机制、使软岩能量安全释放为核心的软岩工程力学理论体系,形成了以力学对策设计、过程设计和参数设计为特点的软岩工程设计方法,开发了相应的支护技术。
在露天矿软岩边坡工程研究方面,通过改进和完善国际公认的Sarma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具有复杂岩体结构和非齐次边界条件的软岩边坡稳态评价的MSarma方法。
研究成果在全国31项软岩工程攻关项目中成功应用,推广应用软岩巷道工程量达3.9万米,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软岩工程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地热工程研究方面,从地热岩层工程与水文地质条件入手,综合运用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学理论对地热工程进行研究,提出了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一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多个地层不同温度热能的综合利用新技术,为发展我国地热洁净能源利用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成果获国家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118篇,被国内外收录引用531篇次。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首席科学家,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获奖情况:国家级奖励(2项):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低焓地热工程建设技术,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一等奖(4项):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研究,200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软岩巷道支护理论研究及其应用,1998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三峡巴东地区巨型软岩滑坡稳定预测预报系统,2004年国家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4项):广西那龙煤矿二号井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优化研究,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大雁矿务局三矿大井西二采区回风下山深部煤层巷道支护技术研究,1997年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抚顺石油一厂地基稳定性分析,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程良奎——有可能当院士程良奎1935年11月生,江苏溧阳县人,毕业于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曾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岩土锚固工程协会(一、二、三届)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施工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矿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建筑业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现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术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山东大学李术才教授来山大以前在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工作,作为中科院岩土所的责任研究员及课题组组长,他的工作非常出色,深受领导和同事的赏识,然而他后来选择了山大。
用他的话来说,他来山大基于三种原因:其一,他的恩师朱维申教授调入山东大学工作,他要陪老师重新开创一片天地。
其二,他的妻子是山东人,他说调入山大就算陪妻子回娘家吧。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李教授被山大领导求贤若渴的真情所打动,尤其是原山东工业大学的老校长邹增大和新组建的山东大学的朱书记、展校长,他们为引进这个团队亲自操劳,没有一点架子,使他觉得来这样一所大学值!团结协作提升团队战斗力山东大学土建学院岩土工程中心创建于2001年,李术才教授作为岩土工程中心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团队建设方面,他提倡资源“共享”和“团队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同志的优势;设立专职的会计管理科研经费,避免违规操作,实现了“用钱”的透明性;吸引岩土界的精英加盟山大岩土中心,主动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中心建立之初,山大在岩土方面没有相应的学位点和科研基础,面临着资金、人员、场所、设备等种种困难,李术才教授凭着忘我的奋斗精神及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勇气,和中心其它人员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仅用三年的时间,就申请获得了2个博士点、1个硕士点,新办1个本科专业(城市地下空间专业),使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有了一个基本平台。
自创立岩土工程中心以来,他坚持正确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满腔的热情倾注到工作中。
作为中心的领导,想尽一切办法招贤纳才,使岩土中心由成立之初的2人发展到13人的规模,其中教授4人,特聘教授1人,双聘院士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1人,中心有博士生、硕士生50多人。
目前,岩土中心学术研究队伍年龄和专业分布合理,真正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研究队伍。
目前,岩土中心开创了四个前沿研究方向:岩体力学特性和施工过程力学、岩体锚固特性和优化、海底隧道设计理论和隧道施工期超前预报。
山大岩土在国家重大工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竞争力明显增强,李术才教授目前主持的一项国家基金的重点基金是从国内众多岩土工程学科著名单位的竞争中获得资助的,这充分表明山东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影响在近几年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
交流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和国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李术才教授感到了挑战和肩负的重任,领域前沿的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为提高山大岩土在国际岩土界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于2004年成功举办了200人规模的“隧道与地下工程”国际会议。
为加强交流合作力度,山大岩土中心已与国际岩石力学界顶尖专家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
去年10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John.A.Hudson教授访问山大,为土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使土建学院师生受益匪浅;10月下旬,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来华讲学团R.Zimmerman教授等一行四人访问山大,四位教授参观了岩土中心试验室的新设备和国内规模最大的模型试验,并对试验方法及试验过程提出了建议。
仅去年1年,他们就邀请了2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岩土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目前,与岩土中心建立了实质性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长崎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香港理工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8所海外大学和研究机构。
完善自我开拓创新在提高团队战斗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李术才教授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我,提高创新意识。
近年来,李术才教授主要结合国家大型水电工程和交通工程开展裂隙岩体力学特性、节理岩体锚固效应及相关的计算方法研究,完善了施工过程力学分析方法和体系,建立了工程上可用而有效的计算模型。
研究成果在国内许多已建和在建的多个大型水电工程地下厂房的开挖与加固方案优化中得到应用,如小浪底、三峡、溪落渡、琅琊山、泰安蓄能电站、水布垭等电站。
还成功地解决了三峡永久船闸中隔墩和闸室直立墙裂隙岩体深部变形的预测分析,结束了国内关于三峡船闸变形的争论,避免了增打大量锚杆和锚索,节约了大量投资,得到三峡总公司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海底隧道建设成在我国已到了大发展的时期,国内有近10条海底隧道将要建设。
其中最小岩石覆盖厚度是影响海底隧道施工和运行期安全的最关键的参数,李术才教授开创了海底隧道最小岩石厚度研究方向,建立了其分析方法和体系,成功地确定了我国第1个海底隧道-厦门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并被设计院和业主采纳。
目前正在负责第2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
他还主持了宁波象山港海底隧道的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
李术才教授和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致力攻克的主要难题是海底隧道要挖多深才能使海底隧道施工既经济又安全。
在隧道界这个研究方向山东大学已独占鳌头,得到了国内隧道界的认可和承认,提升了山大岩土在国内的影响力。
而今,璞玉终于砺炼成器,发出耀眼的光芒,李术才教授专心研究工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近5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岩土中心获得2项国家重点基金资助,总经费达300多万元,横向课题达1000多万。
他发表文章100多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61篇,ISTP收录9篇。
俯首谦和育后生李术才教授谦和、热情,脸上流露出的总是智慧和精干,在他身上,治学的严谨与为人处事的随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识他的人会觉得他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谈话中总是面带微笑,尤其在指导学生方面,更是诲人不倦。
李术才教授在山大南新区多次结合自己科研经历给土建与水利学院学生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