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年一剑全息汤》笔记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我买了许多有关《伤寒论》的书,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几位的书,对我的用方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郑钦安(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郑钦安医书阐释》:有关阴阳的判断,各种症状的讲解补充(主要是三阴症)是很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详看,多看。
一般来说,市面上对某种症状老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来一用就灵。
二、张锡纯(对本草经有实际验证的临床实战家)《中药亲试记》:觉得张氏最好的部分是在这本书,其他《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仅初看)三、胡希恕(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张仲景用方解析》《百年传承---胡希恕那本》,另其《伤寒论讲稿录音》那本还没买:六经辨证的思路直接影响我对疾病症状的判断和讲解。
四、李可(真正的伤寒大师和临床实战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个是破格救心汤的使用;二是用量上遵守汉代量度;三是一日内连续进攻的思路都深深影响了我。
这本书我也是一看再看,越是碰到危症我越是信任这本书,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绝无仅有的专门碰大症的书,非常有价值。
五、黄煌(真正的伤寒大家和有专长的宗师,当前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50味药证》《药证与经方》《经方沙龙第一期》《经方一百首》(还没买到):每一本书都有价值,建议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从黄师的书开始看起,最容易入仲景门且可以直接实践,对初学者的信心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有此“沙龙论坛”作为普及经方的阵地,所以说黄师是当今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人。
黄师对体质学说的研究树立了自己专长的方向,历史上没有哪位医者能象黄师那样把体质讲得那么明白。
六、陈瑞春《伤寒实践论》和《陈瑞春论伤寒》:提供自已伤寒用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七、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对火神派的用方思路作了很好的总结。
八、闫云科《临证实验录》:都是经方治病,值得借鉴。
九、余国俊《名医师承讲记》两本书:对经方使用部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经方部分只粗略看,因为不容易总结。
薛振声著《十年一剑全息汤》

薛振声著《十年一剑全息汤》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江苏邳州炮车中心卫生院)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
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
——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蒌10g薤白10g枳实10g苍术10g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生地10g丹皮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歌诀:五苓平胃桂枝凑,丹地柴枳薤瓜蒌)据薛振声本人介绍,他运用以“整体辩证+传统辩证”为特点的全息汤加减进行治疗,比前半生单纯运用传统辩证提高疗效20%-30%,临床把握性大大增强,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大大降低。
全息汤基础方内科症状加减法:1.发热。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温病、伤寒、内伤、杂病,不分风寒、风热、气虚、阳虚,不分高热、低热、恶寒发热、只热不寒、寒热往来,日晡潮热、五心烦热等,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白虎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2.低温。
指体温在36℃以下,伴全身不适者。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汤意)。
其余按症加减。
3.自汗。
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阳虚、营卫不和、阳明热炽、暑气伤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武功秘籍文案简短

武功秘籍文案简短
1. 掌握九阳真气,尽得无敌身法,操控天地之力!
2. 引领真武之道,悟透招式精髓,独步江湖!
3. 揭开《无影剑谱》,瞬息千刃刀临,敌手无从躲避!
4. 窥探《太极心法》,宛若行云流水,守得一身轻松自在!
5. 啸傲九天,《独孤九剑》仙剑奇舞,敌人纷纷尘土!
6. 看破迷雾,《易筋经秘录》皮肉刀削如墨,强身健体!
7. 移形换位,《龙象神掌》震破山河,掌控胜负之轮!
8. 图破境界,《紫霞秘籍》仙霞缭绕,领悟仙魔之间!
9. 治愈巫术,《九花仙法》花开遍地,倾心百魅!
10. 红尘独步,《七伤拳谱》伤害叠加,拳挡千军!。
有感与薛振声老先生的《全息汤》

有感与薛振声老先生的《全息汤》好久前在书店看到薛老先生的《十年一剑全息汤》,因为一直受惠于张颖清先生的《生物全息论》和《生物全息诊疗法》,认为可能是谁发扬了张的学说,并且出之以方药。
很兴奋,心想又一个张仲景出现了,因为张仲景第一个把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落实于临床系统处方。
可是,翻开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所以稍微翻一下,没怎么措意。
心里想这么多年全息够了,附庸风雅之辈太多。
近来与恩师田景灿先生话题所及,不觉聊到薛老先生的“全息汤”,不料恩师欣赏有加,我的心目中,恩师是唯一真正读懂张先生并加以完善和超越的人,所以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另眼相看了。
抽了一个空子,去书店找出来仔细阅读,竟有十分意外的收获。
汇报如下:1, 突破了脏腑划分局限,从全局着眼。
2, 突破了辨证论治,找出脏腑相关性及主要矛盾。
3, 认为人体病态的有序性相似于门捷律夫元素周期表。
4, 认定少阳经有决定性意义。
5, 看出伤寒论复方的价值6, 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结合胃与膀胱汤药,着眼点在“腑”。
薛老先生是让我想起来曹刿的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走到这么深,其人后所下的功夫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言而喻。
薛先生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研究的务实的人,他的优秀的科学思维从“全息汤”中清晰可辨。
然而薛老先生是一个非常谦虚谨慎的人,他不止一次申明全息汤并不是绝对完善的终极真理。
假如我们一味的不肯独立思考而不肯补充一两句薛老先生不尽完善之处,那不仅是对他本人的不尊重,更是对科学和患者健康的不负责。
1,“全息汤”想法的尝试,古已有之,只是说法不一样,略举如下:张仲景格外垂青的“桂枝汤”“小柴胡汤”,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王隐君的礞石滚痰丸,朱丹溪申论发挥的“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越鞠丸”魏玉横的“一贯煎”,钱乙的六味地黄丸,赵养葵重点申论发挥的“逍遥丸”,“六味丸”“八味丸”“十补丸”张景岳的新方八阵,今人喜用的温胆汤等等。
其中赵养葵重点申论发挥的“逍遥丸”与薛老先生的思路有相近处。
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

十年一剑中医路1系统疗法是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书中曾提到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在各论中介绍各种疾病的治疗时,也把传统辨证施治和系统疗法对应并列。
有的读者来信说,系统疗法执简驭繁,疗效可靠,可以取代辨证施治。
系统疗法与辨证施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先说辨证施治。
撇开辞书和教材的定义,辨证就是分析疾病,施治就是治疗疾病。
中医分析和治疗疾病,必然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故又称辨证论治。
宽泛地说: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治疗疾病,皆可称为辨证施治。
把辨证施治概念化、模式化,不利于中医的普及推广和发展。
辨证施治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自从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历代都有发展。
至明清时代出现的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其中有些论著并不以辨证施治标榜。
后人均将其纳入辨证施治系统。
例如《医林改错》,认为以前的理论方法都是错的,凡病皆有瘀血,应活血化瘀,自创了一系列活血化瘀方剂。
其言论虽偏激,但验之临床,用之得当确有良效。
近代人已把其理论和方法纳入辨证施治系统。
现在,辨证施治内容没有重大发展,形式却逐步固定下来,笔者称这种形式为分型辨治。
即把某一疾病,根据其临床主要表现,分成若干类型,符合某型,即按该型遣方用药。
这种形式,可综合应用前人的理论、方法、经验,但本身没有独立完整的理论支撑。
其条块分割的方式方法,不易全面准确地反应疾病各种错综复杂的表现之间内在联系,因而临床中,有时不能准确决断,或以偏概全,或顾此失彼,使疗效大打折扣。
拙著中提到的辨证施治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指这种分型辨治。
当然,分型辨治是现在中医普遍使用的方法,有其优点,不能全面否定,只是有待改进。
笔者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前人各种辨证施治的营养,并尽力克服其局限与不足,创了疾病的整体观和中药系统疗法。
总的看,其仍属辨证施治体系,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继承和发展。
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的继承。
可从两方面说明。
第一,系统疗法是传统辨证施治孕育而成。
薛振声全息汤

10g、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法夏10g 苏叶10g 防风10g
三仙各12g 龙牡各12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服2剂后,各种症状
基本消失。至今,每当发作不适,即来服中药,少则2剂,多则4-6剂,可基
自诉每天清晨肠鸣腹痛,即起身大便,每次饭后还要大便,日3-5次。大便稀
薄,或带黏液,泻后痛减,喝酒或吃辛辣生冷后加重。常有心烦、胸闷、多梦、
头晕、肩重、疲乏等症状。处方:柴胡12g 白芍10g 桂枝10g、蒌皮10g 薤
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川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猪苓10g
5.身酸懒。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虚湿困、气血两虚等,一般予全息汤
基础方。如出现纳差、腹泻、浮肿、黄疸等症状,按相应症状加减。
6.身痛。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风、寒、湿等,一般予全息基础方。痛重,
自汗或恶寒者加附子10g;肩背痛甚者合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蔓荆
皮10g 黄连8g 吴茱萸4g 法夏10g 苏叶10g 曲麦各12g 龙牡各12g 甘
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服药1剂即觉全身舒适,2剂服完,病去大半,又
服2剂,症状消失,完全缓解。
冠心病:
袁某,男,62岁,农民商贩。初诊时间:1998年8月5日。查出冠心病已1年。
3.自汗。不论何种疾病引起,也不分气虚、阳虚、营卫不和、阳明热炽、暑气
伤阳等,一般予全息汤基础方,重者加黄芪、牡蛎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
龙骨、牡蛎各12g,其余按症加减。
刀谱一到第十页语录

刀谱一到第十页语录
1.刀法并不是万能的,但是在合适的时候,它却是最好的武器。
2. 一把好的刀,不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件艺术品。
3. 刀的精髓在于“以快制快”,只有快速反击,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4. 好刀和好马一样,都是战场上的生命线。
5. 刀术的核心在于身法、手法和心法的完美结合。
6. 刀术并不是简单的挥舞,而是需要精湛的技巧和深入的修炼。
7. 刀谱传承千年,每一代刀客都有着自己的刀法心得,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8. 刀客要有冷静的头脑和敏捷的身手,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
9. 刀客对于刀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他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10. 刀谱中的每一个语录,都蕴含着刀术的精华,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 1 -。
十年一剑全息汤

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薛振声从自己亲手诊治的上万例疑难病症中感悟到:可以把疑难病症的成千上万种病因化繁为简,分为五大类:风寒类、痰凝停滞类、湿困类、水停类、血热血瘀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疑难病症的病因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而往往是这五大类病因相互交织、影响和并存。
那么,能否找到这五大类病因的整体治疗方法呢?薛振声经过20年的临床试验,发现:治疗风寒类证,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痰凝停滞类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湿困类证,可以使用平胃散;治疗水停类证,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疗血热、血瘀类证,可以使用生地、丹皮。
再加上整体治疗、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只选用最关键的柴胡、甘草两味药),那么,这些方剂或中药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能够整体辨证施治的“全息汤”基础方:柴胡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苍术10g 陈皮10g 厚朴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生地10g 丹皮10g 甘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上述组合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临床上却花费了薛振声20多年。
中医历史上,也有医家在研究用综合方剂来进行整体辨证治疗。
但是,一付综合方剂绝非把数类单项治疗方剂“叠加、组合”起来那么简单。
因为各个方剂之间互相影响,非常容易顾此失彼、干扰药效。
这需要思想上的大胆设想、临床上的小心验证。
——经过对自己上万例临床病例的前后对比,薛振声发现:采用“整体辩证+传统辩证”治疗疑难病症,确实比“传统辨证”疗效更好,而且失误更少、容易掌握。
以一个固定的处方来应付千变万化的疾病,显然是行不通的。
薛振声认为:全息汤的基础方提供了对疑难疾病“共性”的治疗方法,对于特定疾病的“个性”,还要按照传统辩证的方法,对全息汤基础方进行加减。
——为方便广大读者,他也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撰写了“全息汤基础方加减法”,比如,发热:一概予全息汤基础方,个别高热脉洪、面红舌赤、烦渴引饮者加石膏15-30g,知母10g (白虎汤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十年一剑全息汤(薛振声)》笔记
1、为了更好地认识疾病的整体性,必须重新认识以前中医关于疾病传变方式的论述。
人体患病时,出现各种症状,这些症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有轻有重,有先有后。
古人认识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当然首先注意突出症状,而这些突出症状的出现,往往有先有后,这就使古人认为疾病的传变;速度缓慢,层次分明。
如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先上焦,再中焦,后下焦等等。
这些论述;当时对辨证施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现在可以完全证实人体患病时,全身反应同时出现,而且存在于疾病全过程。
患病时出现的症状,确实有轻重先后等等不同,但那只是程度不同,或有些症状暴露明显,有些症状比较隐蔽而已,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只有突破前人关于传变的理论,整体观和系统疗法才能在理论上成立。
疾病的传变理论:
涛注:
1、任应秋在《病机临证分析》中讲19条时就总结过“病因”不外三端:第一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第二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第三为饮食劳伤。
我以为可从
2、神志致病在这里没有作出交代。
2、中药系统疗法
涛注:
1、“风寒与血热的对立统一”完成了逻辑上的要求,进一步的解释详见《薛振声对全息汤的进一步阐释》。
2、“神志”一项仍没有交代,对“病因”三端之一,不能简单归类于上焦就成了。
3、系统疗法基础方:
柴胡12g 甘草10g——小柴胡汤意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大枣10g ——桂枝汤意
瓜蒌10g 薤白10g 枳实10g 厚朴10g ——枳实薤白桂枝汤意
苍术10g 陈皮10g ——平胃散意
白术10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2g ——五苓散意
生地10g 丹皮10g——血热、血瘀
4、对系统疗法应用各方剂的详解
小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