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案:11.3电荷 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1.3《电荷》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电荷》教材分析:《电荷》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九年级第十一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从摩擦起电现象入手,着重介绍了带电体的性质、电荷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本质、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本节内容从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相结合介绍了静电知识,为电流、电压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
2.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推理得出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养成好问、爱探究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探究,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
摩擦起电的实质。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
3.实验器材:塑料梳子、塑料尺、塑料笔杆、碎纸屑、毛皮、绸布、橡胶棒、玻璃棒、铁架台、验电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塑料丝束、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2.并联电路有什么特点?二、激发学习动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引发学生思考,如:秋冬时节,天气干燥,梳头发时会发现头发随着梳子飘动,为什么?运输油料的车辆,车厢后面总是拖着一根金属的链条,为什么?电是什么?与前面所学的电路中电流有没有什么关系?学习本节内容将对这些知识有初步了解。
三、讲授新知识:(一)摩擦起电现象【学生活动】用毛皮(可用头发和丝绸)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起纸屑。
【讨论与分析】①观察靠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1.3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报告、作业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电荷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通过这些亮点,我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这些亮点也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4.反思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5.作业小结:我布置了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作业涵盖了理论题、实验题和生活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通过作业小结,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电荷的知识。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通过讲解,让学生对电荷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电荷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首先,通过观察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其次,通过参与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最后,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既涵盖了电荷的基本概念,也涉及到了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电荷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1.3电荷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11.3 电荷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3.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重点难点】重点:正负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作用和原理.难点:摩擦起电现象的识别、静电现象的应用.【新课导入】导入1:情景导入如图所示,是小红暑假期间在省科技馆的静电魔球旁体验“怒发冲冠”.目前全国各省市的科技馆都陆续开放,众多市民来到福建省科技馆感受科学魅力.你知道“怒发冲冠”的道理吗? 导入2:实验导入教师用塑料梳子梳自己的头发,一会儿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探究】1.摩擦起电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2.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 .学生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不同.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4.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应用:静电喷涂:给物质微粒带上电以后,带电微粒就能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给喷出的雾状油漆带上电,让它飞向带异种电荷的喷涂物件.静电植绒:给绒毛带上电,让它飞向事先涂了胶的带异种电荷的布面.静电除尘:给烟囱或空气中尘埃带上电.让它飞向一定的地方,就可以达到静电除尘的目的. 静电复印:利用正、负电荷能相互吸引的原理,使带静电的光敏材料表面在曝光时,按影像使局部电荷随光线强弱发生相应变化而存留静电潜影,经一定的干法显影、影像转印和定影而得到复制件.防护:油罐车尾拖一条铁链,行驶中的油罐车里的油跟罐壁摩擦时会产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火花放电,酿成事故,因此,在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将摩擦产生的静电随时由铁链引入大地,以保证安全.避雷针: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上与云层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这样不停地将建筑物上的电荷中和掉,永远达不到会使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强烈放电所需要的电荷.电荷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物体带电.2.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你会发现,水流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梳子,这是因为梳子带上了电荷,而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3.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如图所示仪器的名称是验电器,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D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5.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C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C.两小球互相靠近D.两小球互相排斥6.下列现象中,与静电无关的是( D )A.在一些地毯的纺织过程中,往往会在地毯里夹杂一些不锈钢的钢丝B.运送汽油的油罐车上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C.冬天,在暗处脱毛衣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响声D.输电线的芯线用铝制成,外皮用塑料制成复印机工作原理模拟复印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曝光、扫描将原稿的光学模拟图像通过光学系统直接投射到已被充电的感光鼓上产生静电潜像,再经过显影、转印、定影等步骤,完成复印过程.早期的光导电体为单层,兼具电荷的生成与输送功能;现今已发展出机能性的多层结构,使得电荷储存和传递的功能更为完善.而数字复印机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对通过曝光、扫描产生的原稿的光学模拟图像信号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图像数码信号输入到激光调制器,调制后的激光束对被充电的感光鼓进行扫描,在感光鼓上产生静电潜像,图像处理装置(存储器)对诸如图像模式、放大、图像重叠等作数码处理后,再经过显影、转印、定影等步骤,完成整个复印过程.。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一章11.3电流 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十一章第三节电流》教案山东肥城孙伯中学李思平【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电流的概念和单位,并能理解其物理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利用电流的效应的大小判断电流的强弱.(3)使学生认识电流表及符号。
(4)会读电流表的示数,能正确使用电流表。
(5)会按照电流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6)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对比水流的大小来学习电流的大小,学生养成物理分析能力.(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电流大小的计算.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电流的定义;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难点】:会用电流的定义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熟练地正确使用电流表及正确读数;正确使用电流表;用电流表测量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教学工具】:电源、开关、导线、灯泡、电流表.一、教学情景导入图11-1-1(1)电路有哪几部分组成?常见电路主要有哪几种连接方式,各种连接方式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到电流,那什么是电流,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又有那些性质呢?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电流的知识.二、进行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7第一段然后回答问题:(1) 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分别是什么电荷?(2) 电流是这样形成的?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提出问题: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面的实验。
1.电流的热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的时候,导体都要发热,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可以判定电流的存在,能不能判定电流的大小呢?演示实验:P48图11-16实验由以上两个实验可见:电流越大,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越多,灯也越亮。
怎样表示电流的大小呢?(用水流类比法)2.电流①电流是表示电流的大小的物理量,它的符号是“I”。
②定义:把1秒内通过导体某横截面的电量(Q),叫做电流。
九年级物理全册 11.3 电荷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11.3电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激发探究兴趣引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
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
(板书)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一章 简单电路 3.三、电荷

三、电荷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
2.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或规律,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摩擦起电等。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准备毛皮、丝绸布、塑料梳子(或塑料尺子)、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气球、细线等。
新课引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引发学生思考,如:秋冬时节,天气干燥,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会发现头发随着梳子飘动,为什么?运输油料的车辆,车厢后面总是拖着一根金属链条,为什么?电是什么?与前面所学的电路中电流有没有什么关系?学习本节内容将对这些知识有初步了解。
知识点一摩擦起电现象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毛皮(可用头发)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引纸屑。
观察靠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塑料梳子(尺子)摩擦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给“摩擦起电”下定义。
教师小结并给出摩擦起电的定义及带“电”性。
1.带“电”性: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3.带电体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也是判定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之一。
知识点二两种电荷思考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是否一样?实验演示1:将两个吹足气的气球分别在干燥的皮肤上或用干布摩擦几下,然后将悬线提起,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观察与分析:同种电荷是相互排斥的。
实验演示2:1.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相互靠近。
2.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1章 第三节 电荷教案1 (新版)北师大版

《电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电荷及单位。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了解原子结构、电荷从哪里来、金属导体中存在自由电子。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参与实验结果讨论,学会主动发言,能流利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养成好问、爱探究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作用规律。
(3)电荷的概念和单位。
教学难点(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具塑料梳子、塑料尺、塑料笔杆、碎纸屑、毛皮、绸布、橡胶棒、玻璃棒、铁架台、验电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塑料丝束、乒乓球。
教学方法实验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互动①与电相关的现象很多,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
②这些现象很多都比较复杂,要理解它们需要从学习简单的电学知识开始。
2、演示1:这也是一个与电有关的实验:用手反复捋塑料丝束。
3、提问互动:可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叫什么名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摩擦起电?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二、新授4、学生探索摩擦起电:用毛皮(可用头发和丝绸)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起纸屑。
①观察靠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
②学生讨论:塑料梳子尺子摩擦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③学生给“摩擦起电”下定义。
5、教师小结并给出摩擦起电的定义及带“电”性板书:经过摩擦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性质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带“电”性: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
6、互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摩擦起电的现象吗?7、演示2:电荷间作用规律①用细绳将绸擦玻璃棒和毛擦橡胶棒悬挂在铁架台下,分别用绸擦玻璃棒和毛擦橡胶棒靠近,让学生观察排吸情况。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1.3《电荷》配套教案设计

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4.了解静电现象的防护与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碎纸屑、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验电器、气球、塑料袋、塑料绳,水,水槽,烧杯。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常见的现象: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小实验】与头发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细小的水流时,水流会变得弯曲。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从今天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二、摩擦起电【学生实验】1.准备一些碎纸屑,先直接将塑料尺子或笔杆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2.然后将它们与头发摩擦后,再次靠近碎纸屑,看看现在和刚刚一样吗?3.准备一个气球,与头发摩擦后靠近碎纸屑,或直接靠近头发;师: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师: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板书)(这里注意:轻小物体通常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轻质小球、羽毛、碎纸屑、灰尘等)师:刚刚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这种方法称为摩擦起电。
(板书)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起电的例子?(电风扇扇叶、脱毛衣、摩擦后的气球粘在手上等)师:那么,磁铁吸引铁钉属不属于摩擦起电的现象?学以致用,小组合作学习。
三、两种电荷【小实验】将两个吹足气的气球分别在干燥的衣服或者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用细线将他们提起,观察现象自然界中存在多少种类的电荷呢?人们是如何知道这一事实的?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有什么规律?【演示实验】(视频):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参与实验结果讨论,学会主动发言,能流利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养成好问、爱探究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具
塑料梳子、塑料尺、塑料笔杆、碎纸屑、毛皮、绸布、橡胶棒、玻璃棒、铁架台、验电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塑料丝束、乒乓球。
教学方法
实验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ppt)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
1、互动
①与电相关的现象很多,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
②这些现象很多都比较复杂,要理解它们需要从学习简单的电学知识开始,
2、演示1: 这也是一个与电有关的实验:用手反复捋塑料丝束。
3、提问互动:
可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叫什么名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摩擦起电?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板书:第三节电荷)
三、分组合作,探究解疑
4、学生探索摩擦起电:用毛皮(可用头发和丝绸)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起纸屑。
①观察靠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
②学生讨论:塑料梳子尺子摩擦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③学生给“摩擦起电”下定义。
5、教师小结并给出摩擦起电的定义及带“电”性
(板书:1、1)经过摩擦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性质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2)带“电”性: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
)
6、互动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摩擦起电的现象吗?
7、演示2:电荷间作用规律
①用细绳将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悬挂在铁架台下,分别用丝绸磨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靠近,让学生观察排吸情况。
②互动
两根绸擦玻璃捧与玻璃棒相互怎么样?两根毛擦橡胶棒怎么样?绸擦玻璃棒与毛擦
橡胶棒怎么样?
小结:
大量实验表明,带电体如果与绸擦玻璃棒相互排斥,就一定与毛擦橡胶棒吸引;如果与毛擦橡胶棒相互排斥,就一定与绸擦玻璃棒吸引,这说明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物理学规定绸擦玻璃棒所带电荷叫正电荷,毛擦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
由本实验可看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板书: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丝绸摩擦玻璃棒所带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电荷。
3、电荷及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
8、互动
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荷?
小结:
①根据定义看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②根据电荷间作用规律。
9、出示验电器,了解其结构
演示3: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10、互动:为什么它能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呢?
小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后,验电器两金属铂因为带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板书:3、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强调指出其原理并未用到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四、展示分享,点评升华
电荷
1、1)经过摩擦的物体具有吸引小物体性质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2)带“电”性: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
2、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绸擦玻璃棒所带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毛擦橡胶棒所带电荷。
3、电荷及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静电现象的应用及防护.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