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定位技术作业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gps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gps期末复习试题库及答案

70、按接收机所处状态不同,定位方法可分为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

71、按观测量的不同,GPS定位的观测方法可分为码相位观测和载波相位观测。

72、GPS载波相位测量中,载波相位差可分为三个部分,它们是相位差的整周部分、初始历元到观测历元的整周变化数部分和观测历元的小数部分。

73、PDOP为几何(位置)精度衰减因子。

74、按照基准站数量不同,差分定位可分为单基站差分和多基准站差分。

75、按照基准站发送修正数据的类型不同,单基站差分又可分为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载波相位差分等。

76、按照对GPS信号处理时间的不同,差分定位可分为实时差分和后处理差分。

77、电离层折射的影响白天比晚上大,冬天比夏天小。

78、卫星的高度角越小,对流层折射的影响越大。

79、天球坐标系的原点在地球质心。

80、美国政府对不同GPS用户提供标准定位服务和精密定位服务。

81、δ技术干扰星历数据。

82、天球坐标系的X 轴指向春分点。

83、地球坐标系的X 轴指向格林泥治子午线与地球赤道的交点。

84、参心坐标系的原点是参考椭球中心。

85、协调世界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尺度。

86、参考历元的开普勒轨道参数,称为参考星历。

87、 GPS绝对定位精度除了与观测量的精度有关外,还与卫星分布的几何图形有关。

88、载波相位测量测定的是载波从卫星到接收机的相位之差。

89、北京54坐标系使用的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90、GPS直接测定的是 WGS-84 坐标系中的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和大地高。

91、 GPS用户部分由 GPS接收机、后处理软件和用户设备所组成。

92、升交点赤经是含地轴和春分点的子午面与含地轴和升交点的子午面之间的交角。

93、AODC是改正数的外推时间间隔。

94、卫星在摄动力影响下运动的轨道参数称为受摄轨道参数。

95、P码的精度比 C/A码精度高 10倍。

96、GPS卫星星历分为预报星历(广播星历)和后处理星历。

97、后处理星历星历必须事后向有关部门有偿才能获得。

GPS原理及应用题目及答案

GPS原理及应用题目及答案

GPS原理及应用复习题目一.名词解释1二体问题:2真近点角、平近点角、偏近点角:3多路径效应:4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5.章动6.异步观测7.接收机钟差8.周跳9.三维平差10.岁差11.同步观测12.卫星钟差13.整周未知数14.二维平差二.填空题1.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2.GPS系统由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大部分组成。

3.按照接收的载波频率,接收机可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接收机。

4.GPS卫星信号由、、三部分组成。

5.接收机由、、三部分组成。

6.GPS卫星信号中的测距码和数据码是通过技术调制到载波上的。

7. 1973年12月,GPS系统经美国国防部批准由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

自1974年以来其经历了、、三个阶段。

8.GPS 卫星星座基本参数为:卫星数目为、卫星轨道面个数为、卫星平均地面高度约20200公里、轨道倾角为度。

9.GPS定位成果属于坐标系,而实用的测量成果往往属于某国的国家或地方坐标系,为了实现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如果采用七参数模型,则该七个参数分别为,如果要进行不同大地坐标系之间的换算,除了上述七个参数之外还应增加反映两个关于地球椭球形状与大小的参数,它们是和。

10.真春分点随地球自转轴的变化而不断运动,其运动轨迹十分复杂,为了便于研究,一般将其运动分解为长周期变化的和短周期变化的。

11.GPS广播星历参数共有16个,其中包括1个,6个对应参考时刻的参数和9个反映参数。

12.GNSS的英文全称是。

13.载体的三个姿态角是、、。

14、GPS星座由颗卫星组成,分布在个不同的轨道上,轨道之间相距°,轨道的倾角是°,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至少颗卫星,卫星距地面的高度是km。

15、GPS使用L1和L2两个载波发射信号,L1载波的频率是MHZ,波长是cm,L2 载波的频率是MHZ,波长是cm。

导航技术专业试题及答案

导航技术专业试题及答案

导航技术专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GPS系统是由哪国开发的?A. 中国B. 美国C. 俄罗斯D. 欧盟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GPS定位的基本原理?A. 时间同步B. 三角测量C. 重力测量D. 卫星信号接收答案:C3. 什么是DGPS?A. 差分全球定位系统B. 数字全球定位系统C. 直接全球定位系统D. 动态全球定位系统答案:A4. 卫星导航系统误差来源不包括以下哪项?A. 大气延迟B. 卫星钟差C. 接收机钟差D. 重力波答案:D5. 以下哪个不是现代导航技术的特点?A. 高精度B. 全球覆盖C. 低成本D. 单一用途答案:D6. 卫星导航系统在哪些领域有应用?A. 军事B. 民用C. 商业D. 所有以上答案:D7. 什么是GLONASS系统?A. 全球定位系统B.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C. 俄罗斯开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D. 欧洲开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答案:C8. 以下哪个是导航技术中的多路径效应?A. 信号反射B. 信号衰减C. 信号干扰D. 信号放大答案:A9. 什么是RTK技术?A. 遥感技术B. 无线电测距技术C.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D. 遥感定位技术答案:C10. 以下哪个不是导航技术中的误差源?A. 卫星位置误差B. 接收机噪声C. 信号传播误差D. 导航卫星数量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GPS定位精度?A. 天气条件B. 卫星几何分布C. 接收机质量D. 地形地貌答案:ABCD12. 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哪些信息?A. 位置B. 速度C. 时间D. 姿态答案:ABC13. 以下哪些是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A. 卫星B. 地面控制站C. 用户设备D. 导航软件答案:ABC14. 以下哪些是导航技术中的误差校正方法?A. 差分校正B. 卡尔曼滤波C. 动态补偿D. 静态补偿答案:ABCD15. 以下哪些是现代导航技术的应用领域?A. 航空导航B. 海洋导航C. 陆地交通D. 空间探索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GPS和GLONASS系统使用的频率是完全相同的。

GPS定位原理与应用习题集答案

GPS定位原理与应用习题集答案

第一篇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习题集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I、卫星星历:是描述卫星运行轨道的信息。

2、天线高:指天线的相位中心至观测点标志中心顶面的垂直距离。

3,春分点:当太阳在黄道上从天球南半球向北半球运行时,黄道及地球赤道的交点。

4、开普勒第一定律:卫星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该椭圆的一个焦点及地球的月心相重合。

这一定律说明,在中心引力场中,卫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面,是一个通过划球质心的静止平面。

5、同步环:由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的结果所构成的闭合环称为同步环。

6、多路朽效应:在GPS测量中,如果测站周围的反射物所反射的卫星信号(反射波)进入接收衫天线,这就将和直接来自卫星的信号(直接波)产生干预,从而使观测值偏离真值产且所谓的多路径误差。

这种山于多路径的信号传播所引起的干预时延效应称为多路径效应。

7、周跳:在接收机跟踪GPS卫星进展观测的过程中,常常山于多种原因(例如接收机天线被阻挡、外界噪声信号的千扰等),可能使载波相位观测值中的9周数不正确但其缺乏1整周的小数局部仍然是正确的,这种现象成为整周变跳,简称周跳。

8、绝对定位:利用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间的距离观测值直接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在在WGS-84坐标系中相对地球质心的绝对位置。

9,恒星时: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由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所确定的时间,称为恒星时。

恒星时是地方时。

10、卫星的无摄运动:卫星在轨运动受到中心力和摄动力的影响。

假设地球为匀质球体,其对卫星的引力称为中心力(质量集中于球体的中心)。

中心力决定着卫星运动的4本规律和特征,此时卫星的运动称为无摄运动,山此所决定的卫星轨道可视为理想的轨道,又称卫星的无摄运动轨道。

11,精细星历:是一些国家的某些部门,根据各自建立的跟踪站所获得的精细观测资料,应用及确定预报星历相似的方法,而计算的卫星星历。

它可以向用户提供在用户观测时间的卫星星历,防止了预报星历外推的误差。

12、相对定位:用两台或多台接收机分别安置在基线的两端,并同步观测一样的GPS 卫星,以确定4线端点在协议地球坐标系中的相对位置或4线向量的定位方法。

成都理工大学GPS课程本科试题库第二章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成都理工大学GPS课程本科试题库第二章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第二章GPS测量所涉及的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一、填空题1、黄道是指()。

答案:太阳的视运动的轨迹与天球表面的交线或地球公转的轨迹与天球表面的交线2、GPS目前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是()。

答案:WGS-84系3、岁差是指()。

答案:由于日月的引力,平北天极绕着北黄极做圆周运动的现象4、卫星二体问题是指()。

答案:在研究卫星运动时,仅考虑卫星受到地心引力作用下的运动问题称之为卫星二体问题。

5、升交点是指()。

答案:卫星在轨道上由难向北运动时轨道与赤道的交点。

6、GPS高程属于()高程系统。

答案:大地7、建立协议地球坐标系的原因是()。

答案:存在极移现象8、虚拟参考站法是指()。

答案:一台接收机静止在地球表面,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确定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相对于地球质量中心的三维位置的定位方式称谓静态绝对定位9、我国常用的高程系统有()、()、()。

答案:大地高系统正高系统正常高系统。

10、GPS 时间系统是()。

答案:GPS 时间系统:GPS 时间系统采用原子时ATI 秒长作为时间基准,时间起算原点定义在1980 年1 月6 日UTC0 时。

二、单选题1、未经美国政府特许的用户不能用()来测定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距离。

A、C/A 码B、Ll载波相位观测值C、载波相位观测值D、Y 码答案:D2、利用广播星历进行单点定位时,所求得的站坐标属于()。

A、1954 北京坐标系B、1980 年西安坐标系C、WGS-84D、ITRF答案:C3、计量原子时的时钟称为原子钟,国际上是以()为基准。

A、铷原子钟B、氢原子钟C、铯原子钟D、铂原子钟答案:C4、我国西起东经72°,东至东经135°,共跨有5 个时区,我国采用( A )的区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时间,称作北京时间。

A、东8 区B、西8 区C、东6 区D、西6 区答案:A5.卫星钟采用的是GPS 时,它是由主控站按照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 ()进行调整的。

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试卷与答案(共5套)

GPS测量原理与应用试卷与答案(共5套)

GPS原理与应用第一套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计量原子时的时钟称为原子钟,国际上是以( C)为基准。

A、铷原子钟 B 、氢原子钟 C 、铯原子钟 D 、铂原子钟2.我国西起东经 72°,东至东经 135°,共跨有 5 个时区,我国采用( A )的区时作为统一的标准时间。

称作北京时间。

A、东8区 B 、西8区 C 、东6区 D 、西6区3.卫星钟采用的是 GPS 时,它是由主控站按照美国海军天文台( USNO)( D )进行调整的。

在 1980 年 1 月 6 日零时对准,不随闰秒增加。

A、世界时(UT0) B 、世界时(UT1)C、世界时(UT2) D 、协调世界时(UTC)4.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建立的 1954 年北京坐标系是( C)坐标系。

A、地心坐标系 B 、球面坐标系C、参心坐标系 D 、天球坐标系5.GPS定位是一种被动定位,必须建立高稳定的频率标准。

因此每颗卫星上都必须安装高精确度的时钟。

当有 1×10— 9s 的时间误差时,将引起( B )㎝的距离误差。

A、20 B 、30 C 、40 D 、506. 1977 年我国极移协作小组确定了我国的地极原点,记作(B)。

A、JYD1958.0 B 、 JYD1968.0 C 、 JYD1978.0 D 、JYD1988.07. 在GPS测量中,观测值都是以接收机的( B )位置为准的,所以天线的相位中心应该与其几何中心保持一致。

A、几何中心 B 、相位中心C、点位中心 D 、高斯投影平面中心8.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建立的 1954 年北京坐标系,采用的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元素,其长半径和扁率分别为( B )。

A、a=6378140、α =1/298.257 B 、a=6378245、α =1/298.3C、a=6378145、α =1/298.357 D 、a=6377245、α =1/298.09.GPS 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 颗工作卫星及 3 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D)相对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它们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 小时58 分。

GPS原理与应用 专科 中国地质大学 开卷题库及答案

GPS原理与应用 专科 中国地质大学 开卷题库及答案

GPS原理与应用(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分钟
单选题
1. 北京时间属于_____。

(5分)
(A) 恒星时
(B) 太阳时
(C) 协调世界时
(D) GPS时
参考答案:C
2. UTC是指_____。

(5分)
(A) 协议天球坐标系
(B) 协议地球坐标系
(C) 协调世界时
(D) 国际原子时
参考答案:C
3. GPS测量所采用的坐标系是_____。

(5分)
(A) WGS-84大地坐标系
(B) 1980国家大地坐标系
(C) 高斯坐标系
(D) 独立坐标系
参考答案:A
4. 由瞬时地球坐标系转换到协议地球坐标系主要是消除_____的影响。

(5分)
(A) 岁差
(B) 章动
(C) GAST
(D) 极移
参考答案:D
5. GPS测量中,卫星钟和接收机钟采用的时间系统是_____。

(5分)
(A) 恒星时
(B) GPS时
(C) 国际原子时
(D) 协调世界时
参考答案:B
6. PPS是指_____。

(5分)
(A) 精密定位服务
(B) 标准定位服务
(C) 选择可用性。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参考一、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在答题纸上判断题答题区域作答)1.(√)对于GPS网的精度要求,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和定位技术所能达到的精度。

精度指标通常是以相临点间弦长的标准差来表示。

2.(╳)GPS的测距码(C/A码和P码)是伪随机噪声码。

3.(╳)电离层延迟的大小与载波频率无关。

4.(╳)GPS定位直接获得的高程是似大地水准面上的正常高。

5.(╳)图形强度因子是一个直接影响定位精度、但又独立于观测值和其它误差之外的一个量。

其值恒大于1,最大值可达 100,其大小随时间和测站位置而变化。

在GPS测量中,希望DOP越小越好。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在答题纸上判断题答题区域作答)1.(╳)GPS测得的站星之间的伪距就是指GPS卫星到地面测站之间的几何距离。

2.(√)C/A码的码长较短,易于捕获,但码元宽度较大,测距精度较低,所以C/A码又称为捕获码或粗码。

3.(√)GPS的空间部分(卫星星座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上。

4.(╳)GPS定位直接获得的高程是似大地水准面上的正常高。

5.(╳)GPS静态定位之所以需要观测较长时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削弱卫星星历误差的影响。

三、填空题(本题共15空,每空1分,共15分)(请在答题纸上填空题答题区域作答)1. 按照《规范》规定,我国GPS测量按其精度依次划分为AA、A、B、C、D、E六级,其中C级网的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5~10km,最大距离为 40 km。

2. GPS定位系统包括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

3.从误差来源分析,GPS测量误差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类:与卫星有关的误差,与信号传播有关的误差和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4. 美国国防部制图局(DMA)于1984年发展了一种新的世界大地坐标系,称之为美国国防部1984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简称 WGS-8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试卷2013年— 2014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空间定位技术评分:_________ 专业:测绘工程年级: 2013 研究生姓名: * * * 学号:********** 任课教师姓名: * * *注意事项1.答题必须写清题号;2.字迹要清楚,保持卷面清洁;3.试题随试卷交回;4.考试课按百分制评分,考查课按5级分制评分;5.阅完卷后,一周内将试卷、试题、成绩单由任课教师签名后,送有关部门。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及其3种基本模式,并且对其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进行了概述。

最后,还讲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主要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微波遥感,影像1.发展简史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二维成像雷达。

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对地观测技术,近20年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现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遥感手段。

与传统的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相比,SAR 具有许多优越性,它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可以穿透云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穿透雨区,而且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这是其它任何遥感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微波遥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某些新信息。

随着SAR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成功应用于地质、水文、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农业、林业、气象、军事等领域。

L. C. Graham 于1974 年最先提出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三维成像的概念,并用于金星测量和月球观察。

后来Zebker、G. Fornaro及A. Pepe等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InSAR 处理系统中有关基线估计、SAR 图像配准、相位解缠和DEM 生成等方面的问题。

自1991 年7 月欧空局发射载有C 波段SAR 的卫星ERS- 1 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有关星载SAR 的InSAR 技术研究与应用。

由于有了优质易得的InSAR 数据源,大批欧洲研究者加入到这个领域,亚洲(主要是日本)的一些研究者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日本于1992 年2 月发射了JERS- 1,加拿大于1995 年初发射了RADARSAT,特别是1995 年ERS- 2 发射后,ERS- 1 和ERS- 2 的串联运行极大地扩展了利用星载SAR 干涉的机会,为InSAR 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保证。

目前用于InSAR 技术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有:ERS- 1/2、SIR- C/X SAR、RADARSAT、JERS- 1、TOPSAR 和SEASAT 等。

1979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合成孔径雷达原理样机在实验室完成,并在试飞中获得我国第一批SAR 影像。

1989年起国家科委设立了“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应用实验研究项目”,拉开了大规模雷达遥感研究的帷幕。

目前国内外许多部门和科研机构正积极从事着InSAR 技术机理及其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InSAR 技术的前景日益看好。

2.InSAR 的基本原理InSAR 技术是一门根据复雷达图像的相位数据来提取地面目标三维空间信息的技术。

其基本思想是:利用两副天线同时成像或一副天线相隔一定时间重复成像,获取同一区域的复雷达图像对,由于两副天线与地面某一目标之间的距离不等,使得在复雷达图像对同名象点之间产生相位差,形成干涉纹图,干涉纹图中的相位值即为两次成像的相位差测量值,根据两次成像相位差与地面目标的三维空间位置之间存在的几何关系,利用飞行轨道的参数,即可测定地面目标的三维坐标。

InSAR 技术如同立体摄影测量, 在2个观测点(2个天线的位置)上对目标进行观测。

因此, 如果要通过SAR 影像获得目标点的高程信息, 需要得到同一地区的 2 幅影像。

InSAR 的一般原理如图1 所示。

图 1 InSAR 基本原理其中,A1、A2为天线的位置;H 为A1的高;P 为目标点;h 为P 的高程;θ为A1 的入射角;B 为两天线间的距离,即基线;α为基线B 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夹角;ρ为A1 到 P 的斜距;ρδρ+为 A2 到 P 的斜距。

地面目标点P 的高程h 为:H-cos h ρθ= (1)由于 222()2sin()B B ρδρρραθ+=++- (2) 所以222sin()2B B δρραθδρ-=-- (3)A 1、A2对P 的测量相位差 φ 为: 2πϕδρλ= (4)式中:λ 雷达信号波长。

则2λϕδρπ= (5) 将式(5)代入式(3)后再代入式(1)中,得22()2h cos 2sin()B H B λϕπθλϕαθπ-=--- (6)由于(5),只要天线高度H 、相位差ϕ、基线B 、两天线的相对定向角度α、天线的入射角θ精度可知,就可以计算出地面目标点P 的高程 h 。

需要说明,ϕ是解缠后的相位,而干涉雷达测量得到相位值只在主值范围内,即是模糊的,必须经过相位解缠后才能获得真实相位以及目标的高程信息。

3.InSAR 的3种基本干涉模式根据InSAR 平台和使用条件的不同,获取InSAR 数据的干涉模式主要有3 种:单轨双天线横向模式、重复轨道单天线模式、双天线单轨纵向模式。

3.1单轨双天线横向模式单轨双天线横向(cross-track Interferometry ,XTI)模式要求两副天线安装在同一飞行平台上,同时获取数据,因此目前只用于机载SAR 系统,但人们正在研究在将来的卫星上实现这种方法,它的优势在于精度高而且机动性能好。

其干涉几何原理图如图2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副天线的安装位置与飞行方向正交。

在该模式下,干涉相位差是由于地面目标的高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主要用于地形制图和地形变化监测。

但这种干涉形式的计算方法存在着难以辨别因区域坡度影响产生的误差与飞机滚动产生的误差。

图2 单轨双天线横向模式几何原理3.2重复轨道单天线模式重复轨道单天线(Repeat-track Interferometry,RTI)模式只要求在飞行平台上安装一副天线,它采用经过几乎相同的轨道以微小的几何视差对同一地区成像两次的方法来获取数据,因此需要对飞行轨道进行精确定位。

由于受大气的影响较小,卫星比飞机具有更准确、稳定的飞行轨道,因此该模式最适合星载SAR 的干涉,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或全球范围的干涉数据。

其几何原理图如图3 所示。

图3 重复轨道单天线模式几何原理图3.3双天线单轨纵向模式双天线单轨纵向(along-track Interferometry,ATI)模式也是要求两副天线安装在同一飞行平台上,但是天线顺着平台飞行轨道来安装。

其几何原理图如图4 所示,此时两副天线沿飞行方向相隔一段距离。

采用该模式得到的相应象素的相位差是由于测量时物体的运动产生的,因此它适用于对运动的目标进行监测,如海洋制图、波浪谱测量等。

图4 双天线单轨纵向模式几何原理图4.InSAR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从InSAR的原理可知,在计算高程时,一方面要求获得准确的相位差,另一方面也要求能估计出精确的轨道参数等,这些工作在实际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均非易事。

InSAR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影像配准,干涉图生成,噪声滤除,基线估算,平地效应消除,相位解缠,高程计算等。

根据不同的具体算法,其中有些步骤可能需要通过迭代来精确处理结果。

实际处理时,往往还需要一定的地面控制点来计算有关的参数。

图5为InSAR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图。

图5 InSAR数据处理流程(1)影像配准。

由于两幅SAR 图像成像轨道、视角或时间的偏差,在距离向和方位向都会存在一定的错位和扭曲,生成干涉图之前必须使同一场景的两幅复图像精确地对准使复,图像对中同一位置的像素对应地面上的同一回波点。

完成配准后,主图像和重采样后的辅图像共轭相乘,生成干涉图和相关系数图,干涉图的幅度图可以辅助DEM 的生成,相关系数图可以作为相位解缠的质量图,指导相位解缠的路径或权值设置。

(2)基线估计。

基线是决定干涉系统成败的重要因素,基线估计误差是造成最后地形高度误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基线估计的主要方法有基于星历参数或GPS 参数的基线估计方法和基于地面控制点及干涉条纹的估计方法。

(3)去平地效应。

干涉图随距离向位置的不同而引起相位变化,它不反映目标的高度变化,称为平地效应。

由于平地效应常常会造成干涉条纹过密,给相位解缠带来困难,因此,在相位解缠前,需要先消除平地效应,得到反映地形高度变化的稀疏干涉条纹。

(4)噪声滤波。

干涉图中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地形、时间或基线失相关、热噪声、数据处理噪声等。

噪声的存在使得干涉图信噪比降低,从而严重影响相位解缠的精度。

最常用干涉图滤波方法有:多视平均法或中值滤波法、自适应滤波算法、圆周期中值滤波法等等。

(5)相位解缠。

由于复数对相位的周期性,干涉图中各点的相位值只能落入主值的范围内,只是真实相位的主值,要得到反映高程信息的真实相位值必须对每个相位值加上整数倍,将由相位主值得到真实相位值的过程统称为相位解缠。

(6)高程计算。

相位解缠得到反映地形高度的真实相位后,根据InSAR 成像基本原理及坐标转换可计算得高程。

5.InSAR的应用InSAR 典型的应用领域有:生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 ,地震灾害检测,地面变形和位移的监测,火山监测与灾害评估,地面沉降监测,农作物生长监测与生物量统计以及林业、冰川、海洋等领域。

5.1地形测绘InSAR 技术利用SAR 复图像中含有的相位信息,通过干涉处理来提取目标的三维信息,因此用于制作地形图、生成DEM是自INSAR 技术研究和应用以来的主要应用领域。

InSAR 技术所测地形地貌的精度由于成像几何和干涉图像质量不同而有较大的波动,精度好的可达米级。

研究结果表明,InSAR 技术用于获取DEM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在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地区,InSAR 技术更是一种有效的测绘手段。

5.2地表变形监测利用InSAR 获得的DEM本身就能发现地表的变化,如泥石流的沉积、三角洲的演变,大沙丘的移动等。

差分干涉技术利用多次干涉的结果进行差分,在去除地形的影响后,可以以雷达波长量级来测量微弱的地表物理运动。

InSAR 还可以更深入地应用于土地动力学的其它方面,如火山学、气候地貌学、沙漠地形和土壤迁移、海岸过程和侵蚀、灾害风险估计和自然灾害监测(如地震、滑坡)等。

这些地表物理运动有可能是断层地区的隆起和弯曲、地震引起的残余位移、地块的沉降等,对于它们的观测可为地震、火山爆发、山体滑坡等灾害发生做出事先预报,减小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