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理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基本理论
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即生存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
3.莫瑞的需要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莫瑞指出了需要的性质、作用和需要产生的机制,并对需要进行了分类。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生理性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有的
需要,它是在维持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 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 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需要,又包括社会性需要。精神 需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条件的 需要。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
课程主题: 人类需要理论及分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课程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人的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 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五种基 本需要,依次构成需要的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 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满足了低级需要后才会产生高级需要,同时 他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方面的区别,低级需要是人与动物共有的, 而高级需要则是人所特有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

食物 呼吸
超我
(需求)
意识层
自我 (需求)前意识层本我 Nhomakorabea潜意识层
(需求)
生理需求之驱策力

安全
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 • ERG理论是阿尔德弗尔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但有些不同的理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

社会工作导论教案

课堂讲授(√) ;实 验( ) ;田间观察( ) 实际操作( ) ;讨 论( ) ;上 机( ) 闭 卷( ) ;开 卷(√) ;课程论文( 具体操作( ) ;多种形式结合( ) 32 学时 学 分 数 学时; 田间观察 学时; 上 机 王思斌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2 学时 学时 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1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一人类行为二社会环境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四人类行为评估的基本框架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 授课方法 和手段 教学目的 与要求
2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难点: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提问】 大家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什么是社会工作的对 象与领域? 【引出】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的概念和含义。 对象:贫弱群体——全体国民 教学过程 性质:补救性、治疗性——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相结合 设计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1、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2、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3、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思考题: 作业、讨论 1.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及辅导 2.简述社会工作的对象及其发展 掌握社会工作的概念、性质和功能 课后小结
2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教学重点 与难点
熟悉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难点: 掌握中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教学过程 设计
作业、讨论 及辅导 课后小结 6 周 次
【提问】什么是价值? 1.日常话语中价值的含义 2.哲学中价值的含义 3.心理学中的价值的含义 【引出】社会工作中价值的含义 【讲解】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和社会工作价值的结构 【提问】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包括那几点? 1、新教伦理 2、人道主义 3、实证主义 4、乌托邦思想 【讲解】关于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不同概括 【引出】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矛盾 (一)社会一般价值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 (二)不同学派关于社会工作价值的争论 (三)不同主体在社会工作价值问题上的摩擦 (四)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冲突 课后练习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价值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掌握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 10 周,第 1 次课;总第 6 次课 第三节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课堂讲授(√) ;实 验( ) ;田间观察( ) 教学时数 实际操作( ) ;讨 论( ) ;上 机( ) 课堂理论讲解为主、穿插现实问题讨论及案例分析相结合 1.熟悉价值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2.掌握中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三节 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二、我国社会工作价值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一、什么是专业伦理 二、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三、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抉择 重点: 2. 掌握中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2.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韩晓燕课后思考题答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韩晓燕课后思考题答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韩晓燕课后思考题答案一、人类行为的含义及其特点是什么?答: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

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性、整合性。

第一,适应性。

人类行为能够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环境并做出反应,亦即人类行为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多样性。

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变化会出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既包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如哭、笑等,也包括可以间接观察到心理行为,如思想、意欲、恐惧以及态度等。

第三,变化性。

人类行为的变化是持续不断的,它既包括人类由于如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造成的行为变化。

第四,可控制性。

人类的有意识性,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和分析周围事物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思考过程和方向,并有目的地控制和调节自身的行为。

第五,整合性。

由于人类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单一的学科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学科互相渗透和整合。

二、社会环境的含义是什么?答: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从来源与作用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有常规事件影响因素与非常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所谓常规事件,是指该事件以类似的方式发生于某一特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身上,包括年龄常规事件和生活常规事件。

非常规事件则是指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不寻常事件,即不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的事件,包括愉快的事件与不幸的事件。

三、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答:1生物过程。

在有关人类行为的研究中,生命本身是最基本的概念。

由于遗传因素的作用,人类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并灵活地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但人类行为也有可能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章 理论

1. 精神层次理论
观点: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 发生和进行(如: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
情感等)
精神层次包括三个层次: •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所有的口误都是潜 意识的真识的流露。
3.心理(性)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 ,尤其是性本能,它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
性器期 生殖期
“性”是泛性,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 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如父母爱、子女爱、 肛门期 一般人的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 忠诚等。 潜伏期
口欲期
性驱力
发展 生理 性本能满足的主要方式 阶段 部位 口欲器 嘴 通过咀嚼、吸吮或咬东西。性本 (0-1) 能是通过口腔而满足的 肛门期 肛门 随意大小便是婴儿性本能的最主 (1-3) 要的满足方式 性器期 性器 儿童自3岁即开始性生活,即恋父 (3-6) 官 情结、恋母情结。 潜伏期 无 (6-12) 两性器 (12岁 后) 被转移
婴儿前期 信赖VS不信 学习相信别人 满足自己生理 (0-1岁) 赖 上的需要 婴儿后期 自主行动VS 学习独立行动 (1-3岁) 羞怯怀疑 学前期 自动自发VS 试着做一些并 非自己力所能 (3-6岁) 退缩愧疚 及的事情,以 获得主动感。
母亲或照 婴儿哭闹时, 父母是否应及 顾者
时出现?
父母
父母对儿童态度 是应该溺爱包办? 还是严厉责罚?
2018122019弗洛伊德阿德勒所有的动机都归因于性和攻击人主要受社会影响和追求优越所驱使重视无意识对人性采取悲观态度认为人很少有没有选择权认为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发看重过去经历对行为的影响强调未来期望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渺小无能被本能所支强调人性自主认为个体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与创造自己的生活生物学定向的本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1220201820经典案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认为个人动 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韦伯)。

(二)互动关系
• 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 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得以 发挥;
•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C 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 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挑战—奋斗
(三)分析视角
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科斯特- 阿什曼(2006) 提出了用生态系统理论分析多层系统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 系,即一种“用于描绘和分析人和其他存在的系统,以及他 们之间交往的系统理论。”
从横向的角度重在评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通常 区分为生物系统、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逐一进行解释。
从纵向的角度重视生命周期或生命历程的视角。人的一生会 经历很多转变或过渡,每次转变都意味着生理、心理和社会 关系的变化。
(三)分析视角
谢谢观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 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三)分析视角
我们必须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来 分析。
杰美因和布鲁姆的社会生态学理论提供了三个分析角度
A 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
B 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
一、人类行为 二、社会环境 三、二者的关系
四、学习的意义
三 、
1

者 关
2

3
理论观点 互动关系 分析视角
(一)理论观点
二者关系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重点:1.人是存在的系统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难点: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第二章性别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重点: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第三章家庭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重点: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难点: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1.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是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的科学性表现在:A 工作态度的客观性 B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C 工作程序的合理法与严密性⏹社会工作的实用性⏹社会工作的综合性3.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对象:社会工作对象:是指直接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个人或群体。

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那些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讲最应该帮助的人。

“最需要帮助的人”一方面是由社会所认同的基本道德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所制约的。

领域: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社会工作实施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

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4.社会工作的目标社会工作的目标分为服务对象和社会层面两个部分:在服务对象中实现: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

在社会层面中实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5.社会工作的功能功能的涵义:功能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献。

功能的分类:①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②正功能和反功能③显功能与潜功能6.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①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②促进人与环境相互适应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①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②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③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世界各国对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的助人服务活动。

②A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B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过程C 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方法D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 E 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用自己的话比较概括。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名词解释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本我(id):类似于无意识,与生俱来,是生物成分。

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大。

4、自我(ego):是心理成分,派生于本我,负责与现实世界协调,控制本我的盲目冲动,遵守“现实原则”。

5、超我(superego):象征着理想,是一种内化,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二方面组成,遵守“道德原则”。

6、依恋:指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

多数情况下发生在母婴之间,所以又称母婴依恋。

7、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是指激发并维持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因和力量8、同辈群体(peer groups)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

9、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内容、强度、稳定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具有两极性。

10、心理性断乳:青少年从父母的保护、监督和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并追求在家庭中占有平等和独立自主地位的过程。

11、.专业荒废一种专业在某人的实践领域之内就目前而言是可用的,但是在从事此后的业务时,知识、理论和技术就力不从心。

12、功能性文盲:指的是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及图表,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导论1、人类行为的定义: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2、社会环境的定义: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可控性:人类能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变化性: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整合性:只有整合各方观点,才能理解4、社会环境的构成:(1).家庭①教导:父母向儿童传授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②奖惩:父母通过奖惩模式塑造儿童的行为③榜样:儿童仿效父母,学习其行为方式④支持:通过情感与社会支持帮助儿童成长(2).朋辈群体•从偶然选择到主动选择(3).学校、单位与组织①个体成长约有1/4的时间在学校度过②离开校园后,单位或组织对个体产生较大影响(4).社区:通过价值与目标实现某种社会控制(5).社会:个体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展开互动(6).文化:如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日本人拘泥于礼节、美国人活跃外向(7).大众传媒: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1.行为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2.社会环境可以改变人类行为3.人类行为也会改变社会环境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意识(潜意识)是人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力比多(libido)和塞纳托斯(thanatos),二者相互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的理论基础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包含生物、心理和 社会三个基本层面
生物层面的理论 心理层面的理论 社会层面的理论
生物层面的理论 强调人类行为模式受到基因即遗传因素和生 物系统的影响 生物系统包括:生物化学系统、细胞系统、 器官系统
基因(DNA)
基因是生命的密码,记录和传递着遗传信 息
三者保持动态平衡,人就能保持心理健康、 如果平衡失调,就可能造成心理冲突,甚至 异常心理
注口唇、口腔 活动
肛门期:1岁到3岁左右,力比多关注肛门、直肠 区的活动
生殖器期:3岁到6岁左右,力比多关注幼儿尚未 发育的生殖器
潜伏期:6、7岁到11、12岁,力比多能量转移到可 被社会接受的创造性游戏活动和学习上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 家弗洛伊德
潜意识理论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潜意识的特点:
1.在一般条件下,潜意识中的内容不能达到 意识领域
2.潜意识的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 3.潜意识追求的是快乐 4.潜意识系统的内容和语言相互分离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力比多”,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化、理性化的本我,“现实原则” 超我:良心、自我理想,“至善原则”
任务:对他人做出承诺,建立亲密关
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
发展阶段 主要冲突与任务
成年中期 繁殖——停滞 (40-60岁)重要的联系:家庭、同事、社会规范
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 造
老年期 自我整合——绝望 (60岁+) 重要的联系:所有人
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 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 惧感
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彼得·布劳的辩证交换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
希腊神话中说,伊莱克特拉是迈扬尼王阿伽门农
和克吕泰涅斯特拉的女儿。克吕泰涅斯特拉由于 有了外遇,她和情夫把她的丈夫阿伽门农害死了, 伊莱克特拉在父亲被母亲杀害后,把弟弟俄瑞斯 特托付给父亲的好友收留抚养,待弟弟长大以后, 她就同弟弟共谋杀了母亲及其奸夫,为父亲报了 仇。伊莱克特拉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认为母 亲做得不对,做了不光彩的事情,对不起父亲。 弗洛伊德取了这个神话的情节,认为伊莱克特拉 有恋父妒母之情。
发生认知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社会层面的理论 个体行为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而并非 单纯的“个体”行为 许多社会因素(家庭、社区、群体和组织、 社会制度、重大事件等)都对个体行为起到 制约、规范、引导作用
符号互动论 米德“自我”的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 托马斯的情景定义 社会角色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 标签理论 偏差行为理论 戈夫曼拟剧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人们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 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 学习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保持、行为再 现、动机
交互决定论:行为、个体(认知及其他个 人因素)和环境之间是交互决定的关系
自我调节理论: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判断 和自我反应完成个体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 节
生殖期:11、13岁青春期开始一直贯穿终生,力比 多再次转移到生殖器部位
恋母情结 恋父情结 对异性父母的依恋和对同性父母的“仇视”
古希腊传奇里,俄狄浦斯是特拜王拉伊俄斯和王
后伊俄卡斯特的儿子。他出生以前,福玻斯(即 阿波罗)曾对拉伊俄斯预言,孩子将来会杀父娶 母。因此,当孩子出生以后,拉伊俄斯和伊俄卡 斯特便叫人把孩子抛奔在喀泰戎峡谷里,并把他 的左右小脚跟钉在一起。不料拉伊俄斯家的老牧 人出于怜悯,把这孩子送给在那里山上牧羊的一 个科任托斯的牧人。这牧人又把婴孩送给科任托 斯国王波吕玻斯和王后墨洛珀为养子。俄狄浦斯 长大以后,从福玻斯的预言中得知自己注定的可 怕命运,因为害怕犯罪,便赶快离开波吕玻斯和 墨洛珀,只身出走。他在路上撞见一伙不相识的 人,因故争吵,结果把他们杀死了。其中一人就 是特拜王拉伊俄斯。
形成 美德 关怀
智慧
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发生的公式:“刺激”——“反应” 刺激:引起有机体活动的内外部变化 反应:刺激后所呈现的活动 经典条件反射 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对儿童情绪行为的研究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箱——操作条件反射 反应性行为和操作行为 强化理论
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任务
发展阶段 主要冲突与任务
形成 美德
儿童中期 勤奋——自卑
(6-12岁) 重要的联系:学校和同伴
能力
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克服内疚,建
立自信心
青少年期 同一性——角色混乱
(12-20岁)重要的联系:朋辈群体、角色模式
忠诚
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
成年早期 亲密——孤独
(20-40岁)重要的联系: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 爱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阶段 主要冲突与任务
形成
美德
婴儿期 基本信任——不信任
(0-1岁) 重要的联系:照顾者
希望
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
幼儿期 自主——羞怯与怀疑
(1-3岁) 重要的联系:父母
意志力
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
儿童早期 主动——内疚
(3-6岁) 重要的联系:家庭
目标感
生物的生、长、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 象都与基因有关
是人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染色体
染色体是位于细胞核中由DNA分子构成的 长链
染色体成对存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 自母亲
基因变异 基因是稳定的,但可因突变而发生变化
基因变异的原因:辐射、温度、化学因素、 人为、时间等
心理层面的理论 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人的认知、情绪与情感、意志等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态度、兴趣、理 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俄狄浦斯到了特拜,替特拜人除了人面狮身怪兽
的大害,竟被拥戴为特拜王,并娶了前王的妻子, 那正是他的亲生母伊俄卡斯忒。神的预言应验了, 注定的命运实现了。这以后,这个不幸的、其实 是无辜的俄狄浦斯遭受到一连串的折磨和报应。 当事情的真相完全弄明以后,伊俄卡斯特悲愤自 缢,而俄狄浦斯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 底比斯,独自去流浪。弗洛伊德天才地揭示了悲 剧的根源在于俄狄浦斯王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 通过杀父娶母的外在行为以达成童年时潜意识里 性冲动所形成的内在愿望。正是弗洛伊德使得 “俄狄浦斯”渐渐成为恋母情结的代名词。
自我效能理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 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 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受到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 劝说、情绪的唤起和情境条件五中因素的 影响
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 自我概念指的是有组织、连贯、有联系的知 觉模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自我概念不是控制行为的主体 自我概念虽然也包括无意识的东西,但主要 是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