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说明《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文章语言质朴,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细致,情感真挚。
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来体会主人公的可爱,感受童年的美好。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准备相关昆虫的和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质疑解题1.导入: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板书:表里的生物)2.质疑解题: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梳理问题,如:什么是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引导学生质疑,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清脆、单调、加速、齿轮、唯恐、丑恶。
①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
“调”“恶”是多音字。
②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识字有方法: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①形声字记忆:“拦、玻、璃、怖、蟋、蟀”这6个字都是形声字。
②加一加方法记住“脆”:月+危=脆。
除了出示,教师还要介绍一下这几种昆虫,但过程不要等同于看图识字。
(3)联系实物理解词语。
出示“蟋蟀、蝎子、蝈蝈”的,加深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表里的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表里、生物、机械”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观察和想象,把握文章的科学内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手表或钟表?里面的小零件和机械结构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一篇关于手表内部世界的有趣描述。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表里的生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随即板书:神奇、有趣、好奇等。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述了表里的生物?这些描述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并划出关键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想象。
以下是一个示例:(1)描述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抓住“极小、精细、复杂”等词语体会表里的生物虽小但构造复杂的特点。
教师随即板书:构造复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幻想、推测、想象”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教师随即板书:好奇热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 8 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 17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能体会“我”对表里的生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并能找到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我”对表里的生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2、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对某样东西特别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表里的生物》,文中的“我”就对父亲的怀表充满了好奇。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是如何探索怀表内部的秘密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学习情况,重点指导“脆、璃、恶、怖”等字的书写。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表里的生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对怀表产生好奇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示例:“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感受: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善于观察,对声音充满了好奇,并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小组讨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我”是一个好奇心强、善于观察、爱思考、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示例:“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这句话体现了“我”善于思考,对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
•相关推荐
六年级语文《表里的生物》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在小的时候一定会对你不了解的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吧?你们那时对这些事物产生过哪些不解之谜,做出过怎样的猜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看看父亲的怀表在“我”的眼里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小组学习,交流自学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17自然段,然后思考:小时候的`“我”是怎样对父亲的表做出这样的结论的?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重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3.你认为课文中哪些描写最能表现“我”的特点,说说你的理解,再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四)拓展
你有过类似“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吗?给同学们讲讲。
2024年小学语文公开课《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表里的生物》。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和情节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表里的生物》,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故事情节理解:让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导入新课《表里的生物》。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准确性。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通过例句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故事情节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情节,掌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5. 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表里的生物》的内容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 让学生选择一种生物,以拟人的方式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该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通过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对表的好奇心,引发了他对表内生物的猜测和探索。
本文语言生动有趣,心理描写细腻,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 8 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 17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能体会“我”对表里的生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教学难点体会“我”对表里的生物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默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对什么东西特别好奇过?比如说,一个神秘的盒子,或者是一个从未打开过的抽屉?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一个和你们一样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好奇的东西呀,是一只表!让我们走进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3、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全班交流。
比如“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
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善于观察,对声音充满了好奇,并且有着自己的思考。
再比如“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语文 s 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122*《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 4 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2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 22 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蝎、蟋、蟀、蝈” 4 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3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表里的生物》教案(8篇)

《表里的生物》教案(8篇)《表里的生物》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动听”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把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受,与同学沟通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1、把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答复。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有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生疏,这个好玩的经受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承受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1、画诞生字词,自学沟通并汇报。
(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惊异),并信任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扫瞄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3、生看图回答。
4、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
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22课《表里的生物》。
5、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阅读提示
在大家阅读课文之前,先看看老师带来的“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阅读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整体感知
1、上节课叫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现在老师来看看大家预习得怎样
2、师出示生字词:蝎子、蟋蟀、蝈蝈、和谐、柔和、呈现
(1)全班齐读
(2)指名读
3、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谁能告诉我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这个提示来说一说。
(出示提示)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板书:“我”----父亲的表)
(4)师: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我们以前学过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生答。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副板书: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现在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画好时)师:很多同学都动笔画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分析人物特点。
2、思考
(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谁能用文中的话来说说。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肯让我摸吗?(不肯)那父亲是怎么说的呢?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
这里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呢?(语言描写)
出示句子,学生分角色朗读
父亲不让“我”摸表,“我”就此作罢了吗?(不是)课文中是怎样说的呢?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
“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心理描写)是哪一句呢?
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出示句子)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想法来读读这个句子。
全班齐读句子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好奇心强(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3)、有一次父亲终于愿意把表打开给我看看,这时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
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父亲的表边真是好看。
我也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父亲有时肯有时不肯。
又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向父亲问了很多问题,谁来说说我问了什么,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
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螫(zhē)你。
”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引导运用的语言和心理描写方法,并出示句子,分角色朗读和有感情地朗读。
(4)、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
1、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迁移写法,学以致用。
①学习了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这样你笔下的人物一定会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②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这两段场景提示,根据提示任选一个场景进行描述,运用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两段场景提示)
镜头一:
这是中考结束后的第一节语文课,上课铃响了,只见老师拿着一叠试卷走进了教室……
镜头二:
同学们约定周末去郊游,可是到什么地方去玩呢?同学们纷纷出谋划策……
③生进行想象表达,完成小练笔。
④小练笔展示。
六、板书设计
22*表里的生物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