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点: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课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是苏轼,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四川眉山人,字号,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2、写作背景:苏轼生活的时代改革之风大盛。

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掉了脑袋。

由于范镇、张方平甚至皇后等的说情、营救,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3、张怀民: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牵挂于被贬官之事,公务之余,游山水以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4、课文朗读:试读、更正读音节奏、听范读、再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合作探究课文1.解释加红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也()(5)相与步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 翻译句子(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想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遂()寝()荇()(2)文学常识积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

2。

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温馨提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换:找近义词【温馨提示】老师帮你学知识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师帮你学知识“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1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 走进作者2. 背景资料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号,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括主要内容。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描绘画面: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复杂情感:四、自测自评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3、选出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默全文2、认识作者3、识记文言词语4、翻译文言句子5、掌握课文内容6、分析文章写法【复习重点】1、重点句子赏析。

2、“闲人”的理解【复习过程】一、目标导学明确目标二、自主复习依据提纲自主复习(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欣然:咼兴地(样子)念:想,考虑遂:于是,就步:散步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耳:罢了(三)、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若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思考、1、写出“记”的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C2)地点:承天寺(3)人物作者与张怀民(4)事件:赏月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

答:念无与为乐者。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荐,写出了月影交叉错杂的特点。

全句写月却无一月字,新颖贴切,构思巧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找出文中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带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带答案
课题
第三单元11.《记承天寺夜游》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解题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伤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念友之情)今天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2、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这篇文章中的“闲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不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复杂的意味。(1)这里“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闲人”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3)“闲人”也包含自我排遣的豁达和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文本解读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朋;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真是咏月的丹青妙手。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 积累并品味文章语言。

2.理解作品意境,感悟作者情感,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情感。

资料链接: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

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2、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法---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3、关于古代的几种文体。

“记”“说”“铭”“书”
4、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

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
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为乐者(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6)相与步于中庭(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
1、概括文章事件。

2、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
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二)品味语言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2、你还知道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感悟情感
1、你觉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句子?
3、“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4、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四、拓展延伸:名家对苏轼的点评。

五、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