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遂()寝()荇()(2)文学常识积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

2。

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温馨提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换:找近义词【温馨提示】老师帮你学知识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师帮你学知识“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1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 走进作者2. 背景资料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

九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言实语及译文。

3.赏析比喻句。

4.学习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句子赏析及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学习难点: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第一课时导学设计:1.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______字_____号_____谥号______,______时期______家____家本文选自《》背景:他22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至杭州通判。

虽然多次被罩入朝,但又多次被贬,甚至一贬再贬,多年出任地方官,写此文时,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于黄州。

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写此文时他已在黄州快四年了,文中张怀民也贬居黄州,暂居承天寺中。

2.自主检测:一.注音。

遂()寝()藻荇()竹柏()二、(一)解释下列字词。

1、欣然:2、念:3、月色入户:4、遂:5、寝:6、相与;7、空明、8、藻荇9、盖 10但 11闲人:12何处(二)古今异义:但:古义:今义:闲人:古义:今义:耳:古义:今义(三)特殊句式:省略句: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三、合作探究:1、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好境界。

2、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3、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手法。

5、《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7、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号,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括主要内容。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描绘画面: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复杂情感:四、自测自评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3、选出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3、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学习重点】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学习难点】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明如水,如斯美景岂可辜负?大文豪苏轼与友人张怀民便欣然起行,一同夜游承天寺。

今天我们穿越至宋代,请大家紧跟两人的脚步,开启承天寺奇妙夜吧!情境任务: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任务二:品·赏庭下之景任务三:感·悟闲人之情二、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1、从“记承天寺夜游”题目,你能读出什么?2、美文美读:要求:读准字音,在书上标注生僻字读音,划分节奏。

解()衣未寝()藻荇()竹柏()3、听名家范读,思考:探究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翻译课文:小组接龙翻译课文,完成重点字词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划分结构:请以“月”为线索填空,划分文章结构。

【思路提示】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来提炼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夜游之事:根据文章内容,按六要素梳理承天寺奇妙夜之事。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射洪外国语学校语文“三学一论坛”大单元教学导学案【课文解读】《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营造了清冷皎洁的意境,创造了一个澄澈空明、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艺术世界,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欣喜、散步时的闲适心情,从中透露出他当时贬官黄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文技法纯熟,言简意丰;意蕴含蓄,凝练隽永;文质兼美,描摹生动;传情达意,妙合天工,是写景抒情类作品中的精品,也是学生学习古文,提高古文感悟和鉴赏能力的典范之作。

单元主题课题: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文本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3、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赏析法、对比体验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2、学习作者面对逆境的达观处事的从容心态学习重点赏析月景、品诗中月、领悟闲情学习难点对比《湖心亭看雪》学习过程问题串◆正面思考自主学习1.我能自主学习,收集、了解作者信息,并向同学们简介作者: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文学大家历经坎坷2、我能读准下列字音解释下列词语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字音:藻荇释义:欣然盖但停顿: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精彩导语:1、天府之国出了很多伟大的人,如果我们要让你说出一位文化名人,首先浮现于你脑海中的是谁?2、谈谈你所了解的苏轼◆反面质疑交流辩论赏析月景1、这篇文章非常简短,看似平淡无奇,却出自大文豪之手,你能从文中找出苏轼无愧于文学大家的依据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发挥想象,再现美妙月景品诗中月3、古人常常把月亮作为载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你知道哪些写月的诗歌和文章?4、齐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领悟闲情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⑴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⑵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寝、藻、荇”等字音;“念、空明、但”等字意。

3、理解文中赏月名句及作者情怀。

正课:
(一)考考你的积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就突发奇想把天上的明月邀请下来,陪伴自己喝酒。

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借月抒发了无数的愁苦,而月也排解了他们心中不尽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也曾在一个有着清明月色的夜晚与友人同游,为我们绘下那独特的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15分钟自主归结知识点回顾重点)
自主解决:1、作者作品及作者的代表名作
2、文中重点的字音、字形、词义、句子翻译
3、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

(三)重点梳理: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豪放派的代表。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
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板书:)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2、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是:月色入户。

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文中描写月下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中积水空明四个字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6、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7、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思考
1、文章表现了作者何种微妙而复杂的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2、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的?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空有志向却不得不做"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往来翕忽()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怀民亦未寝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5.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测试2::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10分)
[甲]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 .把酒
..问青天( )
(2) 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
(五)积累背诵:描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