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老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老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设想由人及情,由读到悟,对本篇课文,设想通过读课文来体会其中的感情,通过了解,了解创作背景来领悟感情。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意气风发,豪情壮志,他仕途坎坷,笑看人生。

他是谁呢,他就是宋代的著名词人苏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游记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了解苏轼生平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在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大家一起念。

(出示文字)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我们就从《记承天寺夜游》中寻找答案,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三)、朗读课文,感受情景学生听范读,感受朗读时的节奏,感情。

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大家能否感受到其中的要点。

大家齐读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1[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

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导入: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

他是谁?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课标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七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

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

了解作者情感是领悟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

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0余字,却蕴涵深厚。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

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

因而领悟“闲”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文中的“闲”,决非清闲之“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

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

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

“空明”二字更是绝妙,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亦即作者旷达胸襟的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

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评析欣赏法。

3、想象联想法。

【预习指导】1、查找关于苏轼的相关资料以及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

2、朗读课文三遍。

第一遍——读准,扫清字词障碍。

第二遍——读顺,读得通顺读出节奏。

第三遍——读懂,结合已有的积累,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结合具体语句,填好下列表格。

夜游的时间?夜游的原因?夜游的对象?夜游的地点?夜游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通过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本课,帮助学生了解名人对于该篇的评价,了解文章在学术界的地位。

这一设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更为分析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预习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置环节,通过预习展示这个环节,可以清晰的呈现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该环节的设计,便于学生解决朗读障碍,为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好了基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解决了“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的目标。

)三、自主学习——赏庭中月色1、对照表格内容,朗读课文,尝试背诵全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

”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

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

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

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设计说明: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设计首先了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会文本,品味语言,以期达到有效朗读的目的。

这一环节是本文的重点,这里运用名师余映潮的变体阅读法,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小品文,渗透知识性与艺术性。

想象是摸不着的东西,但可以引导、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即扣词展开、调动感官,让想象合情、丰富。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感受文章写景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特点,突破了目标中的“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四、合作探究——品月下抒怀。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1)抓关键词。

如:欣然、念、亦、盖、但、闲人……2)联系背景。

如:念无与乐者,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感同身受。

关键是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4)由景悟情。

如:写月景句2、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其实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还是比较复杂的,你能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复杂情感的一个词来吗?(闲人)如何理解“闲人”?师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资料一: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治理水患,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

44岁(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资料二: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主动自请外任,被贬职,任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有名无实。

提示:①生活清闲。

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

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闲情雅致。

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

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

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2、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

朗读指导: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

)盖竹柏影也。

(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为了突破本文“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五、课堂小结——悟旷达胸襟。

师出示相关资料:1)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论)2)这是一种饱经忧患仍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的豪迈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师:大家静静地看,静静地想,面对着在顺境中不浮不骄,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面对着一生始终拥有一颗闲心领略江山风月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想、收获。

师: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下课!(本文只有80余字,却传达丰富的内涵,但仅借助文章,学生很难走进苏轼的内心,感受他旷达的胸襟与乐观地情怀,所以为了突破目标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设计了这个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