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有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引入话题: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板书课题及作者)2.展示目标:教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二、预习交流,展示自我要求学生分组交流预习情况:(略)三、朗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听读,教者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2.学生试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先男齐读,次女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四、小组合作,探究品味(一)初读课文,读出作者,读出情感,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三看一查”要求学生自读时认真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

)2.尝试翻译全文,并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3.你从以下句子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感情?(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念、寝、步、寻文言虚词:但、遂、相与、盖、耳。

2、理解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3、能够熟练、准确的阅读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4、学习作者描写月光的手法。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解(jiě)衣藻荇(zǎo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 )柏(bǎi )2、填空:苏轼(1037-110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三、学习指导:(一)、翻译课文:1、解释加点字(1)月色入户门(2)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3)念无与乐者想; ……的人(4)遂至承天寺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6)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7)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罢了2、翻译下面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1授课班级:八(10)班授课时间:.11.6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 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 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 走进作者2. 背景资料3. 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七、作业设计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2.《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3、理解作者的情感4、文言积累教学设计:一、导入: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二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相关苏轼的文学知识。

2、在认识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奇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领会文章的含义及情味。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要点】1、文学知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绘方法,特别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怀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善于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 多首,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拓了豪迈词风,同优秀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豪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和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对新法拥有不一样建议,被网络罪名,投入牢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臵”字样,不得签订公务,不得擅离安臵所,实质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默全文2、认识作者3、识记文言词语4、翻译文言句子5、掌握课文内容6、分析文章写法【复习重点】1、重点句子赏析。

2、“闲人”的理解【复习过程】一、目标导学明确目标二、自主复习依据提纲自主复习(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欣然:咼兴地(样子)念:想,考虑遂:于是,就步:散步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耳:罢了(三)、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若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思考、1、写出“记”的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C2)地点:承天寺(3)人物作者与张怀民(4)事件:赏月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

答:念无与为乐者。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荐,写出了月影交叉错杂的特点。

全句写月却无一月字,新颖贴切,构思巧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找出文中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3、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学习重点】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学习难点】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明如水,如斯美景岂可辜负?大文豪苏轼与友人张怀民便欣然起行,一同夜游承天寺。

今天我们穿越至宋代,请大家紧跟两人的脚步,开启承天寺奇妙夜吧!情境任务: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任务二:品·赏庭下之景任务三:感·悟闲人之情二、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1、从“记承天寺夜游”题目,你能读出什么?2、美文美读:要求:读准字音,在书上标注生僻字读音,划分节奏。

解()衣未寝()藻荇()竹柏()3、听名家范读,思考:探究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翻译课文:小组接龙翻译课文,完成重点字词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划分结构:请以“月”为线索填空,划分文章结构。

【思路提示】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来提炼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夜游之事:根据文章内容,按六要素梳理承天寺奇妙夜之事。

部编教材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作业

部编教材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及作业

2016 学年八(上)语文导学案课题:记承天寺夜游班级:姓名:审核:编制:课型:预展课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展示课导学】定向导学·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校本作业一.基础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月下庭院月景的比喻句是:(2)写月夜散步心情,表现与张怀民的感情息息相通的句子是4.文中两个问句是什么问句?他们的实际意思又是什么?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苏”,三人同在“”之列。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章第一段属于,第二段属于,第三段属于。

6.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导课《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记承天寺夜游
学案(有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任务、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1 “但”
“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
子,体会其妙处。

2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3【知
识储备】、关于文体知识1 、关于苏轼2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眉州眉山人,________,字,号1.本文选自《》,
作者是合称“三苏”,,其弟。

他与其父(朝代)著名、
词”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同为“
风。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2 )朗读课文,)竹柏(欣然()未寝()
藻荇(、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3 )念无与为乐者(1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 )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3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
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遂()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
者(欣然起行(
))水中藻荇交横(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
、翻译下3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合作学习【、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 )古今异义(1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步但
)一词多义(2 欣然起行)行(斗折蛇行
)词类活用(3 相与步于中庭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2)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
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1(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
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2(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
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
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4 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
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①念无与为乐者(
))④水中藻荇交横(③怀民亦未寝(
)⑥如吾两人者耳(⑤欣然起行())⑧盖竹柏影也(⑦月色入户()、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3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中考链接】【【甲】记承天寺夜游(略)【乙】) 节选(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方山子亦?!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今河南潢川光州,姓陈名慥苏轼的老朋友,(zào)字季常。

②光、黄:①方山子:【注释】。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今湖北黄冈)黄州( 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é矍克制,改变初衷。

(ju)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 (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余告之故()((3)( )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 (《小石潭记》过岐亭以其境过清A.
)
《桃花源记》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B.) 《醉翁亭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D.问余所以至此者、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2)) 分断两处)(2(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家其笑呼余宿俯而不答仰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13.) 分别是什么?(4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苏轼文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洵、苏辙、唐宋八1)遂至承天寺)念︳无与为乐者(2 (1ǎo xìng bǎi3、n q大家、豪放派。

2、xīǐn z于是、、高兴的样子想︳寻张怀民(3)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我脱了衣服想睡觉1 (只是罢了。

5、就找一同、共同表示推测泛指水草
)想到没有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2时,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行走。

()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 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合作学习部分)3 (动身、行走)今义:但是,表转折)(2)行(爬行)但(古义:只是 1、(1
)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承天寺的庭院欣12、(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行走)自慰的乐赏的是月下美景,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呈现出自嘲、自解、)空明澄澈。

这句话比喻传神,作者将月色当做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的影观心态。

(2同时皎洁可谓神来之笔。

子当做是水中的藻荇,虽未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怀从的朋友,“志同道合”关系甚笃,)(世界。

3因为二人是好友,且都是被贬黄洲可谓)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4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

(只供学习与交流.
请联系网站删除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正因的景观,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
情画意,这是只有闲人才会有的“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闲情”为他们同是被贬之人才会结伴夜游,也因为他们都怀有漫步的悠闲。

赏月的欣喜月色。

不是,含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三、巩固强化部分
、想、只是、睡觉、泛指水草、高兴的样子、罢了、门、表示推测1“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1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一夜没有竹子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2、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分)等。

故:缘故,原因之:他 (2)、(1)遂:于是,就相与:一同,共同 (3) 1中考链接部分这是我的(2)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只见)脱了衣服想要睡觉,、B 3(1) (我)、①苏轼:被5/、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4)(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方山子:“不遇”贬官;
只供学习与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