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6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
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遂()寝()荇()(2)文学常识积累《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
2。
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2)一词多义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4)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月色入户古义:今义: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温馨提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换:找近义词【温馨提示】老师帮你学知识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老师帮你学知识“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
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
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号,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括主要内容。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研讨与交流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描绘画面: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复杂情感:四、自测自评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3、选出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
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
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4.学生齐读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妙,培育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热爱生活、追求美妙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老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解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老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提问2: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
![[精品]《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a2359efff00bed5b8f31de8.png)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背默全文2、认识作者3、识记文言词语4、翻译文言句子5、掌握课文内容6、分析文章写法【复习重点】1、重点句子赏析。
2、“闲人”的理解【复习过程】一、目标导学明确目标二、自主复习依据提纲自主复习(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欣然:咼兴地(样子)念:想,考虑遂:于是,就步:散步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耳:罢了(三)、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若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思考、1、写出“记”的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C2)地点:承天寺(3)人物作者与张怀民(4)事件:赏月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
答:念无与为乐者。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荐,写出了月影交叉错杂的特点。
全句写月却无一月字,新颖贴切,构思巧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来寝”。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找出文中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3、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学习重点】1、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明夜游之事。
2、品读课文,欣赏庭下月景,品析景物特点,探究写景手法,陶冶情操。
【学习难点】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闲人”中复杂的情感,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胸襟抱负。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明如水,如斯美景岂可辜负?大文豪苏轼与友人张怀民便欣然起行,一同夜游承天寺。
今天我们穿越至宋代,请大家紧跟两人的脚步,开启承天寺奇妙夜吧!情境任务: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任务二:品·赏庭下之景任务三:感·悟闲人之情二、任务一:译·理夜游之事1、从“记承天寺夜游”题目,你能读出什么?2、美文美读:要求:读准字音,在书上标注生僻字读音,划分节奏。
解()衣未寝()藻荇()竹柏()3、听名家范读,思考:探究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合作翻译课文:小组接龙翻译课文,完成重点字词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划分结构:请以“月”为线索填空,划分文章结构。
【思路提示】以表达方式为依据来提炼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夜游之事:根据文章内容,按六要素梳理承天寺奇妙夜之事。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优秀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做积累。
3.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重点难点:1.重点: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2.难点:领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方法学、探、导、练(即自学、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师引导、课堂练习)与诵读法相结合。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拦路虎”留在课堂讨论。
老师:制作“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上课:同学们好!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与同仁的'到来。
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用心聆听美妙的乐曲。
(点击多媒体)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第12个图片)导语: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附: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色入户夜游之因叙事欣然起行月色——积水空明绘景皎洁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洒脱抒情漫步的悠闲达观人生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教学反思: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1、注重诵读教学。
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
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
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并不“悲伤憔悴”。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面任务。
1、生字关遂()寝()竹柏()藻()荇()相与()2、朗读关:要读准字音,标出句子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我来读:我能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我会学: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相与步于中庭④盖竹柏影也⑤积水空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我会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质疑问难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下面,待在小组内解决或交由全班讨论。
二、合作探究1、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翻译全文,解决疑难。
每组推选一名组员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同学评议。
2、走进文本,深入研讨。
(一)赏月景文中如何描写月景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二)品感情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悟“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为何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3、再读文章,读出感情,读出其中的味道。
4、通过学习,你觉得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以“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句式,写一句话,作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
三、课堂测评1、背诵全文2、背写描写月色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3、翻译句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调动你的语文积累,写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四、拓展迁移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寄语: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
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知识小百科: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被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
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学习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引入话题: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
多情的月亮承载着乡思,传递着祝福,也抚慰着一颗颗落寞的心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千多年前的那一轮明月,你可曾听懂一位文人在月夜下的心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古人的脚步,相约于皓月当空的承天寺,共赏一轮明月,共话坎坷人生。
(板书课题及作者)2.展示目标:教者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二、预习交流,展示自我要求学生分组交流预习情况:1.走近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了解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因“乌台诗案”,受谗言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一个有名无实地闲职:既不能离开此地,又无权签署任何公事)却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3.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唐】白居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宋】苏轼西江月[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4.“三苏”及“唐宋八大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三苏、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欧阳修5.积累下列重点字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念:思考、想到)(2)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3)怀民亦未寝:(寝:睡)(4)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5)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6.户的意思探究: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木兰当户织”、“出门看火伴”——《木兰诗》门和户在古代一样的意思吗?门和户是不同的,门大些,户小些,如词语‘小户人家’、‘豪门贵族’。
”“门”的繁体字閟,看的出在古代“门”是两扇的,所以大些。
我们擦去閟的半边,就有点像“户”字了,所以“户”是单扇的门。
拓展连接——门当户对: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
夜不闭户:户:门。
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
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
门槛都踩破了。
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7.睡、寝瞑、寐的意思区别:睡坐着闭目小寐。
例句:解衣欲睡。
寝横卧。
例句:怀民亦未寝。
瞑眼睛看不清或闭着。
例句:目似瞑,意暇甚。
《狼》寐睡觉的统称,有瞌睡的意思。
例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8.行、步、趋、走小议“行”,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形。
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行”引申为“行走”。
《桃花源记》中有“缘溪行”,就是“沿着溪边走。
“行”是泛指行走,坐车辇也可说“行”。
“步”,甲骨文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的意思。
用作动词,表示散步。
成语“亦步亦趋”即源于此。
“趋”:小步快行。
是恭敬的表示,晚辈见到尊长、臣子朝见君王一定要“趋”,以表敬意。
触龙朝见赵太后,“入而徐趋。
”“走”,从字形看,人两手摆动的幅度很大,像跑起来的样子。
因此,古汉语中“走”的本义即“跑”。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9.特殊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2)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3)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4)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三、朗读感知,整体把握1.学生听读,教者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2.学生试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先男齐读,次女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四、小组合作,探究品味(一)初读课文,读出作者,读出情感,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三看一查”要求学生自读时认真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
)2.尝试翻译全文,并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3.你从以下句子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感情?(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