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带答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一、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本文作者是,朝人,字号,是唐宋“”之一。
与父亲弟弟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
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写在下面课上交流3.听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欣.然()遂.()寝.()藻.荇.()()概括内容: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相与步于中庭(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四、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五、达标检测,巩固提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2)念无与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含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课时八年级语文组【新课导入出示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2、朗读课文,并结合文下注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并完成下列两道小题。
①解释加点的词语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积水空明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②翻译句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将课文分为三层,并用四字短语概括每层的意思:第一层,记叙:第二层, :月下美景第三层, :2.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 地点()人物( ),起因()3、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请结合写作背景)(2)作者所见月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请对本句话做赏析并用一个四字词语(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根据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心情)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遂()寻()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5)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有几层含义?(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微妙感情?【拓展升华检测点评】1.解释词语⑴念无与为乐者念: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⑶相与步于中庭于:⑷盖竹柏影也盖:2.翻译句子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比作,把比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及答案一、课前自学(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zǎo 荇:xìng 遂:suì(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次遭贬谪,一生坎坷。
2、作品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地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时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活动:(一)导人晚风轻轻,皓月当空,似真似幻。
这美妙的意境怎不令人神往?因它有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甜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乌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幽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悲切。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那里的月景,感受别样的心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2、积累词句⑴重点字词: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怀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⑵重点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3、探究质疑(1)理清课文结构夜游的原因:夜游的景色:抒发的感慨:(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答:(3)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简单介绍苏轼(年代、字、号、“三苏”等)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在堂上背诵课文;能记住重点字词意义(户、欣然、念、遂、空明、盖、耳等)积累文言字词。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运用“三读法”,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学习文言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反复朗诵、品味写景的句子,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月”景的优美;品读议论性语句,能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作者微妙的情感。
一读:读懂、读顺课文;二读:读懂课文内容;三读:读中品优美语句,读中悟作者感情。
【学习过程】加油!-------------过关等级 A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遂.寝.藻荇.竹柏.2、准确朗读课文,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过关等级 B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根据重点字词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文言文字词的积累,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真的读懂文章了吗?请回答下列问题,进入下一关。
【温馨提示:可用原文的句子回答问题】作者为何“起行”?作者为何去寻张怀民?他为何只去找张怀民?他们所见夜景如何?面对月景,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综上所述,此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请分别在文中标识。
【温馨提示:圈点勾画法】三读:读中品、读中悟【你的小组呢?一起来解决吧!】 -------------过关等级 C1、品月景【温馨提示:品读月景之前,请将课文有感情地再朗读一遍,闭上眼睛,进入景中】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月”景的优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学案)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多角度解读文本,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1)识记本单元生字词,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
(2)学习默读,在保证阅读感知的整体性和一定阅读速度的前提下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了解文章大意。
(4)了解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学习的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2.多角度解读文本,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情景导入】在一个宁静而悠长的夜晚,万籁俱寂,月光如洗,轻轻洒满了古老而静谧的大地。
星辰点点,仿佛是天际最温柔的笔触,在深蓝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幅梦幻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跟随东坡先生的脚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宁静与美好。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过着有职无权的闲散生活。
元丰六年01学习目标 02 知人论世(1083年),苏轼与张怀民同被贬谪,暂寓承天寺。
一个秋夜,苏轼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二人共赏中庭月色,苏轼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章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复杂微妙的心境,以及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03深入文本学习活动一:初步感知文本内容(一)诵读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如“念”、“步”、“但”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1、重点词语的积累和内容的理解。
2、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储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再揣摩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真正意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的字音。
寝()藻荇()()2、解释下面句中加黑词语的含义。
解衣欲睡()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月色入户()念无与乐者()庭下积水空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 ( )3、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划分一处)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查阅资料,将有关作者的知识和本文的背景知识写下来。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文学家,其词与齐名,合成,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其散文与并称;其书法与并称。
本文作于作者被贬时所作,选自《》。
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有《》、《》。
5、认真读课文二-----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下来,课上交流。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二)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记叙的内容。
2、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五)精读课文,探究写法特色。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含答案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二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相关苏轼的文学知识。
2、在认识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奇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领会文章的含义及情味。
4、背诵并默写课文。
【学习要点】1、文学知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绘方法,特别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怀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 1057 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
他善于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 多首,题材宽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拓了豪迈词风,同优秀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豪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和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
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
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苏轼少时即精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对新法拥有不一样建议,被网络罪名,投入牢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臵”字样,不得签订公务,不得擅离安臵所,实质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庭中....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0.用原文填空。
(4分)(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2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
(4分)答案: 18.(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
联系略。
试题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②相与步于中庭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2)理由: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用22.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赏析一、故事引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你为什么放牛?”“赚钱。
”“赚钱干啥?”“娶老婆。
”“娶老婆干吗?”“生娃娃。
”“为什么生娃娃?”“让他放牛。
”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
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像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 30 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世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学生交流对苏轼的了解。
(根据“知识链接”及搜集,教师补充。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 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
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三、读通课文,识记字词。
四、借助注释,合作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第一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句写出不甘一人独游的心情,有点出同游的人和游的地点。
第三句写与好友一起在寺院中散步,共赏月景。
第二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表达作者情感。
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分析研讨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明确: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②“……盖竹柏影也”——描写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叙述部分告诉我们: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宁静悠闲、清丽淡雅……此句写景仅用 18 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可细加品味。
“庭下如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起行……(欣喜之情)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结合背景谈谈你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
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根据 3、4 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还有自我排遣的达观。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自嘲、自矜(jīn,自我夸耀,自我珍重)、自解、自慰。
五、试背课文。
六、总结: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
七、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
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板书设计: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皎洁竹柏——藻荇交横空灵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潇洒自我排遣的达观达观学生用22.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诵读、积累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赏析★知识链接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
嘉祐二年(1057 年)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
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
因母丧回蜀。
嘉祐六年(1061 年)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 年)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
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
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 年)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每到一处,多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 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乌台诗案”。
5 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94 年)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
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
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
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
绍圣元年(1094 年)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 年)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
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死于常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
《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 年),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
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一、读通课文,识记字词。
二、借助注释,合作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三、合作探讨,研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2.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3.作者所描写的夜景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4.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5、结合背景谈谈你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试背课文。
五、检测。
参见《实践与探究丛书》六、作业: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
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附:以下描写月亮的诗句,积累过多少?把喜欢的诗句写上采集本吧!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