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第一章电子教案-第一编导论
文学理论电子教案

文学理论电子教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作用介绍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定义解释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性1.2 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概述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1.3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探讨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文学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第二章:文学的基本元素2.1 语言与文学探讨语言在文学创作和理解中的作用分析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特点和运用2.2 人物与情节介绍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2.3 主题与形式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形式的关系分析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第三章:文学流派与文学批评3.1 文学流派的概念与分类介绍文学流派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概述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3.2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类型介绍文学批评的方法和类型分析不同文学批评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3 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应用探讨文学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分析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读者理解的影响第四章: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4.1 文学作品的理解方法介绍文学作品理解的基本方法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理解的关键要素和技巧4.2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探讨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标准分析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鉴赏方法4.3 文学作品的接受与传播介绍文学作品接受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分析文学作品接受和传播的影响因素与效果第五章:文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5.1 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探讨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文学理论的应用和体现5.2 文学理论在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介绍文学理论在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文学理论教学的方法和策略5.3 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探讨文学理论对文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分析不同文学研究领域中文学理论的应用和成果第六章:文学类型与体裁研究6.1 文学类型的概念与分类介绍文学类型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概述不同文学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6.2 体裁的特点与区分探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不同体裁的特点分析不同体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6.3 体裁交叉与创新探讨现代文学中体裁交叉与创新的趋势分析不同作家如何运用体裁特点进行创作第七章:文学象征与隐喻7.1 文学象征的概念与作用介绍文学象征的定义和作用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效果7.2 文学隐喻的内涵与表达探讨文学隐喻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运用和意义7.3 象征与隐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探讨象征与隐喻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不同文学作品中象征与隐喻的应用和体现第八章: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8.1 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概述文学批评理论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介绍不同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8.2 文学批评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探讨文学批评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原则分析不同文学批评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8.3 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探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分析文学批评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第九章: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9.1 文学理论与哲学的关系探讨文学理论与哲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分析哲学对文学理论发展的影响和贡献9.2 文学理论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介绍文学理论与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和读者心理反应9.3 文学理论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探讨文学理论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领域和成果分析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第十章:文学理论的未来展望10.1 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概述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介绍新兴文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向10.2 文学理论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文学理论如何应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变革10.3 文学理论的教育与传承强调文学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探讨文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路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文学理论的定义与作用文学理论的定义和作用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1.3 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4 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第二章:文学作品与文学类型2.1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与特点2.2 文学类型及其分类体系2.3 不同文学类型的代表作品与特点2.4 文学类型与文学创作、批评的关系第三章:文学创作与作家3.1 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方法3.2 作家的创作动机与创作心理3.3 作家个体经验与创作风格3.4 作家群体与文学流派第四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4.1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功能4.2 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4.3 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4.4 文学批评在文学创作与传播中的作用第五章: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术语5.1 文学本体论与文学形式论5.2 文学形象与文学意象5.3 文学主题与文学意蕴5.4 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第六章:文学的历史发展6.1 世界文学的古文明时期6.2 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野6.3 20世纪的文学实验与多元发展6.4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交流与碰撞第七章:文学理论的重要人物与著作7.1 西方文学理论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贡献7.2 中国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家及其主要观点7.3 文学理论经典著作概述与影响7.4 文学理论的重要学说与理论框架第八章:文学形式与叙事技巧8.1 文学形式的分类与功能8.2 叙事理论与叙事技巧8.3 诗歌、戏剧、小说的形式特点与创作技巧8.4 现代文学中的实验性与创新性叙事第九章: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应用9.1 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与方法9.2 文学批评案例分析与评价9.3 文学批评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9.4 文学批评在文化与社会中的影响第十章:文学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0.1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理论的变革10.2 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10.3 数字媒介与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的挑战10.4 全球化时代文学理论的新问题与新视野第十一章: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文学理论11.1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研究方法11.2 跨文化文学理论的理论与实践11.3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11.4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文学理论第十二章:文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2.1 文学理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12.2 文学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12.3 文学理论教育对培养学生素养的作用12.4 文学理论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十三章: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13.1 文学理论研究的传统方法13.2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13.3 文学理论研究中的实证方法与理论方法13.4 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争议与讨论第十四章:文学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14.1 文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与理论探索14.2 文学理论在国际交流中的角色与影响14.3 文学理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相互影响14.4 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前景与挑战第十五章:文学理论的数字化与网络化15.1 数字化时代文学理论的传播与接受15.2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理论探讨15.3 数字人文主义与文学理论的新方向15.4 文学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涵盖了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文学作品与类型、文学创作与作家、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历史、文学理论的重要人物与著作、文学形式与叙事技巧、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应用、文学理论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文学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以及文学理论的数字化与网络化等多个方面。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教案

第一编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编教学,使学生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以及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当代文学理论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形态教学难点: 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大基石; 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2课时)基本概念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叫做文学学。
它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五个分支。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经历了一个从混沌到逐渐明晰的划分历程。
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与文艺学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1、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同:两者都是以最基本的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作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要分析阐述具体作家作品的诸多方面,作出公正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异:两者的方法不同。
批评基本上是静态的,针对个别作品,或以某个作品作家某个创作倾向为研究对象。
文学史却要着眼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考察来龙去脉,发展流变,历史的继承与沿革。
2、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指的是研究文学活动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因此它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不同。
它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个别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思潮,或者说并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文学现象,而是要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普遍的艺术规律。
比如文学批评规律,作品构成规律,文学发展的规律,阅读鉴赏的规律等。
他们之间的联系:文学理论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观点原理和方法。
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文学理论提供具体的材料和方法。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一)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个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方面构成的。
世界↗↙↖↘读者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变过程和反馈过程。
《文学理论教程》教案

《文学理论教程》教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学习重点文学理论的学科论问题: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及理论本身的属性与特点。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什么是文艺学[1]内涵:广义的文艺学是指研究文学及其它艺术形式发生发展及规律的科学,属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
狭义专指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其英文名称是The science of literature,实为“文学学”。
[2]中西文艺学观念的发展2、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内容[1]具体内容及其提出依据由韦勒克、沃伦在其《文学理论》中提出,认为文艺学必然研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部分内容,但它们内涵各不相同,侧重点也各有区别;但这三者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本课程侧重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最狭义的“文艺学”就专指“文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该问题的新解释狭义文艺学应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侧重共时研究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侧重流变研究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
本课程研究的重点是文学理论及文学理论史中相关重要问题。
3、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的最后定位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对象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范畴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
2、文学理论的任务以艾布拉姆斯在《浪漫主义及其传统》中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为核心,从整体、系统观出发,我们认为整个文学理论应该包括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消费论四个重要部分,同时还涉及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问题。
3、本教材的内容、结构及整体安排第一编绪论(一、二章),总述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问题。
第二编(三、四、五章)为文学活动论,研讨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其构成因素、发生发展及其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继承与创新问题。
第三编(六、七、八章)为文学生产论,研究文学生产过程和文学生产原则问题。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掌握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1.2 文学的定义与特征探讨文学的定义及其多样性分析文学的基本特征,如语言性、想象性、情感性等1.3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等掌握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历史分析、理论分析等第二章:文学作品与文学话语2.1 文学作品的概念与分类探讨文学作品的概念和内涵分析文学作品的分类,如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2.2 文学话语的特点与功能理解文学话语的概念和特点,如语言的艺术性、表现性、象征性等探讨文学话语的功能,如表达情感、传递知识、引发思考等2.3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批评学习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如文本细读、主题分析、形式分析等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客观性、分析性、综合性等第三章:文学流派与文学史3.1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特点探讨文学流派的形成原因和背景分析不同文学流派的特征和代表作品,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3.2 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与结构了解文学史的研究方法和框架掌握文学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发展变化3.3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第四章:文学理论的主要观念与理论体系4.1 文学理论的主要观念掌握文学理论中的基本观念,如文学性、审美性、表现主义等理解不同文学理论观念的来源和影响4.2 文学理论的主要理论体系学习不同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了解主要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第五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5.1 文学批评的概念与功能理解文学批评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2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和贡献5.3 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写作技巧学习文学批评的实际操作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第六章: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6.1 文本细读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与基本概念掌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如语言分析、结构分析、意象分析等6.2 文本细读的实践操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细读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案例分析6.3 文本细读的技巧与策略掌握文本细读的技巧,如注重细节、比较分析、跨文本关联等学习文本细读的不同策略,如自上而下的宏观解读与自下而微观的细腻解读第七章: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形式分析7.1 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概念与重要性掌握作品主题分析的方法与技巧7.2 文学作品的形式分析了解文学作品形式的概念与种类学习形式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7.3 主题与形式分析的综合运用探讨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形式如何相互影响第八章:文学作品的象征与隐喻分析8.1 象征与隐喻的基本概念理解象征与隐喻的定义与区别掌握象征与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与功能8.2 象征与隐喻的分析方法学习象征与隐喻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进行象征与隐喻分析的案例研究8.3 象征与隐喻的文化内涵与解读探讨象征与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掌握解读象征与隐喻的方法与策略第九章: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分析9.1 文学作品情感分析理解文学作品情感的意义与特点掌握文学作品情感分析的方法与技巧9.2 文学作品审美分析了解文学作品审美的概念与重要性学习审美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9.3 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探讨情感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如何相互影响第十章:文学理论与当代文学现象10.1 当代文学现象的背景与特点理解当代文学现象的背景与特点掌握当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法与技巧10.2 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现象中的应用学习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现象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具体当代文学现象中的文学理论应用案例10.3 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探讨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的重要性掌握当代文学现象批评与理论反思的方法与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文学理论的定义与研究领域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重点环节二:文学作品的定义与特征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与基本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性、想象性、情感性等重点环节三: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批评等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历史分析、理论分析等重点环节四: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文学作品主题的概念与重要性作品主题分析的方法与技巧重点环节五:文学作品的形式分析文学作品形式的概念与种类形式分析的方法与实践操作难点环节一:象征与隐喻的分析方法象征与隐喻的定义与区别象征与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与功能难点环节二: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情感与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具体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分析案例难点环节三: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当代文学现象的批评与理论反思的重要性当代文学现象批评与理论反思的方法与技巧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主要介绍了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文学作品的特征与分析方法,以及象征与隐喻、情感与审美分析的综合运用。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意义1.2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4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第二章:文学作品与创作2.1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2.2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体裁2.3 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方法2.4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与艺术价值第三章:文学史与文学批评3.1 文学史的研究方法与编写原则3.2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功能3.3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类型3.4 文学评论的写作技巧与评价标准第四章: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4.1 古典文学理论4.2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4.3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4.4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4.5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第五章:文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5.1 文学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5.2 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与鉴赏中的作用5.3 文学理论在教育与传播领域的实践5.4 文学理论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第六章:文学心理学与文学创作6.1 文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6.2 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机制6.3 情感与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6.4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与分析第七章:文学与社会文化7.1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7.2 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的反映与影响7.3 文学与社会批判与改造7.4 文学与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第八章: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8.1 叙事理论的基本概念与理论8.2 叙事作品的结构与模式8.3 叙事技巧与叙事视角8.4 叙事作品的理解与批评方法第九章: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9.1 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9.2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9.3 跨文化文学研究与交流9.4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发展趋势第十章:文学理论的未来展望10.1 文学理论的挑战与机遇10.2 数字技术与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的影响10.3 多元文化与跨学科交流下的文学理论发展10.4 文学理论在未来的创新与探索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学理论的定义与意义:重点关注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它在文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作用1.2 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3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1.4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第二章:文学作品的表达与形式2.1 文学语言的特点与运用2.2 文学作品的节奏与韵律2.3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体裁2.4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流派第三章: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3.1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内涵3.2 文学作品的象征与隐喻3.3 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3.4 文学作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第四章: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4.1 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作用4.2 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与步骤4.3 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与评价4.4 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与规范第五章:文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5.1 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5.2 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5.3 当代文学理论的新趋势与挑战5.4 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前景第六章:文学作品与读者反应6.1 读者反应理论的基本观点6.2 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6.3 读者的接受理论与阐释策略6.4 文学作品的意义构建与解读第七章: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7.1 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7.2 文学作品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分析7.3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7.4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发展第八章:文学理论与性别研究8.1 性别研究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8.2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构建与表达8.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8.4 性别研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第九章:文学理论与后殖民研究9.1 后殖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9.2 文学作品中的后殖民现象与批评9.3 后殖民文学创作与身份认同9.4 后殖民时代文学理论的挑战与机遇第十章:文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10.1 文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0.2 文学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作用10.3 文学理论在批评实践中的体现10.4 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和“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是重点环节。
全书教学课件:文学理论导论(第二版)

• 以《论语》和《离骚》的差别为例。
• “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 性,也就是说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 品的东西。”
——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 文学理论就是有关文学的思考和解释, 它以文学文本之文学性为圆心,延展至 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层面,在 文学内外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出文学的原 理、价值和规律。
第三节 怎样研究文学理论
一、从文本出发 • 从文本出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 文学理论有必要回到文学文本的根基上
来。 • 文学理论有必要关注鲜活的文学阅读经
验。
反对“理论先行”和“理论投射”,提 倡“换位思考”的文学理论研究。
• 美国批评家桑塔格(Susan Sontag), 她对文学理论的阐释甚至过度阐释颇有 微辞,提出“反对阐释”。
•
在你深邃的的眼湖里
阿波利奈尔
在你深邃的眼湖里 我微小的心沉溺且柔化了 我被击溃 在这爱情与疯癫的湖水 怀念与忧郁的湖水
四、文学语言歧义说
• 法国哲学家利科(Paul Ricoeur)提出歧义 说理论。
• 利科发现,整个人类的语言系统中实际上存 在着两极,一极是强调语言精确性和明晰性, 另一极则相反,是追求含混性和岐义性。
二、文学理论的学习方法
• 要掌握文学理论还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方 法问题。
• 文学理论的方法论,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 文学理论的研究路径概括为两条:
• 一是专注于文本的风格、技巧、文类、 修辞、叙述等层面的分析。即韦勒克称 之为“内部研究”。
• 另一种是以文本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为研究 对象,如作家创作、社会背景、文学接受 等,考察文本发生的外部情况,韦勒克称 之为“外部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8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a
9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a
10
a
5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艾布拉姆斯 M.H.Abrams
a
6
二、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 一种意识形态 ➢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a
7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 依据
李贽
a
19
“性灵”说
➢ 袁枚《随园诗话》:“诗者,人之性情也。” “诗 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 “诗者,心之声也, 性情所流露者也”。
“神韵”说
➢ 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要求诗歌“天然澄淡”、“风 神韵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强调“兴会 神到”、“得意忘言”。
“出入”说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 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 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a
20
亚里士多德: “净化”说
立普斯: “移情”说
康德:“审美态度” 说
弗洛伊德: “无意识升华”说
a
荣格:“原型” 说
21
符号学视角:文学符号学
文学活动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中西文论中言意关系
➢ 20世纪的语言学和符号学
a
22
符号学的开路先锋:卡西尔
卡西尔
➢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 训练,后成为马堡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 论》等。
丹纳 H.A.Taine 1828—1893
a
28
真正的社会学理论家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
列宁
普列汉诺夫
a
卢卡契文学论文集
29
价值学视角:文学价值学
1.非实用价值:特殊的艺术价值 2.艺术价值的存在环节:创作、作品、消 费
a
30
文化学视角:文学文化学
1.“泛文学”观:两个活动系统的融合 2.文化诗学:最古老的、最年轻的和最热的
➢ 钟嵘《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 性情,形诸舞咏。”
a
18
“妙悟”说
➢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如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 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
“童心”说
➢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 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
➢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 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 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 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 也。”
➢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 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 兴其实是暗喻。
a
17
“物感”说
➢ 《毛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 动于中而形于言。”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 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 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a
14
“虚静”说
➢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 守静笃” 。
➢ 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 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就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 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 静。”
a
15
“神思”说
➢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 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 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 昭晰而互进。”
➢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 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 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 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
说、“物感”说、 “妙悟”说、“童心”说、 “性灵”说、“神韵”说、 “出入”说、“象外” 说、“意境”说
西方文论:
“净化”说、“移情”说、“审美态度”说、“无
意识升华”说、“原型”说、“投射”说、“心 理距离”说、“直觉”说
a
13
“比兴”说
反映论视角: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a
11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揭示文学活动的 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 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 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 文学理论的基石。
a
12
心理学视角:文学心理学
a
文学接受
25
社会学视角:文学社会学
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 态
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 远的渊源
a
26
孟子
“知人论世”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
孟子
a
27
丹纳
三因素说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艺 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 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 种因素的理论。
a
31
综合示意图
文学文化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文学价值 文学活动 文学作品
a
文学消费
文学接受
32
本章小 结
a
33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 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 的依据是什么?
a
34
第一编 导论
a
1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a
2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a
3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史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a
4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活动 本质论
文学活动论
文学理论 的任务
文学作品 构成论
文学创作论
文学接受论
陆机
a
16
“滋味”说
➢ 钟嵘最早以 “滋味”论诗:“五言居文词之要, 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理过其辞,淡乎寡 味”。
➢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 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 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 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 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 醇美者有所乏耳。”
➢ 他的符号哲学将人定义为 “符号的动物”。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1874 —1945
a
23
信息学视角:文学信息学
文学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一种特殊的信 息传播
文学接受是信息的接受和对创作的反馈
a
24
以上四种形态关系图
文学活动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符号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哲学
文学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