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辅导和习题(第一至四章)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 第4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圣才出品】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两种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①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②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个组成部分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第1-6章课后习题简要参考答案第一章名词解释1,文艺学:(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这个学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俄文中翻译过来,实际上应为文学学,但文学学不符合汉语构词习惯,人们普遍接受文艺学这个概念;(3)国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近年来,童庆丙等以为以上三个分支学科尚不能构成关于文艺学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文艺学有五个分支学科的观点,加入了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两个分支学科。
他们对文艺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作了一个图解:一般↑共时←—————————————→历时↓特殊2,文学活动文学是文学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而“文学”是多维的,多维的文学并不是仅仅指文学作品,而是一种文学活动。
美国著名的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实际上,就是研究这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刘若愚后来发展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
但当代学者将四要素发展为六要素,即文学活动还应包括传播媒介和批评家两种要素。
文学活动反映了一种文学研究的发展观念,即文学研究的对象是由单个元素逐渐向整体深化,也就是从对世界、作家、作品和欣赏者的单个研究到研究由这四要素构成的创作活动系统。
这是一种发展的文学观念。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对于文学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各种阐释。
从学科归属上来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侧重于通过横向审视,探讨研究文学的普遍或一般规律,对文艺学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起着指导作用,但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必须以文艺学其它学科的研究为基础;从研究对象上看,文学理论主要研究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以及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4,文学史文学史以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为研究对象,它要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之间的沿革和更替,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等等,达到总结历史经验,掌握一般规律,进而为现实的文学发展提供借鉴的目的。
《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以文学为研究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重点及练习

第四章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章节概括:本章共三节内容: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主要名词:文学的三个含义、审美意识形态、艺术形象、艺术直觉、话语、蕴藉、话语蕴藉、含蓄和含混主要问题:理解文学的含义;分析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重点分析:1、文学的三个含义:理解把握文学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目的上看,文学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二是从方式上看,文学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从态度上看,文学情感的,又表达着某种认识。
3、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练习测试:一、填空:1、文学有三种含义,分别是、、。
孔子的关于诗的“兴观群怨”说强调了《诗经》的功能。
《》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之一。
狭义文学在中国大致完成于时期,在西方完成于世纪。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了文学的含义。
2、文学的审美含义受到重视,在中国大概是,西方大概是。
5世纪时,宋文帝建立“四学”,“”从而与“儒学”、“玄学”、“史学”正式分家,由此文学的审美含义就从包罗万象的文化大家庭中分离出来,获得了独立发展。
在西方, 1747年查里斯·巴托作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区分:与绘画、雕塑、音乐、艺术和修辞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文学被正式确认为“艺术”门类。
《文学理论教程》思考与练习

《文学理论教程》练习题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填空1、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的四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在《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
5、孟子提出的“______________”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社会学。
二、名词解释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艺心理学三、简答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不同的类型。
3、文学的党性原则是由______________提出的。
4、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
5、提出艺术“只是真正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1、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三、简答1、试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怎样的?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填空1、提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的是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__。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四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仅供参考)2011-12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基本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生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科学)。
它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五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或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根据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从生产者(作者)角度,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从消费者(读者)角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文学理论有下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课后习题归纳整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全书章节·课后习题·归纳整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及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思考问题]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活动】[基本概念]·生活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文学本体论·劳动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思考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基本概念]·文学的含义·话语·话语蕴藉·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思考问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祥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4.当前在文学的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概念]·主导性与多样性·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人民性[思考问题]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复习题答案[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课后复习题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a8b915f64693daef5ef73d1d.png)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
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
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
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概而言之,以下五个基本观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人的生活活动”,这种活动的基本特性是“自由自觉”。
(2)文学反映论。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运用于文学活动中,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非刻板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教程》辅导及习题(第一至四章)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一、基本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2.文学理论: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3.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4.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5.文学活动: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类型,指围绕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为中心而展开的所有活动之总和,主要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构成。
6.文学哲学7.文学心理学8.文学符号学9.文学社会学10.文学价值学11.文学文化学12.文学信息学二、练习自测选择题:1. 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A. 艾布拉姆斯B. 韦勒克C. 沃伦D. 弗雷泽2. 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一文学活动系列,把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A. 文学哲学B. 文学文化学C. 文学符合学D. 文学价值学3.19世纪法国文学史家丹纳提出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于:A.种族、环境和时代B.阶级、环境和时代C.政治、经济和时代D.民族、阶级和时代三、论述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应该具有什么性质?四、案例分析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新时期关于“朦胧诗”的论争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对这批诗人进行严厉的批评,就诗的“晦涩”、“难懂”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由此确认了对“朦胧诗”的命名。
关于“朦胧诗”最为著名的还是“三个崛起”,它们对青年一代诗人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198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大学教授谢冕的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诗刊》1981年第3期发表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的文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3年初,兰州的《当代文学思潮》发表徐敬亚的重头文章《崛起的诗群》,从“朦胧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如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对"朦胧诗"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示出“朦胧诗”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这些文章把“朦胧诗”的出现看成诗界的一次划时代变革:“朦胧诗”的崛起被理解为是中国诗人第一次以个人的声音表达思想和情感,表达对社会历史的独特思考,它有力地冲破了那些不合理的陈规旧范,诗不再是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关于“朦胧诗”的论争就成了当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一段学术争鸣,在某种程度上,它预示着尘封了多年的文坛的寂寞的打破,也为新时期美学和文学理论界的活跃开了先声。
随后的几年之间,文论界开始了引进西方文论和重提中国古文论的热潮,终于在1985年达到高潮。
1985年也被称为“文学理论年”和“方法论年”。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2.文学活动论3.本质力量对象化4.文学反映论5.交往行为理论6.中国特色7.当代性二、问答题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2.马克思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有哪几种含义?3.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4.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5.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基本概念1.生活活动2.文学活动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5.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6.文学本体论7.陌生化8.巫术仪式发生说9.宗教发生说10.游戏发生说11.模仿说12.劳动说13.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二、练习自测选择题:1. 提出“人是目的”理论的西方文艺理论家是:A. 费尔巴哈B. 康德C. 席勒D. 歌德2.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话语理论并对文学活动中四要素之一的作者做了谱系学研究的是:A. 阿多诺B. 杰姆逊C. 哈贝马斯D. 福科3. 提出“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造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的是:A. 女权主义B. 结构主义C. 俄国形式主义D. 英美新批评派4. 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的是:A. 姚斯B. 伊瑟尔C. 哈贝马斯D. 兰瑟姆5.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起源于:A. 巫术B. 宗教C. 游戏SD. 劳动6. 提出:“宗教力量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并以此分析了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欧发生的原因的是:A. 列维—斯特劳斯B. 马克斯·韦伯C. 普罗普D. 弗莱三、论述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2.简述生活活动所具有的美学意义。
3.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明它们的片面性。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5.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四、案例分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陶渊明的诗与他的生活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
陶诗便是最富有理趣的。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思索,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为了那“此中有真意”的境界,“久在藩篱中,复得返自然”。
他是中国文人中惟一一位摆脱了官场的烦乱,现实的喧嚣,义无返顾地返归自然的诗人。
在自然中,生活化为诗意的美,劳作带有了诗意的情趣。
正是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产生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意之美。
正是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劳作使得陶诗和他的生活完全打成了一片。
生活是诗的素材,诗是生活的升华,生活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诗意情感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带月荷锄归”一句,便将劳动的辛苦、忙碌扫得一干二净,带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正如宋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
正是因为陶渊明的“无心于非誉,巧拙间”才使得他能于生活中处处发现自然万物的诗意情感。
正如元好问所说的“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含义2.文学的文化含义3.文学的审美含义4.文学的通行含义5.审美意识形态6.文学的无功利性7.文学活动的功利性8.形象9.理性10.情感性11.认识性12.语言与言语13.话语14.话语蕴藉15.含蓄16.含混文学、话语、话语蕴藉、二、问答题1.文学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2.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是什么?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4.什么是话语蕴藉?试结合具体作品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5.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观点?教材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上?6.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了哪几个要素?三、选择题测试:1. 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中国古代文论家是:A. 刘勰B. 陆机C. 曹丕D. 钟嵘2. 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的文学观念从文化的文学观念中分离出来,大约是在_______时间完成的。
A. 16世纪B. 17世纪C. 18世纪D. 19世纪3. 刘勰在________中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文论观。
A.《诗品》B.《文赋》C.《文心雕龙》D.《诗话》四、案例分析:文学语言的话语蕴藉清代叶爕分析杜诗“晨钟云外湿”(《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晨钟"为物而"湿"乎?"云外"之物,和啻以万万计,且钟必于寺观,即寺观钟,钟之外,物亦无算,何独湿钟乎?然为此语者,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
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曰"云外",是又以目始见云,不见钟,故云"云外"。
然此诗为雨湿而作,有云然后有雨,钟为雨湿,则钟在云内,不应云"外"也。
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于此,必曰:"晨钟云外度。
"又必曰:"晨钟云外发"。
决无下"湿"字者。
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
--叶爕《原诗.内篇》叶爕的这段分析指出了文学语言的通感手法,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联系,这形成了全诗一种清空雄厚的境界,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独特的意境,而这些都来自于文学语言的话语蕴藉性。
文学话语不同于日常话语和科学话语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话语蕴藉。
也即有各种修辞方法而形成的文学语言的含混和多义,从而形成了无限的解读的可能性。
“晨钟云外湿”就是用了通感的修辞。
“钟”有晨昏之分,“云”有内外之分,“湿”的到底是钟还是钟声,另外,钟声会湿吗?如果我们以日常的经验来判断,这当然是不可能;如果我们以科学原理来考察,这也是荒诞无稽的。
所以,按照逻辑思维,通感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正常的,至少是不严谨的。
但是审美知觉中,通感不仅是可能的、真实的,而且是审美感兴的重要因素。
所谓“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就是视觉向听觉里的挪移,就是“通感”。
按照普通逻辑,“通感”是不合理的。
“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辩其声,安能辨其湿?”“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这就是普通逻辑的困惑。
但是叶燮指出,在审美感兴中,“通感”是合理的,真实的,是以“至理实事”为基础的。
叶燮说这是“妙悟天开”,“妙悟”就是审美感兴、审美直觉,而审美感兴和审美直觉所体现的正是文学语言的话语蕴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