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的四个阶段

合集下载

美国的货币政策全解

美国的货币政策全解


美联储选择银行信用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了刺激企业投资和个 人消费,在这个时期进一步推进低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使得信用急剧膨胀。
政策效果: 1974年到1975年和80年代初的两次经济危机期间,在 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 普遍大幅度上涨。
新经济时期
时间: 90年代初到现在
战后初期的政策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滞涨时期的政策
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新经济时期的政策
战后初期
背景: 在30年代后半期全球性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了凯恩 斯主义,它主张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使 经济摆脱衰退状态。这一政策措施在当时存在大量失业资 源的情况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战结束后,由于美国 为维护其霸主地位,军事开支有增无减,导致财政赤字上 升,这样,只能用增发货币的方式来缓和;加之战时的物 价管制放开,致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很快。
政策效果: 1、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时高时低,交替进行。总的趋 势: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年份带来了经济的衰退而低通 货膨胀率则是经济增长速度回升。
原因: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滞涨时期

背景: 在经历了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的低通货膨胀率之后,从60年代后 半期开始,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进入70年代后出现了新的情况。 时间: 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 政策:

政策效果: 到1998年,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已进入了第8个年头,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
背景: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年9月倒闭 措施:在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购买了1.725亿美 元资产,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然 后通过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市场影响:从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美股 标普500指数涨幅为37.14%。美国经济在2009年中期 触底反弹,当年后三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增速 从负值逐步增至5%。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摘要:全球化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大国纷纷上台宽松货币政策,美国出台的政策尤为突出,恶性贬值,通过宏观的操控打断原本的市场进程,并且让中国为美国的消费买单。

为了了解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人民币汇率以及我国经济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调查大众和专家的观点,研究期刊和新闻的内容,了解了:对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中国作为众矢之的,首当其冲。

热钱个突袭,人民币的升值,美元的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利弊共存,好坏难辨的浪潮面前,对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解刻不容缓。

关键词:美国;人民币汇率;量化宽松政策;市场经济;热钱1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简介1.1量化宽松政策的含义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行正式拉开帷幕。

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启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于此同时,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

这一席卷全球的政策变革浪潮,使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质和内涵也存在很多的争议,诸多称谓,譬如“非传统”“非常规”“性质宽松”等等[2]。

但实质上不同称谓读书在强调这种宽松货币政策的中心,彼此之间没有实质性的矛盾。

根据多方面的整合和理解,量化宽松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利率为零或者接近于零的状态下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改变货币价格或者改变货币数量的一种扩张性货币政策[3]。

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政策涉及各有不同,量化宽松、性质宽松或是信贷宽松各个方面。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否有积极意义或者有片面的作用,无论在我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还是在学术领域,都是一个引起激烈讨论的论点。

1.2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概述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局出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政府长期国债。

此举,在美国与国际上都掀起了轩然大波[4]。

美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比较分析及经验启示

美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比较分析及经验启示

金融在线34 全国商情美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比较分析及经验启示马 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26)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连续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效地遏制了金融机构倒闭浪潮,提振了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好的预期作用。

本文主要比较分析美联储四轮QE政策,重点研究其对美国经济的刺激机制和对其他经济体的负面外溢效应,并对我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外溢效应一、美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比较分析1.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背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一时间金融机构大量倒闭。

在传统货币政策渠道受阻,且财政政策空间极其有限情况下,为有效绕过金融体系内失灵的传导机制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美联储相继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以稳定金融市场。

所谓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yEasingpolicy,简称QE),指中央银行在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通过购买国债等各类中长期债券来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以鼓励开支和借贷的非传统货币政策。

2.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具体内容 表1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推出时间及主要内容阶段时间内容原因EQ12008年11月开始购买M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房地产有关债务,及政府支持企业的直接债务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美国经济加速下滑2009年3月扩大此后6个月内购进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购入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10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银行信用体系面临危机,经济进一步恶化2010年4月退出向银行出售定期存款工具,以回笼银行系统中的过剩资金美国出现复苏迹象EQ22010年8月开始至次年6月,持续每月购买财政和机构债750亿,使总额最终达6000亿复苏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2011年6月退出停止对到期债券本金和收益的再投资,长期维持0~0.25%超低基准利率不变美国经济处于“适度增长”阶段QE32012年9月开始在每个月购买400亿美元MBS的基础上,再购买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确保房贷利率走低,支持经济复苏QE42012年12月开始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以替代月底到期的“扭转操作”(OT)工具扭转操作无短债可沽 3.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比较分析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形成这样一个逻辑:不惜一切代价拯救危机———创造经济复苏的环境———关注合理的通胀水平———锁定长期就业目标。

有色金属行业专题研究:全球财政“大放水”背景下的有色金属投资机会

有色金属行业专题研究:全球财政“大放水”背景下的有色金属投资机会

证券研究报告作者:行业评级:行业报告| 强于大市维持2020年09月09日(评级)分析师杨诚笑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20002分析师孙亮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110003行业专题研究摘要1. 08-12年全球货币宽松时有色金属表现2. 与08年对比,走到了哪一步?3. 黄金这边独好,铜的错配机会风险提示:美联储释放流动性不及预期;全球疫情再次爆发,疫苗不及预期;中美关系持续恶化风险。

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流动性释放08年金融危机前后,美国流动性释放前后经历4个阶段:1,07-08年降息2,2008年9月危机高潮-11月QE1前3,2008年11月-2013年12月四次QE4,2013年12月QE结束07-08年单纯降息阶段,铜金坚挺铅锌下跌美联储在危机出现后数次降息。

2007年在以北岩银行出现兑付危机为代表的金融危机开始发酵后,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将联邦目标利率从5-5.25%降低至0-0.25%。

单纯降息阶段,金融属性强的品种表现较好。

美联储单纯降息阶段,金融属性强的金银价格略有上涨,铜价基本持平。

而金融属性较差的铅锌和镍价则延续了之前一路下跌的走势。

降息开始危机高潮2007/9/192008/9/3涨跌幅LME铜(美元/吨)75357309-3.0%LME铝(美元/吨)2413268511.3%LME铅(美元/吨)31801935-39.2%LME锌(美元/吨)27901750.5-37.3%LME镍(美元/吨)2847519455-31.7%COMEX黄金(美元/盎司)723.8808.211.7%COMEX银(美元/盎司)12.912.9470.36%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08年9月危机高潮-11月QE1前:泥沙俱下黄金坚挺08年9月进入金融危机高潮:雷曼兄弟于2009年9月15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成为金融危机最高潮的开始。

表示美股风险的VIX指数也在9月开始飙升,并在10月24日达到历史峰值89.53,一直到12月进入QE1后才逐步下降。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

美国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

内容介绍 推出背景 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QE3 内容:
(1)是美联储承诺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 “抵押贷款支 持证券”(MBS),直至就业市场及经济形势出现实 质性改善。 (2)二是美联储将继续实施“扭转操作”(Operation Twist),使用到期的短期债券收入来购买长期债券。
3、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面对资本流入以及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通胀风险,中国的CPI和PPI已经连续数月环比上升,美联储 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未来全球通胀风险和资产泡沫风险,并通过各种渠道传导至中国,这些过量 的货币供给会伴随着货币成熟的增长而扩张成更大的货币供给量。当经济开始逐渐回暖,投资与消费的 信息增加,银行不再惜贷时,货币乘数必然变大,此时通过货币乘数扩张后的货币供给演变成巨大的威 胁,也导致中国的通胀容易传导至国内PPI,通过PPI向CPI传导通胀压力。而持续上升的数据也让居民的 通货膨胀预期持续增强,这会进一步推进通货膨胀。

(三)对中国的影响
1、人民币汇率效应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逐渐增大。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经济带 来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国经济平稳回升的良好预期,2009年以来流入中国的 外资数量不段上升,随着国际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通 过各种渠道流向中国。在这部分外资中,属于投机性的占很大比例。这类资本会催生中国的经济泡沫, 抬高物价,形成通货膨胀。一旦美国经济形势好转,大量外资出逃,经济泡沫破灭,整个金融市场将引 起动荡,由此波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以美元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不 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尤其是中国属于原材料加工出口大国,美元贬值使得原材料价格大涨,我国出口 商品的成本增加,这更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引起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演进及比较分析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演进及比较分析

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有所上升。

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两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和政策工具调整的意图。

2007~2014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更多源于主动的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而中国则更多源于外汇占款的被动投放。

2015年以后,美联储开启了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资产负债表开始逐步缩减。

而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开始取代外汇占款渠道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新渠道,标志着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

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趋势有相似之处,但调整的动因和操作方式差异较大。

未来,美联储仍将按照既定计划主动缩减资产负债表,而中国央行将侧重于结构调整以及降低外汇占款等境外资产的占比,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投放流动性的作用将上升。

关键词:央行资产负债表;演进特征;比较分析IMF在2002年提出了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Balance Sheet Approach, BSA), 通过编制一国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来分析其系统性风险状况。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用于记录特定时点上,一国或地区中央银行资金收支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存量关系的工具。

央行资产负债表决定了一国基础货币的规模,央行通过其资产负债表的调节来加强基础货币的可控性。

央行积极主动管理其资产负债表,保持适度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既可以反映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行为的各项政策安排,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

Rule(2016)指出,央行资产负债表是理解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关键手段。

李扬等(2015)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和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调整,反映了两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变化。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扩张,2007~2014年增加了两倍。

2014年年底,全球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达到22万亿美元。

其中,2014年年底美国和中国央行资产规模分别为4.5万亿美元和5.5万亿美元,两国央行资产规模合计占全球央行资产规模的45%左右。

“后疫情时代”延续双向波动——2020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与展望

“后疫情时代”延续双向波动——2020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与展望

2020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国际收支稳中向好、美元指数持续走弱、中美关系边际缓和。

多重利好因素交织、共振,促成了一轮较大幅度的人民币升值行情。

该文对过去一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及特点进行回顾,并结合上述主要支撑因素的演变情况,尝试对2021年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预测与展望。

一、市场回顾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先贬后升,振幅超过6500点。

全年升幅在主要货币中居于前列,领涨新兴市场,仅落后于欧元、瑞郎、澳元等发达国家货币。

具体走势可概括为四个阶段:第1阶段(1月上旬),季节性升值期。

贸易协议签订叠加年初结汇高峰,人民币稳步升至6.86附近。

第2阶段(1月下旬-5月),震荡贬值期。

年初的短暂升势被疫情暴发和随后的美元流动性危机打断,人民币震荡走弱至7.10一线。

5月后,中美摩擦升级,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探,触及7.18的年内低点。

第3阶段(6月-11月上旬),升值期。

6-8月,美元下跌,人民币被动走强,波动中枢升至7元强侧。

但受制于紧张的中美关系,升值幅度落后于其他非美货币。

8月下旬,中美确定继续执行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核心风险因素出清、补涨动能集中释放下,人民币汇率快速走强并升穿200周均线,升值趋势进一步确立。

国庆假期后,汇率加速升值,一举收复6.70关口。

11月初,美国大选结果明朗,人民后疫情时代延续双向波动朱晓丹——2020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与展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所在机构观点。

币两日内升值近千点,一度突破6.55。

在此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及对一篮子汇率均快速走强,CFETS 汇率指数逼近96关口。

第4阶段(11月中旬后),盘整期。

急升过后,市场供求出现自发均衡,企业购汇明显增多。

同时,随着政策面预期引导加强,顺周期行为收敛。

在美指跌至90大关的情况下,人民币仍维持盘整,企稳于6.55附近双向波动。

二、市场特点 2020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呈现以下五方面特点: (一)多主线切换主导人民币汇率走势消息面、基本面、供求面和政策面等四大主线轮流切换,主导汇率走势,具体看:上半年,以疫情暴发、美元流动性危机及中美关系恶化等为代表的消息面冲击左右了人民币汇率走势。

经济学术语集锦

经济学术语集锦

Page 4
滞涨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 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 (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 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造成停滞性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有: 1.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2. 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 致产出下降。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厂商无法立即反应其成本,在高成 本的压力下,难以生存,失业率因此而提高。 解决滞胀的政策方法: 对付"滞胀"一般采用财政政策效果较好,比如,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 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如辅之以适度升息来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
引导市场长 期利率下降
Page 9
去库存化
在经济上行周期尤其在2006年和2007年里,中国企业因原材料商品价格上 涨预期、出口形势良好、企业盈利前景看好等各种原因,而增加了大量产 成品或原材料库存,甚至扩大投资、购进机器设备,大大扩充了产能。而 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形势下,这些就形成了 库存,2009年只有消化了这些库存,企业才能重新整装前进,经济才能回 到增长的轨道。 中金公司将库存及去库存化分成两类,即狭义库存和广义库存,相应地 有狭义去库存化和广义去库存化。中金报告指出,狭义去库存化仅指降低 产品库存水平,譬如企业降低原材料库存,这一点可能较快实现。 广义去库存化,即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不会很快结束。中国近年来多数工 业品产能扩张了数倍,且2007年至2008年的在建产能仍规模巨大,将于未 来逐渐释放,这一产能过剩的严重性从宏观层面的投资与消费失衡局面就 可见一斑。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使得消化过剩产能要比狭义的去库存化 更长期、更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1.第一次量化宽松政策(QE1):
2008年11月,美国金融市场正处在危机的漩涡之中,为避免金融系统崩溃,美联储宣布将购买政府支持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到2010年4月,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总计购买政府支持企业债券及相关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725万亿美元,并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0.25%历史低位。

虽然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了巨额流动性,但由于实体经济复苏和就业增加过程缓慢,银行信贷不增反降约255亿美元,金融机构处于盈利考虑,将低成本资金大量投向金融市场,道琼斯指数在创下6640点的新低后持续反弹,到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时再度收复10000点大关,而失业率则由6.8%升至9.7%,经济衰退停止。

QE1把华尔街的金融公司从破产边缘拯救了出来,而美国经济仍在苦苦挣扎。

虽然道琼斯工业指数[2.60%]大幅上涨,但美国就业率没有根本改善。

2.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QE2):
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美联储从市场购入6000亿美元中长期国债,并对资产负债表中到期债券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

进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原因在于上一轮政策未实现增加就业的目标,告失业率使美国政府面临较大的政治压力,同时也使依赖消费拉动的美国经济增长乏力。

另外,0.25%的联邦基金利率已到无可再降的地步,价格型货币政策依然失灵,数量型货币货币政策成为唯一的选择。

但是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效果并不理想:首先,美国民众最关注的失业问题一直严峻。

其次,经济复苏非常脆弱。

最后,物价不断上涨。

此一轮政策吹大货币泡沫,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紧缩政策对抗。

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
2012年8月份新增就业仅为9.6万,远低于市场预计的13万左右;与此同时,失业率虽然从8.3%降至8.1%,但背后的原因却是因为大量长期失业者已放弃了寻找工作。

宣布将每月向美国经济注入400亿美元,直到疲弱的就业市场持续好转。

此外,美联储还承诺将超低利率进一步延长至2015年。

受此影响,国际油价13日上涨。

美联邦还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到0.25%超低区间的时限,从之前的2014年年底延长到至少2015年年中。

4.第四次量化宽松政策(QE4):
2012年12月13日,美联储麾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0-0.25%超低利率在失业率高于6.5%的情况下将保持不变,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OT),加上QE3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为850亿。

美联储在会议声明中首次指出,只要失业率高于6.5%,0-0.25%的超低利率政策就不会改变,这与此前多次延长超低利率政策的持续期限形成了巨大反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