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
手术麻醉中输液的有关问题

③体液的结构 水分+电解质 电解质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含量比例有所不同: 细胞外液:以Na+、CI-、HCO-为主。 细胞内液:以K+、Mg+、HPO4--为主(还有蛋白 质) 正常时阴阳离子呈平衡状态。
④第三间隙 近年来,有人认为,除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血浆+组织液)外还有所谓“第三间隙”。 理由是: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严重脓毒 血症时,机体往往呈严重的体液不足,这水分 不足,不完全是由于水分的丢失,而部分是在 身体中被隔离起来,这部分被隔离的体液,属 非功能性细胞外液不再参与体液的转移,所依 据的空间,叫“第三间隙”——即胸腔、腹腔 、心包腔。如剖腹探查术后,转移到第三间隙 的液体可达1~1.5升。
②水过剩(水中毒): 原因:输入液体(又是低渗液)过多过快,术中、 术后输液量过多而低钠或无钠,急性肾功能衰竭 少尿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如充血性心衰,肝硬 化腹水)。 病理:外液稀释 → 外液低渗水进入细胞内 → 细 胞水肿(脑水肿→呕吐、抽搐、昏迷 肺水肿 胃肠道→恶心、呕、泻) 治疗:禁水;脱水;不应补 Na+、因Na+并不少, 而水过多,有人使用高渗盐水是为了控制症状, 不是为了纠正血Na+过低。
2. 代谢性碱中毒。 原因:大量呕吐、胃管抽吸→低Cl-碱中毒。 长期大量眼碱性药物,各种原因低K+ 表现:呼吸浅而慢,嗜睡、谵妄、低ca++→抽 搐 治疗:轻度——N.S滴注 中、重度——2%NH4Cl静滴,1ml/kg,可降低 CO2CP1容积%,缺K+、补K,抽搐可补Ca”++
五、手术麻醉中输液要点:
c. 麻醉手术期间,因创伤、缺O2、失 血、疼痛、恐惧等导致应激反应,分解 代谢增强,儿茶酚胺、高血糖素释放, 血糖含量升高。 高血糖状态下,可使脑缺血,缺 O 2的 损害加重。血糖水平 >12.3-14.0mmol/L 时,白细胞功能抑制,机体防卫功能受 损。 糖的滤过率超过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时 ,可出现渗透性利尿,增加 Na + 的排泄 和细胞外液丢失。 主张:4小时以内手术一般不输葡萄糖 。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处理措施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处理措施
步骤二
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一般 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伴 有紧张或烦燥者可口服地西泮, 苯巴比妥等。
步骤一
1、立即停止输血,但保持静脉输 液通畅
步骤四
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 理降温。
步骤三
3、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 化,每15~30分钟测体温、血压 1次
第二部分
输血不良反 应的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 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一)概念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二)分类
按发病机制分为: 免疫反应和非免 疫反应
按发生时间分为: 急性输血反应和 慢性输血反应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HTR)
诊断
根据症状判断分析:输血过程中或输血 后患者出现寒战、高热、腰背剧痛、 面部发红、尿呈酱油或葡萄酒色。全 麻状态下,手术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 止,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
实验室检查
核对供者配血试管的血标本、患者血标本和血袋标签是否同型 用输血前、后患者血液标本重复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 立即取静脉血5ml,离心后观察血浆颜色,血管内溶血>25ml时血浆呈红色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溶血后游离血红蛋白立即升高, 1~2小时达高峰 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管内溶血后血浆结合珠蛋白可立即降低 观察输血后每一次尿液的颜色或隐血试验,血管内溶血>50ml时,即可出现血红 蛋白尿,4小时后开始减少,血红蛋白尿可仅见于第一次尿 溶血反应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 用输血后患者血液标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呈阳性 立即将患者血液作涂片检查,可发现大量红细胞碎片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

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XXX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XXX为了规范、指导我科、合理用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同为了减少输血性疾病的传播可采用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麻醉科手术室输血指征一.正确评估术中失血量所谓术中失血量,其实是指循环血容量的丢失,包括血液中无形成份即血浆和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的丢失,循环血容量丢失过多(>30%)、过快,机体不能及时有效适应和体液补充,就可发生低容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躁动不安甚至昏睡。
因此,失血量的准确评估(包括血液无形成份和有形成份的丢失)对科学、合理输血输液、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具有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为了能够准确评估失血量,必须对患者术前全身情况作一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能、营养及各脏器功能状态,尤其基础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便于对不同手术患者能耐受失血量的最大安全限量进行预测,同时结合手术进程进行实时调整输液种类和量,以确保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
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输血指征:“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Hb<70g/L,才需输血;Hb在70~100g/L,结合病人心肺功能情况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在此基础上我科制定以下特殊患者用血指征:(1)贫血患者。
血红蛋白<XXX或红细胞压积<0.2时患者术前输血,使血红蛋白>80g/L,术中备血,术中视出血量情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是否输血,如红细胞压积<0.21需输血。
(2)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患者需要较高的血红蛋白才能保证心脏供养,如果病人未能超过预期心率或不能增加心输出量,应给与输血将血红蛋白提高到100克以上。
这一点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常见输血反应的处理

4、目前血站提供的血液全部经滤除白细胞,发热反应明显减少。
第04页
二、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有何临床症状?如何治疗和预防?
1、临床症状:一般在输血开始15分钟至2小时,出现畏寒、发热、出汗、体温可 达38~41℃,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部分受血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 心悸和头痛。血压多无变化,30分钟至2小时后症状渐缓解,7~8小时体温恢复正 常。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死亡率很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休克、DIC、急性肾 功能衰竭,所以在治疗上,积极预防和治疗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抢救溶 血性输血反应成功与否的关键。 1、发现和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路,密切观察受血者 的脉 搏、呼吸、血压和体温,尿量和尿色,注意有无出血倾向等。立即采集受血 者血样标本(抗凝和不抗凝),连同所剩的剩余血送输血科(血库)进行复查。 2、迅速补充血容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如发生肾功能衰竭应限制液体输人量。 3、贫血严重者,应输O型洗涤红细胞。 4、严重溶血反应,应尽早实行换血疗法,换血量的多少应根据病情轻重或误输异 型血量多少而不同。
第11页
5、尽早利用利尿药物:如静脉注射利尿酸钠25~50mg或呋塞米20~40mg等, 每日1~2次。 6、应用碱性药物:在利尿基础上加用5%碳酸氢钠溶液l00ml~250 ml。 7、预防DIC发生:除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外,可静滴潘生丁400~600mg,可应 用小剂量肝素治疗,先静滴4000U,以后1500U/h,维持6~24小时,但有出血 危险性。 8、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轻输血反应症状,防止过敏性休克,静滴氢化可的松 300~600mg或地塞米松10~30mg。 9、其他治疗:为预防肾功能衰竭可用扩张肾血管药物,如静滴多巴胺或苄胺唑啉。
手术后出现术后肝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术后肝肾功能异常的原因及处理手术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有时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的情况。
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
了解其原因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出现术后肝肾功能异常的原因1、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性的操作,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
在应激状态下,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的释放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肝、肾的血液灌注,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2、术中失血和低血压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量的失血。
如果失血过多导致低血压,肝脏和肾脏的血液供应就会减少。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肾脏则负责过滤和排泄废物,血液供应不足会使它们的功能受到损害。
3、麻醉药物的影响麻醉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某些麻醉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直接的毒性作用,或者影响肝脏和肾脏的血液循环,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4、感染和炎症反应手术后,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感染会引发全身的炎症反应,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这些炎症介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5、原有基础疾病如果患者在手术前就有肝脏或肾脏的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等,手术后肝肾功能更容易出现异常。
6、药物使用术后为了预防感染、止痛等,患者通常会使用多种药物。
一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7、输血反应如果在手术中接受了输血,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可能会导致溶血,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等物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8、术后营养不良手术后,患者的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如果营养摄入不足,会影响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功能,同时也会影响肾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二、手术后出现术后肝肾功能异常的处理1、密切监测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肌酐、尿素氮等。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制定本规范及流程。
第一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8、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9、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10、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第三条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第四条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响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响一、溶血性输血反响溶血性输血反响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和迟发性。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响呈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响多呈血管外溶血。
(一)溶血性输血反响的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响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热、恶心呕吐、多处痛苦(腰、背、腹、鼠蹊、胸、头、输注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快、血红素尿、过分出血等。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热、多处痛苦、黄疸、呼吸困难等。
急性或迟发性血性输血反响的合并症有肾衰竭及洋溢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可能致死。
(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响的办理1.停止输血、监护病人vitalsigns。
查对病人及血品数据,若发现错误立刻通知值班医师办理,也见告血库,并追究另一血袋能否错输至其他病患。
换下输血器,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
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输血后尿液送回血库。
血库要察看血品有无溶血现象。
察看病人输血前后血浆颜色。
7.重作输血前、输血后血标本ABO血型、抗体筛检、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antiglobulintest,DAT)。
若抗体筛检发现抗体,要做抗体判定。
若病人血浆中找不到与受血者不合的抗体,要对血品做抗体筛检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并加作小交错试验。
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检查输血的技术。
10.若证明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响,要以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1比率)每天给3000mL/m2。
但要注意病人液体及电解质均衡,特别对年迈或本来就居心脏病或肾脏病的人,要防止给水过多。
若发生寡尿(oliguria),要防止给水过多。
311.赐予利尿剂(静脉注射furosemide或mannitol)保持每小时尿量100mL左右。
Mannitol的初剂量为20%mannitol100mL/m2于30-60分钟内给完。
接着的12小时,每小时给30mL/m2。
3 12.赐予sodiumbicarbonate保持尿pH值在7以上。
麻醉科术中输血工作总结

麻醉科术中输血工作总结
麻醉科术中的输血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它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和严密
的操作流程。
在手术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大量失血,因此及时有效地进行输血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之一。
下面将对麻醉科术中的输血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麻醉科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用
药情况、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输血的血液类型和数量非常重要。
同时,麻醉科医生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以确保输血后不会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
其次,麻醉科医生需要与输血科医生和护士密切合作,确保输血血液的安全和
准确性。
在手术中,输血科医生和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并在手术过程中及时进行输血。
麻醉科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及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数量,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手术中保持稳定。
此外,麻醉科医生还需要对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例如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肺损伤等。
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麻醉科医生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的来说,麻醉科术中的输血工作需要麻醉科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
知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只有在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密切配合输血科医生和护士、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充分的准备下,才能确保输血工作的安全和有效进行,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手术中输血反应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一、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可依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和迟发性。
一般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呈血管内溶血,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呈血管外溶血。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恶心呕吐、多处疼痛(腰、背、腹、鼠蹊、胸、头、输注处)、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跳快、血红素尿、过度出血等。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有发冷发烧、多处疼痛、黄疸、呼吸困难等。
急性或迟发性血性输血反应的合并症有肾衰竭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可能致死。
(二)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处理1. 停止输血、监护病人vital signs。
2. 核对病人及血品数据,若发现错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处理,也告知血库,并追查另一血袋是否错输至别的病患。
3. 换下输血器,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4. 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输血后尿液送回血库。
5. 血库要观察血品有无溶血现象。
6. 观察病人输血前后血浆颜色。
7. 重作输血前、输血后血标本ABO血型、抗体筛检、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 DA T)。
若抗体筛检发现抗体,要做抗体鉴定。
8. 若病人血浆中找不到与受血者不合的抗体,要对血品做抗体筛检及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并加作小交叉试验。
9. 若非免疫造成溶血,要调查输血的技术。
10. 若证实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要以生理盐水及5%葡萄糖(1:1比率)每天给3000mL/m2。
但要注意病人液体及电解质平衡,尤其对年老或原来就有心脏病或肾脏病的人,要避免给水过多。
若发生寡尿(oliguria),要避免给水过多。
311. 给予利尿剂(静脉注射furosemide或mannitol)维持每小时尿量100 mL 左右。
Mannitol 的初剂量为20%mannitol 100mL/m2于30-60分钟内给完。
接着的12小时,每小时给30mL/m2。
312. 给予sodium bicarbonate维持尿pH值在7以上。
313. g/kg/minutes)来扩张肾血管。
考虑使用低剂量的dopamine(1-514. 若发生低血压要考虑使用dopamine。
15. 须做全血球计数、血液抹片检查、血浆haptoglobin、血浆游离血红素、PT, aPTT, 纤维蛋白原、D-dimer、血清blood urea nitrogen, creatinine, 电解质等。
并每日追踪之。
要监护病人的生理征象,并维持液体进出量的平衡。
二、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以前认为此反应是因病人血浆中的白血球抗体与所输血液中的白血球发生反应造成。
近年来知道输红血球引起的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血小板反应的病理机转不同,这也导致新的预防策略。
(一)造成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机转1. 抗体介导的反应2. 于血品储存期间生物反应修饰物(Biologic Response Modifier)累积所介导(二)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1) 预防红血球输血引起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若将在输血前将血品中的白血球减少至5 × 108以下有助于预防大多数的红血球输血引起的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储存前将白球滤少的红血球发生反应率(1.1%)比输血前才滤少白血球的低(2.12%)。
红血球储存至42天时细胞激素的浓度相当低。
然而有些人输了白血球减少之红血球仍然发烧,可能系因其它的生物反应修饰物引起。
(2) 预防血小板输血引起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白血球抗体及血品储存期间累积的生物反应修饰物与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有关。
若能于血品收集后立即将白血球减少再储存,将可以预防此二机转引起之反应。
使用储存3天内的血小板发烧反应率较低。
将血小板血品中的血浆移除可有效预防严重的发烧反应及过敏反应。
(三)发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治疗和处理1. 立即停止输血。
2. 核对病人及血品资料。
3. 抽取输血后血标本3mL置紫头管,并将未输之血袋送回血库。
4. 重作输血前、后血标本ABO血型、抗体筛检、DA T。
5. 观察血浆颜色。
6. 对于有发高烧且严重低血压,有细菌感染的可能者,要做血袋标本及病患之血液培养,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7. 给予steroid、退烧药(如:scanol)。
8. Demerol 对shaking chills有帮助,但因其会抑制呼吸,对于呼吸驱力不足者要小心。
9. 下次输血前要先给steroids。
抗组织胺不能预防发烧反应。
10. 若有两次以上「非溶血性发烧输血反应」可使用白血球过滤器。
三、轻微过敏红疹或荨麻疹红疹或荨麻疹一般系因对所输血浆中的物质过敏引起,发生时给予antihistamines 及/或steroids治疗。
下次输血前半小时要先给antihistamines 或steroids,若荨麻疹分布广泛严重,即使症状可被药物控制,仍应停止输该袋血液,下次若要红血球或血小板,要将其中的血浆洗除。
四、过敏反应(一)过敏休克反应的症状过敏休克反应可在输血数分钟内就发生。
有时起初的症状轻微(如:荨麻疹),但能进行到休克、丧失意识、罕见的病例甚至死亡。
症状可包含数个系统,如:呼吸系统(咳嗽、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消化系统(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泻)、循环系统(心率不整、低血压、晕厥)。
(二)过敏休克反应的处理1. 立即停止输血,以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 成人立即给予Epinephrine 0.3-0.5 mL of 1:1000 solution 皮下注射。
此药可每5至15分钟再给第2次及第3次。
于严重反应(如:收缩压低于80mmHg、咽喉水肿、或呼吸衰竭),epinephrine 0.5mg可以稀释成1:10,000(5 ml of a 1:10,000溶液)静脉给与。
对于顽固性低血压者可以每5-10分钟重复给予。
有些人的支气管痉挛对于epinephrine无效者可以吸入给与beta-2 agonist 及anticholinergic agents、或加上静脉输注aminophylline(初剂量6mg/kg)。
3. 静脉注射抗组织胺来治疗荨麻疹或咽喉水肿。
4. 类固醇可减少过敏休克反应持续或重现。
5. 应给予氧气,有时要气管插管及呼吸机处理严重的支气管痉挛。
6. 对于低血压者给予生理盐水输注;若无效者给予dopamine。
7. 至少要监护6小时。
(三)过敏休克反应的预防1. 抽血检验IgA,对于IgA缺乏的病人要输给乏IgA的血品(来自IgA缺乏的捐血者或确实清洗的血球)。
2. 输血前30分钟先给抗组织胺及类固醇。
3. 对于非IgA缺乏的病人下次输血可使用清洗的血球。
若不使用清洗的血球,要慢慢输并密切监护,准备好急救治疗药物及设备。
五、低血压反应各种输血反应,包括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败血症、输血相关的肺损伤,可并发低血压。
但低血压也可单独发生或为主要症状。
(一)低血压反应的原因:血浆与负电荷的白血球过滤器(圆形Pall company)或透析膜、葡萄球菌蛋白质A免疫吸附柱、低密度脂蛋白吸附柱(含dextransulfate)接触时,会活化XII凝血因子、prekallikrein, high-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然后导致产生血浆kallikrein,kallikrein分解high-molecular weight kininogen,产生bradykinin。
Bradykinin会使血管扩张、脸潮红及低血压。
ACE inhibitor会抑制bradykinin的代谢而使bradykinin累积而加重症状。
白蛋白浓缩剂内有XII凝血因子的片段,也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快速输注白蛋白可造成低血压。
(二)低血压反应的预防:输血前及输血开始15分钟要测生理征象(包括血压、体温、脉搏、呼吸次数)。
若发生低血压反应,则应立即停止输血,并输注生理盐水。
若能排除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败血症、输血相关的肺损伤等原因,而此次输血使用负电荷的白血球过滤器,则应改用正电荷的白血球过滤器或一般输血器。
对于接受治疗性血液分离术者,要在术前24小时或数天前停用ACE inhibitor,视该药的半衰期而定。
六、输血相关之急性肺损伤(一)急性肺损伤的症状:严重两侧肺水肿、严重缺氧、呼吸困难、心跳快、发烧、低血压、发绀,于开始输血4小时内发生。
造成的原因大多因是因血品中的白血球抗体(HLA抗体,颗粒球抗体)引起,有些是因受血者产生的白血球抗体引起。
当补体活化时,C5a促使中性球流入肺并凝集、聚集、吸附于肺的微血管。
补体活化的中性球释出蛋白脢、氧基和酸性脂质,造成肺的微血管伤害。
活化的白血球产生细胞激素,如:interleukin(IL)-1,IL-6, IL-8及tumor necrosis ,增加血管通透性。
血管内蛋白液流至邻近的间质及肺泡,形成肺水肿。
10 factor-有些输血相关之急性肺损伤系因血品储存期间产生的中性球致活物(priming agent)-某种脂质介质(lipid mediator)所引起。
发生急性肺损伤的病灶常是暂时的,肺水肿一般于72小时内消失;但有6-10%的病人死亡。
(二)鉴别诊断:要排除其它原因造成之呼吸窘迫及肺水肿、心肌梗塞、循环超载、细菌感染、过敏休克反应(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及咽喉水肿、荨麻疹,无肺水肿)等。
(三)急性肺损伤的治疗:1. 补充氧气。
2. 若低血氧严重,需气管插管及呼吸机。
3. 持续低血压用升血压药物如:dopamine。
4. 对有显着水份从血浆移至血管外且有低血压者给予液体补充。
5. Corticosteroids 可能有些帮助。
6. 利尿剂一般没帮助。
7. 要回报捐血中心,此捐血者的其它血液成分要回收不使用。
8. 下次输血用白血球过滤器,因为有些系因受血者的白血球抗体。
贰、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反应一、细菌污染目视含红血球血品的颜色,若红血球层的颜色变深(因细菌耗氧造成血红素氧的饱和度减低)或有血凝块或溶血,上清液血浆呈溶血现象,要考虑血品有污染。
造成血品细菌污染的机转包括:捐血者菌血症,血液收集程序、血袋或血品处理过程污染。
因为血小板浓厚液储存于室温,它是许多种细菌的培养基。
红血球浓厚液储存于4oC,Y. enterocolitica, psychrophilic pseudomonas 及Serratia marcescens于4oC可生长良好。
二、循环超载循环超载常见于心肾功能不全或血量正常的慢性贫血且不能代偿血量扩张的受血者。
症状有头痛、血压突然升高、颈静脉扩张、肺水肿、呼吸困难、咳嗽、心脏衰竭。
治疗使用利尿剂和氧气,病人置于坐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