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合集下载

【好文分享】从通俗到隽永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音乐解析

【好文分享】从通俗到隽永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音乐解析

【好文分享】从通俗到隽永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音乐解析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音乐解析1从童谣到经典若家中有孩子正在学琴,经过几年光景必定会听到孩子在钢琴上快乐地弹着《小星星》的旋律。

隨着音乐进展,旋律也渐趋复杂丰富,最后更是各种精彩技巧相继出笼,原本单纯的《小星星》旋律在此成了灿烂宏伟的凯歌,听来实在过瘾。

沒错,这正是音乐神童莫扎特著名的《小星星变奏曲》,一首既简单又复杂的古典名曲。

从童谣的角度出发,《小星星》应该是许多小儿在呀呀学语时所哼唱的第一首歌曲,简单的旋律与和声总让孩子在初次听见便印象深刻,有一句沒一句地跟着哼着,让这曲调成了童谣中最受欢迎的旋律,中外皆然。

从古典音乐的角度出发,莫扎特当年用了这么一段再简单也不过的主题,信手幻化成十二段各自精采的变奏。

让童谣从此摇身一变成为经典名曲,也成为钢琴音乐中最具童趣、也最温馨的一首变奏曲。

两百多年来,《小星星变奏曲》在每一戶习琴者家中的钢琴上被练习着、演奏着,它不仅被传唱于世,也被演奏于世。

究竟这从童谣蛻变成经典的历程从何而来?莫扎特又是用何种手法让它成为了变奏曲中的经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2莫扎特创作的其实不是《小星星变奏曲》当然,要了解莫扎特当年的创作缘由,我们还是得从这首歌曲的正名开始。

一七八一年,当廿五岁的莫扎特在维也纳聆听到这首法文歌曲时,它的名字并不叫《小星星》,而是《妈妈,请听我说》。

这首现在听来充满童趣的歌谣,在当年可是一首家喻戶晓的“告白歌曲”。

內容大意述说一位年轻女子爱上了某位男孩,而打算向自己的母亲坦白这段恋情的忐忑心情。

旧时代的女孩总是奉父母之命而成婚,要一个女孩向母亲坦承自己已有意中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

而这首由简单旋律构成的歌曲,其歌词內容竟是如此成熟、前卫,实在令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意想不到。

而或许桀傲反骨的莫扎特正是意会了这首歌谣的真正意涵,才兴起了为这首曲子写作变奏曲的內容也不一定。

但不管怎么说,正是莫扎特巧手一挥,将音乐的各种想像捏塑成形,让丰富多彩的变奏技法融入于这首歌谣之中,同时也让莫扎特的学生们在练琴之余也能心领神会老师赋予这首歌谣全新的意义与生命力。

世界名曲钢琴谱解读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世界名曲钢琴谱解读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世界名曲钢琴谱解读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曲之一,作曲家沃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创作于1781年。

这首曲子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和曲式的变奏呈现,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一、曲子简介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原曲是法国民歌《小星星》,这首曲子由12小节的苦儿舞曲构成,每小节8小节的AABB形式。

莫扎特通过对这一简单旋律的变奏,将其演绎成了一个富有技巧和表现力的乐曲。

二、曲式结构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采用了AABBCC...的结构,即每一小节为一个变奏。

每个变奏都以原曲的旋律为基础,通过改变速度、节奏、和弦进行等手法,展示了莫扎特丰富的音乐才华。

三、第一变奏第一变奏以原曲的旋律为基础,将其以大调进行重新演绎。

莫扎特通过增加动态的变化、加入装饰音和快速的音符来增强曲子的表现力和技巧要求。

四、第二变奏第二变奏中,莫扎特将原曲转为小调,并加入了一些急促的音符和跳跃的音阶。

这样的处理使得曲子更富有戏剧性和情感强度。

五、第三变奏第三变奏中,莫扎特保留了小调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曲子的速度和短暂的停顿来引起听者的注意力。

这部分变奏展示了莫扎特丰富的音乐构思和表现手法。

六、第四变奏第四变奏以C大调进行,莫扎特通过增减速度、使用不同的和弦进行等来改变曲子的音乐气氛。

这一变奏部分展示了莫扎特对和声和曲式的巧妙运用。

七、第五变奏第五变奏中,莫扎特将曲子的调性转为D大调,并加入了更多音阶和跳跃音符。

这一部分变奏表现了曲子的奔放和激情。

八、最后一部分莫扎特将最后一部分回归到C大调,通过重复和对比来达到曲子的高潮。

最后几小节以展示曲子的尾声,以简洁的旋律和和谐的和声结束整首曲子。

九、演奏技巧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在演奏上要求钢琴家具备较高的技巧。

演奏者需要注重动态的变化、音符的准确性和速度的掌控。

同时,对和声的处理和手指的灵活性也是演奏者需特别注意的。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以其华丽的音乐语言和曲式的完美呈现,成为了钢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浅析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浅析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本文通过对作品本体的分析与论述,从而进一步发掘莫扎特 《小星星变奏曲》中细腻柔和、甜美优雅的音乐情感。
一、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主题分析 主题开门见山、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唤醒了童年的回 忆。主题为C大调,和声进行基本为正三和弦,高、低声部为四分音 符,速度较慢,星星们仿佛从很远的地方来,同时增加了装饰音, 显得更加俏皮活泼。 二、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变奏分析 VAR.I:乐曲突然由平稳的进行转化为充满动力感的进行,星星 们仿佛在你追我赶地嬉戏着。调性、和声基本与主题相同,高声部 为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低声部则围绕主和弦做相应变化,从而 形成对比以衬托主题。 VAR.II:这一变奏与VAR.I形成了应答关系,快速跑动的十六分 音符转移到了低声部;高声部则以和弦明确的展示出了主题,增强 了音响效果,和声进行非常饱满而且丰富多彩,星星们像是在捉迷 藏,时隐时现。 VAR.III:高声部为分解和弦的三连音和少许跳音,音型极富弹 性,起伏也比较大;低声部再次出现了主题线索,在这一变奏中, 小星星们好像跳上了云朵,嬉戏玩耍,充满了喜悦的活力。 VAR.IV:分解和弦的三连音这时出现在了低声部,从下而上的 音型非常具有涌动感,与上一变奏相呼应,和声进行大多建立在主 属和弦之上,与主旋律形成映衬;高声部为柱式和弦,音色饱满沉 稳,星星们好像在玩耍后安静了下来。 VAR.V:高、低声部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错进 行,巧妙运用休止,使两声部非常具有空间感,好像看到了漫天闪 烁的繁星,非常具有童趣,使得主题更加深入人心。 VAR.VI:这一变奏先在高声部以柱式和弦展现出主题,并以低 声部的流动来衬托,中间部分两声部互换位置,随后又变回开始部 分,高、低声部以柱式和弦和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不断交替,轮流 呈示主题,赋予了星星灵动的感觉。 VAR.VII:高声部以两个八度的快速上行音阶进入,慢慢渐强, 随后的下行音阶与跳音结合,使得节奏听起来收放自由;低声部为 强有力的八度主题音,高声部休止的地方由低声部填空,整个变奏 非常轻盈流畅。 VAR.VIII:这一变奏由C大调转为同主音的c小调,调性色彩比

小学音乐欣赏课器乐辅助学习案例浅析——以《小星星变奏曲》一课教学为例

小学音乐欣赏课器乐辅助学习案例浅析——以《小星星变奏曲》一课教学为例

教学实践JIAOXUE SHIJIAN器乐教学作为现代音乐教学的衍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开始发生转变,由原本单一的歌唱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歌唱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一、常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与问题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升,音乐审美逐渐被重视。

新一轮课改以来,《音乐课程标准》提倡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本,音乐欣赏课的比例逐渐增加,课本中编排进了许多优秀的中外歌曲欣赏材料。

一首乐曲是作曲家的情感表现,作曲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用音符谱写成曲。

在带领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大多数是以学生聆听、教师讲解的模式为主进行音乐欣赏。

这种常规的灌输式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欣赏课的学习中缺少参与感,消极被动的听授方式并不能真切地发挥音乐欣赏课提高音乐审美的作用。

二、器乐进课堂构思欣赏教学新模式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乐器演奏亦是如此。

音乐教学改革后,在课堂器乐教学中加入小乐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笔者在设计欣赏课教学方案时发现,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设计多为学生“听”,学生“跳”,教师“教”的传统模式,而“跳”这个课堂活动不适合高年级的学生。

高年级学生学习乐器时间较长,熟练程度较高,正好可以通过设计和利用乐器来优化音乐学习欣赏。

这可以有几个方面的作用:(1)借助乐器演奏,辅助音乐课欣赏,通过乐器演奏起音,精准确定音高;(2)借助乐器演奏,理解音乐表达旋律;(3)借助乐器演奏,激发音乐情感,促进主体共情;(4)借助乐器演奏,纠正儿童练唱中的错误;(5)借助乐器演奏,对重点主旋律部分进行反复演奏体验;(6)借助乐器演奏,让儿童作为主体参与表达和介入创作,更贴切地感知和体验音乐曲调的审美,获得精神享受。

三、以《小星星变奏曲》为例,尝试器乐辅助欣赏课教学笔者在设计欣赏《小星星变奏曲》一课时,发现如果用常规“听”的方式教学,并不能让学生理解这首歌曲的重点乐理知识——变奏曲。

莫扎特提高记忆力十大著名钢琴曲

莫扎特提高记忆力十大著名钢琴曲

莫扎特提高记忆力十大著名钢琴曲介绍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钢琴曲。

除了美妙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莫扎特的音乐还被证明对提高大脑记忆力有积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莫扎特十首著名的钢琴曲,并讨论它们如何帮助提高记忆力。

1. 《小星星变奏曲》•这首钢琴曲是莫扎特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它基于一首儿童歌谣《小星星》的音乐主题,并通过变奏的方式展现出了莫扎特的创造力和技巧。

•这首曲目的简单旋律易于记忆,而曲中不同的变奏形式可以帮助训练大脑的记忆能力和灵活性。

2. 《土耳其进行曲》•这是莫扎特最有名的钢琴曲之一,也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土耳其进行曲》以其活泼、欢快的旋律而闻名,曲中大量的重复段落和变奏可以帮助加强记忆力。

•听这首曲子时,很容易让人跟着节奏记住旋律,从而提高记忆能力。

3. 《C大调幻想曲》•这首曲子是莫扎特钢琴曲中最为复杂和技巧要求最高的之一。

•它由快速的音阶和琶音组成,需要强大的记忆力和手指的灵活性。

•学习并演奏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大脑中的工作记忆和注意力,同时也是对手指技巧的一种训练。

4. 《D小调奏鸣曲》•这首曲子是莫扎特最具表现力和戏剧性的钢琴曲之一。

•它的旋律富有情感,通过音乐的张力和解决来营造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氛围。

•学习弹奏这首曲子可以帮助激发大脑的情感记忆,并提高对音乐表达的感知能力。

5. 《G大调奏鸣曲》•这首曲子属于莫扎特早期的作品,但它的旋律优美且易于记忆。

•它在音乐结构上采用了回旋曲式,通过不同音乐主题的反复出现帮助加强记忆能力。

•学习并演奏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大脑中的长期记忆和音乐感知能力。

6. 《C小调幻想曲》•这是莫扎特最具挑战性和技巧要求最高的钢琴曲之一。

•它的特点是快速的音阶和复杂的手指技巧,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大脑的记忆力和手指的协调能力。

•同时,这首曲子的曲式复杂多变,也能够锻炼大脑的灵活性和理解能力。

7. 《降E大调小步舞曲》•这首曲子是莫扎特最为轻松和欢快的钢琴曲之一。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风格特点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风格特点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风格特点
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是他根据一首儿童歌谣《小星星》作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变奏曲。

以下是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一些风格特点:
1. 稚嫩而欢快的旋律:莫扎特以孩子们常会唱的《小星星》作为主题,给这首曲子增添了童趣和欢快感。

2. 变奏形式:莫扎特以主题曲的基本旋律为主线,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的变奏和发展,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

3. 多样化的变奏技巧:莫扎特在每个变奏中运用了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如音乐的变调、装饰、重复和对位等,使得每个变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

4. 快速跳跃的音阶和琶音:莫扎特在变奏中经常使用快速跳跃的音阶和琶音,增加了曲子的技巧性和活力。

5. 变化的情绪和音乐性:莫扎特在每个变奏中表达了不同的情绪和音乐性,有的变奏明快欢快,有的变奏温柔优雅,有的变奏激情四溢,展示了他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融合了童趣和成人音乐的元素,旋律简洁明快,音乐技巧丰富多样,情感表达丰富,是一首经典的变奏曲。

小星星变奏曲曲式分析报告

小星星变奏曲曲式分析报告

小星星变奏曲曲式分析报告此曲是1778年初夏,莫扎特停留巴黎时,为一位女弟子而作的。

音乐主题出自一首古老的欧洲民谣,有好几个国家用不同的语言歌唱过。

在我们中国就有那首“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这个主题的节奏与旋律单纯质朴,莫扎特为它配上十二段可爱又富有魅力的变奏,乐声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着。

关于创作时间,人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认为本曲创作于1778年。

该年4月到11月莫扎特正好在巴黎逗留。

而该假设也认为莫扎特只有在法国居住才可能选取一段法国旋律作为创作的基础。

正因为这个假设,该作品的编号也由K.265变更为K.300e。

本变奏曲在1785年发表于维也纳时,作品是由13段组成。

(一)主题部分与当时流行的小星星相比,增加了不少装饰音,使这首旋律简单又欢快的主题深入人心,唤起大家对童年美好回忆。

双手同时出现简单的四分音符,以C大调贯穿整个主题部分,更突出了小星星的亮晶晶。

这就要求在弹奏主题时,指尖下键的轻巧和颗粒性,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钢琴音色的要求也很高,音色的纯正,柔和和极好的弹跳,是整个音乐曲对钢琴音色的要求、手腕和气息的运用对整段的旋律的起伏尤为重要。

(二)Varl A1(第一变奏)右手大量16分音符的跑动,旋律轻快、欢腾些,而左手围绕着和弦做出相应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变奏中大量的进行4指弹奏,对于右手的四指要加强练习。

“#”的出现也为整段变奏增添了另一种色彩。

左手围绕主题和弦做出了相应的变化,以连贯的单音表现出活泼的连惯性,这与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对比。

(三)Varll A2(第二变奏)这个变奏的难点,是左手换成16分音符的跑动,音程跨度那是相当的大,对速度的要求也比较高。

难点就在打蓝色方框的地方,一指五指大跨度的移动,有点像捉迷藏的感觉,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学生,有一定难度。

而右手只注意一点,那就是音的保持。

(四)Varlll A3(第三变奏)右手是分解和弦,旋律有一种歌唱的感觉,难点在于节奏的把握和连音、跳音的奏法变化,要使两者有一个对比。

星星变奏曲教案及反思

星星变奏曲教案及反思

星星变奏曲教案及反思下面是为你带来《星星变奏曲》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星星变奏曲》教案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三、学习新课(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四、归纳本诗的主题五、课堂练习: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

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摘要】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钢琴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小星星变奏曲》(K265)为例,浅谈莫扎特音乐的优雅与细腻,体会其音乐所歌颂的真、善、美,深入了解欧洲音乐文化中的这一抹璀璨。

【关键词】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莫扎特写过很多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K265)的音乐主题出自法国歌曲《妈妈,让我告诉你吧》,节奏与旋律单纯质朴,莫扎特为它配上十二段可爱又富有魅力的变奏,使得音乐自然而愉快地流淌。

这首乐曲后被改编成儿歌《小星星》,跳跃而活泼的曲调“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朗朗上口,广为流传。

乐曲调性为C大调,在变奏中转为c小调,最后以C大调结粗束。

主题的呈示,简单而欢快,瞬间唤起了童年时无数美好的回忆。

演奏者弹奏时应富有童心,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小小幻想家,在璀璨的月空和广袤的宇宙里遨游,在月亮船上遨游世界,要表达童年对世间一切美好幻想。

谱面的速度与感情记号已经无法全面而深刻地表达音色,十二段不同音色的变化需要用想象出的音色来表现,在童话的世界里弹出闪烁般的新意。

主题是喜悦而天真的,只有拥有童趣的心才能感受到好奇的美好,不可以只读音符,弹奏成齐步走的进行曲感觉,旋律应起伏、歌唱与蔓延,富有想象力。

第一次变奏,围绕主题旋律展开,右手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轻快、欢腾,勾勒出一幅与同伴嬉笑打闹的场面,左手围绕着主和弦做了相应的变化,左手在连线处应该把音符弹得流畅婉转和右手的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对比,从而衬托主题。

第一次变奏,不能完全的宣泄,应含蓄地表达,像远处吹来的风使得风铃微微飘荡,又像母亲摸着小宝贝光滑的皮肤,小心翼翼、无限疼爱。

第二次变奏,右手是主题的呈示,音符由原来的单音变成了音程与和弦,加强了音响效果。

装饰音强调了旋律的色彩感,左手换成了十六分音符的跑动,与第一段变奏似乎形成了应答关系,音程的跨度很大,有点像捉迷藏的感觉,时而出现,时而隐藏。

像是小宝宝与妈妈说话,牙牙学语般的稚嫩,弹奏应轻巧而柔软,与第一段形成呼应。

第三次变奏,右手换成了分解和弦,旋律如山峦起伏的外形,有一种歌唱的感觉,中间也有一些大跳,如小鸟歌唱一样悦耳动听,同时也充满了活力。

右手的旋律全部都是三连音,可以想象成小宝宝在妈妈的帮助下从高高的滑梯上滑下,内心欢愉和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

速度可以稍微平缓一些,在三连音上加一点伸缩感,转指时依然平滑,有荡漾旋转的感觉,尽可能表现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弹奏中应注意节奏的把握,还应该注意连音和跳音的弹法,使两者之间形成对比,左手音符每个小节的第二拍应该弹的很轻,几乎是贴键弹奏,这样突出了重拍也突出右手的旋律。

第四次变奏,将第三段左右手旋律交换,右手为主题,左手为分解和弦,从低音往上的大跳,与第三次变奏的高音下跳形成遥相呼应之势。

左手的分解和弦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主、属和弦之上。

左手在低音区跳跃的感觉不如高音区明显,而是更显低沉亲切,在低音区弹奏时要控制音量与音色,依然要表现如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感觉。

这对主旋律的主干音形成了很好的映衬。

弹奏者应注意主旋律中连音线,以及左手分解和弦中跳音与连音的对比。

弹奏时要清晰,有颗粒感,张弛有度。

第五次变奏恢复了安静,如夜晚的满天繁星在闪烁,小小的跳动营造出星星闪烁的样子,很有童趣。

但仍需跳跃,速度加快,与前两段形成鲜明对比的过度段,预示着音乐情绪渐长。

这是主题变奏中第一次在旋律中出现休止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左右手的交叉弹奏使旋律更显活泼,在旋律的后半部分变奏中形成卡农,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弹奏着应该注意左右手的连奏和断奏,这段旋律应该弹的非常轻盈温柔。

第六次变奏右手用和弦的方式呈示主题,左手连续的跑动为主题增加气势,在前一段的基础上仍然保有激动的情绪,并再次强调主题。

主旋律在右手呈示了8个小节后转向左手,后又转向右手。

在弹奏左右手的十六分音符时,每个音都应该安静利落的弹完,左右手都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才能把这段旋律弹的很好。

第七次主题的变奏,是情绪非常激动的一段,由十六分音符和跳音形成对比,有一种矛盾的心理。

从第二个小分句开始,要强调小拇指所弹奏的音,一定要与其它两个音形成对比。

小拇指是所有手指中力量最弱的,要多加强对小拇指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把这段弹的更好。

左手八度沉稳进行,以衬托主题。

第八次变奏转到了其同主音c小调上,调性色彩变得暗淡了一些,给欣赏者在听觉上另外一种感觉,情绪稍微平缓,但是速度没有很大变化,依然快速轻巧、清晰如诉,如小孩子和妈妈一问一答的语气,旋律在左右手进行交错,并且变化模进。

第九次变奏回到主题,是再现段落,回到了一开始的那种宁静,有一种小孩子撒娇向妈妈要糖吃的感觉,表达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宠溺,在心理变化上比前者更积极一些。

右手表现小孩说话的语气,有点娇气又有点小心的感觉。

第十次变奏是左右手交叉弹奏,速度非常快,左手是主旋律,右手是装饰性的音,左手重点勾勒旋律,右手伴奏轻巧而清晰,中间对主旋律进行了细微的变化,更增加了旋律的色彩。

这段的旋律基本上都是左右手交叉弹奏,这就强调了左手的力度,一般情况右手的力度要比左手强,这要求双手要有很好的控制力才能弹出左右手的对比,强调突出左手的主旋律。

可以用延音踏板辅助旋律线条的连接,但不可过分使用,声音会混沌,若使用不便,就靠左手指尖的触键变长变粘来使旋律音连接。

第十一次变奏是慢板,这段要比之前的任何一段的变奏的速度都要慢,与第十段形成鲜明对比。

这段旋律安静柔美,好像从喧哗的地方回到了安静的地方一样,旋律中的装饰音要弹的轻而且清晰,前四小节是典型的卡农,在弹奏中要注意主旋律的突出,音色的颗粒性。

好像天变黑了,小宝宝需要休息了,妈妈歌唱哄宝宝睡觉,前八小节弹奏的声音就像如梦如幻远方的钟声轻轻飘来,但实际宝宝的心情看似平复实则意犹未尽,从第九小节开始的,左手的十六分音符仍然积极前进,尤其在第三十二小节偶然出现的三连音,更是表现了宝宝对玩乐流连忘返的心情。

第十二次变奏是全曲中唯一出现的四分之三拍的节,最后把小星星的主题推向了最高潮,像是小宝宝入睡,梦乡中依然回荡着刚才游玩的心情,无限的欢乐。

从左手的跑动到两只手一起跑动,再回到左手跑动,双手在十六分音符的跑动,每小节应该都有一种由弱渐强的过程,右手上行音阶,连续不断地走向,一次又一次地再现主题,仿佛幻想永远没有结束,快乐时光也一直进行,直到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渲染了一种欢腾热闹的气氛,把主题衬托得更加辉煌灿烂。

手指间表达音乐的时候,要感觉有永远表达不完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

结语:这首作品非常动听,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织体,在简单的旋律中不失华彩的片段,让人百听不厌。

莫扎特作为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其音乐风格含蓄内敛,作品大多蕴含细腻的情感,旋律优雅而朗朗上口,不断歌颂着世间美好。

【参考文献】
[1]包慧琴.莫扎特及其钢琴作品艺术风格[J].艺海,2010(4).
[2]付胜利.在简洁、自然、和谐中唤起人们的欢乐和哭泣——浅谈莫扎特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1).
[3]曹漪.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演奏浅析[J].大众文艺,2011(12).
[4]熊旭,周杨.从海顿、莫扎特看钢琴演奏中的古典主义风格[J].艺术教育,2006(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