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合集下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八年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第1课:时)【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目标达成: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导入新:课:::作者介绍【创境激趣】圆明园图片:欣赏::圆明园名字的由来及其毁灭的经过::写作背景【自学导航】:1、给加点字注音:::缀:琉璃珐琅:鹭::::骇::曦:劫:::箧2:解释下列词语荡然无存--独一无二--谴责--::::::::制裁--::::::::箧--:::::::::::::瞥见--3、信的正文写了哪些内容?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态度?【合作探究】::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展示提升】:典例分析:知识迁移1、:2、:【强化训练】:欣赏世界文化名产遗址、:【归纳总结:】当我们深入研讨这封信时,我们会被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被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所折服,同时也被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所激怒。

试探讨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

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板:书:设计】::总评::::“世界奇迹”::::::::::::::::::与巴特农神:庙比较::::::::::具体讲述园中之物:::::::::::::圆:明:园::::::::::概述耗费劳动之巨::::::充满赞美之情总述:亚洲文明杰作【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真相。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1. 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 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点和论据。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拓展对课文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课堂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明确程度、论据的合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等。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短语。

能够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基本格式。

2. 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历史事件。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

学生查找文中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含义,教师进行讲解和辅导。

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分享自己的理解。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学生表达对本次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2.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邀请历史专家或文化保护工作者来校进行讲座,分享相关知识和经验。

九、教学资源:1. 历史背景资料: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相关历史事件的研究资料。

2. 文化遗产保护资料: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案例和实际操作经验。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继续讲解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剩余部分。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八上导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八上导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张双双时间【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揣摩品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雨果,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反语(1)、反语: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2)、反语一般有两类:①表示讽刺的反语。

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②表亲昵、幽默的反语。

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

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

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

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赃.()物箱箧.()制裁.()给.()予恍.()若琉璃..()珐琅..()眼花缭.()乱惊骇.()晨曦.()瞥.()见劫.()掠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不可名状: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如下问题:(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合作探究】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2:重点研读:⑴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⑵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经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导入: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2.2 信件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2.3 信件分析:分析信件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4 相关知识拓展:介绍其他历史事件和相关文献,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语言特点2.1.2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2.1.3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2.2 教学难点2.2.1 信件中一些专业术语和难句的理解2.2.2 对历史事件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深入理解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堂导入3.1.1 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3.1.2 提问: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

3.2 信件阅读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2.2 教师提问:信件的格式有哪些特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3 信件分析3.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相关知识拓展3.4.1 教师介绍其他历史事件和相关文献,拓宽学生视野。

3.4.2 学生自主阅读拓展材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评价4.1 作业布置4.1.1 让学生根据信件的格式,写一封给朋友的信件。

4.2 评价方式4.2.1 对学生的信件写作进行评价,关注语言表达和格式规范。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掌握信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口头表达和辩论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培养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和尊重。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信件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信件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3. 信件内容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分享各自的理解和看法。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价值观和立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背景和意义。

2. 信件结构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信件的结构,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3. 信件内容解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段解读信件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论点及其论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论点及其论据,并进行小组分享。

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信件分析:评估学生在信件分析和论点阐述方面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表达。

五、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提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历史背景资料:提供关于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资料,供学生参考。

3. 案例分析资料:提供相关历史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一)自主预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准下列字音
骇 瞥见 箱箧 制裁 赃物晨曦 给予 洗劫
野蛮 琉璃珐琅 朱鹭
3、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赃物 箱箧 劫掠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丰功伟绩 瞥 惊骇 琉璃 珐琅
(二)预习成果展示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一)反复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长信短说: 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书信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辨别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3.了解雨果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教学
重难点
1.品味精彩的语言:热情的赞美和辛辣的讽刺。
2.体会雨果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他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含教学资源利用)
教材、课件、多
练习与作业
课外完成《同步训练》的增效作业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产场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
雨果:博大胸怀
教学反思
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第四环节:学习评价
课堂作业:
想一想巴特勒上尉看到这封信后会怎么想?法国人民会怎么想?
课堂小结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先生的这封信既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又讽刺了侵略者,勇揭真相,何等正直!反语嘲讽,何等智慧!读了这封信,让我们也和雨果一样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
重庆市合川区钱塘中学教案(模板一)
学科
语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信件的背景,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事件。

(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信件的内容。

(3)通过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和经过。

(2)通过分组讨论,分析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背景和内容。

2. 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信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2. 对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2. 准备信件的文本,以便学生进行朗读和分析。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题目和写作练习的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信件:(1)学生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基本内容。

(2)教师对信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信件的内容,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进行总结,强调信件中的观点和态度的重要性。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对比研究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的异同,分析两次事件的背景、目的和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两次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应对策略。

2. 参观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或展览,加深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认识。

(2)鼓励学生实地考察相关历史遗址,增强历史现场的感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导学案
时间:主备:组长审核:班级: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文章具有想像力、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学习反语,体会其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其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

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二、时代背景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 10000多名强盗个个满载而归;能拿走的全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部毁掉,3500名强盗手持火把到处焚烧,熊熊大火燃烧了整三天,余烟一个月都没散去,圆明园只剩残垣断壁。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元凶额尔金在他的一封信中,竟得意洋洋、不知羞耻地写道:“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人所能想象者。

”另一侵略者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


三、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

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诸多美名。

四、书信常识
结构: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词、署名、日期等
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不过很少哦!)
③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

以“此致”、“敬礼”为例。

“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
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

“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最好还要在写信
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

如儿×××、父×××、朋友×××等。

在下一行写日期。

注意: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一行书写未尽事情。

课前导读
1、给加点字注音。

赃.物箱箧.制裁.给.予恍.若琉.璃.
缭.乱惊骇.瞥.见晨曦.劫掠.珐琅
..2、解释下列词语。

制裁:谴责:
荡然无存:独一无二:
眼花缭乱:富丽堂皇:
3、填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

他是19世纪国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

他闻名世界的两部代表作品是《》和《》。

4、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课中导学
一、导入新授二、作者作品
三、朗读课文 1、检查生字注音 2、口头解释词语 3、自行朗读课文
四、自主学习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给信的正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4、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
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5、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火烧圆明园的罪魁
祸首是谁?
五、合作探究
1、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2、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3、在写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时,为何谈到“巴特农神庙”?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是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用语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三、品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有何特殊表达效果?)
3、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文明”、“野蛮”怎么理解)
4、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
净净”何意?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四、总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
1、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2、以书信的格式给雨果先生写封信,谈谈你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看法。

课后导练
一、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Zāng物liáo乱瞥见piē晨xījié掠
二、解释词语
掠夺:瞥见:
箱箧:有朝一日:
三、填空
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埃及有,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

四、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五、读冯峥的《圆明园祭》
⑴那天很冷,我却刻意要到圆明园去。

朋友们都劝说,圆明园没有什么可看的,只是几块烂石头,我说,
你不懂我的心。

⑵北风凄厉,草木萧疏,断壁残垣,一览无余。

⑶然而,在凄厉妁风雨声中,我却分明听到悠悠钟声,百鸟唱啁;透过萧疏草木,我看见了圆明之娇,长
春之美,万春之秀,300亩园林春意正浓;断壁中,我看见了乾隆的题诗;残垣中,似见文源阁的浩翰藏书……
⑷我听见了来自法国130年前的一个深情的声音:……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
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窟,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
⑸啊,一个惜墨如金的世界文豪,用了无所不极的文字来称赞她!以至100多年后仍引起人们振颤的心共鸣。

⑹然而,对于玉焚香殒了的美人,祭奠者越是抒以赞美,痴情者越是悲伤,正如白居易写《长恨歌》、汤显
祖写《还魂》……引得多少痴情男女欲悲欲死!此刻面对圆明园,我就是这种心情。

⑺我的心在哭,悲哀着美的逝去。

⑻我听见圆明园在哭泣,哭了100多年:以至我在遥远的南方也时常听见。

⑼圆明园在哭,哭护花无力;圆明园在泣,泣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⑽我和圆明园在同声一哭!
⑾有好心人曾慷慨施舍,要把圆明园重修建。

⑿不管好心人如何慈悲,可我总要与刽子手杀死杨虎成后,在他英骸上建筑花圃这残酷的事实联想……。

⒀这是历史的悲哀!
⒁他们看不见圆明园的额头上“耻辱”两个黑字,他们听不到一个在屈辱中哭泣的母亲对她儿孙的声声嘱托以及希望着争气的未来。

⒂站在这写满血字的废墟上,我面对现实,拼搏未来!
⒃我见到了萧疏草木之上有苍郁的青松、冲天傲雪;我见到了熏烟的巨石峥嶙屹立,傲骨常在!
⒄100多年前,方才唱赞诗的雨果坚信:总有这样一天——解放了的而且把身上的污浊洗刷干净了的法兰西,将会把自己的赃物交还给被劫夺的中国。

⒅而我永远相信:有志气的炎黄子孙,决不会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一定会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奔向辉煌的未来!
1、从全文看,“我”刻意要去圆明园而朋友们劝“我”别去的理由各是什么?
2、第⑷段中那个“深情的声音”是谁发出的?
3、第⑹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其中的“这种心情”是指的心情。

4、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圆明园哭泣的原因。

5、从全文看,第⒁节中的“他们”是指
6、就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态度?
7.残破的圆明园作为历史的写照,对我们炎黄子孙有何作用?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1.我是想去祭圆明园,所以我要去;而朋友们以为我是看风景而那没什么可看的,故劝我别去。

2、雨果3.抒情;悲伤4、因为护花无力和其悲惨遭遇渐被忘怀。

5.慷慨施舍想把圆明园重建的人。

6.作者持否定态度。

7.读史使人明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