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速度、时间等。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讲解。

3.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灵活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行程问题。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

3. 练习题。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速度、时间等。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行程: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线长度。

时间:物体完成一段行程所需的时间。

2.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讲解。

步骤一:明确行程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步骤二: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步骤三: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步骤四: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3. 典型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一:一个人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他行驶的距离。

案例二:两辆火车相向而行,第一辆火车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第二辆火车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两火车相遇需要多长时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和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灵活应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行程问题。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行程问题。

2.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行程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PPT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纸笔,课前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行程问题,如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到学校,全程5公里,他骑了3公里后又骑了2公里,问他离学校还有多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行程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路程;行程问题是指通过已知的行程信息,计算未知行程的问题等。

Step 3:解题方法(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向学生介绍解决行程问题的常用方法,如:方法一:已知行程之和求未知行程:未知行程 = 已知行程之和 - 已知行程。

方法二:已知行程之差求未知行程:未知行程 = 已知行程 - 已知行程之差。

Step 4:练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出示几个不同类型的行程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答,并进行讨论。

教师可提供不同难度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或趣味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行程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Step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行程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更复杂的行程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编写自己的行程问题,交流分享,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奥数竞赛,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

行程问题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行程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速度、时间和路程。

2. 行程公式:s = vt,v = s/t,t = s/v。

3. 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分析问题、列出公式、计算解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行程公式的运用。

2. 难点:分析问题、列出公式、计算解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行程知识。

2.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行程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和路程,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介绍行程公式,并解释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

4. 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步骤,让学生明确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5. 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运用。

2. 收集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

行程问题教案(共五篇)第一篇:行程问题教案课题名称: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相遇、追及问题的中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2:能准确地画出线段图3:能结合线段图来抓住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来求解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把题意转化为线段图来解题2:掌握相遇、追及、行程问题中时间、路程、速度的数理关系教学内容知识点一:相遇问题1:两个物体在同一路段上两个不同的地点相对而行时,如果同时到达某一地点,通常叫做相遇。

2:基本公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3:解题时的关键在于理清运动过程,抓住两者同时行驶的路程及速度和,同时结合线段图求解。

例题1: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

两人几小时后相遇?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相遇问题。

所谓相遇问题就是指两个运动物体以不同的地点作为出发地作相向运动的问题。

(基本相遇问题)练习:1,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相距45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0米,问:几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2.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

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3.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

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例2:小明住东村,小牛住西村,小明和小牛同时从东村、西村出发到对方家走去,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小明每小时走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东西村相距多少千米?练习二:1,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可以相遇,两地之间相距多少千米?2,两辆汽车从相距450公里的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求另一辆汽车的速度?课后作业:1、小明家和小牛家相距14千米,星期六小明和小牛同时从自己家出发向对方家里走去,小明每小时行3千米,小牛每小时走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人在途中相遇?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教学设计: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行程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行程问题的建模和解决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基本形式和解题步骤。

教师出示一组关于行程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

案例可以包括:小明开车去迎接朋友,两点之间距离为100公里,小明的车速是60km/h,那么小明开了几个小时?学生通过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求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方程,并用代入、消元等方法求解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教师出示几道类似的行程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进行讨论,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如果小明的车速不是一定的,而是根据道路情况变化的,那么要怎么建立方程求解小明开车的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和答案。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

四、教学手段:1. PPT,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3. 教师指导,激发学生思考4. 课堂练习,拓展应用5. 反思总结,巩固学习成果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解题能力2. 学生对于行程问题解决方法和建模能力的掌握情况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一元一次方程和行程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

《行程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行程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行程、速度、时间、路程。

2. 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3. 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画图法、公式法、比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解决行程问题的方法。

难点: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比例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引发学生对行程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行程问题。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公式法和比例法解决问题。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5. 拓展提升:引导学生思考行程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行程问题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展示行程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练习题:提供一些行程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

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应当具有以下内容:课题名称、设计者、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资源、教学过程、板书、教学评价反思等。

今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有关于最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例文,盼望可以协助到大家。

最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行程问题教学教案例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信息窗中其次个红点问题,即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借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状况,其中的数量关系比拟困难,学生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因此学生要首先理解和驾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的关系,然后在此根底上,创设他们感爱好的、贴近生活的情境,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数学模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教学目标:1、在详细情境中,御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验“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历。

3、在合作沟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造就学习数学的踊跃情感。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其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根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1+路程2=总路程”。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两个能在一条线上自由活动的小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刘教师家住哪儿吗?静静告知你们吧,刘教师家离着人民公园特别近,究竟有多近呢?你们来看。

PPT出示:刘教师从家启程步行去人民公园,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到达。

依据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PPT出示:刘教师家距离人民公园有多远?你会解决吗?PPT:60×5=300(米)这60表示什么?5呢?300呢?通过这个小例题,我们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间的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课件出示)。

行程问题教案设计模板

行程问题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能够运用行程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行程问题的复杂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实例,如:火车行驶、汽车行驶、自行车行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与数学的关系。

2. 提问:你们认为解决行程问题需要哪些数学知识?(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如:速度、时间、路程等。

2.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如: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等。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布置一些行程问题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行程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练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行程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

4. 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2、解决问题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应用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重点:相遇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相向而行”“速度和”的含义。

课前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单个物体运动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新,激趣导入
1、出示复习题: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解答并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数量关系。

2、导入新课:
在前面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今天接着学习——“两个物体的运动”。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主研究: ①两个物体在两地同时出发,行驶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相向、背向、同向”三
种情况。

②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行驶的方向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在学生讨论、操作的基础上,理解“背向而行、同向而行”。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1、完成准备题
张华和李东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跑来。

张华每秒跑2米,李东每秒跑3米,经过6秒两人相遇。

两地相距多远?
这部分,先进行应用的指导:将张华的起点定在“0米”处,将李东的起点定在“80米”处。

将张华的速度定为每秒2米,将李东的速度定为每秒3米。

要求学生自主探索,手动操作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1秒钟、2秒钟、3秒钟……所走的路程。

理解什么是“相遇”。

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在前面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解决准备题,看每秒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表中填写数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两人跑的时间一秒一秒的地增加,两人所跑的路程的和怎么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发生什么变化?并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为例题学习打下基础。

2、探究“速度和×时间=路程”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自主设计的两人运动的方向、时间、速度,解答出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相向而行。

小强每秒跑6米,小丽每秒跑4米,经过()秒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多种解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的公式,并比较一下哪种解法更简便。

三、应用新知,拓展思维
1、基本练习
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变式练习
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

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千米。

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拓展练习
小兔每分钟跑10米,乌龟每分钟跑2米,请同学们借助插件设计它们的运动情况,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师提供范例:小兔和乌龟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兔每分钟跑10米,乌龟每分钟跑2米,3分钟后它们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这三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从基本模仿练习、到改变出发点和运动方向的变式练习、到提供基本条件,由学生自己设计运动情况编题,这些练习层次清楚、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富有创造性。

特别是拓展练习,更是展示了学生对固定思维模式的突破,引导学生高层次地思考。

四、整理归纳,完善认知:
今天我们研究了两个物体的运动,与前面学的一个物体的运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