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国园“居与游”的差异——以拙政园和西芳寺为例

合集下载

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

读《中日古典园林对比》有感

读《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刘庭风在《中日古典园林比较》一文中提出了造园环境的山型与水型,大陆型与海岛型,园林类型的文人型和武僧型,造园历史的渐变性和突变性,造园思想上的天型和人型、儒型和佛型、仁型和智型,以及造园手法上的置石型和建筑型、中轴型与向心型,园林游览上的静悟型和游居型、回游型和舟游型等中日古典园林的相对概念。

用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进行了造园环境、园林历史、园林类型、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和园林游览等6个方面的比较,从而得出,中日古典园林在6个方面的差异。

该书是园林比较学的重要论著,对园林研究和思维创新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读完本文,独对本文中理水造景颇有感触。

理水作为园林造景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誉为园林的“眼睛”。

中日古典园林理水手法极为丰富,经长期探索总结,已形成若干经典做法,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水景类型。

接下来将浅议中日在古典园林中的理水造景上的异同。

1. 中日古典园林在理水造景的共同之处1.1 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众所周知,道家思想的含义就是“自然无为”,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老庄思想在中日古典园林的表现有两点:一是“崇尚自然,施法自然”,用自然的条件,模拟大自然的美景,经过人工的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的结合起来,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景:二是体现在园景艺术中的朴素观,即园林中的“淡泊”精神。

于是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成为中日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1.2 寄情于水的共同手法中日古典园林都属于山水园,对园林中理水艺术有着情感寄托,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宅园布局多是以水池为中心进行布局,以自然山水为摹本,是园主人精神寄托之所,往往通过寄情山水来表达园主人的志向、抱负等个人情感。

如把水喻为“濠濮”、“沧浪”以表达“逍遥游”的老庄思想,或把水面中的倒影与光影喻为充满灵动气韵的幻境,如置身瀛壶胜境,天然图画之中:“清池涵月,洗出千家烟雨”、“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池塘倒影,拟入鲛宫”等。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与特征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与特征

北京颐和园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中国皇家园林气势大、轴线 明、装饰浓。(天坛)
日本的皇家园林气 势弱、中心式、装 饰素。(图为日本桂 离宫)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中国寺院园林风 格不明显,依附 于文人园。(灵 隐寺)
❖ 日本寺院园林风 格明显,独立于 三大园林。(金 阁寺)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中日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 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 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拙政园与龙安寺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第一章
自然环境
—法天则地揭意象
一、地理环境决定园林山水性质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与 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进言之, 即为山水文化与水岛文化之对比,路文化与舟文 化之对比。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 征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 国园林是本源,日本园林是分支。至于为什么日本 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与日本的自然环境 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 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 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 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第四章 文化思想
—意在笔先藏深蕴 一 天人关系
造园手法的天人合一.中国园林属于人 工型,是人工之中见自然。
日本园林属于天然型,是自然之中见 人工。
中日园林文化比较和特征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 的园林建筑较多,建筑密度较大,表明人力的伟大; 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建筑密度较低,表明人 力的弱小。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

中国园林不论大小,自古以来都以回游为主,只在大园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区,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方式。

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

像桂离宫,所有岛屿和陆地用路桥相连,以利回游;在陆上和岛上有许多茶室可供坐观;乘舟进入湖中也可舟游。

中国园林的建筑和景点多,适于用园路串联或并联,适于回游的形式。

而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从中日社会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

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

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

造园艺术家们往往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他们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洽”。

正因为是揣摩诗意构园,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

中国的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5页文档资料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5页文档资料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有感1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作者从自然环境上分析了两国园林的差异。

其实,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个人一直认为自然环境的差别是造成中日园林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领土广袤,地大物博:而日本国土面积小,且是飘扬在大海上的岛国。

大陆与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在园林的建设上自然区别很大。

中国山高,水长,湖广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大尺度观念,在园林创作中也多采用此尺度。

其中皇家园林又是中国地大物博的代表,动辄千亩万亩。

而且自古如此,从周文王灵台,咸阳宫,阿房宫,再到圆明园,颐和园其尺度之大,都要以千亩公顷为单位。

另外中国的私家园林大者也要以千亩为单位。

而日本园林与国土环境相对应,园林面积也较小,山体小水面窄。

除了国土面积之外,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山多水少,而日本园林的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拟海洋,以石拟矶岛,这便体现了日本园林的“海岛文化”。

在文化思想方面,中日园林都基于道家思想,而后各自向儒化和佛化方向发展。

在历史的洪潮下园林的类型受到政府态度的影响。

中国政府一向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皇家私家以至佛家园林都呈现出严重的儒化现象。

而作为国家宗教的日本佛教,自大和时代进入日本到江户川时代重儒轻佛,一直有皇家和武家的支持,佛家思想始终统治着日本。

故日本寺院园林能得以独立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而渗透到皇家和私家园林。

这在皇权至上的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一定是皇家园林有它的主导地位,不受其他类型园林的影响。

2 造园手法的定位在造园手法上,我很感兴趣于作者对于中日造园手法的定位。

中国园林表现“人之喜”,日本园林表现“物之哀”。

中国古典园林以儒家理论为指导,突出人工建筑的使用,体现人为的力量和神奇,体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

正如《园冶》中的名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游人于园中有了欢呼,显示“人之喜”。

我的体验中,诸如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这些皇家园林无不展现了设计者的独特设计,工匠的卓越技艺,游览其中感受着山水的巧妙结合,植物动物的和谐生长,顿时心情愉快,神清气爽。

中日古典园林差异

中日古典园林差异

金阁寺的舟游水面和大面积绿化
台湾林家花园的戏台
上海醉白池
整体绿化偏少
北海道神宫前的洗手池
日本法隆寺主殿和日本塔
材料多为纯木结构
奈良法隆寺干栏式木构
清水寺高架木构
北海沁泉廊
仓浪亭翠玲珑
园林建筑材料有木、砖、石等
大理三塔与宁波天一阁建筑
河南济源济渎庙的济水之源的砖石木土混合建筑
这些做法都是直接与园林的山型、陆型、水型和岛型
有关。 在时代变迁上,园林类型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具体地表现为:中日古典园林的山水性质是不变的。
山型与陆型园林
水(池)型与岛型园林
在山水系列变迁中,主景的演变过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是:动植物(殷周)一高台建筑(秦汉)一山水自然本身(魏晋 南北朝)一诗画自然山水(隋唐宋)一诗画天人(元明清)。这 是一条对园林要素审美重点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由粗到 细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审美的客体由前期的写实阶段发展 为后期的写意阶段。主景的变化在日本古典园林则是:动 植物(大和、飞鸟)一中式山水(奈良)一寝殿建筑和佛化岛石 (平安)一池岛和枯山水(镰仓)一纯枯山水(室町)一书院、茶 道、枯山水(桃山)一茶道、枯山水与池岛(江户)。审美的客 体发展是由前期的单一性类型和写实性阶段到后期的综合 性类型和抽象性阶段。
北京圆明园
扬州何园
日本的武家园林——法隆寺外的私家园林和金阁寺 日本战国时代著名的幕府将军、足利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别墅园林
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
昆明大观楼与长联
依据地域来划分,中国古典园林明显地呈现出南北的特征
和风格,划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而日本 的古典园林南北差异不很显著,所谓的北方园林(东北地 方)、中部园林(新泻至山口和四国)、南方园林(九州地方), 只不过是为了比较方便而进行的划分, 日本园林界倒是没 有严格的这种划分。由此也可见其南北差异之微。

中日传统园林比较-论文

中日传统园林比较-论文

中⽇传统园林⽐较-论⽂中⽇传统园林的⽐较佐佐⼩泽摘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特点和类型,同时结合⽇本传统园林,作出不同⽅⾯的对⽐,归纳出中⽇传统园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最后,总结出中⽇传统园林各⾃的优缺点。

关键词:传统、起源、发展、古典、特点、意境、类型、⽐较、优点、缺点1.中国传统园林中国园林的起源: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超的艺术⽔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园林的⽣成期——夏、商、周、先秦⾄西汉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园林的盛期——隋唐园林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园林成熟后期——清中乃⾄清后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源于⾃然,⾼于⾃然:⼭、⽔、植物是构成⾃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剪裁,从⽽表现⼀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然景观。

在⼭的运⽤上,⼴泛采⽤各种造型、纹理进⾏“叠⼭”创造峰、峦、岭、岫、洞、⾕、悬岩、峭壁等景观形象,是真⼭的抽象化和典型的缩移摹写。

在⽔的运⽤上,追求“虽由⼈做,宛⾃天开”。

理⽔上采⽤曲折,港湾港汊⼭⽯点缀,创造天然⽔景风貌。

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以树⽊为主调,栽植⽅法不讲求成⾏成列,也⾮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相映成趣,以少量数⽬的艺术概括⽽表现天然植被的⽓象万千。

(2)建筑美与⾃然美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建筑多寡,性质如何,都与⼭、⽔、花⽊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结合在⼀起,形成⼀系列风景画⾯。

园林建筑采⽤⽊架结构,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低错落,因⼭就⽔,⾃由随宜,使建筑⼩空间与⾃然界的⼤空间沟通起来。

(3)诗情画意: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它运⽤各个艺术门之间的内在联系,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之中,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4)意境的蕴含: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的⼀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中日园林比较

中日园林比较

中日园林的比较摘要:园林,是人们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栖息之所。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是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体现东方园林精致、典雅、人文的特点。

而且中国的园林对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园林通过对中国园林有选择、有发展的兼收并蓄,产生具有自己风格的园林形式。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主要从园林历史、园林文化和园林类型三大方面对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从而得出中日园林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似之处。

关键词:园林历史;园林文化;传统园林;园林景观;比较一、中日园林历史比较(一)园林历史长短中国皇家园林首开园林的历史纪元。

公元前十四世纪的殷商时代,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园林形式——囿[1] 。

也就是说,中国园林至今已有3400年的漫长历程。

另外,私家园林里的贵族园林和富商园林,至今也有2100多年的历史。

寺院园林始于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南北朝,至今约有1400年的历史。

日本也是皇家园林首先揭开日本造园史的历程表。

日本的最早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最早史实是,公元402年,即日本的履中天皇三年,“天皇的两枝船漂浮在设矶的池中,皇妃来游。

”由此看来,日本的造园史至今不过1600年左右的历史。

再从私家园林来看,日本的私家园林虽然表现为武家园林,而且武人集团第一个大将军源赖朝创立最早的镰仓幕府是1192年到1333年,但是,私家园林的历史至今约1400多年。

寺院园林平安后期的净土式佛教寺院园林,至今约1000年的历史[2] 。

(二)园林起点形式中国园林的原始起点囿的形式持续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

由养殖观赏动物的囿、种植树木的园和种植瓜果的圃发展到今天意义上的苑园,其间经历了殷商、西周,直到春秋战国才定型,这段时间差不多有1200年[3] 。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园林的雏形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式。

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

由于日本文化是直接从中国成熟的阶段成功的输入,其中当然也就包括园林文化。

因此,日本史书记载的园林形式,一下子就从成熟的可居可游的园林形式开始,没有经过艰苦而漫长的奋斗[4] 。

浅谈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

浅谈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

课题:浅谈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的异同摘要:通过分析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地理、历史和文化差异,浅谈中日园林之间的异同!本次研究的中心是中日园林的布局异同,他们之间的造园手法差异。

让我们对中日园林之间的差异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正文: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但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

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

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

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中日两国分属大陆文明和岛国文化。

中国以山水为根本,山为骨,水为血,土为皮,木为毛。

地大物博,材料充足,山体多为整块石材雕刻而成。

国土广大本国的山川水岳本身就大,园林相对较大,多仿景。

而日本以池岛为根本,海为母,岛为家,木为衣。

日本塔多不上人,又国中高楼高阁少,视点低,所以浓缩景观,以适合人的视野。

地少物薄,材料不足,多累石,铺沙。

由于国土面积小,本土景物体量本身就小,使日本园林体量上较小,走向缩景。

中心:从根源上说,中心思想源于《易经》。

儒家哲学不仅以“中庸”为上,而且在环境方位上也也以居中为上。

从庭院的中庭、园林的中海、陈设的中堂,到布局的中轴和中心,“中”字在各个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把中的位与德的公和正结合时,就有了坐北朝南的规划思想。

中心思想随《易经》和《中庸》等传入日本后,不仅在城市规划上,讲究中心,而且也应用在园林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1621051077课程名称: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姓名:李奕昂中日园林“居”“游”的差异——以拙政园和西芳寺为例【摘要】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是世界园林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东方园林,日本园林在渊源上对中国园林的一脉相承几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但两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在造园手法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笔者认为“可居可游”的功能需求是导致中国园林与日本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拙政园与西芳寺庭园为实例,通过对园林呈现状态的比较来分析中日传统园林创作手法的差异。

【关键词】拙政园西芳寺庭园可居可游1中日园林的差异1.1中国园林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而随着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序列设计手法的逐渐成熟,宫与苑分离开来,园林逐渐成为了独立的人居环境类型。

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建筑建造大多与享乐生活有密切关系,同时突出地抒发了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崇尚自然,自南北朝由隐于山中而居到后来藏于市中而游园,始终具有着“游”与“居”的特点,即郭熙所言“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山水1。

中国园林“居”与“游”的使用要求使中国具备了居时可赏景,游时可玩乐的特点,同时也产生了动与静之间的矛盾。

动带来了空间序列的设计,即“阴阳交合生万物”的对仗。

繁杂的空间序列在某一视点上会变得过于混乱,于是使用的因借的手法“俗则屏之,佳则收之”。

1.2日本园林日本园林虽然也是以自然山水为造园主题,但宗教在日本一直处于重要地位,造园思想受到极其浓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更多的体现了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追求一种远离尘世,超凡脱俗的境界2。

而起居方式的不同同样导致中与日园林产生了很大的差别,日本禅、茶道与日常礼节的跪坐习惯,多是静的行为。

使日本的“居”的生活方式多停留在室内,跪坐习惯带来的不便使“居”与“游”两种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脱离,“居”几乎很少有“游”,“游”时很少有“居”的习惯。

日本园林艺术突出发展了视觉与听觉艺术,如枯山水…等,虽亦具有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天作,宛若天开”的特点,却因为少有“游”的玩乐而失去了园与屋的动态空间关系。

2传统园林案例的选取为保证文章书籍结果的可靠性,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中日著名的传统园林,从创作时间、规模大小以及园林类型三个方面确定案例的可比性。

(表1、表2)表1中国代表性园林统计表作者自绘1《林泉高致》郭溪2浅议中日园林在造园手法上的差异牛翊山东林业科技2011 年第4 期表2中国代表性园林统计表 作者自绘当,但在园林类型上拙政园是私家园林,西芳寺是寺庙园林,两者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在类型上,两者恰恰分别是中日传统园林理念代表的典型,即中国古人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与对远离尘世,日本古人对超凡脱俗的“禅”的追求。

3拙政园与西芳寺庭园3.1布局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后建,故本文主要分析中部与西部3西芳寺庭园分为两大部分寺院区和庭园区,庭院区又分为苔藓庭园与枯山水庭院。

(图2)“院内东侧是黄金池作为中心的苔藓的庭园,东侧是本堂(西来堂),书院、三重纳经塔等。

庭院内湘南亭(重文),少庵堂、潭北亭(たんほ改变着)的3个茶室。

院内北侧枯山水的石头组合,开山堂的手指,东庵所建的。

”4(图1拙政园分区图 作者自绘) (图2 西芳寺分区图 作者自绘)3.1.1建筑分布笔者选取拙政园与西芳寺的建筑平面,绘出全区内主要建筑的分布状态。

(图3、4) 3 百度百科拙政园/link?url=61_8ipgA1p3VGK8cAhg9JHtPr9NZNMIOMmKt8VZyYjqJYQ2k74dFkJkRfFFMDCg 3pZjULvz0le_b1m3tOA9qSY-TLRR7I9-3uwh4t0HvkzqEAAIVmFm32B-_qkuFDuX2#2_3 4 外文网站——西芳寺官网https:///wiki/%E8%A5%BF%E8%8A%B3%E5%AF%BA(图3拙政园分布图作者自绘)(图4西芳寺建筑分布图作者自绘)从建筑在园区的分布状态上来看两园虽都是以水面为景观主体,但两园内建筑的分布状态存在明显不同。

拙政园的建筑分部相对均匀,而西芳寺的主体建筑相对集中,观景建筑分布少且零散,尤其在池泉回游园区少有建筑分布。

这证明了相对于拙政园,西芳寺园林与建筑的关系相对薄弱,即游园的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3.1.2园区道路拙政园内的道路多为树杈形,园区内各个地点的可达性非常高(图5)。

而西芳寺内的园区道路为一条环形路线路线,游览者无法游览整个庭园,甚至无法接近主要的水体景观部分(图6)。

这反映出,拙政园在设计上不仅仅使游赏者可以看到园区内优美的景色,而且同时注重“游”与“玩”的体验感,而西芳寺仅是让游赏者看到优美的景观,并未注重游园者与尽管在肢体行为上的互动。

另外拙政园的游园道路穿过了园区内几乎所有的建筑,而西芳寺内的道路虽穿过大部分建筑,但有少部分的建筑并为分布在游园的道路上,而是以景观形式存在的。

这恰恰证明了文章上面提到的,西芳寺的园林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薄弱的观点。

(图5 拙政园游园道路图作者自绘)(图6 西芳寺游园道路图作者自绘)以上分析的两点内容共同体现了拙政园的设计上强调了在建筑中“居”而看景、游赏时与环境的互动,西芳寺园区部分强调的是游赏时观景而非中国传统园林中“游”所强调的游园时玩乐。

3.2园内景物的分析3.2.1建筑3.2.1.1建筑周围场地拙政园与西芳寺中建筑周边化境的处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拙政园主要的景观建筑一般都留有一定的活动场地,游园者可以从各个方向到达建筑,也可由建筑去向各个方向,或者在建筑周围停留,园区中部内的主题建筑远香堂,面向北部水面,在北部留有大片空地并延伸至水体边缘,而建筑的其他三个方向上也都留有空地,空地边缘树木掩映,游园者来去自如(图7)。

西芳寺的主体建筑本堂前有一条寺院的主路直达进入本堂的台阶,道路与建筑形成了一定的轴线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台阶前的场地虽然较宽,但周围几乎无遮挡,空旷而使人难以停留。

道路、台阶前的场地与周围的场地(即枯山水中的砾石场地)界限十分清晰,显然平整地砾石场地内并不能允许游者的活动,甚至穿行(图9)。

在其他的几个建筑中也有出现类似的处理手法,这说明游园者西芳寺寺院的堂院内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在建筑内部的。

更代表性的是本堂东南角的垂樱树,作为园区内的特色植物,垂樱树却被放在了一个从各个方向都无法到达的位置,仅仅可于室内静静观赏,不可“亵玩”(图10)。

以上两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也反映在园区其他的建筑上(图8、11、12)。

以上几点反映出相对于拙政园,西芳寺在设计上强调“居”于室内的静态的观景方式,而拙政园则同时考虑了建筑内的“居”以及建筑周边的“游”。

(图7 拙政园中部园区模型)(图8 拙政园园区一角)(图9 西芳寺的主体建筑本堂) (图10 本堂旁的垂樱树)(图11 西芳寺建筑一角) (图12 西芳寺建筑一角)3.2.1.2窗的框景中国古人与日本个人造园是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十分一致的,即表达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崇尚自然,且在“居”而观景方面的艺术手法都具有极高的成就,尤其表现在使用的因借、框景等手法上。

然而在框景的内容上却存在着十分巨大的差别,中国式的框景强调“中国式的如画与入画,洞里有山水美景…有人生活在美景里。

然后这个洞景,诱惑我到那边去…它依赖于对世俗间具体场景构建身体感知的关系,它有着更细微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前的道德立场”5。

而日本式的框景更强调人工对自然的美的表达,是静谧而神圣的,体现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

拙政园庭园中的框景往往会有道路、小桥、楼宇等存在生活气息的内容,窗的另一侧时而出现的游人的种种活动,吸引着墙内观者的注意力,带给生动的体验感观者,诱惑其神之向往(图13、14)。

西芳寺园区中潭北庭的框景展现了“苔寺”极具特色园林景观,画面构图精妙,具有清静的世外之感,但在画面内得不到5补园构形董豫赣中国美术学院学报人的参与感,宁静却也少了几许生气。

(图13、14 拙政园的框景)(图15、16 西芳寺的框景)3.2.2园路在园路细节的设计上,与上文提到的园区路线的问题相似,拙政园的园路与周围景观结合密切,游园者可于路间赏景、嬉戏、驻脚停歇,真切的触摸景观,用身体肢觉感受自然(图17)。

其中一段廊道的设计别出新样,为了使游园者更近距离的“接触”水面而将一段廊道降低并设出岸的平台,充分体现了造园者对于游园者游乐的期望(图19)。

西芳寺的园区的景致虽美,但游园者少了对“游”的玩乐的体验,但却也营造出静谧神圣的别样美感(图18)。

(图17 拙政园园区道路)(图18 西芳寺园区道路)(图19 拙政园的廊道)3.2.3运用语义分析法对景观可游性的评估最后笔者希望通过运用语义分析法对拙政园与西芳寺的可游性进行简要的初步评定,调查的具体的问题为:问题一、图片1、2、3、4中窗外场景,你认为窗外可游玩的相对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题二:图片5、6中建筑外的场地,你认为可游玩的相对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题三:图片7、8中的场地,你认为可游玩的相对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题四:当你游走在如图9、10的路上时,你认为与周围植物环境的新密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题五:图片11、12中的小船你认为可用来游玩的相对程度请给出1~4分(1最弱4最强)。

(问卷图片内容如图20)(图20 问卷示意图)调查的被试着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研究生,调查结果分析如图21。

(红线为拙政园,黑线为西芳寺)由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被试者主观认知上,拙政园的建筑周围场地、庭园中的框景、园区水岸、园区道路以及园区小品的可游性要强于西芳寺。

(图21 结果统计图标作者自绘)4结语中国传统园林与日本传统园林作为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集聚了几千年的人类智慧,中国的寻山涉水,游园赏花以“涤我尘襟”与日本的闲寂幽玄的“禅”的意趣,远离尘世的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在“可游,可居”的观念上的差别对园林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无意于去区分淑胜淑美,无疑都为当代景观与建筑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通过实例剖析两者微妙的差别,学习吸收两者创作手法以及背后文化的精髓,辨析两者的异同无疑也将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与地域文化差异辨析与扬弃的创作手法带来更好的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