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 我设计的船 ▏人美版
第17课我设计的船(教学设计)人美版(2012)美术四年级上册

第17课我设计的船(教学设计)人美版(2012)美术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设计一艘船,让学生理解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和文化背景,增强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设计一艘船。
教师将介绍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包括船体、船帆、船桨等组成部分,以及设计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稳定性、速度、美观等。
接着,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出独特的船。
学生将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设计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设计中能够融入自己的独特想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设计图纸、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学具:A4纸、铅笔、橡皮、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船的设计图片,引发学生对船的兴趣,然后引出本课的主题:我设计的船。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包括船体、船帆、船桨等组成部分,以及设计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稳定性、速度、美观等。
3. 创意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出独特的船。
学生可以在设计图纸的帮助下,用铅笔勾勒出船的轮廓,然后用彩色笔进行上色。
4.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设计后,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教师邀请学生上前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意,并进行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1. 课题:我设计的船2. 教学目标:掌握设计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3. 教学重点:设计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 教学难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紧扣本课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后,根据本课所学,设计一艘自己的船,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意。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 我设计的船∣人美版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初步探索有关浮力的知识,并能根据身边的废旧
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抢答——如果给你一把吸管,让它们漂浮在水面上.设想一下都可
能有哪些不同的造型?
铁很重,为什么轮船却能漂浮在海上?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浮力的小故事吗
四、合作探究
材料:铁、纸、不同造型的盒子、木片、
试一试:运用折、剪、卷、组合等不同手段,你能用手边的材料组织什么样七、课后拓展:欣赏不同功能造型的轮船、游船、军用及民用潜艇等。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 我设计的船 ▏人美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我设计的船▏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培养他们对船舶设计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船。
3.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剪贴等手法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
4.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船舶设计的美。
教学内容1. 船舶的基本结构:船体、船舱、船帆、船桨等。
2. 船舶的设计要素:稳定性、速度、载重量、美观性等。
3. 船舶的设计方法:观察、想象、绘制草图、制作模型等。
4. 船舶设计的创意表现:独特的船体形状、鲜艳的颜色搭配、有趣的装饰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船舶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船舶设计的创意表现。
教学难点1. 船舶设计的稳定性与美观性的平衡。
2. 学生独立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船。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船舶模型、船舶设计图例、绘画工具、彩色纸张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船舶模型和设计图例,激发学生对船舶设计的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船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讲解船舶设计的方法和创意表现。
3.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设计出自己的船,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船舶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船舶的基本结构:船体、船舱、船帆、船桨等。
2. 船舶的设计要素:稳定性、速度、载重量、美观性等。
3. 船舶的设计方法:观察、想象、绘制草图、制作模型等。
4. 船舶设计的创意表现:独特的船体形状、鲜艳的颜色搭配、有趣的装饰等。
作业设计1. 设计自己的船: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设计出一艘具有创意的船。
2. 评价与反思:学生互相评价彼此的设计作品,并写下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反思。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船舶模型和设计图例,激发了学生对船舶设计的兴趣。
在讲解船舶的基本结构和设计方法时,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第17课 我设计的船教学设计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我设计的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和设计意图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一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对船的常识和用途有了基本的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对“浮力”一词有蒙眈的认识,对于木头、竹子等能在水中漂浮有一定了解,但是,对于产生浮力的原因,以及用钢铁造的船不会沉人水中这一现象,没有进行过深人的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对船的分析,初步了解有关浮力的科学知识,掌握利用浮力设计船的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知识,运用浮力的科学原理和多种造型方法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想,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综合探索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浮力这一科学原理的兴趣,建立美术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中体会探究活动的愉悦和成功,养成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有关浮力的科学知识,学习利用可漂浮的废弃物设计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浮力的科学知识,设计一艘新颖美观并能平稳漂浮在水面上的船。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交通工具中,陆地上有各种各样的车。
那么,江河湖海中又有什么呢?对了,也有各种各样的船,大家都见过什么样的船呢?看来大家见多识广,对船都非常熟悉。
那么最早的船是什么样的吗?(二)授新1、船的历史对生活在江河之滨的人类祖先来说,从事渔猎活动和水密切相依。
在长期的观察中人们发现树上飘下的树叶,或掉下来的树枝却能在水面漂浮。
然而他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舟筏时代一帆船时代一蒸汽机船时代一柴油机船时代 ..........2、了解什么是浮力课前同学们完成了学习单,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和船一样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材料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实践证明,果然这些材料是可以漂浮起来的。
那我们把这种力量,叫做一浮力为什么一块钢铁会沉下去,把它做成轮船却可以浮起来?做成轮船后这块钢铁的大小变大了。
所以物体的体积越大,浮力也越大。
3、船的结构制作小船,我们得知道船有哪些结构组成?瞧~这艘船由 ....... 部分组成,不同种类的船,功能不一样,结构、形状也各不相同。
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7课《我设计的船》教学设计

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7课《我设计的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设计的船》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船舶的设计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船舶的基本知识、设计方法和制作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船舶的发展历程,掌握船舶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一艘独具特色的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船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船舶的设计和制作知识较空白。
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模仿能力,但对于创新设计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船舶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船舶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船舶的基本知识,掌握船舶设计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设计出一艘独具特色的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船舶的基本知识,掌握船舶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船。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船舶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2.示范法:教师展示设计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
3.实践法:学生动手设计船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船舶图片、视频资料、设计图纸、制作材料等。
2.学生准备: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船舶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船舶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船舶设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船舶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并通过示范展示设计过程,让学生初步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船舶设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改进设计。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让大家共同评价,总结设计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 我设计的船 ▏人美版_8482

美术《我设计的船》教学设计课题《我设计的船》学习领域:综合.探索课时:一课时授课年级:四年级授课教师:程有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通过对船的分析,初步了解有关浮力的科学知识,掌握利用浮力设计船的方法。
技能:运用剪贴,插接等造型方法,创造性设计一艘新颖并能平稳漂浮在水面上的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描述,欣赏和评价等综合学习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知识,运用浮力的科学原理和多种造型方法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想,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综合探索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浮力这一科学原理的兴趣,建立美术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中体会探究活动的愉悦和成功,养成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积极创造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有关浮力的科学知识,学习利用可漂浮的废弃物设计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浮力的科学知识,设计一艘新颖美观并能平稳漂浮在水面上的船。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只利用废弃物设计好的船;装水的玻璃容器,乒乓球,课件等。
学生准备: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废弃物,如:矿泉水品,水果盒子,酸奶盒,彩纸,线绳,沙子,橡皮泥等等。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观看浮力现象。
教师:把一个乒乓球{可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放在一个盛满水的玻璃容器中,引导学生说出球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接着用手用力向下压球,引出浮力的定义。
板书:浮力——向上的力二学生汇报课前搜集有关浮力的相关知识和故事。
三提问: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浮力现象?学生回答:如救生圈,游泳衣,船。
等等四借着学生的回答,引出船,课件显示各种船,兵作简单介绍,从独木舟到航空母舰,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出创造的动力和乐趣。
板书:我设计的船五教师出示课前利用废弃物设计的船,讲解船的设计方法,并课件显示。
六教师讲解要求,利用浮力原理设计最出一艘新颖并能平稳漂浮在水面的船。
七学生实践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创作要求:积极调动学生全体参与,小组合作,集思广益,针对创作时遇到的问题,大家开动思维,想出解决的办法,大胆设计,开阔思维,完成自己的创作。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7我设计船 |人美版(2012)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7我设计船 | 人美版(2012)教学目标本课旨在通过让学生设计自己的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审美观念和动手能力。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学生能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船。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船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了解船的主要组成部分,如船体、船舱、船帆等,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2. 船的设计原则:引导学生学习船的设计原则,如稳定性、流线型、载重能力等,并了解这些原则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 创作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船。
包括构思、草图、定稿、制作等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船。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船的设计原则。
- 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船的模型、设计图纸等。
-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独特的船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船的设计原则和创作方法。
2. 新课:讲解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则,让学生了解船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设计自己的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船的设计原则和创作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创新。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船的基本结构:船体、船舱、船帆等。
2. 船的设计原则:稳定性、流线型、载重能力等。
3. 创作方法:构思、草图、定稿、制作等。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7课我设计的船∣人美版(2023秋)

3.强化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设计并绘制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船。
4.增强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法,展现船的动态美和艺术魅力。
5.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了解船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船的基本结构、设计原理和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船设计知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我设计的船》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船的结构和设计原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投入讨论,勇于尝试设计自己的船只,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然而,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关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我意识到在讲述船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时,部分学生对此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以更直观的方式让他们理解这些概念。同时,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到船的设计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此,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其次,实践活动方面,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模型制作过程中,展现了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困难,如船身稳定性不足、船帆角度设置不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船设计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塑料瓶子、胶带、胶棒、刻刀、剪子、彩纸、画笔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 了
课 解
导 浮
入 力
教师出示纸船并提问:纸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吗?
纸船可以在水面上长时间的漂浮吗?
课件出示木头、竹子、石头的照片,请学生说一说,哪种材质可以做船身,为什么。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小结:早期的人类以捕鱼和打猎为生,人们发现木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于是,人们把砍下来的树干一面削平、挖空,做成了独木舟。
学生通过教师演示,了解让船保持平稳的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
互
评
价
把船放在水里,引导学生从船的造型和漂浮得是否平稳两方面进行自评与互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加强评价机制,让学生学会评价作品的方法。
课
后
拓
展
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并利用生活中可以漂浮的废弃物,设计出了一艘美观新颖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船。今天我们的时间和空间有限,课下同学们可以尝试用多种可漂浮的废弃物进行组合,设计一艘大船,带着它去更广阔的水面上航行。
艺
术
实
践
实践要求:小组合作,设计一艘新颖美观并能平稳漂浮在水面上的船。
学生实践。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发
现
问
题
怎么样才能让船身平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归纳小结,演示学生提议的在塑料瓶里加上土的方法。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加入适量的土可以使船保持平衡。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
观察白板上出示的材料放在水中的情况,感受浮力。
学生发现铁盒也能在水中漂浮。
感受不同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了解轮船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
了解阿基米德发现浮力的小故事。
演 感
示 悟
解 原
惑 理
教师选择一个塑料瓶子并提问:选择好了船身,怎么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呢?
白板演示:
1.在瓶子上剪口的方法。
2.固定船帆。
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题和综合探索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浮力这一科学原理的兴趣,建立美术与科学知识
之间的联系,从中体会探究活动的愉悦和成功,养成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有关浮力的科学知识,学习利用可漂浮的废弃物设计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浮力的科学知识,设计一艘新颖美观并能平稳漂浮在水面上的船。
竹子质地坚韧、重量轻、中间空、浮力大,容易捆扎,并且不怕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人们用它制作成竹筏,既方便又耐用。
学生回答:可以。
时间长了会沉底,因为它是用纸做的,所以不能长时间漂浮在水面上。
学生根据图片回答:木头、竹子可以做船身,因为他们可以漂浮在水中。石头太沉,不能浮在水中,所以不合适。
教师通过分析了解相关知识。
3.船的外观装饰。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了解制作船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制作方法及步骤。
பைடு நூலகம்观 开
察 阔
生 思
活 路
通过课件观察生活中船的种类和外形,开阔思路。
看课件(教材第40页),欣赏学生设计的船,说一说哪条船设计的既新颖又美观。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船。
欣赏、评价教材中的学生作品。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船和艺术作品中的船,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通过选择船身,明确哪些材料可以在水中漂浮。
了解独木舟的由来。
了解竹子的特性。
选 了
择 解
船 浮
身 力
看看桌子上的材料,哪些可以做船身?可以放在水中试试。
教师通过学生阐述的理由,引申出轮船浮在水中的原理:轮船在水中占的体积很大,所受的浮力大于船的重量,这样船就会浮在水面上。
你们知道是谁发现了浮力吗?课后查找资料,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
《我 设 计 的 船 》 教学设计
课 题
我设计的船
课 型
综合·探索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船的分析,初步了解有关浮力的科学知识,掌握利用浮力设计船的方
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描述、讨论和评价等综合学习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知识,
运用浮力的科学原理和多种造型方法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想,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