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合集下载

马西亚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的教育启示

马西亚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的教育启示

马西亚提出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四种状态的教育启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认知及感觉。

自我同一性所解决的是过去的我、现在的我、他人眼中的我,以及这些是不是同一个我的问题。

它的确立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发展课题,若青年的自我同一性不能建立,则会导致其社会角色的混乱,甚至人格分裂。

马西亚认为青少年有四种同一性状态:(1)同一性获得。

青少年已经体验了探索,仔细考虑过各种同一性问题,选择了自我投入的目标和方向并对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做出了坚定、积极的自我投入。

同一性获得者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最佳状态,这样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更高的自主和自尊水平,具有更高的自我发展潜力,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2)同一性延缓。

这类人正在经历艾里克森预言的危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

他们要做出一个承诺,但是现在仍然在各种选择之间犹像不决。

他们往往具有更高的焦虑水平,并通过拒绝、发泄和认同来控制焦虑,同时表现出较低的决断性。

(3)同一性早闭。

这类青少年并没有经历过危机或者探索,而过早地做出了投入,但这种投入是非自觉的,是以别人对他的期望为投入方向的,是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目标做的决定。

这类人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好孩子”。

通常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专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外控的行为方式。

(4)同一性扩散。

这类青少年没有仔细思考或解决同一性问题,也没有详细计划将来的生活方向。

他们既没有对各种选择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投入。

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方向且缺乏心理活力,外向性较差,在人际交往上容易出现障碍。

对比辨析:例题展示:1.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未经历危机和探索就做出选择的个体,其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类型属于( )。

A.同一性达成B.同一性延缓C.同一性停滞D.同一性混乱1.【答案】C。

解析:青少年达到同一性发展的正常水平,即同一性达成。

自我的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的同一性的确立

自我的同一性的确立15自动化 201521200205何子玄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

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对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A与B是相同的个体”这句话的含义不是A=B,而是“A是像B一样的F,但是不是像B一样的G。

”这是说,个体同一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个体同一性的标准是某一个本质的共同点的相同,而不是两者的完全重合。

所以解决同一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这个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不见得所有人都认同就是了。

物质的体量的同一性标准与一个活的存在的同一性标准是不一样的,A与十年前的A,一艘船与被拆掉一块甲板的那一艘船,判断二者同一性的标准不同:在活的生物的情境中,它们的同一性不取决于同样部分的一个量;而是取决于别的东西。

因为在他们之中物质的大部分变化不改变同一性:一颗橡树,从一棵植物长成一棵大树,然后被砍掉,仍然是相同的橡树;一头柯尔特长成一匹马,有时肥,有时瘦,任何时候都是同样的马:虽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可能有部分明显的变化:因此,它们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同样的物质的量,虽然他们中真的是其中一个,一个是同样的橡树,另一个是同样的马。

“自我同一性”1

“自我同一性”1

你的“自我同一性”达成了吗?“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是由埃里克森在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的。

他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但是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界定。

一般来说,是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自我。

生活当中说有人总说:“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是像她这样,还是像他那样,我好迷茫。

”“教师这个职业真的是我想要从事的工作吗?”James Marcia根据探索和承诺的程度高低划分出四种同一性状态,即同一性达成、同一性拒斥(早闭)、同一性分散和延期偿付。

大家可以观看以下示意图方便理解:1.同一性达成指具有高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能为之做出积极的自我承诺。

如:“我想成为一名教师,并愿意付出自己的一生。

”2.同一性拒斥(早闭)指具有低探索和高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并没有对自己进行明确的探索,但却作出了承诺,这种承诺更多的来自于父母或权威人物等重要他人的期望或建议。

如:“我对于我未来没啥想法,只需要继承我父亲的公司就行了。

”3.同一性分散指低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没有仔细思考或探索过各种同一性问题,也未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的承诺。

如:“我不知道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挺好。

”4.延期偿付指高探索和低承诺的青少年,这类个体正处于不断地努力探索过程中,但还没有形成特定的目标、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对于青少年这种斗争状态,埃里克森被称为“合理延缓期”,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探索过程,因此青少年有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对于健康是有益的。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

例如:1.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经历自我探索。

自我同一性——精选推荐

自我同一性——精选推荐

自我同一性00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同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

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1987;Penuel&Wertsch,1995)是这样界定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

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选择,那么角色混乱就发生了。

如果年轻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

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ofloyalty)。

"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

这并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自己所在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地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自我同一性理论及研究进展摘要: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概括,从自我同一性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测量、自我同一性模型建构、相关因素及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发现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越来越关注内在心理结构及现象学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对自我同一性理论本身缺乏深入研究,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进、评述国外的研究成果及应用上。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模型自我同一性测量同一性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

埃里克森(Erikson)1946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继埃里克森之后,玛西亚(Marcia)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自我同一性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

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自我同一性模型的建构等。

本文主要是针对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及最新的研究进展的陈述,分析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研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把握自我同一性理论,并有效地运用自我同一性理论。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界定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被广泛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但是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丰富、复杂,到目前尚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这影响了自我同一性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关于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研究也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韩晓峰、郭金山的《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郭金山的《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主要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势。

Erikson 是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释自我同一性的理论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James Marcia根据青少年所遇到的冲突以及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划分了四种主要状态: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和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

这四种同一性来源于对两个问题做\是或否\两种回答的结合,这两个问题是:个体积极参与寻找同一性的活动吗?个体已经确定自己的选择了吗(例如,对价值观,对学校,对职业生涯,对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对自我同一性的其他方面)?如果一个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是\,那么他就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这样的人已经找到了自我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教育、职业或个人行为的决定。

例如,玛拉在仔细思考后决定以医学为职业,因为她认为学医能够帮助他人,能发挥她的才干,并且更容易谋生。

有的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否\,那么他正在经历同一性扩散,这样的人既不积极寻找同一性,也没有致力于任何有关同一性重要方面的行为。

例如,杰罗此刻就处于此种状态,只要他感到舒服,要么做得太多,要么太少,而且从来不花一点时间考虑自己是谁,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第一个问题上回答\是\,而在第二个问题上回答\否\的人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这样的人寻找同一性,但是还没有做出决定。

例如,伯特为了寻找自我,刚刚从一个宗教团体转到另一个宗教团体,但是相比他寻找自我之前,他还是一样不了解自己。

第一个问题回答\否\、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样的人已经做出了工作、上学或自我同一性其他方面的行为,但并没有积极寻找同一性。

波妲和玛拉一样是医学预科生,但是她只是因为继承母亲的职业,而没有充分思考过她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做出的行为。

这四种同一性详见下图:个体积极寻找同一性吗是同一性获得●自我坚定感和安全感●确定了职业、宗教、信仰、性别角色的观念等●充分考虑别人的看法、信仰和价个体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选择了吗?是同一性延缓●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或正处于转折点上●对于社会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自我认同感否值观,但自己的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否过早自认●对于自己的职业和各种理念已经有所定位●缺乏自我建构的过程,不假思索和不加怀疑地接纳他人的价值体系●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过早的做出决定(图:同一性的四种状态)●正在积极地争取获得同一性同一性扩散●缺乏方向●对政治、宗教、道德或职业问题不关心●做事情不问为什么●对其他人为什么要做那些事情不关心艾里克森和Marcia都认为,一个健康的青年人有可能应该经历过同一性延缓状态,即努力寻找恰当的同一性但又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生涯成熟度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生涯成熟度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

生涯成熟度管理心理学名词解释一、生涯成熟度名词解释生涯成熟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生涯学者舒伯(Super)在1955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个体在生涯发展的连续线上所达到的水平。

生涯成熟度代表一个人生涯发展的程度与选择的准备度,个体的成熟度越高,则会有更好的准备状态来做出明智、适当的职业选择。

生涯成熟度测评由新基础教育研究院研制,适合我国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从生涯发展认知和生涯发展态度两方面来揭示个体的生涯发展水平。

二、理解“生涯成熟度”角度一“生涯成熟度”跟“心理成熟度”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对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解释中,发现很有趣的跟青少年生涯探索有着极大的相关性。

心理学家玛西亚(James Marcia)对于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如此解释:1、同一性弥散:如果一个13岁的青少既没有开始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探索她的同一性,也没有做出同一性承诺,即处于同一性弥散状态;2、同一性延缓:19岁的萨莎并不太确定以后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但最近她开始去咨询中心,希望能了解不同的职业,她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3、同一性早闭:一个18岁男孩的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所以他计划在大学里主修医学,他事先并没有充分探索过其他可能的选择,他属于同一性早闭;4、同一性获得:21岁的马塞洛在大学里广泛探索很多不同的职业选择,最终取得了科学教育的学历,并希望能到高中教学,他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

于是,就有我国学者将“心理同一性”的概念研究放到了生涯发展上,从“生涯探索”与“生涯承诺”两个维度考量,将生涯同一性也分成了四种状态:1、生涯探索-有,生涯承诺-有,即同一性达成;2、生涯探索-有,生涯承诺-无,即同一性延缓;3、生涯探索-无,生涯承诺-有,即同一性早闭;4、生涯探索-无,生涯承诺-无,即同一性弥散。

三、理解“生涯成熟度”角度二舒伯及其同事在生涯模式研究中,也提出了生涯成熟的概念,汇总成了《生涯成熟的概念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cia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理论
James Marcia根据青少年所遇到的冲突以及他们解决冲突的方式,划分了四种主要状态: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过早自认(identity foreclosure)、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和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

这四种同一性来源于对两个问题做"是或否"两种回答的结合,这两个问题是:个体积极参与寻找同一性的活动吗?个体已经确定自己的选择了吗(例如,对价值观,对学校,对职业生涯,对他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对自我同一性的其他方面)?
如果一个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是",那么他就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这样的人已经找到了自我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教育、职业或个人行为的决定。

例如,玛拉在仔细思考后决定以医学为职业,因为她认为学医能够帮助他人,能发挥她的才干,并且更容易谋生。

有的人在两个问题上都回答"否",那么他正在经历同一性扩散,这样的人既不积极寻找同一性,也没有致力于任何有关同一性重要方面的行为。

例如,杰罗此刻就处于此种状态,只要他感到舒服,要么做得太多,要么太少,而且从来不花一点时间考虑自己是谁,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第一个问题上回答"是",而在第二个问题上回答"否"的人处于同一性延缓状态,这样的人寻找同一性,但是还没有做出决定。

例如,伯特为了寻找自我,刚刚从一个宗教团体转到另一个宗教团体,但是相比他寻找自我之前,他还是一样不了解自己。

第一个问题回答"否"、第二个问题回答"是"的人处于过早自认状态,这样的人已经做出了工作、上学或自我同一性其他方面的行为,但并没有积极寻找同一性。

波妲和玛拉一样是医学预科生,但是她只是因为继承母亲的职业,而没有充分思考过她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做出的行为。

这四种同一性详见下图:
(图: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艾里克森和Marcia都认为,一个健康的青年人有可能应该经历过同一性延缓状态,即努力寻找恰当的同一性但又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延缓期对于那些生活在琳琅满目的都市化社会的青年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他们必须从多种选择中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社会的复杂性正是为什么同一性观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确定的一个原因。

直到高二、高三,也只有大约20%的学生开始主动寻找同一性或者已经获得同一性。

无论青年人自我同一性的寻找持续多久,其目标都是获得牢固的自我安全感,以及如何确认自己的性格、能力和行为。

青年人(也是每个人)的自尊(self-esteem)就是他给自己评定的价值,我们把青年人对自己的看法称做自我概念(self-concept)(见第lO章)。

青年人对同一性的寻找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对他的自我概念和自尊产生深刻的影响,亲密的友谊有助于发展自我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综上所述,同一性获得似乎是四种同一性状态中最好的状态。

实际上,在强调个人成就和责任的西方社会里,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延缓期和同一性获得要比同一性扩散和过早自认反映出更多的发展上的成熟。

然而,许多非西方文化要比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成员的互相依赖。

在这样的国家里,父母或社区领导可能是帮助青年人选择职业或婚姻伴侣的最适合人选,许多重要决策不是依据个人的期望,而是基于群体讨论做出的。

过早自认被认为比同一性延缓或同一性寻求更为成熟。

分析性思考:学校应该采取什么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化,从而使他们趋于独立?如果希望他们互相依靠呢?为什么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社会文化模式是赞赏独立的还是赞赏相互依靠的? 提示如果希望独立,学生主要靠自己的学习;如果希望相互依靠,学生需要通过团体合作来完成任务。

但是在大多数的美国学校里,学生的个体行为倾向于占主导地位。

对艾里克森和Marcia的理论的评价
艾里克森和Marcia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的个人发展是相当有价值的,但与此同时就像许多理论一样,它们也存在局限。

局限之一就是缺乏可证实的数据,这两个理论都没得到坚实的经验数据的支持。

从这些理论首次被提出到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更迫切地需要重新验证理论。

当然,Marcia的理论仅涉及了生命全程的一小段,而没有分考虑在整个人生过程中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正常的青少年的同一性也是不稳定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性而改变,悲伤、愤怒往有导致出现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危险。

Marcia的同一性获得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树立获得同一性完成的榜样。

尽管专家型的教师并不反对学生去寻找自我同一性,但他们更注重的是,那些能够带来坚定的自我感受的最终任务完成的价值。

用那些通过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物——如文学人物,或者相关领域的真实人物,如科学家、当地领导或著名人士,为学生树立榜样将会有所助益。

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其他成人要成为坚实的成人榜样,而不是儿童时代的伙伴。

■辅助学生对各种价值体系的探索,帮助他们认识到各种体系的优缺点。

在语文或历史课上,学生们能够思考与学习很多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在自然科学课上,学生们通过参与科研以及阅读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发现能够学到科学的价值观。

而外语课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另一种社会文化以及它与本土文化的异同。

■鼓励学生做出符合其年龄阶段的决定。

这些决定可以是在学校努力学习,完成家务,对朋友和家庭的忠诚或者是钻研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

学习如何做出决定并持之以恒与完成某一特定的目标同样重要。

■考虑到文化差异。

许多学生来自其他文化背景,同一性延缓在这些文化比在美国更被人们所接受。

因此要让来自这些文化背景的学生寻找同一性,会使他们与家人以及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发生冲突。

■注意同一性形成的不问断特征。

Marcia的理论主要适合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个体,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同一性的形成是持续一生的。

人们必须经常评价和再评价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现在是否已经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标准。

张厚粲译,[美]Robert J.Sternberg Wendy M.Williams著: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P77-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