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设计说明修改

合集下载

改造初步设计说明

改造初步设计说明

改造初步设计说明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一、设计需求说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旧建筑逐渐暴露出问题,需要进行改造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

本次改造初步设计旨在对一栋旧建筑进行全面改善,提升其实用性和舒适度,同时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二、改造内容1. 室内空间改造(1)对室内进行细致测量,重新规划空间布局,并根据功能需求进行合理划分。

保留原有结构的同时,考虑增加隔墙、拆除不必要的墙壁,以获得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2)优化采光设计,通过调整窗户位置、增加天窗等手段,增加室内自然光的利用,减少对人工光源的依赖。

(3)改善通风系统,加装新风系统,增加空气流通性,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 能源使用优化(1)替换老旧的采暖和供水设备,使用更高效的设备,以减少能源消耗。

如对热水供应进行管道改造,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或热泵技术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2)增加绝缘材料和隔热层,以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减少冷热能负荷,降低能源消耗。

3. 环境友好改造(1)种植绿色植物,增加生态因素,改善室内和周围环境质量。

(2)使用环保材料,选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低VOC(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材料。

(3)引入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智能监控和自动化控制,实现能源使用的优化,减少浪费。

三、改造设计指导原则1. 人性化:设计要以人的需求为中心,提供舒适、安全、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

2. 环保可持续:注重使用环保材料和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技术先进性:尽可能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如智能家居系统、太阳能利用等,提升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4. 经济实用性: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改造成本,确保投资回报。

四、改造效果预期通过以上改造措施,预计该旧建筑能够焕发新生。

室内空间将更加合理和通透,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采暖和供水设备的优化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居住成本。

环境友好改造使建筑融入周围自然环境,提升居住体验。

初步设计变更说明

初步设计变更说明

甘肃省天渊建材有限公司关于《初步设计》设计中粉煤灰回采方法变更的说明《初步设计》第3章 湿灰库内粉煤灰回采方案3.6 回采方法进行回采过程工中,应严格按照勘查报告深度回采,坝体后侧预留50m保护区,保证坝体不被破坏,坝底预留保护层,杜绝破坏尾矿坝底部防渗层以及周围边坡的现象发生,并定期对坝体进行变形观测,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灾害发生。

坝区微地貌属山前沟谷地貌,沟谷总体走向为东西向,受到粉煤灰沉积填充,现坝面地形较为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坝内东北方向有高度4.0m山包出露,坝内灰面平均标高约1600m(1956年黄海高程系),坝底地形起伏较大,坝底平均标高约1590m。

由于湿灰库坝内的粉煤灰为电厂废渣,属松散物料,系逐年排弃沉积填充形成,稳定性较好,上部无覆盖层,故剥离量为0,适于采用露天回采,故本次设计确定的回采方式为露天回采。

露天回采底部标高为1590m。

首采工作面为1600m水平。

按照以上情况,根据国家《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规定和坝区实际,本设计主要对库区坝内的粉煤灰进行回采设计,设计该露天采场为自上而下、水平分层台阶式回采方法。

祥见附图《移交生产时工作面系统布置平面图》、《湿灰库回采终了平面图》和《湿灰库回采终了2-2′剖面图》。

库区坝内粉煤灰回采主要生产工艺过程为:坝内粉煤灰→挖掘机或装载机铲装→自卸汽车运输→深加工厂区破碎站卸料平台。

3.7 采场布置的技术参数3.7.1露天回采境界确定的原则本设计生产规模为50万吨/年,在圈定露天回采境界时,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基建投资,降低生产剥采比,并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露天回采底部标高为1590m。

根据最终境界选择方法和给定的技术经济参数,根据开拓运输系统的要求,人工进行修整和调整后,形成本次设计的露天回采最终边界。

祥见附图《湿灰库回采终了平面图》和《湿灰库回采终了2-2′剖面图》。

3.7.2露天采场最终边坡要素采场最终边坡角取决于岩石的稳定性和回采最终边坡角。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1、我们所做的各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不全,造成内容简单、粗糙。

随着矿井技改工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工程与原设计出处较大,因此必须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

2、矿井开拓布局、各生产系统、各单项工程、安全设施、各类设备的选型以及各类计算等凡是与原设计不相符的都要由原设计部门进行全面的变更设计,变更设计要装订成册,并有各类变更图纸,要加盖设计部门公章。

3、将《矿井变更设计》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作为矿井验收的依据。

4、有关安全设施设计变更的要求请参考煤安监监察[ ]44号文第四条(红色)。

5、《矿井变更设计》及批复要在矿井单位工程质量认证之前完成。

附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44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从源头上严把安全关,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煤矿建设项目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或批准)。

未经核准(或批准)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得受理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业务。

二、合理界定项目类型,分级负责,共同做好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煤矿建设项目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新建项目,指在新开发井田内新设计建设的煤矿建设项目;扩建项目,指现有合法生产煤矿经过技术改造等手段,使得生产能力增加的煤矿建设项目;改建项目,指现有合法生产煤矿改变了煤矿原有主要生产系统及安全设施,但没有增加生产能力的煤矿建设项目。

主要包括:增加井筒数目或者改变井筒功能的,扩大煤层开采范围的,矿井延伸水平开拓方式与原设计不一致的项目。

新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继续按照《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原国家局令第6号)办理;改建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由项目所在地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省局)或煤矿安全监察分局(以下简称分局)负责,具体办法由省局自行确定。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1、我们所做的各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不全,造成内容简单、粗糙。

随着矿井技改工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工程与原设计出处较大,因此必须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

2、矿井开拓布局、各生产系统、各单项工程、安全设施、各类设备的选型以及各类计算等凡是与原设计不相符的都要由原设计部门进行全面的变更设计,变更设计要装订成册,并有各类变更图纸,要加盖设计部门公章。

3、将《矿井变更设计》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作为矿井验收的依据。

4、有关安全设施设计变更的要求请参考煤安监监察[2007]44号文第四条(红色)。

5、《矿井变更设计》及批复要在矿井单位工程质量认证之前完成。

附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7〕44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从源头上严把安全关,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煤矿建设项目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或批准)。

未经核准(或批准)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得受理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业务。

二、合理界定项目类型,分级负责,共同做好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煤矿建设项目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新建项目,指在新开发井田内新设计建设的煤矿建设项目;扩建项目,指现有合法生产煤矿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使得生产能力增加的煤矿建设项目;改建项目,指现有合法生产煤矿改变了煤矿原有主要生产系统及安全设施,但没有增加生产能力的煤矿建设项目。

主要包括:增加井筒数目或者改变井筒功能的,扩大煤层开采范围的,矿井延伸水平开拓方式与原设计不一致的项目。

新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继续按照《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原国家局令第6号)办理;改建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由项目所在地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省局)或煤矿安全监察分局(以下简称分局)负责,具体办法由省局自行确定。

红山煤矿二号平硐改扩建初步设计修改说明

红山煤矿二号平硐改扩建初步设计修改说明

奎屯天北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红山煤矿二号平硐改扩建初步设计修改说明兖矿集团邹城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二0一三年十二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组织专家组,于2012年8月15日在乌鲁木齐主持召开了《奎屯天北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红山煤矿二号平硐改扩建初步设计》(以下简称《初设》)审查会。

会议听取了我院对《初设》的介绍,查阅了有关资料,经充分研究讨论,形成了112条评审意见,根据评审意见,我院对《初设》认真进行了补充、修改和完善。

原审各位专家对修改后的设计进行了复核,根据复核意见,我院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复审意见及相应的修改说明如下:一、矿井建设条件意见及建议:1、设计应按矿区总体规划和自治区煤炭产业优化升级方案确定的井田范围进行设计。

复核意见:做了相应的释说明。

由于原矿区总体规划把本井田划分为3个部分,矿方正在办理调整矿区总体规划的相关手续。

2、煤矿应尽快办理项目核准和矿区范围划定等相关手续。

复核意见:矿方正在办理相关手续。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意见及建议:l、井田边界煤柱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重新计算确定。

复核意见:已按原评审意见要求进行了计算。

2、补充断层煤柱计算过程。

复核意见:已按原评审意见要求补充了相关内容。

3、应补充地面爆破材料库煤柱留设的相关内容。

复核意见:修改时做了解释性说明,地面爆炸材料库位于井田边界以北,矿井主副井工业场地以东,不占压本井田资源。

三、矿井开拓意见及建议:l、矿井采用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本矿井为水文条件复杂型矿井,不应采用下山开拓;应重新确定矿井的水平划分、大巷布置。

对+1250m以下的采区巷道布置重新进行论证。

复核意见:已经由单水平上、下山开拓调整为多水平上山开拓方式。

2、设计未考虑井田西部安集海河以西部分,应说明理由,对今后的开拓、开采布局上的衔接做出安排,对井界边界及井田范围的划分进行合理性分析。

复核意见:设计修改时对此做了明确解释说明,并建议在划定井田境界时重新调整边界,复核给予认同。

初步设计说明资料pdf(二)2024

初步设计说明资料pdf(二)2024

初步设计说明资料pdf(二)引言概述:本文档是关于初步设计的说明资料,旨在介绍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决策。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设计目标、设计方案、技术架构、系统流程和性能评估。

一、设计目标1.明确需求:详细了解用户需求,包括功能、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2.定义目标:将需求转化为设计目标,确定具体的功能模块和系统性能指标。

3.制定计划:制定设计和开发计划,明确时间和资源分配。

二、设计方案1.功能划分:根据需求和目标,将系统功能划分成不同模块,实现模块间的解耦和高内聚。

2.架构选择:选择适当的架构模式,如分层、面向服务等,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3.数据设计:设计合理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模型,支持系统的业务逻辑和数据管理需求。

4.用户界面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和界面交互原则,设计简洁直观的用户界面。

三、技术架构1.选择技术栈:根据需求和设计方案,选择适合的编程语言、框架和工具。

2.系统组件:定义系统各个模块的职责和关系,划分系统层次结构。

3.集成服务:设计系统与外部服务的集成接口,确保系统与第三方服务的无缝对接。

4.安全设计:考虑系统的安全性需求,设计合适的认证、授权和数据加密策略。

四、系统流程1.流程设计:根据需求和功能模块,设计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

2.业务逻辑:详细描述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和数据流转过程。

3.错误处理:设计系统的异常处理机制,包括错误检测、异常捕获和错误提示。

4.系统交互:定义系统与用户、系统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交互方式和协议。

五、性能评估1.性能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和系统目标,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负载要求。

2.性能测试:设计和执行性能测试用例,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3.性能优化: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系统优化,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初步设计的关键内容和决策,包括设计目标、设计方案、技术架构、系统流程和性能评估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确保系统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高性能和稳定性。

初步设计报告评审专家审查意见修改说明

初步设计报告评审专家审查意见修改说明

标题:深度剖析初步设计报告评审专家审查意见修改说明一、评审专家意见总结在初步设计报告评审阶段,评审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围绕着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持续性以及创新性展开。

其中,评审专家提出了关于设计方案的改进和优化建议,并对方案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为报告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修改说明针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针对每一条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并制定了相应的修改方案如下:1.关于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根据评审专家的建议,我们进一步完善了设计方案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增加了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案例分析,以充分论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关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针对评审专家提出的关于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建议,我们重新进行了布局设计,优化了功能分区方案,并提出了更加合理和可行的方案设计。

3.关于设计方案的可持续性针对评审专家对于方案的可持续性提出的建议,我们进一步拓展了方案的可持续性设计思路,增加了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设计要点,并计划引入可持续性认证标准,以保证方案的可持续性发展。

4.关于设计方案的创新性针对评审专家关于创新性的意见,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方案的创新性内容,增加了创新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应用,力求在设计中体现出独特的创意和风格。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评审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下,我们对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不仅使得方案更加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方案的质量和价值。

通过此次评审,我们深切认识到了专家意见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追求卓越和完善,力求做到更好。

评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设计方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将认真对待每一条意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力求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的设计方案将更加完美,更加具有竞争力。

四、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的进一步解读和反思在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中,不仅仅是对设计方案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和建议,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设计思路和理念的改进方向。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范文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范文

关于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的几点说明1、我们所做的各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由于时间仓促、资料不全,造成内容简单、粗糙。

随着矿井技改工程的不断深入,许多工程与原设计出处较大,因此必须对矿井技改初步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进行变更。

2、矿井开拓布局、各生产系统、各单项工程、安全设施、各类设备的选型以及各类计算等凡是与原设计不相符的都要由原设计部门进行全面的变更设计,变更设计要装订成册,并有各类变更图纸,要加盖设计部门公章。

3、将《矿井变更设计》报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作为矿井验收的依据。

4、有关安全设施设计变更的要求请参考煤安监监察[2007]44号文第四条(红色)。

5、《矿井变更设计》及批复要在矿井单位工程质量认证之前完成。

附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煤安监监察〔2007〕44号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工作,从源头上严把安全关,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煤矿建设项目必须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或批准)。

未经核准(或批准)的煤矿建设项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得受理安全设施设计审查业务。

二、合理界定项目类型,分级负责,共同做好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

煤矿建设项目包括以下三种类型:新建项目,指在新开发井田内新设计建设的煤矿建设项目;扩建项目,指现有合法生产煤矿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使得生产能力增加的煤矿建设项目;改建项目,指现有合法生产煤矿改变了煤矿原有主要生产系统及安全设施,但没有增加生产能力的煤矿建设项目。

主要包括:增加井筒数目或者改变井筒功能的,扩大煤层开采范围的,矿井延伸水平开拓方式与原设计不一致的项目。

新建、扩建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继续按照《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原国家局令第6号)办理;改建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由项目所在地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省局)或煤矿安全监察分局(以下简称分局)负责,具体办法由省局自行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设计说明修改说明书1.概述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途经那曲县、安多县、班戈县。

起点位于那曲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供加桥(G109线K3525+650),与G109线呈“T”型交叉,终点与班戈县至纳木错旅游公路相接,路线全长170.328Km (计入断链长度)。

主线全长170.328Km,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7.5m,路面宽6.5m,设计速度30km/h。

本项目共设支线5段,共长17.216Km, 按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4.5m,路面宽3.5m,设计速度20km/h。

线外工程(主线终点至班戈县段)长20.695 Km,路肩硬化采用4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20厘米水泥稳定砂砾基层,硬化宽度两侧各75厘米,边缘采用宽30厘米水泥混凝土路边石,其它部分均维持原状。

1.1任务依据(1)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测设的委托书》;(2)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意见》(藏交计财委字[ ]5号)(3)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藏交计财委字[ ]11号)(4)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关于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补充)意见》(藏交发字[ ]463号)(5)交通运输部《关于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交规划发[ ]130号)(6)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关于《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技术咨询报告》(71.2设计标准根据《工程可性行研究报告》及工可批复意见,本项目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30km/h。

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桥梁宽度为净7+2×0.5,涵洞与路基同宽。

拟建项目主要技术指标21.3 测设经过(1)测设经过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根据建设单位意见以及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采用两阶段设计。

11月我公司接到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下达的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测设的委托书后,公司领导极为重视,立即召开有关会议并进行安排布置,并成立了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项目部,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编制了《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技术准备书》及《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勘察设计大纲》,经公司技术部门审查后颁发执行。

4月中旬先遣人员到达工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测设队于5月1日进入测设现场相继展开外业勘测及调查工作。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路线方案的基础上,测设人员首先对路线走向进行了认真踏勘,根据本项目工程性质以及沿线所经地形特征,路线采用实地定线与采集旧路中心线坐标,在计算机上拟合定线相结合,最终确定路线设计方案,然后进行了控制测量和实地定测放线。

路线布设以少拆迁、少占牧区、方便村民出行、降低工程量并注重与周围环境协调为原则,在充分利用旧路的前提下,裁弯取直,改进旧路平面线型及纵坡。

特别针对困难路段进行多方面比选,重复斟酌,以确定合理方案。

除定线组以外,还以GPS控制组、中线组、横断面三个操作组和路基路面调查、防护排水调查、桥涵调查、经济调查、交通工程调查五个专业调查组相继开展外业勘测工作。

地质钻探队于6月17日到达工地开始地质钻探及调绘。

历经110天,与8月17日完成了外业勘察工作。

7月11日那曲地区交通局主持召开会议,对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外业勘测工作进行了现场验收,听取了我公司关于本项目外业勘测工作的详细汇报,就技术标准、路线走向等技术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

7月20日我公司赴拉萨向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对本项目的外业勘察工作又作汇报。

两次会议一致认为采用的技术标准符合要求,路线方案合理,并对下阶段设计中应考虑和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意见,随后开始了初步设计工作。

在初步设计阶段注重设计质量,对路线方案比较、路线平纵面组合、桥涵构造物等结构形式、路基排水与防护等进行比选和优化,力求使初步设计方案优、投资省。

5月20日至6月5日我公司组织测设人员对本项目进行二次测设,经过全体测设人员有序的工作,于7月底完成了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

10月26日至10月29日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组织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关专家对本项目进行现场调研,由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有关领导主持召开了初步设计审查会。

会后我公司组织人员对本项目进行三次补充调查及测量,并得到那曲地区交通运输局及班戈公路养护段的全力配合。

根据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公路改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技术咨询报告》及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关于本项目的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于 12月底完成了本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的修改编制工作。

(2)控制测量本工程平面坐标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投影方式采用高斯投影,椭球参考WGS84坐标系椭球参数,长半轴:6378137.000米,扁率:1/298.。

由于测区东西跨度大,为控制平面投影变形,共取两个投影面:起点~K70+000段取中央子午线为91°24′32″;K70+000~终点段取中央子午线为90°32′49″。

测区长度归化到独立坐标系参考椭球体4600m的抵偿高程面上,按高斯正形投影计算平面直角坐标,Y坐标自然值加500Km。

本工程采用边连式布设四级(D级)网做为主控网,全线共埋设混凝土预制桩177个,全部采用GPS直接定位,间隔10Km对两个预制桩采用混凝土加固。

控制点GPS30、D3001、D3002处于两个坐标系的分带处,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有不同的坐标。

本工程全线高程控制点沿平面控制点统一布设,全线统一高程系,高程系统采用近似国家1985黄海高程系,高程控制点以四等水准观测法,用电子水准仪对相邻控制点进行往返施测。

1.4 路线起终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拟建公路起点位于那曲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的供加桥(G109线3525+650),与G109线呈“T”形交叉,利用现有3-16m供加桥跨越那曲河,西行在K0+465~K0+541.5段利用超限站已修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后在K0+660处下穿青藏铁路,路线以既有旧路为导向自东向西行经自日村、东则村、那么切乡北、松柯、桑托,进入安多县强玛镇四村,路线继续前行沿蓬错边缘布线,经班戈县北拉镇后继续西行经巴木错北后抵达路线终点与班戈县至纳木错旅游公路相接,路线全长170.328km(计入断链长度)。

主要控制点:供加桥、超限站、自日村、东则村、那么切乡、松柯、桑托、强玛镇四村、蓬错、北拉镇、巴木错及沿线既有旧桥。

所经主要城镇:北拉镇路线所经主要河流有:那曲河、门多淌、恰尔倘、巴尔倘、弄仁达曲、拉青曲康、伸曲、恰热曲岗、曲可罗、桑曲等二十条较大的河流,由众多的内流河所形成的湖泊有错鄂、蓬错、巴木错等。

主要公路:路线起点所连接的G109线、终点连接的班戈县至纳木错旅游公路。

主要铁路:路线在K0+660处下穿青藏铁路,交叉形式为下穿。

1.5 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1)采用《工可》批复主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度7.5m。

支线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4.5m。

(2)维持了《工可》批复的路线起自那曲县城北供加桥附近,接国道109线,经那么切、北拉,止于班戈县德保,接已完成改建的纳木错至班戈公路。

(3)对蓬错常水位进行观测和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后,将蓬错湖畔路线方案进行优化调整,取消了《工可》报告中DⅠ、DⅡ比较方案,增加了D段旧路方案与新线方案的比选。

(4)沿线既有桥梁多为按公路Ⅱ级标准修建,本次初设时对全线利用桥梁参考《公路桥涵养护规范》进行评定。

(5)在《工可》批复的走廊带内,路线进行局部优化,初设推荐方案路线全长170.328km,较《工可》推荐线缩短832m;结合实地勘测之后,对《工可》报告中的部分偏离旧路较远路段进行了调整。

2. 建设条件2.1 原有公路的等级、标准西藏省道301线那曲供加至班戈德保段现有公路为等外级公路,路基宽度5~8米不等,路面为天然砂砾。

2.2 原有公路使用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开始交通部安排车购税资金对省道301线实施路基成型工程,并新建部分桥梁和涵洞,当前本项目段道路路基已基本成型;该段道路路线所经地形属高原低山内陆湖盆区,地势平坦,旧路最低海拔4536.63米,最高海拔4788.42米,相对高差251.79米,总体平纵面指标较好,但局部路段平面线形指标低,线形不顺畅,纵坡大,纵坡指标不均衡;路基填土高度普遍不足,全线边沟、截水沟、排水沟等路基排水设施设置不全,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全线无路面;全线已建成中、小桥梁共28座,涵洞53道,由于该路线距离长,沿线水系发育,现有的桥涵构造物设置还远不能满足公路运营的需要。

下面对本项目现有公路的技术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段阐述。

(1)起点至东则桥段(K0+000~K27+320)该路段地形属平原微丘区,路线平面指标较高,但纵面指标较低,极不均衡,部分路段视线不连续。

旧路宽 6.0米,路面为砂石路面,起点至K0+420段路基填高约1.0m,K0+420~K27+320段路基填高约0.2~0.5m,局部桥头引道段路基填高3~5m。

以及项目沿线实际情况,本项目公路交叉口均采用平面交叉。

2.8 交通组成特点对项目的影响根据《工可》交通组成分析,按标准小客车计算,客车占17.0%,货车(含拖挂车、集装箱车)占75.0%,军车占 6.0%,拖拉机占 2.0%,说明项目交通流是一种混行交通。

货车交通量主要以阿里地区申扎等地的矿产品运输为主,普遍存在超载现象,对路面结构有较高要求。

4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