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知识归纳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知识归纳
以下是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的知识归纳: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4课三国鼎立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2.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3. 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
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
三国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曹魏实力最强,占据北方,蜀汉和东吴偏据西南和东南一隅。
4. 三国经济的发展:曹魏重视兴修水利、造船业发达;蜀汉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东吴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
第15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西晋末年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影响:大量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 江南地区的开发:
表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果树、家畜等南北交流增多;建康(今南京)成为经济中心。
意义: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 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到南方,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表现:宋元时期,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南方人口数量超过北方;南方海外贸易超过北方;建康(今南京)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等。
结果:到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至长江流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的知识点
1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住在茅庐的人是诸葛亮。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军阀割据混战的表现。
不同点:官渡之战赢的曹操;赤壁之战是曹操败。
4三国时期的夷洲就是今天台湾。
5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当时的志向是率军南下,统一天下,表现了他的抱负远大、勇于进取的精神。
6与曹操相关的两大战役: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了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进行了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迁都洛阳,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表现在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等方面。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历史知识的原始资料分为三种:文字记载的、口头流传的、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通常历史学家会综合三种方法进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记载经常被作为强调的重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知识点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 200年袁绍与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220年曹丕建立魏国,都:洛阳;水利工程2、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丝织业3、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造船业(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孙权230年派卫温到达夷洲(台湾)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民族内迁(1)时间:东汉末年(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3)规模:西晋初,人数达几百万(4)影响: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3、西晋灭亡:内迁匈奴于316年灭西晋二、淝水之战1、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今南京)2、前秦:氐族黄河流域3、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1)时间:383年(2)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3)结果:前秦失败以少胜多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牧野之战、城濮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4、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1)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1)农业: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水稻为主,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手工业3、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速记清单】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统编版2024)

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速记(部编版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本阶段时间界限为 220 年到 589 年,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 内迁、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继两汉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分裂时期,期间也有过短暂的统一 ,也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时期: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1.分裂中的统一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等都为 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 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两条线索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个政权 魏、蜀、吴。
三大战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
(时空定位把握脉络)【单元概述】01 单元概览(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单元时空】【阶段特征】(阶段发展特征鲜明)(1 )政治:这一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政权交替频繁,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民族交融加强;(2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大批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3 )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差异减少,认同感增多,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的盛况,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4 )科技文化:多元文化汇聚,科技成就突出,佛教盛行,文艺大放光彩。
新旧教材对比变化2024 版新教材原版本单元课题单元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 课三国鼎立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 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8 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 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 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第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内容聚焦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分裂和民族交融的时期。
初一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1. 农业时代
- 农业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阶段,人们开始繁殖植物和饲
养动物。
- 原始农业的工具包括石器、木器和骨器。
-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固定居住,形成了社会和文明。
2. 古代文明
-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朝代。
-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成就包括文字、农业、手工业和科技等。
3. 法老王国
- 法老王国位于尼罗河流域,是古埃及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国。
- 法老是埃及的君主,被认为是神的化身。
- 法老王国的农业、宗教和建筑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发展。
4. 玛雅文明
- 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字和日历系统。
- 玛雅人的农业技术高度发达,建筑和陶瓷技术也很出色。
- 玛雅文明在数学、天文学和历法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5. 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古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明。
-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人们建造了城市和排水系统。
- 该文明的重要成就包括文字、印章、商业和宗教等。
6. 总结
- 以上是初一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整理。
- 农业时代、古代文明、法老王国、玛雅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和文明。
-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彩,承上启下,为隋唐繁荣奠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1.曹胜袁败原因:(1)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2)曹操:重用人才;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
(理解性记忆)2.意义: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1.战争起因:曹操想要统一南北。
2. 曹操失败原因: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1)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2)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3.影响: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刘占两湖、川贵。
孙在长江中下游。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是222年-三国鼎立史实结合P76地图记忆。
-三国都注意发展经济,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保护自己或进攻别国)三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是曹魏。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2. 建立时间:266年3. 都城:洛阳4. 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263年,魏灭)、魏、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5. 灭亡时间:316年(匈奴人灭西晋)6. 西晋灭亡(短命)的原因: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②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③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西晋后期。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结合课本P80页地图)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内容: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
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成功原因:兴趣;创新;刻苦
钻研;亲自实践;吸收前人成果; 4、祖冲之称为“祖率”;贾思勰称为“贾学”;郦道元称为“郦学”。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后人称“书圣”,王 羲之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字的特点: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东晋会画家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绘画特点:题材广泛、线条优美、 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3、人称顾恺之“三绝”,即才绝、画绝和痴绝。 4、我们应该学习王羲之和顾恺之的虚心好学、博采众长、持之以恒、认真、专注的精神。 5、两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LOREM IPSUM DOLOR
5、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背景: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 励精图治, 强大后统一黄河流域 。 时间:383年 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
秦 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 2、东晋在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 了有利条件 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 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 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 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12、此次迁徙的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 四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个方面:语言、服饰、姓氏、婚姻、官制、礼节。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 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5、改革的影响(意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进程。 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 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内容:总结了生产经验;介绍了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生产要遵 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作用;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对后世的农业生产也有 指导意义。 成功原因:以民为本;注重实践;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和前人成果
LOREM IPSUM DOLOR
3、郦道元 时代:北魏 称谓:地理学家 成就:著《水注经》,是一部
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比游牧文化更为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上讲是顺应时势。
9、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祖冲之 时代:南朝.称谓:数学家、天文学家 主要著作:《缀术》 成就:对圆周率的推算,把圆周率计 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意义:这项创举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比欧洲早1000多年) 成功原因:兴趣; 创新;淡泊名利;追求真理;吸收前人成果;刻苦钻研;坚韧不拔 . 2、贾思勰 时代:北魏.称谓:农学家 成就: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LOREM IPSUM DOLOR
7、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8、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9、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得到开发的原因: 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
•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 蜀国:丝织业兴旺; 吴国:造船业发达, 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 五、评价曹操:曹操招贤纳士,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为实现统一, 进行赤壁之战。他的行为顺应历史潮流。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 六、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2、注重发 展经济,实力增强。 3、招贤纳士,善用人才。 4、军事上战术灵活。 5、袁绍骄傲轻敌,拒纳 良策。 • 七、官渡大战中,曹操以少胜多,事隔八年,为什么在赤壁大战中,兵强马壮的曹操失败了 呢? 1、曹军不习水战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2、时间:公元208年 .3、作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LOREM IPSUM DOLOR
•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
•
魏 220年称帝
汉 221年称帝
洛阳
成都
曹丕
刘备•Βιβλιοθήκη 吴 222年称王建业
孙权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7、 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的目的: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8、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 件。 9、 孝文帝对于北方汉族来说是一个征服者,他为什么不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原汉族地区,却要向汉 族学习,实施汉化政策呢? 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其二,孝文帝吸取前 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深知鲜卑族必须适应占中原主流的汉族人的文化; 其三,汉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LOREM IPSUM DOLOR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时间:公元200年 3、作战 双方:袁绍、曹操 4、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 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
努力。 10、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LOREM IPSUM DOLOR
6、选择在这两个地方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的原因:因为大同和龙门曾是北魏的都城所在地。 7、北朝时期凿窟造像之风盛行的原因:①佛教在我国的广泛传播;②统治者对佛教的支持。 8、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放大光彩的原因:①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民族间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 ②南方经济的开发,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③佛教的广泛传播对我国的艺术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9、石窟艺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佛教的广泛传播 10、石窟艺术特点:集成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三国归晋 263年魏灭蜀汉,266年,司马炎改魏为晋,西晋建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局面。 2、西晋灭亡 原因:(1)、统治腐朽皇帝弱智 (2)、实行分封制引发内部混乱,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3)、 民族矛盾激化 3、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 内迁各族趁西晋混乱,起兵反晋,316年, 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 4、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在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