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上的生物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合集三篇)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合集三篇)初一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1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此外,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等关系。
3、科学探究①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②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4、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条河流,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组成:①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②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和水,等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①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②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③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章(通用7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章(通用7篇)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章第1篇一、两栖动物1、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牛蛙、蟾蜍、大梨、蝾螈等。
2、代表动物;青蛙3、青蛙是由蝌蚪发育而来,蝌蚪无论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
4、青蛙的幼体蝌蚪用鳃呼吸。
5、青蛙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是一种保护色。
6、青蛙柔软而湿润,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
7、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强大,纸间有噗,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同时也可在水中游泳。
8、呼吸:肺,皮肤辅助呼吸9、体温:变温10、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二、爬行动物1、常见的爬行动物有:蜥蜴、龟、蛇、鳖、鳄等。
2、代表动物:蜥蜴3、生活环境:山坡、田野草地和灌木丛中4、体表:身体表面干燥,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既有保护作用,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有利于适应陆地生活。
5、呼吸:肺6、体温:变温7、繁殖:产卵8、蜥蜴的生殖和发育拜托了对水环境的依赖,终生生活在陆地上。
9、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第一章第2篇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一)腔肠动物(1)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名称:水螅、海蛰、海葵、珊瑚虫等。
(3)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书本(4)水螅触手接触到水蚤时,水蚤挣扎几下不动了,为什么?当活动的水蚤碰到水螅触手的刺针时,刺丝立即从刺细胞中弹出,把其中的毒素射向水蚤,使其麻醉,然后触手一起把水蚤送入口中。
(二)扁形动物(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名称: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水域感染)(中间宿主:钉螺)、绦虫(寄生部位:人体小肠内)(米猪肉:含有猪肉绦虫幼虫的猪肉)。
(3)涡虫结构示意图,P6 身体前端呈三角形,背部两侧有一对黑色眼点,只感光,不成像。
六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熟悉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取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和人通过量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
人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植物也能产生废物,落叶能带走一部份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生物能够对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类刺激作出必然的反映。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衍(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还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生物分类的方式(1)按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划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2)按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3)依照用途,将生物划分为作物,家禽、家畜等二、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份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调查进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式进行统计3、观察你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搜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散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二、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讨探讨的一般进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探讨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取得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4、探讨实验(六步)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散布吗?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制定计划(1)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纸板,玻璃板(2)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上的生物知识点复习(含答案)

一、艳丽多姿的生物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3.陆生植物的叶对环境的适应(1)植物的叶片大多呈__________色扁平状,能吸收__________进行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___。
(2)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__________环境的适应;捕蝇草的捕虫叶是对__________环境的适应;阔叶树在冬天有的落叶有的不落叶,是对__________的适应。
4.陆生植物的茎对环境的适应(1) __________:茎直立且结实(大部分植物的茎)。
(2) __________:匍匐在地面上生长。
(3) __________:沿着其他物体呈螺旋状缠绕。
(4) __________:特有的结构攀援支持物上升。
5.陆生植物的花和果实对环境的适应(1)虫媒花:有些植物的花具有鲜艳的色彩和甜美的花蜜,柱头膨大,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2)风媒花:像小麦的花一样不鲜艳,花粉很小很轻,柱头羽毛状,这是为了__________。
(3)许多果实也有艳丽的色彩或诱人的香味,这是为了吸引鸟类__________;蒲公英的种子像降落伞,这是为了借助__________散播果实。
6.总结:陆生植物的叶、茎、花、果实的形态多种多样,这是为了与__________相适应。
7.陆生高等动物为了适应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___支撑身体和______________的身体表面。
8.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特征:身体呈__________,前肢变为_______,__________中空、牙齿退化。
9.骆驼适应干旱沙漠环境的特征:四肢底部有__________,驼峰内贮有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个胃。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第一章《地球上的生物》word单元测试题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植物具有艳丽的花是适应一种什么环境?()A.风力传粉环境B.昆虫传粉环境C.水流传粉环境D.自身传粉环境2.草莓的茎是()A.匍匐茎B.缠绕茎C.攀援茎D.直立茎3.用玻璃棒轻触蚯蚓身体的各个部分,蚯蚓的哪一部分反应最灵敏?()A.前半部B.中部C.后半部D.环节4.青蛙的成体是用什么呼吸的?()A.鳃B.肺C.皮肤D.肺和皮肤5.在海水和淡水中生活的单细胞藻类()A.没有根、茎、叶B.无根,有茎、叶C.有根,无茎、叶D.有根,茎、叶6.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有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7.绿豆种子发芽时,先长出的是()A.芽B.根C.子叶D.真叶8.地球上现存最大的动物是()A.恐龙B.蓝鲸C.海豚D.白鳍豚9.在武夷山(地处亚热带中部)生长的是常绿阔叶树,在黄山(地处亚热带北部)生长的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而在泰山(地处温带)生长的几乎都是落叶阔叶树,这种分布特点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A.水分B.土壤C.温度D.空气10.在热带的灌林丛中有一种形似竹节的竹节虫,其体色以绿色或褐色为主,一般很难发现它的踪迹,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A.保护色B.警戒色C.拟态11.某种动物,幼体生活中水中,用鳃呼吸,依靠尾鳍在水中游泳,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这种动物很可能是下列的哪种动物?()A.鲫鱼B.青蛙C.虾D.鲸12.鲸生活在海洋中,体形似鱼,属于()A.鱼类B.两栖动物C.鸟类D.哺乳动物13.植物获得有机物的方式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摄取食物D.蒸腾作用14.绵羊适应环境的特点是()A.冬季绒毛多,夏季绒毛多B.冬季绒毛少,夏季绒毛少C.冬季绒毛多,夏季绒毛少D.冬季绒毛少,夏季绒毛多15.比目鱼、孔鳐的身体扁平,眼长在身体头部的上方,是适应()A.浅海环境B.深海或海底环境C.海洋中层环境D.海洋上层环境二、填空题1.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和空气。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二、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三、认识生物的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四、生物归类法;①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②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二、生物圈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②水圈的大部;③岩石圈的表面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六、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②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八、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九、生态系统:①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②组成:I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II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十、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十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十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十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二章、细胞的生活一、显微镜的结构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玻片标本的种类:①按存放时间分:永久的、临时的;②按材料分:切片、涂片、装片四、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五、植物细胞:①细胞壁:保护和支持;②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③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④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其他
鱼类
脊椎动物 (约占动物总数的5%)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身体内有脊柱 的动物
微生物类群
真菌
微生物
细菌 病毒
其他
细菌、病毒 、及许多真菌:
蘑菇、香菇 等都属于真 菌,但它们 的个体比较 大。
1 个体比较微小 2 结构也比较简单 3 在自然中的分布十分广泛
生物的生命现象
• 1 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 • 2 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 3 生物体通过产生后代是物种延续,并把
• 5.生物的生命现象(即生物的共性)
• ①生物体 有一定的结构 ,举例说明:
• 除了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
• ②生物体 能够由小长大 ,举例说明:
• 一只蝌蚪通过生长、发育可以成为青蛙
。
• ③生物体 在生长的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得物质,
• 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等排出体外举例说明:
•
。
• 18.生“动物物能躲对避敌外害界”刺反激映做了出生反物的应哪一特性:
•
。
• 19.连线 ① 非洲狮追杀野牛
• • • ② 植物开花结果 •
③ 跳舞草随音乐舞动
• • • ④ 人体排出汗液
• ⑤ 小树长成大树
• • ⑥ 蚯蚓使土壤变得疏松肥沃
A .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 出反应
B .生物体能由小长大
• ① 植物:
。
• ② 动物:
。
• ③ 微生物: 花褶伞
。
( 2 )这些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D 】
• A .花开花落 B .雁南飞 C .孔雀开屏 D .日出日落
1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现象主要
2024年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设计
2024年浙教版四年级《人·自然·社会》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人·自然·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人与自然”的1.1节“我们的地球”和1.2节“地球上的生物”,以及第二章“人与社会”的2.1节“我们的社会”。
1.1节“我们的地球”详细内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上的五带。
1.2节“地球上的生物”详细内容: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特征、生物与环境的适应。
2.1节“我们的社会”详细内容:社会的基本组成、社会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重点:地球的基本知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PPT。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基本知识。
2. 新课内容(25分钟)(1)学习1.1节“我们的地球”:介绍地球的形状、自转与公转、五带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2)学习1.2节“地球上的生物”:讲解生物的分类、特征、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3)学习2.1节“我们的社会”:阐述社会的基本组成、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环保行为。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生物分类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形状、自转与公转、五带。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知识要点)-附答案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一、艳丽多姿的生物:(一)陆生植物: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_______或______。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植物依靠它的_______固定在土壤中,而它的茎支撑着_____、_____伸向空中。
3、植物的叶片大多呈绿色_______状,它能吸收________,制造________。
4、仙人掌的叶已经退化成_____,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既能进行___________,又能吸收和贮藏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的沙漠环境是相适应的。
5、捕蝇草叶分左右两片,每片外缘有一行______,叶表面布有_______和__________。
这些结构是为了适应__________的土壤环境。
6、树叶宽阔的树木称为_________;落叶阔叶树在冬季落叶,是为了适应_______________。
7、植物的茎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牵牛花、菜豆、豇豆的茎属于________茎,爬山虎、葡萄、豌豆的茎属于_________茎,银杏的茎属于______茎,草莓、西瓜的茎属于________茎。
8、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的花称为_______花。
这种花的特点是:颜色______,有粘性,具有香味。
但有些花是依靠风力来传播花粉,这种花称为______花,它们的特点是:数量____,轻小。
艳丽可口的果实能够将散布到其他地方。
9、绿豆发芽时,先长出______,后长出_____;光照下,真叶呈____色_____状,无光照下,真叶呈____色,这是由于光能促使叶片中_______的形成。
10、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充足)一定的水分。
11、黑暗处发芽的绿豆胚芽是状,这种形状的意义是:(二)陆生动物:1、陆生动物在进化上起源于_________。
知识点总结-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知识点总结-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七上P2—P8)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各种仪器或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CO2、水、无机盐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和植物不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
例如,人可以通过排尿、出汗、呼出气体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也能排出废物,如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七上P9—P1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
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森林资源的调查是调查中的抽样调查。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七上P12—P18)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3.生态因素分类:可分为两类(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个过程。
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都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方案设计一般有对照组和实验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上的生物》(知识要点)一、艳丽多姿的生物: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是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相适应的(一)陆生植物: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称为_______或______。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植物依靠它的_______固定在土壤中,而它的茎支撑着_____、_____伸向空中。
3、植物的叶片大多呈绿色_______状,它能吸收________,制造_______________。
4、仙人掌的叶已经退化成_____,这种结构有利于它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蒸腾作用,多汁的茎具有叶的功能,既能进行___________,又能吸收和贮藏_______,这与____________的沙漠环境是相适应的。
5、植物的茎可分为______茎(松树、柏树)、______茎(草莓、番薯)、____茎(牵牛花紫藤)、_______茎(葡萄、黄瓜)。
6、吸引昆虫来传播花粉的花称为_______花。
这种花的特点是:颜色______,具有香味。
这是对______________的一种适应。
但有些花是依靠风力来传播花粉,这种花称为______花,它们的特点是:数量____,轻,小。
7.有些植物具有色彩艳丽的花和果实,能吸引_______来帮助它们传送花粉,或将果实中的__________散布到其他地方去。
8.绿豆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种子发芽时先________,________。
黑暗处发芽的绿豆胚芽是_________的,绿豆胚芽钩状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避免对胚芽的损伤。
注:植物栖息地的环境不仅包括________,还包括________。
(二)陆生动物:10、陆生动物在进化上起源于_________。
陆生高等动物具有发达的______和防止水分散失的___________,这是它们对陆地环境的一种适应。
11、鸟类的身体呈_______形,前肢变成了______,以适应空中的飞行。
1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被称为“_____________”,它的四肢底部有_______;驼峰内贮有________,脂肪分解能产生水并释放能量;骆驼有____个胃,第一个胃能______,善耐饥渴。
这些都适应它在沙漠中的生活环境。
13、_______是地球上哺乳动物中唯一具有飞翔能力的类群。
它是靠________来确定方位的。
14、动物常利用自身的_______和_______来迷惑敌人,例如螳螂的体色为草绿色,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
竹节虫的体色以________或________为主,体形似________,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拟态。
利用拟态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利用保护色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警戒色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鼠身体呈________,适应于______生活。
16.蚯蚓的刚毛用________观察。
17.号称“沙漠之舟”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称作“变色龙”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
注:生活在北方草原的绵羊,在冬季到来之前皮肤会长出__________,以抵御严寒的气候;而在夏季到来之前,皮肤则会__________,以适应夏季炎热的气候。
(三)水生植物:18、水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得多,主要因为:水中溶解有_______________等无机物质和____等有机物质,温度变化_____。
因此,水生生物的结构一般比陆生生物_______。
19、绿色藻类植物没有_____、_____、叶的分化,但由于细胞直接接触水,容易从水中吸收________和_______,并吸收光能制造__________。
黑藻、浮萍、荷花、芦苇是_______植物,它们有_____、_____、叶等器官。
20、荷花的茎在水里的泥土中,在茎节上长有一些________。
叶柄和茎中都有______,便于从水上的大气中获得充分的_______,荷花属于水生高等植物。
(四)水生动物:21、鱼能在______中运动,体形大多是_______,以减少运动的_________,生活在深海或海底的鱼(如比目鱼、孔鳐),身体是_____的,眼长在身体头部的_______。
22、许多水生动物除主动捕食外,还有一些水生动物被动捕食,它们张开嘴,______则随水流进入身体。
23、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体形似_____,前肢____状,后肢消失,具有似鱼的“背鳍”和叉状“尾鳍”,体毛_______,以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鼻孔位于________,其边缘有瓣膜,入水后关闭,出水时则开启,有________喷出,这些都是与它们在水中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4、地球上现存最大的动物是________。
25、青蛙、蟾蜍是________动物。
青蛙的幼体似_____,用_____呼吸,依靠______在水中游泳,生活在_____中;成体用____________呼吸,体形短阔,有强健的后肢,善于爬行和跳跃,适应_______生活。
26.鱼的身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它的运动器官是______,呼吸器官是_______。
27、鱼身体外表覆有________,成对的鳍有_______和_______,不成对的鳍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游动时,鱼嘴和_____总是一张一合的。
鱼体两侧各有一条________,其作用________和_________。
28.河虾的身体呈________色,体外被有________,身体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部分,有____对复眼,___对触角。
有____对步行足和____对游泳足。
29.生物体艳丽多姿的重要原因是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要_________它们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体现出生物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30、生物体能对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_______。
31、所有的生物都具有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和_________等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是非生物所没有的,人们能用它们来识别生物和非生物。
32、生物和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否具有生命。
33大多数植物的叶是_________色的,能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将_________和_________合成有机物;动物自身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制造养料,要靠______________获得养料。
这就是动植物的根本区别。
34.所有的生物从___________中去获得能量进行生命活动。
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有陆地上、空气中和水中,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2.陆地上生活的植物都离不开土壤,主要是因为土壤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大多数陆生植物依靠它的__________固定在土壤中;它的_________支撑着枝、叶伸向空中;它的_______能吸收太阳光,制造有机物。
4.仙人掌具有粗大的茎,而叶呈_______状。
这种结构有利于它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蒸腾作用,从而适应___________的自然条件并存活下来。
有些植物具有艳丽的花,能吸引__________来帮助它们传送花粉,或将果实中的__________散布到其他地方去。
5.陆生植物的地上茎,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类型。
6.绿豆种子萌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7.陆生高等动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_和防止水分散失的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它们对陆地环境的一种重要适应方式。
8.号称“沙漠之舟”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称作“变色龙”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是_______________。
9.水环境比陆地环境稳定得多。
水中溶解有多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而且_________变化较小,总体而言,水生生物的结构一般比陆生生物要__________。
10.绿藻无根、茎、叶,它们利用细胞直接从水中吸收_______________和溶解在水中的__________,并吸收___________制造有机物。
11.荷花的根属于__________根。
荷花的叶通过____________伸出水面。
大气中的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中的孔道而被荷花的水下部分或得。
12.鱼是较常见的水生动物之一,它的身体一般呈___________。
这种体型可以___________运动时的阻力,有利于游泳。
但是生活在海底的鱼身体往往是________________,眼睛长在________________。
许多水生动物是___________捕食,它们张开嘴,食物随水进入身体。
13.生物体艳丽多姿的重要原因是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要_________它们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体现出生物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统一。
14.鲸、海豚是生活在水中的____________动物。
它们的体型似________,前肢________状,后肢___________,体毛___________,以适应水生环境。
15.河虾的身体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
有_________对步行足和__________对游泳足,有__________对触须,一对__________眼。
16.鱼身体外表覆有__________,成对的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成对的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动时,鱼嘴和___________总是一张一合的。
鱼体两侧各有_________条侧线。
17.生物的基本特征是能进行___________和生长发育,具有__________性和运动能力,以及进行____________和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