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冯延巳及《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赏析

合集下载

宋词精选《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赏析

宋词精选《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赏析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五代词人冯延巳所做的一首词。

作者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语言清丽流转,感情深致含蓄,写尽了一个“愁”字,是冯延巳最为著名的词作。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作者:冯延巳原文: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赏析这首词从字面看,是描写一女子对她游荡在外的丈夫久久不归既埋怨又难以割舍的缠绵感情。

从一开头的“行云何处去”到最后的“梦里无寻处”,女主人公的情感始终在怨嗟与期待、苦闷与寻觅的交织中徘徊。

作为一首优秀的闺情词,由于抒情的深刻与典型,往往容易唤起人们更广泛的联想,因而这首词中所抒发的“忠厚缠绵”之情,似乎也概括了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词写闺怨。

上片以飘荡不归的行云,比作浪子。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

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百草千花”,用辞也典丽双关,暗中包括那些招蜂引蝶的女人,颇带鄙薄意识。

“香车”,代丈夫的行踪。

车子停在谁家树下,意指丈夫在谁处冶游。

这样写,既切合女主人公倚楼眺望的情景,又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耐人反复寻味。

下片则写闺中少妇的孤独与凄苦,她眼含泪水,倚立楼头,不免如痴如呆,独自念念叨叨。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

“泪眼”写其忧伤;“倚楼”写她对丈夫的盼望;“频独语”三字,把女主人公那种伤心欲狂的精神状态清晰地刻画出来。

“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译文作者简介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译文|作者简介《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五代词人冯延巳最为著名的词作,作者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写尽了一个“愁”字,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五代: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注释①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

”调名即《蝶恋花》。

②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③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④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⑤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⑥青芜:青草。

⑦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⑧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作者简介冯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翻译及赏析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翻译及赏析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翻译及赏析《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五代: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译文谁说愁绪被忘记了太久?每当初春降临,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每天都在花前饮酒,每次都是喝的昏沉烂醉,一点也不关心那镜里原本红润的面容,已经日益清瘦了。

河岸边青草翠绿,河岸上柳树成荫。

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人回去后,树林中升起一弯新月。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注释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

”调名即《蝶恋花》。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冯延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词的上阕采用了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词人对“闲情”的执着和无奈。

“谁道闲情抛掷久”,这句词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深的感慨。

它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追问。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句词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惆怅之情。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人们情感最为丰富的季节。

然而,词人在这个季节里,却依然感到惆怅不已,无法摆脱内心的忧愁。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这三句词则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自己的放纵。

为了消除这种闲情,词人每天都在花前饮酒,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容颜的衰老。

这种自我放纵的行为,实际上是词人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内心痛苦的缓解。

词的下阕进一步抒发了这种闲情愁绪,并将这种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使情感更加深沉。

“河畔青芜堤上柳”,这句词描绘了春天里河畔的景象。

青芜满地,柳色如烟,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然而,这种景象并没有给词人带来愉悦,反而增添了他的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句词是词人对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追问。

他不知道自己的新愁是什么,也不知道这种愁绪为什么会年年不断。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两句词描绘了词人独立小桥上的情景。

他在风中独自站立,衣袖被风吹满,周围是平林和新月。

这种孤独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了词人内心的寂寞和忧愁。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含蓄的表达,深刻地描绘了词人内心深处的闲情愁绪。

词中的“闲情”不仅是指爱情上的烦恼,更是指人生的失意和感慨。

词人通过对这种情感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词意境优美,情感深沉,是冯延巳的代表作之一。

冯延巳《蝶恋花》全词赏析

冯延巳《蝶恋花》全词赏析

冯延巳《蝶恋花》全词赏析冯延巳《蝶恋花》全词赏析《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又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五代词人冯延巳所做的一首词。

作者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语言清丽流转,感情深致含蓄,写尽了一个”愁”字,是冯延巳最为著名的词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冯延巳《蝶恋花》全词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闲情:闲散之情。

病酒:饮酒沉醉如病,醉酒。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青芜:丛生青草。

何事:唐宋人俗语,相当于今言”何故”、”为什么”。

平林:平旷处的树林。

新月:阴历初一至初五,刚刚生出的弯月。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译文2:谁说使人痛苦的闲情已经抛弃得很久?每当春天来临,这种惆怅还依旧。

每日里面对着春花,经常地酣饮醉酒,还丝毫不悔于镜里。

河边上青青的草色,堤岸上袅袅的绿柳,请问这不解的新愁,为什么总是年年有?独自久久地立于小桥,寒风袭来充满衣袖,平林梢头升起新月,已经是路断行人之后。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译文3:谁说我已把闲愁抛弃得太久?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内心中仍然是缠绵无尽的忧愁。

为了甩开这恼人的苦闷,我每天都在花前痛饮美酒,大醉而不能休,哪管铜镜中的青春悄悄流走,人已经变得憔悴消瘦。

2020年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赏析范文

2020年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赏析范文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五代: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敢辞一作:不辞)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谁说闲情逸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注释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

”调名即《蝶恋花》。

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青芜:青草。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

”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

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

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

五代冯延巳最著名的诗词

五代冯延巳最著名的诗词

五代冯延巳最著名的诗词1.【问题】五代冯延巳最著名的诗词【答案】五代冯延巳最著名的诗词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五代】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作品赏析:此词以细腻、敏锐的笔触,描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

上阕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内心感情的痛苦纠结;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难以排解的闲情愁绪。

全词语言清丽流转,感情深致含蓄,写尽了一个“愁”字。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掷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阕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

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2.《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五代】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作品赏析:此首词是一个深闺独居的女子流连春光,惆怅自怜之作。

这首词借用不同的场面塑造了相同的意象。

上片抒写春景之中的闺妇独自把弦,下片抒写春景之中的闺妇梦中寄情;上片的环境是风和秀丽,下片的环境则是红杏细雨,上下片场面并不相同,然塑造的意象都是深闺春怨。

全词景语远远超过情语,把无形的感情寓于有形的景象来表现,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长命女·春日宴》【五代】冯延巳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作品赏析:这首词赠给丈夫,表达了一个贤淑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和“岁岁长相见”的真挚愿望。

冯延巳的诗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冯延巳的诗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冯延巳的诗词《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五代•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闲情”的词,表达了一种孤寂、凄冷之感。

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起句以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欲抛弃却又不得的“闲情”提了出来,表现了词人心中郁结的惆怅以及挣扎的痛苦。

至于这种“闲情”到底是什么样的,作者没有言明,但正是这种莫名而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又是最难摆脱的。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句,是对上句的进一步说明。

“每到春来”,万物复苏,这种“闲情”便也开始生出,令人无比的惆怅。

“惆怅”是内心若有所失又若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寂寞、无奈的情绪。

既然无法摆脱,词人便以一种无怨无悔的口气,说出“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这两句极悲壮的话语。

“日日病酒”可见惆怅之深之重;“镜里朱颜瘦”正是“日日病酒”的必然结果;但“镜里朱颜瘦”之前冠以“不辞”二字,就愈见作者感情的执着,正是“虽九死其犹未悔”。

“不辞”二字所表现的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饶宗颐先生评此二语“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

下片前三句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示这种迷惘与困惑。

“河畔青芜堤上柳”句,表面看来纯乎写景,但却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

词人不禁要问,这新愁为何年年都会生出呢?上句用了“为问”,下句又用了“何事”,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追问意味。

但末两句并不作答,而是一笔宕开——“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

”“独立”,可见寂寞;“风满袖”,可知凄寒;“小桥”,可知孤立。

在如此寂寞孤伶而又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的凄苦不言而喻。

“平林新月人归后”,词人从白日直写到月升人定时分,可见词人独立时间之长,如果内心没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何以在孤零零的小桥上久久伫立呢?陈廷焯:“‘独立’二语,仙境?凡境?断非凡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冯延巳及《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赏析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译文】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

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

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注释】①清王鹏运《半塘丁稿·鹜翁集》云:“冯正中《鹤踏枝》十四首,郁伊倘况,义兼比兴。

”调名即《蝶恋花》。

②谁道句:近人梁启超云:“稼轩《摸鱼儿》起处从此脱胎。

文前有文,如黄河液流,莫穷其源。

”(《阳春集笺》引)。

闲情:即闲愁、春愁。

③病酒:饮酒过量引起身体不适。

④敢辞:不避、不怕。

朱颜,青春红润的面色。

⑤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⑥青芜:青草。

⑦平林:平原上的树林。

李白《菩萨蛮》:“平林澳漠烟如织。

”⑧新月:阴历每月初出的弯形月亮。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孤寂惆怅的言情词。

全词所写的乃是心中一种常存永在的惆怅、忧愁,而且充满了独自一人承担的孤寂、凄冷之感,不仅传达了一种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现出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意蕴深远,感发幽微。

上阕开门见山,首句用反问的句式把这种既欲抛弃却又不得忘记的“闲情”提了出来,整个上片始终紧扣首句提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回环反复,表现了作者内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谁道闲情抛掷久。

”虽然仅只七个字,然而却写得千回百转,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欲抛不得的一种盘旋郁结的挣扎的痛苦。

而对此种感情之所由来,却又并没有明白指说,而只用了“闲情”两个字。

这种莫知其所自来的“闲情”才是最苦的,而这种无端的“闲情”对于某些多情善感的诗人而言,却正是如同山之有崖、木之有枝一样的与生俱来而无法摆脱的。

词人在此一句词的开端先用了“谁道”两个字,“谁道”者,原以为可以做到,谁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问之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闲情抛弃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上面着一“每”字,下面着一“还”,字,再加上后面的“依旧”两个字,已足可见此“惆怅”之永在长存。

而“每到春来”者,春季乃万物萌生之时,正是生命与感情觉醒的季节,词人于春心觉醒之时,所写的却并非如一般人之属于现实的相思离别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怅”二字。

“惆怅”者,是内心恍如有所失落又恍如有所追寻的一种迷惘的情意,不像相思离别之拘于某人某事,而是较之相思离别更为寂寞、更为无奈的一种情绪。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

”既然有此无奈的惆怅,而且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长存,于是下面两句冯氏遂径以殉身无悔的口气,说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两句决心一意承担负荷的话来。

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更可见出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唯有“日日”饮酒而已。

曰“日日”,盖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

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结果。

曰“镜里”,自有一份反省惊心之意,而上面却依然用了“不辞”二字,昔《离骚》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辞”二字所表现的,就正是一种虽殉身而无悔的情意。

下阕进一步抒发这种与时常新的闲情愁绪。

词人把这种迷惘与困惑又直接以疑问的形式再次鲜明突出地揭诸笔端,可谓真率之极;而在“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隐含着绵远纤柔、无穷无尽的情意与思绪,又可谓幽微之至。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下半阕承以“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为开端,在这首词中实在只有这七个字是完全写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却又并不是真正只写景物的句子,不过只是以景物为感情之衬托而已。

所以虽写春来之景色,却并不写繁枝嫩蕊的万紫千红,只说“青芜”,只说“柳”。

“芜”者,丛茂之草也,“芜”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缕缕柔条,更是万丝飘拂。

簇这种绿遍天涯的无穷草色,这种’随风飘拂的无尽柔条,它们所唤起的,或者所象喻的,该是一种何等绵远纤柔的情意。

而这种草色又不自今日方始,年年河畔草青,年年堤边柳绿,则此一份绵远纤柔的情意,也就年年与之无尽无穷。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所以下面接下去就说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正式从年年的芜青柳绿,写到“年年有”的“新愁”。

虽是“年年有”的“愁”,却又说是“新”,一则此词开端已曾说过“闲情抛弃久”的话,经过一段“抛弃”的挣扎,而重新又复苏起来的“愁”,所以说“新”;再则此愁虽一宋词鉴赏辞典一旧,而其令人惆怅的感受,则敏锐深切岁岁常新,故曰“新”。

上面用了“为问”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语气,从其尝试抛弃之徒劳的挣扎,到问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挣扎与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

在此强烈的追问之后,词人却忽然荡开笔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写下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两句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细玩味,这十四个字却实在是把惆怅之情写得极深。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试观其“独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观其“风满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桥”二字,则其立身之地的孤伶无所荫蔽亦复如在眼前,而且“风满袖”一句之“满”字,写风寒袭人,也写得极饱满有力。

在如此寂寞孤伶无所荫蔽的凄寒之侵袭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见,何况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归后”七个字。

“平林新月”,则林梢月上,夜色渐起,“人归后”,则路断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

从前面所写的“河畔青芜”之颜色鲜明来看,应该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则直写到月升人定,则诗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在小桥上独立的时间之长久也可以想见了。

如果不是内心中有一份难以排解的情绪,有谁会在寒风冷露的小桥上直立到中宵呢?【作者简介】冯延巳(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

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跟李璟、李煜一样,冯延巳也多才多艺,这也是李璟信任他的重要原因。

他的才艺文章,连政敌也很佩服。

《钓矶立谈》记载孙晟曾经当面指责冯延巳:“君常轻我,我知之矣。

文章不如君也,技艺不如君也,诙谐不如君也。

”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

”两处记载,文字虽不一样,但意思相同。

看来冯延巳为人确实多才艺,善文章,诙谐幽默。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

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他又工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列举南唐十九位书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冯延巳的大名。

他的诗也写得工致,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

不过冯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还是词。

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

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

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

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

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但在词中,是冯延巳第一次在词中表现这种生命的忧患。

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在短暂的青春期及时享受爱情的欢乐,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

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

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

冯词中的忧愁“闲情”,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

比如前面例举过的《鹊踏枝》中的“闲情”,就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

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始终缠绕在心头。

他的几首《采桑子》词,这个特点最为突出。

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

冯词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

读冯词,也会被感动,但需要联想,需要深层的思考。

在艺术上,冯延巳词也有特色。

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

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山寒四面”(《鹊踏枝》)等。

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

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

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

词中写情,最常见的是情与景交融互写,但情与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两种。

所谓同向配置,是客观景物蕴含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的性质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性质正好相反。

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

情景的逆向配置,加倍写出了主人公的愁情。

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如果是悲哀之景,其忧愁苦闷更可想而知。

冯延巳的词集名《阳春录》,有的题作《阳春集》,北宋时就有传本,但宋代的本子早就失传。

现存最早的本子,是明人吴讷的《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清代抄刻本也有不少。

但各本收词不尽相同,有的收有伪作。

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和刘尊明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冯延巳词112首。

(选自《南唐二主冯延巳词选》)冯延巳的人品,颇受非议,常常被政敌指责为“奸佞险诈”(文莹《玉壶清话》卷十),“谄媚险诈”(陆游《南唐书·冯延巳传》)。

他与魏岑、陈觉、查文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

政敌的攻击,难免言过其实,但冯延巳一再被人指责,似乎也不是毫无根据。

冯延巳的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确属平庸。

比如他曾说:“先主李昪丧师数千人,就吃不下饭,叹息十天半月,一个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

当今主上(李璟),数万军队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样不停地宴乐击鞠,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

”(据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这番话,足见冯延巳政治上的平庸荒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