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7班人教版八上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文学常识填空

合集下载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默写及赏析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默写及赏析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默写及赏析试题及参考答案2017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默写及赏析试题复习范围: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及第三单元后课外古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默写(本大题共26小题,共260.0分)1.“,”是王绩《野望》中描绘的秋色:夕阳西下,层林尽染。

2.王绩的《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树树皆秋色,。

”3.(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2),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3)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崔颢)5.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6.崔颢的《黄鹤楼》中,最能施展阐发思乡之情的两句诗是“,”。

7.崔颢《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登高临远,又值傍晚,归思难收的愁绪。

8.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塞外之景,面面开阔,意境雄浑,被誉为“千古壮观”。

9.王维在《使至塞上》这首诗中,描写千古壮观的大漠雄壮壮阔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赏诘之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韵雄浑。

11.《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渡荆门送别》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

1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两句,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风景的变化。

14.《渡荆门送别》中写水中映月、天边云霞的诗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一.文学常识填写1.王维,字,有“”之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

”和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唐代诗歌的代表。

2.李白,字,号,又号“”,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与杜甫并称“李杜”。

3.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世称“”。

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故自称“”。

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4.杜甫,字子美,自号,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5.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之称。

6.李清照,号。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7.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按要求填写(一)《野望》王绩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诗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诗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黄鹤楼》崔颢1.诗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2.诗人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3.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4.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意境相仿。

(三)《使至塞上》王维1.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3.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4.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5.诗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专期中期中题复习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专期中期中题复习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专题复习桃花源记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八年级文学常识

八年级文学常识

成语考察:1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2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

形容彻底醒悟。

3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4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5天衣无缝:比喻事物(诗文、话语等)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6落英缤纷:指落花繁多的样子。

7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9震耳欲聋:指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10历历在目:指远景看得清清楚楚或往事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11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12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13夏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14海枯石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

用于盟誓, 反衬意志坚定。

15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这座山太险峻;据说从来无人问津。

1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17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18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益:更加,多;善:好。

19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20狗皮膏药:贬义词,比喻骗人的货色。

21招摇撞骗: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22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23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24含苞欲放: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要开放出来,常用来形容25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26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27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28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29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文学常识练习1.《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整理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

他的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

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随着3.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5.负.势竞上负:凭依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叫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息:平息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经纶:经营反:通“返”,返回9.横柯.上蔽柯:树干(二)通假字(三)古今异义(四)词类活用(五)一词多义(1)绝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2)上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3)直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三、重点句子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

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理解性默写五、问题梳理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教师用 (1)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教师用 (1)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八年级下第三课时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岱()眦()簪()逾()二、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和《》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1.岱宗夫如何?________。

2.________,浑欲不胜簪。

3.暮投石壕村,________。

________,老妇出门看。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

天明登前途,________。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揭示主题。

一、dài zìzān yú二、1.子美;少陵野老;唐;现实主义 2.唐;盛;衰 3.望岳;春望;石壕吏三、1.齐鲁青未了 2.白头搔更短 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4.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四、钟:聚集;眦:眼角;书:信;抵:值;浑:简直。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练习题一.文学常识填写1.王维,字,有“”之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 ;观摩诘之画,。

”和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唐代诗歌的代表。

2.李白,字,号,又号“”,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与杜甫并称“李杜”。

3.陶渊明,名潜,字元亮,(朝代)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鼻祖,世称“”。

又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故自称“”。

代表作有《桃花源诗并序》《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4.杜甫,字子美,自号,唐代伟大的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代表作有《春望》《三吏》《三别》等。

5.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之称。

6.李清照,号。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7.欧阳修,字永叔,号,晚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按要求填写(一)《野望》王绩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诗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诗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黄鹤楼》崔颢1.诗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2.诗人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3.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4.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意境相仿。

(三)《使至塞上》王维1.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3.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4.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5.诗中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知识要点归纳(文言文9《三峡》知识点一、1、文学常识:①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②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采用先合后分的方法,先总写三峡总体形势,后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层次分明。

(2)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描写三峡特点,着墨不多而境界全出。

(3)语言精炼准确,清新优美。

4、重点字词:1、[略无]毫无。

略,几乎。

2、[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

亭,正当。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这里指太阳。

3、[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4、[襄(xiāng)]漫上。

5、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有时。

[宣]传达。

7、[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8、[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回]回旋。

9、[巘(yǎn)] 险峻的山峰。

10、[漱(shù)]冲刷。

11、清[荣]茂盛。

[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

良,很。

12、[属(zhǔ)引]连续不断。

属,连续。

引,延长。

13 、[曦]阳光或日光。

14、[旦]早晨。

[肃]寂静。

15、[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16:[沾]沾湿。

三声:几声,[三]表示概数。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6、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隔绝)②哀转久绝(消失)③绝巘多生怪柏(极)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属①属引凄异(连续)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以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②能以径寸之木(用)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清①回清倒影清(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7.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飞奔的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一)《三峡》(郦道元)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二)答中书书(弘景)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三)记承天寺夜游(轼)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喻、夸)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野望(王绩)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新-课-标-第- 一-网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六)黄鹤楼(颢)1、唐代诗人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八)渡送别(白)1.白在《渡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外,来从楚国游。

2.白在《渡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白在《渡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白在《渡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九)《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没马蹄。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经时。

(十一)《龟虽寿》(操)1.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慨叹生命苦短的诗句(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3、操的《龟虽寿》: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作者认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其自然,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就能延年益寿,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诗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十二)《赠从弟(其二)》(桢)1、桢的《赠从弟》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诗句(描写风狂的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2、与毅诗中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似的句子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赠从弟》桢:诗中集中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的诗句是: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4、诗中展示松柏意态从容、坚贞志节的诗句: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5、《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诗句是(主旨句):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6、《赠从弟》中一问一答揭示松柏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的诗句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十三)《梁甫行》(植)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十四)《饮酒(其五)》(渊明)1、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十五)《春望》(杜甫)1.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感时花施泪,恨别乌惊心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7.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感时花施泪,恨别乌惊心”。

(十六)《雁门太守行》(贺)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诗中运用比喻,夸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