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模式(3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及模式(最新3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篇一一、明确小组分工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一样的负责。
这种精神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还有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至关重要。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学习能力以及每个人的性格提前分好组。
每个小组中差生和优生应该分布均衡,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从而共同进步。
教师还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来分配职责,这样让学生在感受不同角色不同职责带来不同体验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活动中去。
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讨论之前选出一个人作为导演。
在全班讨论之后,分组表演时,提醒其他小组和导演,仔细观察别人的神态和语言。
通过这样安排,教师就能给每个学生安排适合自己的角色,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去。
二、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主动的进行学习,合作的前提要求学生学会自己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还没有充分的思考、交流、表达和学习,甚至学生的思维还没有交流,教师就结束了合作学习活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进行讨论、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让学生从中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在平时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去自主学习,主动的去学习,感受课本课内和课外的知识。
这也是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一个前提。
小学生是一个刚刚接触知识以及认知的时候,对于很多的事物不了解,或者很片面,对于交流学习有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意见的时候,老师应该进行一定知道,怎样进行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定一个打的基调,这样使得学生的讨论目的更明确,这样锻炼几次,就会使得学生找到技巧,对于之后的学习任务能够非常好的完成。
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流程The first lesson in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is crucial in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language learning. 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课非常重要,它在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lesson, the teacher can start by introducing simple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daily life. 老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汉字开始课程。
Then, the teacher can proceed to teach the basic strokes and radicals of the character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接下来,老师可以教授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部首,这对于理解和书写汉字至关重要。
After that, the teacher can guide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writing the characters on grid paper, focusing on the correct stroke order and structure. 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练习汉字的书写,注重正确的笔画顺序和结构。
In addition to writing, the teacher can incorporate games and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speaking and listening, such as word matching and short dialogues. 除了书写,老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涉及听说的游戏和活动,比如词语配对和简短的对话。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流程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四环节”教学模式流程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知识体系螺旋上升,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由不同的版块(五大版块)和课型(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组成。
为了适合不同版块和课型的教学,现就“四环节”统一教学模式表述如下:一、课前预习,自主提问。
这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和关键。
每次上课前,教师应有目的地布置预习內容,但不提出任何问题(低年级可适当实行提示),只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因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做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充分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准备带进课堂实行讨论。
在这个环节中,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至关重要。
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对课文标题提问。
2、对文本中的“空白处”提问。
3、对文本中的插图提问。
4、对文本中的“內部矛盾”提问。
5、对文本中特殊的表达方式提问。
6、对文本中內涵深刻的句段提问。
7、对文本中的內容与现实生活矛盾处提问。
二、梳理问题,展开讨论。
无论是哪一版块和课型的內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都会存有没有发现和发现了、提出了而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课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內实行汇总和梳理,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实行汇报,教师牵头整理成几个大问题,交由各小组发挥集体智慧实行研讨解答,研讨交流后仍解答不了的难题,则由教师启发、点拨实行解答并形成共识。
三、拓展延伸,激励创新。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仅解决文本中的知识点是不够的,还应实行知识链接与拓展,以达到课內与课外的有机统一。
具体內容可依据不同版块和课型而定。
四、达标检测,完成作业。
根据不同版块和课型的知识点、德育渗透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实行达标检测,课內完成作业。
小学语文教案的几个步骤

小学语文教案的几个步骤引言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
为了有效地教授语文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编写一份清晰、系统的小学语文教案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教案的几个步骤,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
第一步:分析学生特点和需求在编写小学语文教案之前,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学生的特点包括年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而学生的需求则是指学习语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二步: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案的核心,它明确了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面。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能力目标是指学生需要具备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文化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尽量明确、具体,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
第三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它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补充材料和教学资源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补充材料,并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理解。
第四步:设计教学流程和活动教学流程和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过程的蓝图,它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顺序。
教学流程应该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包括引入活动、教学活动和巩固活动等。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集体教学活动和个体巩固活动,既满足学生合作学习的需求,又照顾到学生个体巩固知识的需要。
在设计教学流程和活动时,教师应该注重活动的情感价值和趣味性,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小学语文课堂五步教学法.doc

小学语文课堂五步教学法.doc
一、引入教学
引入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一个好的引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
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入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电影、漫画、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真实、生动、有情感的情境,让他们能够对所
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选择一篇文学作品作为情境,让学生在
真实情境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验文学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
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清晰明确的表述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要达到的水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探究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
以利用“提问-探究-实践-反思”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能力。
五、巩固与评价
巩固与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所学知识进
行巩固与评价,进行有效的知识巩固和学习效果评估,以便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学
习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及阅读教学策略PPT课件

▪ 高年级可完全放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课堂 以检查、反馈为主
-
10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 形成完整的认识,即弄清“是什么”问题;
▪ 低年级在初读课文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 章写的是什么或写了什么事就可以了。
▪ 1.注意区分学会和会认两类字。 ▪ 2.要求学会的字,不仅要在课文中的语言环境里
加以理解,还要能做到扩展延伸,如用字组一个 新词或几个新词,再用这个新词说一句话等。 ▪ 3.这个环节,理解字义是重点,教师要采取多种 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根据文字的结构 特点、借助字典、借助直观的事物、联系生活、 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 4、注意音、形、义的联系。虽然本环节字义是 重点,但不可忽视字音的巩固和字形的感知,为 下一步分析字形奠定基础。
-
8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 的兴趣,又能为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 础。
▪ 谈话导入;温故旧知识导入; ▪ 自然而不着痕迹(慎用谜语导入)
-
9
2.认知字词,扫清障碍
▪ 低中高年级对这一环节的要求要有所区别
▪ 低年级的字词认知一般放在课内,在老师 的指导下完成,把精力放在指导认字、识 记生字、书写上。
▪ 1.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 2.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 3.梳理巩固,拓展运用
-
17
1.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 应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读完课文后学 生交流阅读心得。
▪ 实际教学中,课文读完后接下来做的事是 认读生字词(可适用于生字词较多的课文 ),生字词不多的课文,可放在具体的语 言环境中识记。
小学低年段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模式平南县教研室陈婕一、弄清楚教什么?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低年段语文要凸显字词和朗读.....教学。
其他内容可以少教或者不教。
教学,贵在抓住重点和难点。
低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识字写字、常用词语和朗读。
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根本,其他教学内容可让学生自学解决或点到即止。
二、识字和朗读怎样教?(一)识字方面:1.要区分清楚几类字的教学要求:(1)“我会读”的字教学要求,读准音(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平舌音、翘舌音、鼻韵母)熟读即可(但读的形式要多样:自由读、抽读、领读、师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2)“我会认”的字教学要求,只要求认识,在本课中认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不抄,不默。
(会读、识记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会用字口头组词。
)(3)“我会写”的字教学要求,以前强调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
现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2.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识字方法。
包括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了解字义的方法,查字典的方法,要求学生“学习独立识字”。
一二年级语文园地里“我的发现”教了很多识字的方法。
如二语上:园地一:熟字减偏旁变新字的方法;园地二,熟字加偏旁识字,园地三,记反义词的方法识字,园地四,运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字,园地五,根据偏旁的意义识字,园地六:两个认识的字组成新字,园地七,分分合合识字,园地八,同偏旁识字。
(二)朗读方面教一篇课文,如何确定重点目标?这是令当前不少教师迷惑的一个问题。
他们或者把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或者动不动就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重点,从而导致阅读变质变味,失去主心骨。
因此,引导教师找准教学一篇课文的重点目标就成为当务之急。
教课文,怎样找准培养语文能力的重点目标呢?(1)吃准学段目标:教课文,必须以课标为基本依据,尤其要以课标中指定的年段目标为依据。
学会把指定的目标合理地分配到一本教材的相关课文中去,结合课文特点,每课确定一两个重点目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9.夜色(课堂实录)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质疑。
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夜色?2、为什么叫夜色?二、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三、认读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指名读、齐读、领读。
2、回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胆子:师:我们一般家里也有掸子,用来掸灰尘的,见过吗? 生:见过。
师:是这个吗?是这样写吗?生:不是。
那个掸子是东西。
这个胆子是说人的。
往外瞧师:往和什么字象?生:住。
师:哪里不一样?生:住是单人旁,往是双人旁。
师:瞧瞧,韩宇新在干什么?这时,孩子们都转过头看这个学生。
师:你们在干什么?生:看韩宇新。
师:瞧就是看的意思。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质疑。
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夜色?2、为什么叫夜色?二、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三、认读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指名读、齐读、领读。
2、回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胆子:师:我们一般家里也有掸子,用来掸灰尘的,见过吗? 生:见过。
师:是这个吗?是这样写吗?生:不是。
那个掸子是东西。
这个胆子是说人的。
往外瞧师:往和什么字象?生:住。
师:哪里不一样?生:住是单人旁,往是双人旁。
师:瞧瞧,韩宇新在干什么?这时,孩子们都转过头看这个学生。
师:你们在干什么?生:看韩宇新。
师:瞧就是看的意思。
故事这时,有个学生念成了“古诗”。
师:古诗和故事一样吗?我们学过的,如《春晓》,有四句话,每句话的字数都一样,叫——生:古诗。
师:您们爱听的叫——生:故事。
学生拼读这两个词语的音,区别。
微笑:师:什么是微笑?那位同学能微笑一下?很多学生嘻嘻笑出了声音。
师:我听到了有的学生笑出了声音,这不是微笑,看xxx在微笑,XX也在微笑。
仔细看。
这是轻轻地、没有声音、不露出牙的笑。
3、认识形声字。
教师用红粉笔圈出:胆、瞧、故、偏、样。
师:老师为什么圈出这些字?学生们一脸茫然。
指名学生读:胆——旦,瞧——焦,故——古,偏——扁,样——羊。
学生不认识的教师读。
反复对比读,引导学生通过听,了解正体字和字的部分度赢得相同和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课堂教学流程课前预习(课前引导自主学习);导入揭题;检查预习(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精读感悟(细读批注,问题质疑;合作探究,释义品读);拓展升华(美读体验升华);作业布置(拓展延伸运用)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揭题
本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抓住孩子们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2.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3.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4.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5.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我们在平常的导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要有针对性
2.导课要有趣味性
3.导课要有简洁性
当然,教有法而无定法。
导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可以列举出很多种。
但是无论那种方法,都应该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导课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以灵活机动的形式导入新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学生若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再重复讲述,将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长期坚持,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1.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借助预习卡或作业本
2.课堂上检查预习的方式共有两种:
第一种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目的是将字词的认识、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概括等简单知识点在组内解决,然后集中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处,以便老师抓住重点和难点,直接展开教学。
第二种是老师课前收齐统一批改。
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闪光点,以便课堂上及时纠正和表扬。
检查预习中教师着重检查:生字词(针对预习中学生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课文朗读、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本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读,用心研读课文,品词析句,深入感悟作者情感。
一般步骤是:
1.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选择切入点,找准主线问题。
2.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主线问题,默读全文或重点段落。
3.圈划相关语句,并将感悟和体会做批注。
4.小组或同桌讨论,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在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多读,注意每次读的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默读、朗读、指读、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摒弃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或难理解的词、句,方法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
要避免烦琐分析。
第三,三年级开始要求逐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
第四,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其中切入点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切入点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例如:《黄山奇松》)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二是从课文的重点词切入
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到两个重点词,而课文内容也大多围绕重点词展开,(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段,指导学生潜心阅读、层层深入地探究,高效地理解课文重点。
三是从课文的重点句或段落切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例如:《黄果树瀑布》)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是从课后问题入手(例如:《詹天佑》课后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云雀的心愿》课后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
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同一篇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设计不同的主线。
但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设计的,都应该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拓展升华
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根据训练的需要,可以设置以下练习:
1.让学生交流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2.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续写、仿写、编写)
3.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
4.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和积累;
不管哪种练习都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
还要注意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
五、作业布置
对本课所学进行复习巩固,并进行拓展阅读和积累
第一,要保证合理的作业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更多的课外阅读。
第二,注意年龄特点和学生水平不同,可以分层设置。
第三,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以及口语表达作业等,穿插进行,形式应更加多样。
第二课时
1.检查课文的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采取各种形式朗读、背诵
2.学习剩下的生字、给时间写字,之后再进行生字词的听写
3.小练笔或课外阅读练习。
课后练习题、背古诗。
说明:作为一种模式,我们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但课时的安排,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和过程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力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